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1-16 01:23:54浏览:15分类:母婴育儿

控制好手机的使用,给孩子讲述沉迷游戏的危害,与孩子约法三章,多进行沟通,组织家庭活动,这些都是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的有效方法。

控制手机使用

严格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可以在孩子学习一上午后,玩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然后就将手机收起来。

讲述沉迷游戏的危害

给孩子讲述沉迷游戏的危害,并且讲出具体的事例,在手机上也可以给孩子看一些沉迷游戏危害的新闻等等。

与孩子约法三章

家长可以让孩子玩手机,但是要约定时间,也可以把玩游戏作为对孩子的奖励,但是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比如考试得了满分,或者进步了十名等等,这样做并不是让孩子为了玩游戏而努力学习,而且作为一种激励孩子学习的方法。

多进行沟通

家长可以和老师多进行沟通,去询问老师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家长通过和学校老师的双重引导,这样也能约束一下孩子,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组织家庭活动

父母要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分享彼此的趣事和烦恼;带孩子做一些亲子运动,如跑步、打乒乓球等;假期组织家人户外旅游或者野炊,引导孩子走出游戏,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帮助他们转移注意力。

三个小时前,因不满儿子成天捧着手机玩 游戏 ,他让儿子交出了手机。但让李先生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竟会用板凳袭击自己。 “我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希望他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 李先生说,儿子虽然已经向他道歉,但他不知道,儿子的未来在哪里?

7月9日深夜10点半左右,因为白天在外面跑了一天业务,李先生看了一会儿电视便上床睡觉。他的房间和儿子的房间就隔着一道门,睡觉前,李先生特意点燃一盘蚊香放在门口,开着房门,这样,蚊香可同时驱散两个房间的蚊虫。

上床前,李先生注意到儿子还没有睡觉。白天的疲惫,让这个独自在蓬安县城做生意顺便照顾孩子的父亲很快进入梦乡。“其实睡得也不是很熟。”李先生说。

大约凌晨0点30分左右,他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人在靠近他的床头,但还未等他反应过来,额头便传来一阵剧烈的疼痛, 李先生本能地从床上弹跳而起,他大叫了一声,哆哆嗦嗦打开床头的开关。

眼前的一幕让李先生脑袋一片空白: 灯光下,儿子正站在窗前,手里提着一条木凳,儿子楞了一两秒,随后转身离开。

看到儿子走出房间的背影,李先生瞬间明白了。

时间倒退到三个小时以前。当晚,李先生回到家里,看到儿子又捧着手机玩 游戏 。

其实在前几天,李先生已经跟儿子表明了态度, 希望他每天少玩点手机 游戏 ,在汽修厂专心当学徒。“你一天要好好学,天天玩手机,能学到个啥?” 李先生对于儿子的行为再次表达不满,但他强忍着怒火。

“你把手机给我,我给你暂时保管。”李先生仍在劝说儿子。和往常一样,儿子再次表现出一贯的顺从,将手机和充电器一并交给了父亲, 但儿子脸上的表情告诉李先生,他不愿意将手机交出来,“他还是比较听话,我们说啥子,他不会反对,都比较顺从”。

随后,李先生将手机和充电器一并放在自己的床头。 几个小时后,儿子提着凳子进房间趁黑袭击了他。

当时他可能也被吓到了,我能感觉到。”李先生冷静下来,自己找来纸巾按住额头的伤口, 儿子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跑出家门,他随后叫儿子打开卷帘门。之后,儿子和赶来的亲戚一起将他送到县城的医院急诊科。 还好,这道约5厘米长的伤口只是皮外伤, 缝了八九针。 缝合伤口期间,儿子一直站在门口,默默地看着。

“如果我今天把你手机收了,你不是要把我杀了?为了这部手机,你会不会把我弄死?”7月10日早上,回到家中的李先生心平气和地跟儿子讲。 站在面前的儿子沉默着,使劲地摇头,随后对自己前一晚的疯狂举动道歉。

李先生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作为父亲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

李先生说,前些年,自己和妻子在外省做生意, 儿子留在老家由上一辈照管,自己很少陪伴儿子。 直到儿子上初中了,回到蓬安县城做生意的他,才将儿子接到县城上初中。但他发现,儿子和自己的话一直很少,跟其他人的话比较多,但对于自己的话,儿子都表现出很顺从。

“哪个爷爷奶奶不爱自己的孙子,但就是太溺爱了,隔代教育还是有问题。” 李先生说, 引发袭击事件的手机就是他的父亲给儿子买的, 此前为这件事情不止一次跟父亲吵过。

李先生不知道儿子是何时开始沉迷 游戏 的。在他的印象中,儿子上小学五年级前后, 一位亲戚曾从给儿子一部平板电脑,“那个(平板电脑)上面该下载得有 游戏 嘛。” 后来到县城上初中, 儿子经常逃学去网吧,李先生甚至都记不清有多少次去网吧找儿子,“ 网吧里到处都是年轻人,那个( 游戏 )画面看起来,确实刺激人”。

今年上半年,即将初中毕业的儿子坚持辍学,“成绩太差了,不想读书,劝了很多次,没得用。”李先生对儿子的选择叹气。经过辗转,一个月前,他为儿子在县城一家汽修厂谋了份学徒的差事,希望儿子能够学会一门手艺。

但他对儿子的表现不满意,“成天玩 游戏 ,能学个啥子嘛, 说了他很多次了,以前也打过,但就是不改。 ”李先生想,如果自己从小陪在儿子身边,管教儿子,也许不会发生今天的事情。

