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金融百科 > 正文

金圆集团的媒体报道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0 19:37:42浏览:15分类:金融百科

金圆集团的媒体报道

报道1:

厦门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区添新军

刊于厦门日报2013年10月13日第2、9版

10月12日,“厦门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启动区项目签约仪式”隆重举行,涵盖银行、保险、期货等多种业态的金融项目将入驻核心区,这标志着两岸金融中心建设借助美丽厦门的东方,又迈出了跨越发展的坚实步伐。本次签约仪式由负责两岸金融中心开发运营的主体单位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分行、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安邦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瑞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就入驻片区进行意向签约。

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晓曦介绍了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成立背景与开发进展,作为两岸金融中心开发运营主体的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两年多来,致力于建设运营两岸金融中心、丰富提升金融资产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市规划局、金圆集团委托国际知名HOK规划设计公司开展两岸金融中心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均通过评审。由金圆集团投资建设的厦门金融中心大厦已投入使用,多家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将陆续进驻。  此次签约,将加速推进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有助于以集聚金融资源为重点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对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运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签约项目的实施,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企业前来片区安家落户、投资兴业。  平安银行总行行长邵平、工行厦门市分行行长崔勇、安邦集团物业投资总监赵泽辉、瑞达期货董事长林东尼等分别表达了对厦门两岸金融中心金融产业聚集的期望。  据悉,平安银行总行已同意在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启动区建设平安银行大厦,并设立平安银行区域离岸中心、平安银行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及新台币兑换点,为台资企业提供综合金融创新服务。该大厦将作为平安银行区域离岸中心、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分行本部,以及总行地产金融、能源矿产、小企业、信用卡、消费金融等6个事业部厦门分部以及平安集团在厦6个子公司的办公场所。  安邦集团拟在两岸金融中心建立福建东南后援中心作为区域性总部,发展金融、养老医疗等产业。项目将建设办公大楼、会议中心、高端商务配套等,并依托安邦保险集团的金融全牌照优势,打造成金融核心区的发展引擎项目。  中国工商银行拟在厦门两岸金融中心打造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ICBC)为主的甲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拟建中国工商银行大厦,是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的总部,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市分行营业部、银行卡营业中心、国际结算中心、票据业务中心、年金及托管业务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两岸货币清算中心将整体进驻;裙房部分拟定位为金融一站式服务中心。同时,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分行拟引入成立两岸货币清算中心,拟提供人民币跨境清算、结算等服务。  瑞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也将在启动区规划建设总部大楼“瑞达国际金融中心”,并将该中心打造成在全国有影响的海西国际衍生品(期货)交易中心,将打造成屹立在海峡西岸的基于中国市场,联接中国四大期货交易所,同时联网纽约、伦敦期货等国际交易中心,实现24小时交易全球衍生品的交易服务平台。

报道2:

厦门两岸金融中心日新月异

刊于福建日报2012年12月19日第15版

先行先试

硬设施不断完备

12月18日,厦门国际金融管理学院揭牌,并将在12月21日、22日举办“两岸金融中心建设培训班暨厦门国际金融管理学院首期培训班”。至此,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从两岸金融中心的承建、产业投资到基金筹集,开始向人才培训延伸,为厦门金融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厦门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许晓曦表示:“厦门国际金融管理学院将立足于服务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充分整合两岸经济金融研究、金融人才培养等多方资源优势,并将围绕与著名高等院校合作、建设金融人才实操训练基地等四个方面展开。”

厦门国际金融管理学院的正式开班,只是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堪称“日新月异”。

2011年7月28日,作为两岸金融中心建设开发全新平台、厦门金融投资控股主要渠道和海峡金融产业对接重要载体,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承载着建设运营两岸金融中心,促进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金圆集团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方面也日渐走上正轨。“9·8”投洽会期间,金圆集团签订的金融投资合作业务、拟入驻金融中心片区和厦门金融中心大厦的主要落户项目就达14项,投资额约100亿元。

