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贤德母亲教子有方 成就国之栋梁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1-25 21:24:49浏览:8分类:文字大全

贤母使子贤,自古以来,有很多仁人志士正是在贤德的母亲含辛茹苦的教导下,才养成了良好的品格并心怀宏大的抱负,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才能正色立朝,才能成为所处朝代的栋梁之才和谔谔之士。今人耳熟能详的教子有方的故事当属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而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只是沧海一粟。

安定军心 李景让母亲深明大义

李景让(约789年—约860年),唐朝中期大臣、书法家。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进士 ,官至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封酒泉县男,卒赠太子太保,谥号“孝”。五代政治家刘昫评价道:“景让有大志,事亲以孝闻,正色立朝,言无避忌。”他一生的成就得益于其母亲的教导。

他的母亲郑氏,早年守寡,彼时家道衰落,三个孩子都还年幼。郑氏就独自承担了养育孩子的重担,而且治家严格。

在最初家境清贫时,一天,李家宅院后的围墙因为下雨倒塌,墙中不知何时藏的许多钱也因此曝光。婢女很高兴地跑来告诉郑氏,郑氏来到围墙边,焚香祷告说:“我听说不劳而获会给自身招来灾祸,上天一定是因为先夫在世时所积的德行并垂怜我们而赐予这些钱财。但愿这几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他日可以学有所成,这也是他们的志向。但这些钱财我不敢取用。”于是让人将钱埋在地下,重新把墙砌好。

在郑氏的教导下,三个儿子景让、景温、景庄都进士及第,尤其是李景让,更是光耀门第。但即便儿子已经成人,教子极严的郑氏仍不忘教导儿子,在他们犯错时还会鞭打他们。

比如李景让在担任浙西观察使时,一位牙将违抗他的命令,一怒之下,李景让将其杖杀。军中将士们因此愤愤不平,意图兵变。郑氏听闻后,坐在大堂上亲自过问这件事,并当众斥责李景让说:“天子给予你权力,是让你维护一方的安宁,你怎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怒来滥杀无辜呢?如果导致一方不宁,你岂止上负天子,也使老母含羞九泉,拿什么去见你的父亲?”说罢,让左右侍从脱下李景让的衣服,用鞭子抽打他的背。

将士们见此,上前代为求情。郑氏不许,将士们再拜请,郑氏才饶了李景让。因为这件事,军中的愤怒才平息下来。

勤勉清廉 郑善果母亲身体力行

郑善果的父亲是北周将军、开封县公郑诚。在郑善果九岁时,父亲战死,郑善果袭封爵位。隋文帝开皇初年,进封武德郡公。十四岁,官拜沂州刺史,又转鲁郡太守。隋炀帝时,与武威太守樊子盖在官吏考核中并列第一。唐朝时官至太子左庶子,封荥阳郡公,后任检校大理卿,兼任民部尚书,其奉公守法,很有威名。

他的母亲崔氏二十岁守寡,为人贤德聪明,做事坚持原则,因为读过很多书,所以懂得处理地方事务的方法。

在郑善果十四岁官拜沂州刺史后,每次郑善果到厅堂处理政务,因担心儿子年少处事不当,崔氏就坐在屏风后的胡床上倾听。如果听到儿子剖断合理,崔氏回到内堂后就很高兴。如果听到行事不公允或随意发怒,崔氏回到内堂就蒙上被子哭泣,终日不食。这时候,郑善果就跪伏在床前请罪,不敢起身。

看到儿子的态度,崔氏就从床上起来,教导他道:“我不是生你的气,是愧对郑家啊。我嫁到郑家后,一直操持家务,因此了解郑家人的品行。你逝去的父亲是一位忠勤之士,为官清正,从不徇私,最后以身徇国。我希望你要像你的父亲一样,拥有同样的品行。你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我又是一个寡妇,慈爱有余但缺少威严,如果因此让你不知礼训,你又如何承继父亲的忠臣本色呢?而且你在孩童时就继承了爵位,官至封疆大吏,这难道是靠你自身的本事得来的吗?你怎能不思虑此事而妄加动怒呢?任性而为,骄傲享乐,就会耽误政事。”

为了让儿子懂得道理,崔氏还身体力行地进行教导。她常常自己纺线织布,直到半夜才休息。面对儿子不解的质疑时,崔氏告诉他,他现在的俸禄是天子为报答其父为国捐躯才得来的,所以应该送给亲戚,以彰显其父获得的恩泽,而不是让其妻子孩子独自享用的,“而且,纺纱织布是妇女本分,上自皇后,下到大夫、士的妻子,都各自有自己应该做的事。如果懒惰,就会骄傲放纵。我虽然不懂礼,难道可以败坏自己的名声吗?”

