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黄河的资料?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1 00:50:59浏览:15分类:旅游攻略

黄河的资料?

黄河介绍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就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历史。黄河长达6300千米,流域面积将近752443平方公里,与上千条支流和溪川相连,犹如无数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2张)黄河流经9个省区,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的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旅游资源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号称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其中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川峡相间,河床比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规划利用落差超过1200米,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勇往直前的中游河段--陕晋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在这一河段有以下两个著名的地方: 1.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歌词选至《黄河大合唱》) 2.龙门--流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源于此。这里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付出艰苦努力后到达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奋斗不息。这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

黄河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孟津县,是洛阳人民政府与国家旅游管理局联合开发的一个大型工程。是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峡谷河流为主要特色,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风景区内的小浪底大坝、进水塔群等大型水工建筑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壮举,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内柏崖山、黄鹿山、红崖山、始祖山、荆紫山、黛眉山山色清秀,人文景观荟萃,八里胡同峡、龙凤峡、孤山峡峡谷幽深,号称“黄河三峡”,296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中湖汊河巷密布纵横、岛屿半岛星罗棋布、豪华游船穿梭如织,有“北方千岛湖”、“中原北戴河”的美誉,是黄河上开展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最佳场所。 河洛文化是小浪底风景区黄河历史文化的代表。位于小浪底大坝下游15公里处。河洛文化景区由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等景点组成。王铎故居收藏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帖》石刻90帧,综合展示了王铎书法艺术。龙马负图寺又名“伏羲庙”,是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更是河洛文化源头,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寻根问祖。 郑州黄河游览区 位于郑州西北30公里处。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游览、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旅游专线――黄河之旅的龙头。在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景区近40处景点内,分布着“炎黄二帝”、“哺育”、“大禹”、“战马嘶鸣”、“黄河儿女”等塑像,黄河碑林。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一、我国第二长河 黄河,我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千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黄土高原每年流失表土22亿吨,其中大部分进入了黄河河道。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之地。 六、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七、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木叮叮,鸟鸣嘤嘤。” 八、揭河底 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陕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内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将河底的成块、成片的淤积物像地毯一样卷起,然后被水流冲散带走。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内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十几米。因为“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据获悉,黄河上一次出现“揭河底”还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伴随着汹涌的水声,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7-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1号至5号丁坝间还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黄河中游吴堡-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龙门水文站洪峰流量达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从而具备了局部“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

黄河大观

位于郑州市北郊郑邙公路23公里处,是一个以黄河文化为背景,以黄河流域的人文景观为表现形式,融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主题公园。

园内以3.7公里长的模拟小黄河为轴线,分文化风情区和北岸高科技游乐区。文化风情区由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19处人文景观组成,包括泰山、龙亭、龙门石窟、大雁塔、兵马俑、长城等。北岸高科技游乐区建有先进的动感影院,银幕有七层楼高,画面清晰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交通:从火车站乘16路公交车可达。从黄河游览区乘缆车可直接到黄河大观。

门票:30元/人。

黄河龙门——司马迁祠墓景区风采

黄河龙门——司马迁祠墓,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韩城市境内。由龙门、司马迁祠墓、普照寺、黄河滩涂湿地和韩城市旧城区的文庙、城隍庙等元代古建筑群组成的省级风景名胜区(1990年4月6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景区面积20平方公

里。是以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遗迹等人文景观为特色,展现黄河龙门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之风景旅游胜地。

龙门,又名禹门,位于韩城市北30公里处的黄河大峡谷出口处,因两岸峭壁夹峙,状如门阙,故称“龙门”。又说与大禹治水,禹凿龙门有关,后人怀念其治水功德,遂称为“禹门”。在龙门,看秦晋峡谷,雷鸣浪翻,激流奔腾;峡谷之外,山开岸宽,一泻千里。古人咏叹“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龙门屹立两山中,积水奔腾势不究。骇流三层迷上下,怒涛一瞬辨西东”;“大禹神功何处是,壶口南去有龙门”;真实地描绘了龙门胜景。

龙门原有2座禹王庙,一在河东、一在河西,庙旁有望河楼,殿堂楼阁,宏伟壮观。两岸松柏常青,香火不断,可惜被侵华日军烧毁了,现仅留遗址废墟。龙门古八景“曲栈连云、南亭夜月、层楼依汉、飞阁流丹、秋水归帆、鸣泉濑玉、空谷惊雷、春鳞汲浪。”是描述当时古龙门胜景的真实写照。而今,龙门自然风光依然迷人。

龙门自古为秦晋交通要道,两岸仅靠木船摆渡,多少生命财产被黄河吞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修建了铁索桥、公路桥、铁路桥,成为沟通西北、华北的交通大动脉。

司马迁祠墓在韩城市南10公里的黄河西岸芝川镇南塬上。自下而上依山势筑起四层高台,高达40多米,背依梁山,面临黄河,仰视犹如古城堡,巍峨壮丽,气势恢宏。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更晚—公元前91年或更晚),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夏阳人(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附近),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为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20岁开始游历,足迹遍神州,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遍读宫中藏书,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著《史记》。后因替李陵辨解,受汉武帝残酷的腐刑。出狱后,发奋继续撰写《史记》至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史记》共130篇,52万字,是中国第一部通史,影响世界文明。

司马迁祠墓,背靠梁山,芝水环绕,屹立于黄河之滨。过了芝秀桥,便是石块铺成的司马坡道,高大牌坊上书“高山仰止”;第二道山门书“史笔昭世”;第三道山门书“河山之阳”;第四道山门位于台阶尽头,上书“太史祠”三个大字。祠庙前为献殿,后为寝宫,正中高台上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红袍高髻,显示其抱负非凡、刚真不屈的气概。两侧陈列64块石碑,多是记述太史公生平事迹和对其歌颂的诗词 ,以及建祠、墓的记述和祭文等。祠庙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宋、元、明、清各代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屡有修葺或重修。寝宫之后,是司马迁墓冢,呈圆筒形,四周砌青砖,还雕刻有八卦及各种图案。墓上五指柏,枝叶茂盛,树冠逢大,令人肃然起敬。

1957年,郭沫若题诗曰:“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首诗对司马迁给予以高度的评价。

韩城旧县城,是全国六座保护比较完整的古城之一。古城区总面积62.24公顷,有房屋5298栋,有重点保留价值或部分保留价值的古民居店铺及古建筑778栋。古城区内部整体形象是“青砖灰瓦坡屋顶”,主要特征是元、明、清历史风貌。

风景区内还有太史故里、韩长城、梁长城、魏长城、汉武帝行宫——挟荔宫遗址、河渎碑、大禹庙、元明清古宅院党家村等名胜古迹。其中,绝大多数是国家级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景区已成为秦、晋边界重要的风景旅游胜地。

人文景观名胜-黄河铁路大桥

黄河铁路大桥是亚洲最长的铁路桥。该桥长约10公里,单线延长11公里,运能4000万吨。此桥横跨山东、河南两省,西连太行、过京广,东至日照,为沟通内地与沿海的物资交流和经济腾飞起着巨大的作用。此桥由铁道大桥工程局堪测、设计院设计,桥上设有长1234米的黄河桥站,是中国唯一在桥上设置车站的大桥。大桥投资总额为2.45亿元,1983年动工,1985年建成通车。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