袭击事件已过去几天,额头的伤口已慢慢愈合。但在李先生心里,仍对儿子的袭击行为感到后怕,他曾考虑这件事情是否应该去报警。他事后找到派出所打听, 但民警告诉他,因为他的儿子尚未成年,派出所对他的行为也主要是教育为主。

李先生回头想想,“他是自己的儿子,还真要把他抓进去关几天?再说儿子现在已经道歉了, 儿子经过这件事之后,也表现出了悔意”。

对于儿子的未来,李先生也陷入迷茫, “也许等他将来懂事了,当了父母,应该能明白我们作为父母的苦心, 游戏 ,真的不是个好东西”。

这件事性质还是比较恶劣的,好在李先生只是受了皮外伤,并且儿子最终也道了歉。 这件事的起因,是仅仅因为李先生没收了儿子的手机。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著作《为何家会伤人》中指出, 许多孩子之所以迷恋网络,一个常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可靠的安全岛。他们被父母、学校“遗弃”了,他们的安全岛四分五裂。于是,他们去网络上构建新的、虚幻的安全岛。

心理学家袁荣亲说, 一个人如果在童年只获得了很少的安全感,长大后就很难再重新建立一个安全岛。小李的情况,正是如此。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游戏

在李先生看来,儿子长大了。李先生把他当大孩子看待,对他提出各种要求,也会予以指责。但是,小李仍然停留在四处寻找安全感的小孩状态。 要纠正孩子的网络成瘾,双方都要付出努力。小李要知道,自己长大了,可以承担更多。

小李的父母要知道,他的心理仍停留在幼儿时代,他们必须重新给她无条件的爱,只有整个家庭系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小李的网瘾才有望真正消失。

袁荣亲说, 甚至要感谢网瘾,因为如果没有网络,小李的安全感会崩溃得更加彻底,他也就可能做出更可怕的事情来。

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李玫瑾教授,曾针对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做过专业研究。她指出:

李玫瑾教授做了一个比喻,有些人失恋后,为了摆脱现实中的痛苦,就染上了酒瘾。 同理,孩子有了网瘾,一定也是逃避现实中的一些痛苦。

兴趣多样,内心充实的孩子是不会沉迷网络的,因为他没必要去虚拟的世界找快乐。

面对已然有了网瘾的孩子,仅仅把手机电脑这些外在的东西没收, 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李玫瑾教授主张先从心理层面,攻克孩子的“心墙”:

1、拉近心理距离,取得孩子认同

我们常说,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理解,理解了才会交心,从而发现问题的本源。

与其暴怒地摔手机、打孩子,不如放下架子,跟孩子交谈一句“你玩的是什么 游戏 呀,我也很感兴趣”。你想教育孩子,就得先做到——孩子愿意跟你说。

2、确定认同之后,巧妙迁移 情感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一句“我是为你好”来教育孩子,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孩子虽无法反驳,但内心并不服气。

孩子们根本没明白,我们是如何为了他们好的。笼统的一句话,只会让孩子感觉到敷衍,久而久之,就如同“狼来了”,直到再也没有任何效果。

3、 情感 再度迁移,由父母转向学习

这时要把握孩子的 情感 倾向,将孩子对父母的这种认同感再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鼓励他们多读对自己有意义的书,参加更有趣的活动。

假期中孩子尤其容易沉迷网络,因为这时候他们身边没有同学和朋友, 情感 出现空白, 孩子就将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寻找虚拟世界中的感情。

有时候并非是 游戏 多好玩,而是离开了屏幕孩子无所适从。 我们要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将孩子懂得注意力迁移到更有意义的活动上来。

心理层面的问题解决之后,接下来就是培养习惯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网瘾的消除急不来,家长们要耐心、细心,更要有信心。

1、父母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当我们抱怨孩子沉迷手机的同时,经常会忘了其实大人也总是抱着手机,有时也会忽视对孩子的陪伴。

当孩子向你发出“我想你陪我玩”,“我在跟你说话”的信号时, 请尽量放下手中的手机,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达,认真地陪一陪他。

2、不要把手机作为奖赏孩子的工具

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往往会许下承诺——“考得好就奖励你一部手机”,或者说“再做几道题就能玩会儿 游戏 ”。

这些方法看起来省劲,其实是害了孩子。这种不良激励,只会让孩子更加无心学习,应付完了作业就赶紧去玩手机。

3、多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父母只要有时间,尽量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参加户外活动。逛公园、跑步、跳绳、打篮球……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是让他的精力得到充分释放。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只是智能屏幕制约了孩子本有的活泼和玩耍。

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暂时而非持久的,更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当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得到了快乐,哪有心思会沉迷电子电子产品呢?

4、睡前1小时不接触电子设备

每天晚上睡前使用手机会干扰睡眠质量。睡前使用手机会抑制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深层睡眠的时间。

事实上,深层睡眠对人体具有修复性,有助于“清洁大脑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睡前1小时不再碰手机,看看书,更快安然入睡。

家长群里曾流行这样一句话: “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其实,手机也好,网络也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可怕。

它们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本质上就是一个工具,而不是洪水猛兽。关键要看家长、老师和 社会 如何引导孩子使用。

使用得当,它可以成为孩子的朋友,使用不当,可以变为杀死孩子的利器。 我们应当让孩子看到,除了玩手机,还有那么多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值得做,这比摔手机、打孩子更加有效。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欢迎点赞并关注@大白侃心理 ,持续输出心理学原创好文,从心理学视角帮你解读生活、看透本质。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