崔氏还从守寡时起,经常穿着粗帛缝制的衣服,从不随便走出大门。生活中也十分节俭,除非祭祀祖先神灵或宴请宾客,酒肉不能随便上桌。所有的东西,如果不是自己亲手制作的或是自己庄园出产的,或是皇上赐给的,即使是亲戚送的,都一概不许进入自己家的大门。

在母亲的教导下,郑善果一生为官清廉,不讲求奢华。他在多地任职时,工作餐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官府提供的补助,他一概不接受,都用来修理衙门破损的房舍和分送有需要的同事及下属。隋炀帝派遣御史大夫张衡前去慰劳他,考评他的政绩为天下第一,他也因此被授予光禄卿一职。

文武双全 陈尧咨仍遭母亲训斥

在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中,一共出了两万四千个进士,而北宋四川阆中的陈省华一门就出了四位进士,其中两人为状元、三人做到将相。

这家的主人是陈省华,曾官至左谏议大夫,卒赠太子少师、秦国公。妻子冯氏,封燕国夫人。他的大儿子陈尧叟,是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后来官居同平章事、枢密使,成了位高权重的宰相。二儿子陈尧佐,进士出身,后来成了翰林学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还被加封为太子太师,最终成了中书门下同平章事(宰相)。三儿子陈尧咨,是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庚子科的状元,后为天雄节度使。在三个儿子中,陈尧咨以文武双全著称。

三兄弟和父亲在各自的职位上都勤于政事,忠心为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对陈氏一门赞道:“三子接踵为将相,子孙繁衍,多以才能致美官,棋布中外,故当世称衣冠之盛者推陈氏。”

陈氏一门三子有如此成就,与陈省华和冯氏夫人严苛的教导密不可分,据说冯氏“训子有纲纪之威权,居家有冰霜之直政”。在儿子们小的时候,冯氏每晚必陪儿子们读书,严加督促他们的学业。在儿子们长大位极人臣后,冯氏依然对他们严加管教,以节俭为本,不许他们奢侈浪费,反对他们追逐名利。冯氏还每天率先垂范,带着三个儿媳妇下厨做饭。

宋真宗景德年间,陈尧咨任荆南节度使,任满归家,冯氏问他在地方上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政绩。因为陈尧咨善射,且百发百中,世人以之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注:战国时楚人养由基,射箭百发百中),所以就回答说:“荆南地处交通要道,每日都有宴会,我有时会以弯弓射箭为乐,座中客人无不叹服。”

冯氏一听,训斥道:“你的父亲教导你要以忠孝辅国,但你却不以推行仁政为己任,而以炫耀雕虫小技为乐,这怎么对得起你父亲生前的教导?”说罢,还举起拐杖朝儿子打去,无意间将皇帝赏赐给他的“金鱼袋”也给打碎了。

从上述三个历史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重视德行教育的严母的陪伴下,儿子又如何能不成材呢?

