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在中国画中还有其他什么颜色?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0 14:04:33浏览:20分类:旅游攻略

在中国画中还有其他什么颜色?

传统中国画颜料

传统中国画颜料依其制色原料,主要可分为矿物颜料、植物颜料、金属颜料、动物颜料、人工颜料;

(一)矿物颜料

矿物颜料主要有:

1.朱砂(Cinnaber):又称辰砂,是种硫化水银,比重很重,硬度低,是相当容易制作的颜料。上好的朱砂颜色鲜明并带有光泽,自古以来即是最昂贵的红色颜料,而中国产的朱砂品质最佳,可说是最能代表中国色彩的颜料。

2.朱:朱是在漂制朱砂时浮在水面上的极细朱砂,呈橘红色,颗粒极细且具透明性,有水性颜料的特性,广泛使用在中国画中。

3.赭石(lron Oxide Red):又称土朱或朱土,主要来自赤铁矿或酸化铁,质细比重轻,亦具透明性,品质稳定,是人类最古老的颜料之一。

4.青金石末(Ultra marine Blue):青金石(Lapis-lazuli)是次等的蓝宝石,是相当坚硬的半宝石,带有光泽的蓝色,主要产地在阿富汗、中亚地区,自古即是最昂贵的颜料,好的青金石末可与黄金等值,传入中国或称为回青,在中国古代的佛教石窟壁画中经常可见。

5.石青(Mountain Blue):其原料来自蓝铜矿,是一种盐基性碳酸铜,常与孔雀石共生。与青金石相较,其硬度低且价廉,较易获得,成为取代青金石末的主要蓝色颜料。

6.石绿(Mountain Green):与蓝铜矿一样是一种盐基性碳酸铜,具有玻璃般的光泽,其深浅不同的绿色条纹纹路相间,形成孔雀羽毛般的图样,故又称孔雀石。其硬度不高,易于研磨成色粉,色彩鲜艳,成为普遍性的绿色材料。

7.雄黄、雌黄(Orpimento):二者是同一性质矿石,具毒性,是硫与砷的化合物(硫化砒素),互为共生。雄黄的结晶体具油脂的光泽,颜色从**到橙色;而雌黄是光亮的金**,从透明到不透明,二者硬度只有1~2度,制造容易。

8.鸡冠石(Realger):也是一种硫化砒素,与雄黄共生呈橙红色。

9.土黄(Ochre):又称黄土,来自天然的黄土,成份是氧化铁,因成份的不同,颜色深浅也不同,是人类最古老的颜料之一。

10.白土:主要有白垩土(Chalk)和高岭土(Kaolin),白垩土的成份是碳酸钙,由方解石形成的石灰岩,高岭土主要成份是矽酸铝,结晶相当小,二者性质稳定,被大量运用于绘画中。

(二)植物颜料

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植物的根茎叶中提取的汁液,加胶或加入淀粉制成色淀,使用时主要的媒介是水,因而又称水色或浅色。

1.藤黄(Gamboge):是一种**的树脂,来自海藤树,主要产地在中国南部与中南半岛,藤黄具透明感,不易变色,色彩鲜明,是中国画主要颜料。

2.花青(Indigo Blue):花青为蓝靛所制,蓝靛是植物青色的总称。花青是将蓝靛中的杂质滤除、加胶水研磨而成,具透明性易调色,是中国画普遍惯用的颜料。

3.胭脂(Madder):又称茜红从茜草提取而来。茜草是一种开红花植物,由它的根部流出的红色汁液制成,颜色深红透明,性质稳定。

4.墨黑:墨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与漆烟墨。将燃烧的烟黑收集、加胶制成,是中国画最重要的颜料。

(三)金属颜料

金属颜料直接由金属制成,主要是制成箔或粉(泥)运用在绘画上,带有光亮的色彩。

1.金(Gold Au):金是昂贵金属,天然金由金矿炼制得来,具金**的光泽,永不变质褪色,是中国金碧(青绿)绘画中不可获缺的颜料,在纯金中加入少量的铁或银、铜可制成不同颜色的金箔或金泥,有佛赤金、库金、冷金、水金等。

