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美食推荐 > 正文

泥鳅做鱼饵正确的钓法 泥鳅做钓饵的方法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12-12 19:03:44浏览:12分类:美食推荐

一、目标鱼种

泥鳅是鳅科小型淡水鱼类的统称,俗称鱼鳅、泥狗、钢鳅等,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喜栖息在淤泥底质的静水或缓流水中,事实上泥鳅也是很多掠食性鱼类的捕猎对象,例如在自然条件下黑鱼、鲈鱼、鳜鱼、翘嘴红鲌、狗鱼、鳡鱼等鱼类都会捕食泥鳅。

二、打窝诱鱼

1、生窝:生窝是指一个月内没人用泥鳅打过窝的钓点,对于这种钓点初次要打重窝,可一次性打5~8斤泥鳅,作钓时每2~3小时补20~30条泥鳅,若一直有口可改成每4~5小时补一次窝。

2、熟窝:熟窝是指一个月内用人用泥鳅打过窝的钓点,对于这种钓点可适当减少泥鳅用量,初次可打2~3斤泥鳅,作钓时每小时补10~20条泥鳅,若一直有口可改成每2~3小时补一次窝。

三、挂钩方法

1、背挂法:背挂法是泥鳅钓鱼常用的挂钩方法,具体操作是将鱼钩从泥鳅背部穿过并露出钩尖和倒刺,但挂钩时一定不要伤到泥鳅的脊椎,否则泥鳅很快就会死亡并失去诱鱼效果。

2、鼻挂法:鼻挂法是泥鳅钓鱼常用的挂钩方法,具体操作是将鱼钩从泥鳅类式鼻孔的位置钩入并露出钩尖和倒刺,这种挂法稍不留神就可能钩死泥鳅,原因是泥鳅太滑了不好操作。

3、尾挂法:尾挂法是泥鳅钓鱼常用的挂钩方法,具体操作是将鱼钩从泥鳅尾柄穿过并露出钩尖和倒刺,这种挂法最简单,但作钓时要注意放口,否则泥鳅不是被咬掉一半就是脱钩。

四、调漂技巧

1、钓浮:用泥鳅钓翘嘴、鳡鱼等中上层鱼类时建议钓浮,调漂时先重铅找底,然后半水带饵修剪铅皮直至浮漂露出2目以上,作钓时从30厘米深逐渐向下搜索鱼层,直至能稳定中鱼。

2、钓底:用泥鳅钓鳜鱼、鲶鱼等底栖性鱼类时建议钓底,调漂时先重铅找底,然后半水带饵修剪铅皮直至浮漂刚好能与水面平行,最后上拉浮漂直至浮漂露出水面2目以上即可作钓。

五、注意事项

1、泥鳅的适应能力超强,用泥鳅钓鱼尤其是用活泥鳅打窝会导致泥鳅在水域中疯狂生长,进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并影响其他鱼类生存。

2、泥鳅是掠食性鱼类的捕猎对象,用泥鳅钓鱼会导致掠食性鱼类急剧减少,没有掠食性鱼类的制衡就会导致整个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3、泥鳅繁殖速度快且贪食,在与其他鱼类竞争食物等资源时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加之水域中泥鳅数量过多也会导致水质变得非常浑浊。

身体细长的淡水鱼

 身体细长的淡水鱼,我们都生活中有非常多的动物,而有些动物是可以供我们食用的,也有非常多的动物是不可以的,但我们在不认识的前提下还是不要轻举妄动,因为可能是保护动物,以下是关于身体细长的淡水鱼。

 身体细长的淡水鱼1

 学名Leuciscusleuciscus,鲤科(Cyprinidae)淡水鱼。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俄国河流。长可达30公分,体纤细。背部橄榄绿色,腹部银白色。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包括在水面的飞行昆虫)为食。与圆鳍雅罗鱼(chub)和圆腹雅罗鱼(orfe)近缘。

 雅罗鱼(Leuciscus)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

 鲤形目(Cypriniformes)

 胭脂鱼科(Catostomidae)

 雅罗鱼属(Leuciscus)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鲤形目(Cypriniformes)、胭脂鱼科(Catostomidae)的1属。

 古生物

 雅罗鱼[Leuciscus]

 目:鲤目;

 科:鲤科;

 俗名:雅罗鱼;