张行成字德立文言文阅读

缫丝,读作sāo sī。

sāo,声母s,韵母ao,声调一声。

sī,声母s,韵母i,声调一声。

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盆、筐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刺绣的技术。

缫丝的方法

按缫丝时蚕茧沉浮的不同,可分为浮缫、半沉缫、沉缫三种,蚕茧的浮沉主要决定于煮茧后茧腔内吸水量的多少。

按自动缫丝机的感知型式不同,可分为定粒感知缫丝和定纤感知缫丝两种。定粒感知缫丝是在缫丝过程中使每根生丝保持一定的茧粒数,缺粒就添绪和接绪;定纤感知缫丝则采用纤度感知器,当生丝细到一定限度时即行添绪接绪。绪表示每粒茧的茧丝头。

按生丝卷绕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小缫丝和筒子缫丝两种。小缫丝是将生丝卷绕在小上,然后返到周长为1.5米的大上,再做成绞装形式。筒子缫丝是卷绕成筒装形式。

1.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

张行成(587年-653年10月10日),字德立,北平定公,唐朝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定州义丰人。年幼时跟随刘炫学习,勤学不倦。刘炫对门生说:“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朝廷官员)才也。”隋炀帝大业末年,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王世充废黜皇泰主杨侗,为郑国皇帝,以张行成为度支尚书

621年,王世充被唐朝击灭后,张行成以隋朝的资历补宋州(今河南商丘)谷熟县尉。应制举乙科,改陈仓县尉。吏部侍郎张锐向唐高祖推荐,高祖授张行成雍州富平县主簿,有能干的名声。任职期满,补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戚,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说:“古今用人没有不通过别人介绍,而行成是朕自己发现的。”唐太宗在宴会上,提到山东(陕州以东)人、关中人时,常常有所区别。说:“天子四海为家,没有东西之别。如果有,将会被人看作偏狭。”唐太宗认为他说得对,赐名马一匹、钱十万、衣一袭。开始让张行成议论大政方针,累迁给事中。641年,转刑部侍郎。643年后,为太子少詹事,让他辅佐太子李治。645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期间,他让太子在张行成的老家定州监国,张行成随高士廉等辅佐。太子对他说:“今天送公衣锦还乡。”令有司祭祀其先人坟墓。张行成推荐了几个同乡,太子以他们太老了,厚赐遣归。回京后为河南巡察大使,检校尚书左丞。

646年,唐太宗去灵州接见击败薛延陀后,归附的铁勒酋长。开始,要带太子一起去,张行成认为让太子在长安监国,锻炼执政能力更好,唐太宗同意了,进张行成之位为银青光禄大夫。

649年,唐太宗在翠微宫去世,托孤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秘密将太子和皇帝的灵柩运送回京。张行成与高季辅扶立太子李治即位为唐高宗,高宗任命张行成为门下省侍中,兼刑部尚书,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

651年八月,拜张行成为尚书左仆射,652年,立太子李忠,加授张行成太子少傅。653年九月,张行成去世,高宗辍朝三日,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号定。唐高宗去世后,张行成配享高宗庙庭

2.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

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

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

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

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

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

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

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累迁给事中。

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

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

转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太子驻定州监国,谓曰:“吾乃送公衣锦过乡邪!”令有司祠其先墓。

行成荐里人魏唐卿、崔宝权、马龙驹、张君劼皆以学行闻,太子召见,以其老不可任以事,厚赐遣之。太子使行成诣行在,帝见悦甚,赐劳尤渥。

还为河南巡察大使,称旨,检校尚书左丞。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

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

迁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脩国史。

时晋州地震不息,帝问之,对曰:“天,阳也,君象;地,阴也,臣象。君宜动,臣宜静。

今静者顾动,恐女谒用事,人臣阴谋。又诸王、公主参承起居,或伺间隙,宜明设防闲。

且晋,陛下本封,应不虚发,伏愿深思以杜未萌。”帝然之,诏五品以上极言得失。

俄拜尚书左仆射、太子少傅。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

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

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

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

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

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九 于高张。

3. 郝景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乡试中举,授盐城教谕,因犯过失而罢职归家。启任陕西苑马寺万守监录事,后调为黄州照磨,代理黄安县事。到任刚三日,农民义军突然来攻城,景春等坚守八天八夜,义军撤走。

崇祯十一年(1638),升任房县知县。农民起义军领袖罗汝才率九营之众向熊文灿请降,文灿同意受降,而汝才又犹豫起来。景春单骑至义军兵营去劝说,并与汝才及其同党白贵、黑云祥歃血为盟。汝才到文灿军门投降,而所部诸营分驻于竹奚谷、保康、上津,自己与贵、云祥驻于房县城郊。当时,郧阳各县城墙都被破坏,只有房县有赖于景春安抚,大体上可以防守。然义军杂处其间,居民日夜不安。景春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一方面修理防御工事,一方面与义军诸营和睦相处。