稳步推进

软环境持续改善

“一年前,两岸金融中心规划方案刚出炉,厦门金融中心大厦刚刚封顶。”坐在位于厦门软件园二期的临时办公地点里,回忆两岸金融中心,在许晓曦的印象中,今天已然别有洞天,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区的拆迁工作已经展开,作为厦门新地标建筑的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大厦正着手室内装修,2013年就可以交付使用。

在发展软环境上,探索的脚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不久前,“中国经济50人论坛·海峡两岸金融峰会”在厦门举行,这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首次由厦门承办,通过这个会议,国内外顶尖经济领域的专家知道并了解了厦门两岸金融中心,也为两岸金融中心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作为活动乃至两岸金融中心的主要承办单位,金圆投资集团在这次峰会活动期间得到了与两岸金融界顶级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为厦门两岸金融中心践行综改、先行先试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思路。

“峰会上专家们对于两岸金融中心建设要分步骤,科学发展,要认清定位,特色发展等建议对我们来说都很受益。”许晓曦说,“海峡两岸金融峰会”不仅能让更多两岸顶级的专家学者了解关注两岸金融中心,也能为两岸金融中心的后续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刚刚成立的厦门国际金融管理学院,就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到学院授课,与他们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持续推动改善软环境是个积累的过程。2012年4月份,金圆集团与中国棋院共同主办的“2012年厦门金圆杯两岸围棋高峰赛暨两岸金融棋手交流赛”,开创了大陆与台湾金融业界“以棋为媒”的先河;由金圆集团等单位主办的“两岸三地金融合作交流联席会”在“台交会”现场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2012年6月份的“海峡论坛”期间,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参观了两岸金融中心建设成就展,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2012年6月17日金圆集团为主承办的“海峡金融论坛”上,海峡两岸金融界知名专家、学者在两岸货币清算、人民币贸易清算结算方面达成了多项共识……

政策利好

未来前景可期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厦门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先行先试一些金融领域的重大改革举措”。同时,厦门市将拟定《厦门经济特区促进两岸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以人大立法的方式推动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

“国家和省市的政策保障让我们对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充满了信心。”许晓曦说,在国内建设两岸金融中心的城市不少,如何走出属于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子,是两岸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张育军表示,厦门是海西金融业发展的重镇,拥有28家上市公司、51家证券营业部、25家期货营业部,发展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条件得天独厚。因此,立足区位特色,抓准定位,依靠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将成为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制胜法宝。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厦门在金融改革创新和两岸金融合作中的先行先试让两岸金融中心的图景日益生动。中国保监会与厦门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建设厦门保险改革发展试验区合作备忘录》,将厦门确定为全国保险改革发展试验区;国家开发银行厦门分行授信支持两笔陆资赴台投资项目,开创了金融支持大陆赴台项目投资先河;厦台两地共有12家6对银行签订了跨境人民币代理清算协议,厦门成为大陆首个提出建立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清算群的城市。

“平地出高楼。”在总结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成就时,许晓曦如此简单地概括。他说,厦门两岸金融中心从无到有,靠的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扎实推进,是建设初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作”的三高要求,更是国家、省市不遗余力的政策支持。

报道3:

金圆集团扎实推进两岸金融中心建设

刊于厦门日报2012年7月27日第6、7版

聚年轮以成百年之木,积跬步以致千里之途。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圆集团”)成立一周年,团队的打造、资产的整合、业务的拓展、利润的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步步稳健;协同各方力量,跨越审批门槛,争取金融牌照,谋求两岸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先行先试,高标准、高水平推动片区开发和金融投资……金圆集团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指引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坚实的步履、高效的作为,画下了集团成长史上第一个金色年轮。