2.银(Silver Ag):具银白色泽,韧度大,不透明,但性质不稳,置于空气中会变黑,影响了它的使用性。

(四)动物颜料

1.西洋红:是收集胭脂蚧(Cochineal)或lac贝壳虫的分泌物及尸体制成,约在明末时由西方传入中国,故称西洋红。其色泽鲜艳,具透明性。

2.红珊瑚末:红珊瑚的成份是碳酸钙,是红珊瑚虫的分泌物石化后的形态,颜色从桃红到深红皆有,是昂贵的装饰宝石,中国人也将它制成红色色料。

3.蛤粉:由蛤贝的壳研磨而成,成份是CaCO3碳酸钙。蛤粉质细稳定,是最白的颜料,用途广泛,古代中国称蜃灰,在日本称胡粉。

(五)人工颜料

古代中国随着炼丹术的发展,也制造出一些人工合成的颜料应用于绘画上。

1.铅白(Silver White):主要成份是盐基性碳酸铅,是将铅片溶于醋酸或碳酸中提取而来。铅白颜色洁白,覆盖力强,自古即是最重要的白色颜料。

2.丹(Minium):或称铅丹,是将铅以透气法酸化加热烧制而来,色彩鲜艳,是中国最古老的人工颜料。

3.朱(Vermilon):是一种人工合成朱砂,取水银与硫磺混合加热,将水银中的黑硫酸升华后提炼而来。

4.铅黄(Massicot):又称密陀僧、黄丹,成份是氧化铅,由铅煅烧而来,颜色有深有浅。

5.铜绿(Verder):铜绿是醋酸铜晶体,将铜片泡在醋酸中而来,色彩鲜明,是石绿的廉价代替品。

上述这些主要传统中国画颜料,依其色彩(色系)可分为:

红色系:朱砂,赭石,红珊瑚末,胭脂,西洋红,丹,朱,朱磦

**系:藤黄,雄黄,雌黄,土黄,丹黄

蓝(青)色系:鸡冠石,金青金石末,石青,花青

绿色系:石绿,铜绿

白色系:铅白,蛤粉,白垩土,高岭土,银

黑色系:墨

三、传统中国画颜料的特性与表现技巧

传统中国画的颜料来源多样,依其在绘画表现上的特性可分为两大类:

(一)矿物性颜料(石色):比重重,覆盖性强,不透明,颗粒粗,渗水性差,有天然矿物及金属矿研磨而来的颜料,及人工合成颜料、动物性颜料的珊瑚末与蛤粉。

(二)植物水性颜料(水色):比重轻,具透明性,颗粒细,渗水性佳,包括从植物提取成的颜料及西洋红。另外朱、赭石二者颗粒细,具透明性,虽来自矿物,在使用上则属水性颜料。

矿物性颜料与植物性颜料特性不同,在绘画的技法上也大不相同。

(一)上色法

矿物性颜料因质重粒粗,无法直接固着于画面,故需兑胶,与胶水调和,藉胶的粘着力固定在画面上,上色需用叠色平涂的方法达到重彩之效,其覆盖性强,色彩鲜明厚实。

植物水性颜料则质轻粒细,只需加入少许的胶水,或直接与水调和即可固着于画面上,颜色直接渗入纸绢的纤维中,渗水性佳,可完全与水融合,具透明性,晕染效果佳,但色感较淡薄。

(二)调色法

矿物性颜料直接由矿石研磨而来,其色彩的深浅由研磨颗粒的粗细决定,颗粒粗则颜色深,颗粒细则颜色浅,颜色的深浅在制色时即已决定;而植物性颜料则可直接加入水,用水稀释自由调出深浅浓淡的色彩变化。