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举兵反明,约汝才一同行动。景春子郝鸣銮还是生员,有万夫不敌之勇,他对其父说:“房县城为敌攻击目标,仅疲惫瘦弱的士兵不过二百人,城何以守住?”便穿上铠甲去见汝才说“:你难道不念曾与我父亲烧香盟誓之言吗?希望你慎重,不要与张献忠一同作乱。”汝才假意允诺。鸣銮察觉出汝才的允诺并非真心诚意,回来与道选领兵登城防守,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城下。鸣銮等斩义军将领上天龙,遣使向熊文灿求援,去了十四次,都未见到文灿。

不久,义军大队人马至房县城下,献忠兵打白旗,汝才的队伍打红旗。忽然两军合在一起并力围攻。义军将领白贵、黑云祥向城上高呼:“把城让给我们,保证无事。”献忠又令张大经来劝降。景春在城上大骂,鸣銮且守且战,坚持了五天五夜。义军损失不少,献忠左足受伤,其心爱战马也被杀死。守军指挥张三锡开北门放汝才入城,城被攻破,道选在巷战中牺牲。大经促使汝才劝景春投降,景春不肯。又问他府库财物何在,景春厉声道“:库藏若还有财物,你们也破不了城!”义军杀一典史、一守备来恐吓他,景春终不屈服,与其子鸣銮一道被杀。其仆陈宜和朱邦闻一家都死。朝廷闻知,赠景春尚宝少卿,建祠奉祀,后又改赠太仆寺少卿。

4. 文言文翻译扈蒙,字日用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其曾祖父扈洋任涿州别驾。其祖父扈智周任卢龙军节度推官。其父扈曾任内园使。

扈蒙年轻时会写文章,后晋天福年间,考中进士,到后汉任..县主簿。赵思绾叛乱,朝廷派遣郭从义征讨。郡县官吏都穿短促军服,扈蒙穿着肥大的儒服,举止舒缓,从义感到很惊讶。转运使李谷对从义说:“扈蒙是文学名流,不熟悉公事。”于是不再追问。后周广顺年间,跟从归德军节度赵晖任掌书记,召入朝任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扈蒙的叔伯兄弟扈载当时任翰林学士,兄弟二人掌握朝廷内外制令,当时号称“二扈”。

宋朝初期,由中书舍人升任翰林学士,因向同年仇华请托私事违法,被贬为太子左赞善大夫,渐渐升职任左补阙,掌管大名集市征税。乾德六年(968),重新任知制诰,充任史馆修撰。开宝年间,受诏与李穆等人同修《五代史》,审定《古今本草》。开宝五年,连续主持贡举。开宝七年,扈蒙上书说:“以前唐文宗每次召见大臣商量政事,一定命令起居郎、起居舍人拿着笔在殿侧站着,记载时政,所以《文宗实录》较为详备。到后唐明宗时,也命令端明殿学士及枢密直学士轮流修撰每日政事,送给史官。近来这些措施都被废除了,每季虽然有内殿日记,枢密院录送史馆,但是所记不过臣下对见辞谢之类而已。帝王的语言和行动,都未写进去。原因是宰相担心泄露,传播有误,史官疏远,哪里能知道。希望从今以后凡是裁制之事、优恤之言,发自内心,可写进书简的,都委托宰相及参知政事每月轮流主持抄录,以备史馆撰集。”朝廷采纳了,就以参知政事卢多逊主管这件事。

开宝九年正月,皇帝在乾元殿接受朝拜,各地降王在旁列队,声明大备。扈蒙呈上《圣功颂》,备述太祖接受禅位、统一天下的功劳,言辞夸丽,有诏令褒奖他。被卢多逊忌恨,调出京城任知江陵府。

太宗即皇帝位,召他入朝授任中书舍人,不久重任翰林学士。与李日方一起同修《太祖实录》。太平兴国四年(979),跟从太宗征伐太原回朝,转任户部侍郎,加任承旨。雍熙三年(986),染上疾病,以工部尚书衔退休。不久,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右仆射。