 时代:渐新世—全新世;

 分布:北美洲、亚洲、非洲。

 产地:雅罗鱼生活在淡水溪流和湖泊里。

  形态特征

 雅罗鱼(Leuciscus),体侧扁,较高,腹部圆,无腹棱,背部微隆起;头较短;口端位或稍下位,上下颌无角质边缘;无须;眼较大;下咽齿2行,内行呈柱状,外行侧扁,末端微弯曲,呈钩状;侧线完全。鳞中等或较小。背鳍始于腹鳍始点的稍后上方。

 有小而能扩展的身体,小鳍,相对较大的鳞和叉形尾。它没有颚,是一种专门食草的动物。前脊椎和肋(称为韦伯瑞恩小骨)可以活动,利用从鳔处将振动传送至内骨,从而增强对高频声音的灵敏度。当受伤时,雅罗鱼的现代种会释放一种传染性的有害分子。使其它鱼因害怕而游开和潜入水底。

 身体细长的淡水鱼2

  1、中华鲟:鲟科

 英文名:Acipenser sinensis Gray

 俗称:鳇鱼、腊子

 头背部骨板光滑。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14。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成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鳃耙14~28。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产卵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卵为粘性。

 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幼鲟主食各类底栖动物,成鱼食昆虫幼虫、硅藻及腐殖质。

 为生长迅速的大型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是一种佳肴;鳔和脊索可制作鱼胶,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以长江出产较多。

  2、长江鲟:鲟科

 英文名: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俗称:鲟鱼、沙腊子

 各行骨板问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背鳍前有10~12块骨板。鳃耙33~54。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栖息于长江上游水流较急、石质河底的十流中。

 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达到的个体,雌鱼体重为20市斤左右,雄鱼体重10市斤上下。鱼卵可加上成鱼子酱,鳔和脊索能制作鱼胶。分布于长江上游。可在上游建立人工孵育场培养幼鱼放流,并可作为大型水库的放养对象。

  3、白鲟:白鲟科

 英文名: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俗称:象鱼、鲟钻子

 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1对。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后缘尖。体表光滑无鳞。

 栖息于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健游,性凶猛,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春季在长江上游产卵。是著名的珍稀鱼类,为我国所独有,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生长迅速,个体特大,“千斤腊子,万斤象”之“象”即指白鲟。曾记录过体长达7米者。分布于长江、钱塘江。

  4、鲥鱼:鲱科

 英文名:Hilsa reevesii (richardson)

 俗称:三黎鱼、三来鱼

 体侧扁,腹缘有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口大,端位,上颌正中有一缺刻。鳞片大而薄,无侧线。洄游性鱼类,生长于海中,每年4~6月溯河行生殖徊游,6~7月产卵,卵浮性。产卵后亲鱼即降河归海,幼鱼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以浮游生物为食。9~10月人海。个体较大,肉细脂厚,为鱼中上品,久享盛名。产于长江以南各个河流。

  5、短颌鲚:鳀科

泥鳅做鱼饵正确的钓法 泥鳅做钓饵的方法

 英文名:Coilia brachygnathus Kreyenberg et Pappenheim

 俗称:毛花鱼、刀鱼

 体形长而侧扁、上颌骨后伸不超过鳃盖后缘、无侧线;纵列鳞68~77、胸腹部具棱鳞、胸结上部有6根游离的丝状鳍条;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相连。为纯淡水生活的种类,栖息于江河中下游和湖泊中,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生殖季节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肉味鲜美,为群众喜食的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6、刀鲚:鳀科

 英文名: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

 俗称:刀鱼、毛花鱼

 体极扁薄。上颌骨后伸至胸鳍基部。无侧线,纵列鳞74~83。胸腹部具棱鳞。胸鳍前6根鳍条游离呈丝状。臀鳍基部极长,与尾鳍基相连。为洄游性鱼类,春、夏季由海进入江河行生殖洄游。在干支流或湖泊的缓流区产卵。

 卵粒具油球,受精后漂浮于水体上层孵化发育。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肥育至秋后或翌年人海。成鱼食小鱼虾。小型鱼类,但在同属中其个体最大,大者长达40厘米。重280克。为长江下游地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水体。