(三)混色法

矿物性颜料因颜色深浅不同颗粒就不同,每种颜色的矿石不同,比重也就不同,在颗粒比重的差异下,难以自由混色,一般用色与色重叠的方法调出中间色、二次色,而植物水性颜料颗粒比重相近,故可自由相互混合调出丰富的中间色。

(四)颜色的褪色

矿物性颜料来自大自然矿石与金属,一般成为无机性颜料;植物性颜料来自有生命的动、植物,属有机性颜料。无机性颜料惰性佳,不会褪色;而有机性颜料惰性差,时间久或受阳光照射后即褪色消失。这种现象也是造成现存许多中国画只剩墨色、少见色彩的原因之一。

(五)颜色的变色

一般植物性颜料会变淡或消失。变色主要发生在矿物性颜料,尤其是含铅、银、硫、铜成份的颜料,因这些成份性质不稳,时间久即起化学变化而改变颜色,如:

1. 铅白:因铅不稳定,会与空气中的氧或硫起化学变化,颜色由白变黑。与朱砂调色的结果,时间一久即由粉白色变成黑色,敦煌壁画中的人物或白色动物变黑即因此造成。

2. 朱、丹、黄丹:这些颜色由铅制成,故经久亦变成黑色。

3. 石绿、石青:原料是含铜的蓝铜矿,故忌与含硫的颜料相混。其成分是Cu(OH)2或CuCO3,遇火或加热会分解成CuO和CO2(碳酸气)或H2O水蒸气而变成黑色,这也是中国许多道观庙宇壁画变黑的原因之一。

(六)方便性

矿物性颜料许多来自宝石性的矿物或贵重金属,制工费时,价格昂贵,不易获得。植物性颜料来源较普遍,价格较便宜,使用上也较方便。

上述矿物性颜料与植物性颜料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画的色彩表现与发展。

四、中国画颜料的发展

(一)上古~魏晋——矿物颜料

中国画的色彩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在一些彩陶上有色彩平涂的几何图形,经分析颜料来自天然的土质及矿物,有赤铁矿(赭色)、黄土及骨黑、石灰白等色,中国最早关于工艺著作的《周礼·考工记》即记载着设色之工的画工、缋(绘)工等五种,也出现〔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丹青〕一词的出现证明当时使用的颜料与色彩,〔丹〕指朱砂,〔青〕指石青,皆是矿物色。而从秦朝咸阳遗址发现的秦氏壁画残片来看,壁画保留着明亮的色彩,颜色有黑、赭黄、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用得即是赤铁矿、朱砂、石青等矿物颜料。

1970年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T形帛画出土,其颜色与造型是代表中国早期绘画之最佳范例,据分析帛画〔先用淡墨起稿,然后设色,最后勾墨线。主要的颜色有矿物色——朱砂、土红、银粉、动物色的蛤粉,及植物色的青黛、藤黄。帛画色彩以矿物颜料为主,朱砂是最主要的颜色,采用平涂的设色方法。〕

魏晋时期可说是中国画的成熟期,谢赫说〔古画皆略,至协始精〕,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至此已完成,对于魏晋的中国画,米芾曾用〔笔采生动〕加以形容,〔采〕的意义包括二项,一是绘画材料的颜料,一是指绘画上的赋彩。

1980年在山西太原挖掘的南北朝东安王娄睿墓室,其中的大量壁画经研究是先用淡墨勾底稿,在施薄色晕染,颜料有朱砂、土黄、石青、石绿、赭石等矿物颜料,上色方法除平涂外,也有晕染的方式,虽只是薄施浅染,说明了当时在制作颜料技术的进步,已能研磨出质地细致的矿物色。

顾恺之在其《画云台山记》中记载:

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衣服彩色殊鲜微,……东西丹砂绝萼及荫。

这段记载虽只是个画稿蓝图,也不见真迹,但文中的颜料与色彩的应用之精细描述,说明魏晋南北朝绘画中原本土的重彩风格,

魏晋南北朝正是印度的芨多时期(Gupta periods)是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黄金时期,随着佛教的向外传播当时印度绘画风格也随之传入中国,芨多绘画色彩丰富鲜明,直接影响了古丝路上的佛教石窟壁画,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柏孜克里特石窟、敦煌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这些石窟出现了大红、大绿、蓝色、黑色、白色等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壁画。晚期用金泥描绘,金箔贴金、堆金的手法也普遍应用,被泛称为「西域画风」或「西域风格」。