继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市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将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2011年1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再一次赋予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多项先行先试政策,明确提出“大陆对台金融合作的重大金融改革创新项目,厦门具备条件的优先安排在厦门先行先试;鼓励内外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在厦门设立总部、资金营运中心、研发中心、外包中心或后台服务机构;重点支持厦门新设综合类证券、证券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紧缺性金融项目”等。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厦门“两岸金融中心”作为大陆首个、惟一冠以“两岸”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11年7月28日,厦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属一类国有企业——金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肩负着“建设运营两岸金融中心、丰富提升金融资产价值和促进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公司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作,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强化责任,扎实推进两岸金融中心建设。

以两岸金融中心建设为己任 为海西发展增威添力

为实现建设厦门两岸金融中心这一宏伟目标,市委市政府在厦门岛内规划了东部区域作为厦门两岸金融中心。金圆集团作为厦门两岸金融中心的开发主体,成立后倾心致力于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开发和招商工作。

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夯实开发基础

在市财政局的支持下,金圆集团注资成立了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为主推动两岸金融中心开发建设。经过周密筹划、科学设计,6月,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启动区控制性详规、市政专项规划顺利通过评审,随即转入征地拆迁等实质性阶段。金圆集团与市国土局、规划局、思明区、湖里区及市土地开发总公司密切协作,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项目划分、投资测算、征地拆迁测算等多项基础性工作,签订了开发委托合同,基本形成拆迁包干方案,相关手续已基本齐备。核心启动区建设工作启动后,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将向南北两个方向推进高林、何厝等地块的征地拆迁工作,实现片区滚动开发。

积极与境内外金融机构展开洽商

立足海西,对接两岸,厦门两岸金融中心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金圆集团围绕两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和金融资本对接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寻求与多家境内外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深度战略合作。  金圆集团先后与台湾海峡兴业资本、台湾永丰金控、台湾凯基证券、台湾富邦金控、台湾国泰金控、台湾柜台买卖中心、德意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麦格理资本、新加坡交易所、台湾中租控股公司以及境内金融央企等50余家金融机构进行业务洽谈,就金融要素市场、证券、期货、基金等方面的合作展开探讨,来访金融机构了解到厦门金融业近几年发展情况和两岸金融中心规划后,无不对两岸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表示极大兴趣,对在厦门参与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开发充满期待,充分表达了合作意向。  在市财政局、发改委、经发局、人民银行厦门分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金融办等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金圆集团招商工作卓有成效,在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产业基金、证券、期货、小额贷款公司等领域均不同程度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金融资产整合实现1+1>2协同效应

做强地方金控集团,发挥业务协同效应,是市委市政府整合国有金融资产决策的初衷。金圆集团肩负着厦门金融投资控股主要渠道和海峡金融产业对接重要载体的职能,在推进国有金融资产划转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相关金融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  厦门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厦门市担保公司是首批确定整合进入金圆集团的金融业机构,是实现国有金融资产成功整合的基础。在市财政局、国资委的指导下,经过新、老股东的商洽和紧密协作,现已就股权划转相关事宜达成一致,两家公司的整合工作已进入行业监管部门的实质审批阶段。  股权划转过程中,金圆集团努力通过合理的运营、销售、投资与管理战略安排,充分发挥不同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厦门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已有25年历史的资产管理服务商,多年来,公司致力于与各方经济实体互动、对接,成功地为厦门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筹集到数百亿的资金,为厦门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在金圆集团的牵头推动下,厦门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与台湾永丰金控子公司“台湾永丰投信”共同发起设立了圆信永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11年5月24日,圆信永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台湾“金管会”核准;6月19日,成功召开了第一次发起人会议及高级管理人员任命会议;圆信永丰基金筹备组已向中国证监会送件申请。该项目从发起动议到正式申报仅历经不到半年时间。  圆信永丰基金的成功设立,将作为海西地区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公司填补整个海西地区在金融产业链的这一空白。两岸金融中心的政策优势在圆信永丰基金项目上得到充分展现,将是金圆集团实现金融资产整合、发挥协同效应的第一张成绩单。

