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小朋友犯了错跟他讲道理,他一直拒绝并试逃避并寻求外婆的庇护,怎么办?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1-16 00:47:47浏览:12分类:母婴育儿

有不少小朋友犯错之后就喜欢逃避自己的问题,例如当父母在给他讲道理的时候,指出孩子的问题,可是孩子却一直拒绝父母的教育,而且试图逃避并且寻求外婆的庇护,毕竟每个孩子都不希望得到家长的批评,对于父母一定不要一味的纵容,当孩子出现问题,家长一定要及时的指出,并且督促孩子改正,这样才能让孩子受益无穷。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不能任由孩子发脾气,现在有些孩子就比较顽皮,如果家长过于的温柔,那么孩子肯定听不进去父母的教育,所以家长发现孩子问题之后,既要及时的指出,但同时也可以进行严格的批评,能让孩子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千万不要对孩子进行不管不顾,表面上这是对孩子的好,很容易让孩子误入歧途。

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应当提前和孩子外婆进行商量,不要一味的对孩子进行庇护,现在老一辈非常疼爱孩子,舍不得打,舍不得骂,也不允许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所以作为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及时和外婆进行沟通,要明确的告诉他们这种庇护实际上对孩子的伤害很深,让外婆不要过多的去介入孩子的管教问题,也会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家长在平常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现在有些孩子确实有一些叛逆的心理,根本就听不进去父母的话,而且非常的贪玩,所以家长要多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去和孩子沟通和互动,慢慢的加深双方的感情,那么孩子自然而然愿意听父母的话,而不是去寻求外婆的庇护,所以家长要人为病逝,既要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同时也不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很多的抗拒情绪。

我觉得不仅是家里有孩子的人,就拿自己看就能察觉到自己与外婆的关系没那么亲近,即使是小时候由外婆带大的,长大了也会有所疏远,总是与奶奶更熟一些。

1、十分抗拒去外婆家串门的小力

刘女士因为和老公家条件都比较差,婆婆也还在工作,所以孩子小李出生后就一直有外婆在照看,直到小力十岁才把孩子接到身边,随之孩子的一路升学后就再也不去姥姥家了,甚至还有些抗拒心理。刘女士就觉得非常不可理喻,外婆辛苦把他拉扯到10岁,如今却成了个“白眼狼”,她就这样当面指责孩子,这时小力却开始一番吐苦水:

“你从来都不知道,我有多害怕去外婆家,我感觉那里就是你们抛弃我的地方,对我而言就是个住所罢了,外婆对我总是不停地抱怨,她只喜欢表弟表妹,从来都不喜欢我,觉得我就是个多余的负担,天天不停地和我念叨,我怕了!怨!”刘女士听到孩子的这一番话,瞬间惭愧下来,觉得是自己的无能为力,才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受到心理的伤害,后面也没有逼迫孩子去外婆家,都尊重孩子的意愿。

2、孩子心里不愿亲近外婆的真实原因。

(1)“外婆只爱孙子,外甥只是个外人”

小朋友犯了错跟他讲道理,他一直拒绝并试逃避并寻求外婆的庇护,怎么办?

许多的传统思想在老一辈人眼中,还是有一些浓厚的封建思想,觉得孙子是孙子,外甥始终是外人,我想这也是外婆都会对“外人”有偏见的原因所在吧,始终都是对自己的孙子孙女偏心,偏爱得十分明显,所以在外婆家代养的孩子多数都会受到些委屈,也不敢和妈妈说。即使是个2-5岁的孩子也会能感受到偏爱的,心里是非常敏感,十分容易留下心理阴影。久之便会给孩子烙下印记,长大后就表现出抗拒去外婆家的心里,谁亲他,孩子就会和谁亲,这是很真实的。

(2)“小时候的记忆已淡忘了”

虽然这些话会比较伤人,但是也能理解,毕竟孩子还比较小,每个人对于自己小时候的事记得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记得也很常见。即便是小时候非常缠着姥姥的,长大后随着接触的人、事越来越多,记忆也随着消退,所以长大后就与外婆没了小时候的那份亲近,不熟了之后见面更多的就是拘束感。而且又有一些传统的思想存在,总觉得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有去无回”。所以每次妈妈带到外婆家都会客客气气地,像客人一样被招待,所以就出现了隔阂,亲近不起来。

(3)“与爷爷奶奶生活接触更亲密”

在孩子长大之后,一般父母都是与爷爷奶奶居住在一起,所以天天见面就会更为亲近,即便是不住在一起,也会经常去爷爷奶奶家看望慰问,又因为传统的隔代亲,所以更喜欢被宠爱的感觉,也会更愿意与他们亲近。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