  7、银鱼:银鱼科

 英文名:He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俗称:面条鱼、面鱼

 体细长,为体高的11倍左右。下颌缝合处有肉质垂。舌上无齿。胸鳍条8~9。体透明。洄游性鱼类, 3~4月从海中洄游到江河口咸淡水中产卵。亲鱼产卵后死亡。生活在水体上层。个体虽小,但在生殖洄游期间数量较大,形成鱼汛。味颇鲜美,深受群众喜爱。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江河口咸淡水区域。

  8、大银鱼:银鱼科

 英文名: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

 俗称:银鱼。泰州地区叫:大银鱼儿

 体细长。头部上下扁平。吻尖,略呈三角形。具有舌齿。背鳍起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大于至胸鳍基部的距离。体透明。在海水淡水中都有,一般活动于水体。上层,在江河、湖泊宽阔的水面中产卵,生殖季节为1~3月。个体小,常见个体体长为150毫米左右。主食小虾、小鱼。分布于我国沿海和江河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

  9、太湖短吻银鱼:银鱼科

 英文名:Neosalanx tangkehkeii taihuensis Chen

 俗称:小银鱼。泰州地区叫:银鱼儿

 体细长,头部扁平。吻钝,呈弧形。无舌齿。背鳍起点距尾鳍基部小于至胸鳍基部的距离。体透明。纯淡水种类,生活在水体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繁殖期3~7月,在湖边水草丛生地区产卵。个体小,繁殖力强,数量较大。味鲜美,经加工鲜冻,或晒成鱼干畅销国内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

  10、鳗鲡:鳗鲡科

 英文名: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俗称:白鳝、鳗。泰州地区叫:毛鱼

 体长,圆筒形,尾部稍侧扁。上下颌具细齿。鳞甚小,隐埋于皮下。背、臀鳍低,基部长,后端均与尾鳍相连。胸鳍小,圆形。腹鳍缺失。体无斑点。降河性洄游鱼类。海中产卵。

 仔鱼为透明的叶鳗,春季,当仔鱼发育成幼鳗时,成群游人江河,在于支流或湖泊中肥育,成熟后降河泅游至海中繁殖,以食小负、蟹、虾和水生昆虫为主。一般夜间活动。生长迅速,肉质细嫩多脂、营养丰富。现已进行人工

 养殖。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各河流。

  11、胭脂鱼:胭脂鱼科

 英文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俗称:黄排、火烧鳊

 体形随生长而变化,幼时体高,成年体长。唇厚,上下唇均具乳头状突起。下咽齿一行多,呈梳状。背鳍条多,延全臀鳍的后上方,成熟雄鱼的臀鳍及尾鳍具珠星。体色也随生长而变化,幼鱼体侧有3条黑褐色横斑,稍大则体色灰褐并渲染有红紫色的彩晕;成鱼体色粉红或略带青紫色,从吻端于尾鳍基有1条猩色的宽条。

 栖息于水体中、下层。主要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有机碎屑。3~4月在江河上游急流石滩产卵。多栖息于上游,幼鱼和未成熟个体也见于江河中下游及湖泊中。个体大,生长较快,可长至60市斤以上,是大型经济鱼类。同时也是胭脂鱼科分布在亚洲大陆的唯一的种,具重要的学术价值,应重视资源保护。分布于长江及闽江水系。

  12、中华沙鳅:鳅科

 英文名:Botia (Sinibotia) superciliaris Gunther

 俗称:钢鳅

 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未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腹鳍未端不达肛门。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小型鱼类。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分布于长江中、上游。

  13、花斑副沙鳅:鳅科

 英文名: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较长。眼下刺分叉,未端达眼球中部。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个体小。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

  14、武昌副沙鳅:鳅科

 英文名: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短。眼下刺分叉。颊部被细鳞。腹鳍未端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前。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湖底层。分布于长江中游。

  15、漓江副沙鳅:鳅科

 英文名:Parabotia lijiangensis Chen

 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眼径等于或小于眼间距。眼下刺分叉,未端达到或稍超过眼中央。颐部无突起。须3对;口角须长度稍短于眼径。颊部具鳞。腹鳍未端达到肛门。尾柄较高。小型鱼类。生活于江河底层。分布于漓江和湘江上游。

  16、长薄鳅:鳅科

 英文名: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俗称:花鱼、花斑鳅

 体长,侧扁。头长而尖。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5~8条垂直带纹或不规则斑纹。生活于江河底层,性凶猛,主食小鱼。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可长至5~6市斤,具有捕捞价值。分布于长江上游。