从一线城市回来,记杭州的变化和生活—记我走过的北上广深杭(四)

信用卡的金融功能都差不多的。主要是看你家附近有没有这个银行的网点,办理业务是否方便,或者这个银行的优惠活动多不多,年费是不是刷满一定笔数可以减免等。

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渤海银行”或“本行”)是《中国商业银行法》2003年修订以来,唯一一家全新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第一家自2000年来在发起设立阶段就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显著受益于全国性牌照带来的竞争优势,自2006年开业以来,渤海银行以平均每年新设超过两家一级分行的速度,仅用14年就完成了全国主要省会及经济重要城市的战略布局。截至2019年末,已开设33家一级分行(包括直属分行)、30家二级分行、127家支行、54家社区小微支行,并设立了香港代表处,网点总数245家。所有网点均按战略规划审慎全新建立,网均经营效率在同业中名列前茅。截至2019年末,渤海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1169.30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营业收入283.78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净利润81.92亿元,同比增长15.7%;资产质量稳定,不良贷款率1.78%,较2018年底的1.84%有所下降。(引用数据为国际会计准则下经审计数据)

2020年,按截至2019年末的一级资本,渤海银行在《银行家》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 强榜单中排名第133位,比前一年的排名上升了45位,在所有上榜中国银行中名列 27。

作为一家具有明显后发优势、地缘优势、国际化优势的新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经过长期努力,以综合性功能银行方式展开综合经营,持续向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和小康大众、高端个人等社会中间层目标客户提供“卓越体验”优质服务,向员工提供最佳发展机会,实现“与客户、员工共成长”的和谐发展,并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具有明显经营特色和投资价值的领先银行。

在这个列表里,杭州本不能和北上广深并列。杭州作为二线城市,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宜居,西湖,小而美。然而这几年的杭州发展特别快,加上很多媒体夸张的宣传,让杭州成了网红的新一线城市。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似乎说到杭州一定会提起阿里巴巴,在阿里的光芒下,杭州的互联网从业环境已有一线城市的水准。

杭州这两年凭借着名气、不错的薪资水平,和低于北上深的房价,不断吸引着年轻人过来。这两年就我听说的,有很多在北京从事互联网的人来到杭州。我们公司的产品和研发部门二十来人,就有4个是从北京过来的,包括技术总监。我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去年9月,我辞去了上一份工作,结束了在北京不算成功的生活经历,来到杭州,住在西湖边的一家青年旅舍中,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找工作历程。我来杭州的原因很简单,我是浙江人,杭州回家只要一个多小时,又从事互联网行业。我的家底没法支持我在北京上海买房,杭州勉强可以,因此杭州似乎是我唯一的选择。

如果说上海小时候给我的印象是大城市,那杭州曾经给我的印象完全不一样,是省会,西湖,破破烂烂的火车站。上学那会,跟着爸妈旅游或者找同学玩,去过杭州几次,每次都会去西湖玩,也去过武林广场,河坊街,钱塘江边,浙大。

十几年前的杭州,市中心只有从西湖和武林广场周边这一块,整个城市西到浙大,东到钱塘江西岸。滨江下沙是郊区,萧山是独立的。城市建设和大小感觉和宁波差不多,有很多老房子,没有高楼,没有地铁。城市风景很好,绿化不错,西湖边的游客一直很多,感觉适合生活。城市建设就一般般了,交通堵,道路窄。尤其是城站,里面小而乱,外面看起来有点破,站前道路又非常复杂,破坏了很多人对杭州的第一印象。

差不多这5年左右的时间,钱塘江两岸出现了很多崭新的高楼大厦和各种大公司,互联网、金融的公司和从业者越来越多,城市逐渐扩大,老城区的一些老房子拆了重建。再加上G20的噱头,和翻了两倍的房价,转眼间,杭州就变成大城市了。

