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农村孩子去城市读书,为什么总摆脱不了“土气”呢?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12-21 18:08:36浏览:11分类:母婴育儿

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培养。名校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出色的师资力量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学子,如今一个让人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每年向清华和北大这样的高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数量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缩小,农村的教育与城市的教育相比,差距越来越大。虽然各个地区都在搞新农村建设,村里的环境变好了,但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以前农村的小学还是比较繁荣的,一个年级有将近100个学生。但是在短短的20年内,小编曾经的小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村子里到小学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所以农村地区的小学全被合并到了一起,在镇上统一开办一个小学。可即便如此,现在一个小学每个年级的学生只有50多个孩子。学校的教师流动也比较大,有的老师甚至一人主讲多门科目。语文老师很可能同时兼任教数学,体育等课程。

为什么农村地区的小学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小编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

这个原因应该是农村地区小学不断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小编所在的省份为例,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2.5:1。而城乡收入差距是在一个缓慢的进程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城市发展机会多,到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人收入普遍比较高。因此,很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更愿意到城市里打拼,不愿意留在农村种地。当他们在城市逐渐落稳脚跟时,就想着把孩子接到城市里来,接受更好的教育。毕竟城市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硬件设施都远远好于农村。而且城市地区还有很多培训机构,如果让孩子到城市,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特长,让孩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直接赢在了起跑线。

二、农村的条件有限

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比较稀缺,即便是在农村地区生活,每家每户分到的土地数量也是有限的。如果一家几口人全都留在农村,靠种地为生的话,恐怕会入不敷出。所以,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会把孩子留给父母带,然后夫妻两个人外出打拼。在孩子到了读书的年龄时,就会让孩子到城市的学校读书。但比较可悲的是,一些夫妻哪怕到了城市之后,也只能做着低收入,并且非常辛苦的工作。只能让孩子一直待在农村,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留守儿童。所以在农村的孩子不但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条件,就连生活条件也很难改善。而且由于自己成长生涯中父母亲缺少陪伴,不少孩子性格很自卑内向。

三、教师资源非常稀缺

虽然我国每年有很多学生选择师范专业,但这些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又有几个愿意到农村地区的学校教书的呢?到农村地区的学校教书往返交通非常不便,虽然教学压力不大,但是工资却也少得可怜。因此,大多数老师但凡有流动的机会,都更希望自己能到城里的学校教书。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样,学校中很多老师一人主讲多门科目,之前网上有一个梗: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但事实上,在很多农村地区,一些孩子的数学或者语文科目的确是体育老师教的。

四、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农村孩子去城市读书,为什么总摆脱不了“土气”呢?

对于那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教育似乎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家长苦了一辈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一所好大学,将来不必像他们一样。因此做父母的往往愿意倾尽所能让孩子接收到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多一个机会。但是农村地区的学校的教育远比不上城市,所以随着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到城市的学校读书。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的流失,归根结底在于城乡发展的差距的不断拉大。尽管近几年来我国推出了各种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但这种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想要留住孩子和老师,光靠优惠政策是不够的,必须改变农村的发展环境,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留在农村。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