  17、紫薄鳅:鳅科

 英文名:Leptobotia taeniaps (Sauvage)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倍。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蠕虫形花纹。个体小,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18、红唇薄鳅:鳅科

 英文名:Leptobotia rubrilaris (Dabry)

 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腹鳍未端超过肛们,体色变化较大,全身具不规则的斑块,或仅背部具斑纹,或全身无斑纹而呈褐色。栖息在江河底层。个体不大。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常见鱼类。

  19、衡阳薄鳅:鳅科

 英文名:Leptobotia hengyangensis Huang et Zhang

 俗称:花泥鳅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至最后一个鳞片问的中点。背部自吻端至尾柄未端具7~8个大黑斑。肛门位于腹鳍至臀鳍问的中点,腹鳍未端超过肛门。底层小型鱼类,数量少。分布于湘江上游。

  20、短体条鳅:鳅科

 英文名:Nemachilus potaneni Gunther

 体圆筒形,尾部侧扁。尾柄上皮褶棱发达。尾柄高稍大于或等于尾柄长。头宽远超过头高、上、下颌具角质。须3对,无眼下刺。背鳍起点位于体中部。尾鳍截形。肛门靠近臀鳍起点。生活于石底河溪浅水处。个体小,体长通常在100毫米以下。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

 身体细长的淡水鱼3

  第十名:黑鱼

 黑鱼也叫做财鱼,或者也叫它蛇鱼,因为它身上的'花纹很像蟒蛇纹,这种鱼是以凶猛著称的鱼是水中霸王。黑鱼是肉食性鱼类,如果我们养殖鱼虾的池塘里面出现了黑鱼,最好给它抓出来,否则它会嚯嚯掉里面的鱼虾,或者是鱼卵。

 财鱼生长速度极快,人工喂养的情况下一年就能长几斤重,而且它个体比较大,肉多刺少,所以很受消费者欢迎。另外传说吃财鱼能对人体用帮助,特别是传说生病做手术的人吃财鱼非常合适,再加上它又是做酸菜鱼的绝佳材料,但是现在家养的财鱼味道一般,因此我给它排名第十。

 不过,野生的财鱼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家养的好吃太多太多了,如果是野生的财鱼,排名最起码在前三,可惜现在基本见不到野生的财鱼啦。

  第九名:鳑鲏鱼

 鳑鲏鱼好吃?鳑鲏鱼也能进排行榜?没错,鳑鲏鱼的确好吃,特别是对于喜欢喝酒的人来说,那简直就是绝配。鳑鲏鱼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一种不好吃,不会去吃的一种鱼,因为人们感觉这种鱼个头太小,身上全是刺,而且吃起来还有点苦味。

 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因为其根本就不会吃这种鱼,鳑鲏鱼只要有耐心把它的内脏给扣出来,然后用油炸香,再加入大蒜米、生姜沫、碎干辣椒,花椒等调料一炒,起锅时加入椒盐,葱花,这样就特别好吃。鳑鲏鱼其实比很多鱼类都好吃,吃这种鱼的话,我一口气能吃两大碗米饭,特别香脆,想想就流口水。

  第八名:鲩鱼

 鲩鱼,其实就是草鱼,正宗的鲩鱼吃的食物是很特别的,卖价非常贵,一般人根本买不到的,我们平常买的鲩鱼根本不正宗。皖鱼是典型的食草鱼类,常常生活在江河湖泊里,比一般的鱼个头要大,最大的能长到好几十斤。皖鱼刺比较多,但是它的肉非常嫩,而且正宗皖鱼的肉是很Q弹,脆脆的。

 很多人用皖鱼来红烧或者烧烤,这是典型的浪费食材,皖鱼最正确最好吃的做法就是吃鱼片,烫着吃,也可以做生鱼片,还有就是用蒸或者做汤吃都是相当不错的吃法。现在由于长江流域禁渔十年,皖鱼卖价更贵了。