杭州能不能成为新的一线城市,是一个在网上挑起很多人口水的话题。杭州的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地位上升,和在互联网风口下,阿里巴巴的带动效应。有阿里巴巴,有网易、海康威视、吉利等全国顶尖的民营企业,各种500强企业榜单中杭州都能进前四。互联网的从业环境能排前三,IT、文化产业、金融、房地产这些第三产业都能排进前五。有一所全国前五的浙大,又有G20亚运会等能引起关注、提升国际知名度的活动。作为靠民营经济吃饭的省份浙江的省会,市场经济是杭州天然的优势,说起创业的环境,深圳,北京,接下来差不多就是杭州了。再加上江浙一带民富,杭州的薪资水平一直是全国前几。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杭州的互联网。 说起杭州人们都能想到阿里巴巴,这是一个公司提升一座城市最典型的案例 ,一个阿里集团在杭州有两万人,能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才过来。除了阿里还有网易的半个总部,有赞蘑菇街51信用卡等D轮以上的大公司,以及很多的创业公司。我来杭州这几个月,感觉周边遇到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做互联网的。在杭州街头,天上掉下一块砖砸倒10个人,有9个是互联网公司的。

因此,会有很多想在大城市发展,但买不起北京上海房子的人会选择杭州 ,或者毕业后先去北京上海工作,然后再来杭州准备买房生活。我以前的一些同学,很多毕业后都会在上海和杭州之间选择,我自己也是。这些象征着社会较为高层的资源,让杭州能吸引一部分从事高端行业的人才,在镁光灯下,有了媲美一线城市的资本。

但 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杭州离一线城市却又非常遥远 。杭州城区面积小,人口不算多。尽管市政府一直想将城市往周边扩展,打造出下沙经济开发区、未来科技城、钱江世纪城,但这些地方大部分都只能见到房地产开发商的身影,没有足够的商圈产业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比如阿里巴巴西溪总部那里的未来科技城,基本的生活商业设施还停留在“未来”阶段。

除了备受关注的互联网行业,杭州其他行业的从业环境离一线城市差距不小,比如大型金融机构、国企、跨国企业数量,和广州深圳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甚至像工业、商贸等行业在二线城市中都算不了顶尖。全省虽有浙大但没有第二所211大学,让我这种不上不下的人没什么选择。

最尴尬的是这都2018年了,杭州一共才3条地铁,一号线的两头还是没什么人的郊区,地铁里程跟上个世纪末的北京差不多。杭州的交通经常被吐槽只有四线城市的水准。我在北京几乎不坐公交,在杭州面试的那段时间,每天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真让我苦不堪言。杭州的风头也只是这几年刚刚起步,从很多角度来看,杭州还是那个小而美的普通省会城市。如果用金字塔模型来形容一个城市,金字塔上层的部分,杭州已经能够着一线城市的尾巴,但金字塔下层的部分,杭州与众多二线城市并无区别。

今年9月底来到杭州,我住在西湖里面满觉陇那一带的青年旅舍里,开始了为期一个月,一边找工作一边消磨时间的生活。杭州有很多旅游和文艺氛围的地方,在西湖、灵隐寺等景区周边,以及河坊街、青芝坞、四眼井、满觉陇等特色街区,有各种各样的文艺小店、民宿、特色客栈、青年旅舍。这是作为旅游城市的杭州,生活节奏慢,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西湖周边游览,有钱人在周末来到在湖边山脚下的高端民宿休闲。

古代的杭州是江南重镇,南宋做过一朝都城,元明清三朝是北方人到江南的飞地,历史造就了值得品味的古迹和文化,留在了今天的西湖周边。杭州的特色菜系杭帮菜,也是自古流传下来,作为江南最有名的菜系之一闻名全国,有外婆家等全国随处可见的餐厅,小笼包生煎等日常小吃,东坡肉葱包烩等特色。杭州周边也有一些江南特色的古镇和园林。只可惜杭州对老城区的保护并不好,城中有些遗迹和河流已经消失不见。