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分析,可得知这些壁画的色彩。大陆周国信先生仔细分析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发现:壁画中的绿色是石绿与绿铜矿,蓝色是石青(蓝铜矿)与青金石,红色的颜料有铅丹、朱砂和土红,铅丹最普遍。而在蓝色颜料中,尚未发现有机蓝色颜料(植物性颜料)。

炳灵寺169号的西秦石窟,保存完整色彩鲜明,经现代分析结果,常见的颜料有白(石膏、硬石膏,涂地白色成份中有石英、云母、方解石、长石等)、红、紫红(氧化铁)、赭、青(青金石)、绿(绿铜矿)、黑(PbO2)、金黄(金)、棕(辰砂),其中可能亦有使用有机颜料(植物性颜料),但已褪色消失。

新疆拜城县东南的克孜尔石窟是「西域风格」壁画最具代表性者。1980年在清理第19窟时发现一块研磨颜料用的石板,证明矿石经研磨后在石板上加水、胶作进一步研制,调配成绘画颜料。现在在克孜尔石窟文物陈列馆中还展示着一小包蓝色矿物颜料,是在清理石窟时为当时画家剩留下来的颜料,经分析确定是青金石末。

从上述中不管是传统的中原(本土)颜料风格,或是外来(西域)风格的中国画,矿物颜料即代表了当时的绘画色彩,姚最在其著《续画品录》的序言中第一句就说「夫丹青妙极,未易尽言」,直接用「丹青」一词来代表绘画。

魏晋时期对矿物性颜料制作技术的精进与表现,说明了当时中国画的颜料色系已基本齐全,能满足画家创作的色彩需求,为谢赫提出「随类赋彩」的理论,有了充分的条件。

中国画泛指中国绘画,它与西方绘画不同,更为注重的是意境,人们都说,欣赏中国画其实就是在看故事,画家通过那么一幅画展示出来的是很多意思,或高山,或流水,或草木,或飞禽走兽,等等,各种色彩的搭配与协调,构成了泼墨重彩的画作,传达出另一番风景。从战国时期的帛画开始起算,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可若是要从原始岩画就开始考究,那么中国画已经经过了五千多年的洗礼。这是怎样的文化瑰宝啊!中国画在用色方面很是讲究,它不会简单地只是用某一种纯色,但也不会乱七八糟地使用各种彩虹色,不求斑斓,但求绚烂。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跟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华夏民族骨子里流动着的是低调却也张扬的血液,这种传承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画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也正是由于中国画这另类的用色之道,借色彩的完美配置表达各种藏于画家心中的感情,注重色彩却不限于色彩,所以它才可以历经这么多年的风霜雨雪,今天才会在世界画廊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中国画能够绵延千年不绝,经历各种各样的战争与灾害还能呈现在今人的面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不仅我们国人对中国画有着深刻的感情,外国友人对它也是充满了赞赏与崇拜之情。对于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一直就是大家甚为重视的关注点,毕竟这种搭配不是随便就能够做好的,它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有不同于他物的特点。仔细研究中国画,我们其实也能发现中国画的用色特点。首先最明显的就是它鲜明的艺术特点,这与中国画的用色之道有关,先设色,后来才有水墨,而在设色中也是先有重彩,后有淡彩。换言之,画家在绘画时,不是为了画画而画,更为注重的是突出它的艺术特点,打开一幅中国画,迎面扑来的艺术气息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还有,中国画特别讲究平稳沉和,它在用色方面力求各种色彩的和谐搭配,纵观任何一幅中国画,我们都能发现它在色彩方面不会有一些突兀现象,给人的感觉就是浑然天成,不会出现那种刺激性的视觉冲击。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