  第七名:刀鳅

 刀鳅,这也是一种非常不起眼,但是味道非常鲜美的鱼类,不过我们小时候由于鱼类资源丰富,这种个头小的鱼我们都不吃它,基本用来喂鸡喂鸭子。

 刀鳅外形像泥鳅,不同的是它头是尖尖的,后背上还有一排特别锋利的刺,一旦刀鳅受到威胁后就会把刺给立起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刀鳅的刺,如果在野外碰见它切记不要用手去抓它,若是被它刺到了,那感觉相当难受,甚至需要入院治疗,这是因为它的刺有毒,一旦刺到人,会让人疼痛难忍,还会红肿很厉害。

 但是从口感上来说,这种鱼也是相当不错的,有着泥鳅般的嫩,又没有泥鳅那种土腥味,这种鱼特别适合做椒盐味道的,也可以做成麻辣味的,用手撕着吃。总之这种鱼味道相当不错,有一些地方卖刀鳅能卖好几十块钱一斤。

  第六名:鲈鱼

 鲈鱼是中国非常出名的淡水鱼,早在古代,就被乾隆皇帝赐为“江南第一名鱼”。鲈鱼是一种沿海洄游性鱼类,可以生长在咸淡水,或者是纯淡水中。

 鲈鱼肉质洁白,非常肥嫩,此外刺少,肉无腥味,味道无比的鲜美,且富含蛋白质,以及维生素,是老少皆宜的美味。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鲈鱼基本上都是人工养殖的加州鲈鱼,野生鲈鱼有钱也很难买到,因为野生鲈鱼基本都快绝迹了。

  第五名:翘嘴鱼

 翘嘴鱼是各大河流里常见的鱼类,专门以浮游生物为食,由于生长比较缓慢,加上肉质特别的鲜嫩,用来煮汤特别棒,但是细刺比较多,煮汤是最佳的吃法。

 这种鱼市场价格高,但是养殖的人几乎没有,这种鱼也是钓鱼爱好者非常喜欢钓的一种鱼,它咬钩非常凶,性格也凶猛,钓这种鱼最有手感,最能体会钓鱼的乐趣。翘嘴鱼用池塘养殖的人很少,用网箱养殖很适合,顺便在告诉大家一下,这种鱼用来做干鱼是最合适的。

  第四名:抗浪鱼

 抗浪鱼是云南抚仙湖的特产,本人有幸吃过几次,味道相当不错,一直念念不忘其美味。抗浪鱼的身形细长,跟秋刀鱼很相似,但是个头要小得多,也没有秋刀鱼那么肥。抗浪鱼个体虽小,但是肉味十分鲜美,最佳做法是油煎,或者是用炭火慢慢烧,非常的香,而且这种鱼卖价不便宜噢。

  第三名:溪石斑

 溪石斑,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鱼,在我们老家,也叫它蛇花鱼。这种鱼体型不大,但是非常有特点,首先是它的外形像小鲫鱼,但是鱼鳞又是五颜六色的,其次就是它的嘴角跟马口鱼一样,长有小颗粒。

 这种鱼对于水质要求特别严格,它生活的水域肯定是水质相当棒的,稍微有点污染的水域它是不会生活的。这种鱼由于生活环境好,所以肉质相当不错,很香甜。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鱼的鱼蛋千万不能吃,有毒。

  第二名:红尾鱼

 红尾鱼很常见,一般是生长在长江以南的河流中,之所以叫做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尾巴是红色的。红尾鱼属于细甲鱼,处理的时候是不用去鱼鳞的,它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精肉很多

 而且脂肪含量也低,吃起来的肉质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口感也是很嫩,腥味也不重,因为它们生长环境的水比较清澈,所以是非常好的一种鱼类,这种鱼现在卖价也很贵,还比较难买到。

  第一名:鳜鱼

 还记得小时候上学学过一首诗的其中一句吗?“桃花流水鳜鱼肥”,这就说明我国古人就发现了鳜鱼的美味。鳜鱼又叫桂鱼,季花鱼,因为它与石斑鱼同科,所以还被称为“淡水石斑”,鳜鱼是食肉性鱼类,每年春季肉质最为肥美。鳜鱼的肉质不用多说,味道鲜美,肉质紧实,而且鱼刺也比较少,最好的做法就是清蒸了。

 我国一道名菜“臭鳜鱼”就是用鳜鱼做成的。现在野生鳜鱼相当难的一见了,而且价格也高到一百多一斤,还供不应求,所以这是淡水鱼当真当之无愧的NO1。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