西湖自古以来都是杭州这座城市生活的标志,是 一个融合了风景、历史文化,和日常休闲的城中湖 。单论风景,西湖自然比不上西藏云南那边雪山草原中的湖,但西湖的特点,一是有历史文化底蕴,景色之余有各种热门冷门的文物古迹。用我朋友的一句话说,西湖有名是因为名人都死在了这儿。二是与杭州人民近距离接触,融入了日常生活。翻开杭州地图就能看出,整个城区的四分之一嵌入了西湖和群山,在全国的一二线城市中,再也找不到一个市中心和湖光山色如此近距离接触的地方。

杭州并没有北上深那样快的生活节奏,宜居一直以来都是外界对杭州的印象 。在闲暇时间逛逛西湖、爬爬山、喝喝茶,周末花半天时间到西湖周边的山脚下转转,探访一些冷门的历史古迹,是杭州日常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杭州的名气越来越高,工资、生活成本、消费越来越高,宜居的标签正慢慢被撕去。事实上杭州本身算不上宜居,虽然有山有水,但气候不好,冬天零下没暖气,夏天年年38度以上,春天温度变化极大。交通一直都不好,作为土豪最多的省的省会,消费一直都很高。

最关键的一点:房价,杭州经历了一个过山车的过程。2010年那会,杭州是最早开始炒房的城市,一度均价两万五,力压上海北京位居全国第一。后来北京上海涨了几轮到五万多,杭州一直维持在两万以下,那会成功买房的人是真赚了。G20以后,杭州的房价一路飙升,现在超过了三万,重新回到全国前六,而且还在继续涨。这两年间,政府做了很多拆迁,无形中拉升了房价,而且看不到停下来的迹象。

房价高随之租金也高。我找租房的时候,在西湖区这一带看了不少合租的房子,一个次卧的价格基本都在1500到2000这个区间,这一带大部分还都是老小区,听说这都是这一年来涨的。最终我租的一间价格1750,对比一下,我去年在北京东四环外,租的一间次卧价格才1800。如果定居等于买房,那么杭州在二线城市中的定居成本几乎是最高的。

杭州在市场经济基础的依托下,也许是二线城市中最适合说起创业、工作、奋斗的城市了。 杭州的互联网工作氛围,和这个城市休闲宜居的调性完全不相符 。杭州是互联网行业加班最多的城市,不亚于北京。找工作时,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说杭州有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都是996。我每晚下班路过旁边的蚂蚁金服总部,整个园区灯火通明,我从没在10点前看到他们灯光暗下来的样子。阿里巴巴的加班在行业里是出了名的,杭州的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自然跟着阿里巴巴一起加班,在互联网的工作节奏上,杭州也和一线城市接轨了。当然,每个人,每种职业,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快的特点,和为了赚更高工资的追求,更快的生活节奏也无可厚非。

杭州的互联网公司不少,虽然巨头只有阿里和网易,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杭州创业公司的环境足以支持个人发展。11月初,我来到了现在这家B轮公司,到现在已有4个月有余。这家公司并没有传说中的阿里大牛,不过公司处于增长期,我也开始独立负责几个产品。公司在蚂蚁金服总部旁边,再往西就是郊区,环境和福利一般。平时晚上基本都是9点左右下班,周末双休,我已经很满意了。我特意找了个公司附近的房子,骑车至公司10分钟,我已经能预想到以后日复一日两点一线的生活。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会回到北上广深工作,还是会一直留在杭州直到买房,甚至是转行回家。从大三到现在4年的时间,走遍了很多地方,近距离感受了北广深杭这几个城市,尽管个人的工作积累和发展并不算好,但也算是趁着年轻到处折腾,见过世面了。

毕业第一年,我所看到的广州这座城市——记我走过的北上广深杭(一)

一个互联网人一年半北漂的经历和见闻——记我走过的北上广深杭(二)

我所理解的上海和深圳—记我走过的北上广深杭(三)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