自从张昭、窦仪去世,朝廷典礼章程仪式,多由扈蒙刊定。当初,太祖接受后周禅位,追尊四庙,到郊外祭祀祖父,以宣祖配天。到太宗登皇位,礼官认为舜郊拜砶,商朝郊拜冥、周朝郊拜后稷,王业因他们而兴旺啊。至于汉高祖的太公,光武帝的南顿君,虽然有皇帝父亲的尊严,却不能享受配天的祭祀。所以自从太平兴国三年、六年两次郊拜,都以太祖配天,于礼是公允的。太宗即将到东边封禅时,扈蒙建议说:“严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享祀。”自从雍熙元年罢去封禅而举行郊祀礼,于是施行扈蒙的礼制,有识之士认为这种礼制不公允。

扈蒙为人沉重厚道,不谈别人的是非,喜欢佛教经典,不喜杀人,缙绅士大夫们称他是善人。有爱笑的毛病,即使在皇上面前也禁不住。他著述很多,有《鳌山集》二十卷流行于世。

5.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6. 殷云霁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译文

明武宗正德年间,殷云霁(寿张人,字近夫)任清江知县。县民朱铠死于文庙西边廊下,不知道凶手是谁,但有一封匿名信,说:“杀死朱铠的是某人。”某人和朱铠有旧仇,大家都认为很可能是他。殷云霁说:“这是真凶嫁祸他人,要误导我们的调查。朱铠左邻右舍谁和他亲近?”都回答说:“姚姓属吏。”殷云霁就将所有属吏聚集于公堂说:“我需要一个字写得好的人,各呈上你们的字。”属吏之中,姚明的字最像匿名信的笔迹,殷云霁就问他:“为什么杀朱铠?”姚明大惊,只好招认说:“朱铠将到苏州做生意,我因贪图他的财物,所以杀他。”

注释

①缓治:延缓破案。

②狎:亲近。

7. 房彦谦文言文阅读

房彦谦 〔隋〕字孝冲,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玄龄父。

大业(六o五至六一六)时为泾阳令,谥定伯。善草隶。

《北史本传》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七世祖谌,仕燕太尉掾,随慕容氏迁于齐,子孙因家焉。世为著姓。

高祖法寿,魏青、冀二州刺史,壮武侯。曾祖伯祖,齐郡、平原二郡太守。

祖翼,宋安太守,并世袭爵壮武侯。父熊,释褐州主簿,行清河、广川二郡守。

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长兄彦询,雅有清鉴,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

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抚养甚厚。

后丁所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

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

解属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

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及周师入邺,齐主东奔,以彦谦为齐州治中。

彦谦痛本朝倾覆,将纠率忠义,潜谋匡辅。事不果而止。

齐亡,归于家。周帝遣柱国辛遵为齐州刺史,为贼帅辅带剑所执。

彦谦以书谕之,带剑惭惧。送遵还州,诸贼并各归首。

及高祖受禅之后,遂优游乡曲,誓无仕心。 开皇七年,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

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后属陈平,奉诏安抚泉、括等十州,以衔命称旨,赐物百段,米百石,衣一袭,奴婢七口。

迁秦州总管录事参军。尝因朝集,时左仆射高颎定考课,彦谦谓颎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唐、虞以降,代有其法。

黜陟合理,褒贬无亏,便是进必得贤,退皆不肖,如或舛谬,法乃虚设。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

况复爱憎肆意,致乖平坦,清介孤直,未必高名,卑谄巧官,翻居上等,直为真伪混淆,是非瞀乱。宰贵既不精练,斟酌取舍,曾经驱使者,多以蒙识获成,未历台省者,皆为不知被退。

又四方悬远,难可详悉,唯量准人数,半破半成。徒计官员之少多,莫顾善恶之众寡,欲求允当,其道无由。

明公鉴达幽微,平心遇物,今所考校,必无阿枉,脱有前件数事,未审何以裁之?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非直有光至治,亦足标奖贤能。”词气侃然,观者属目。

颎为之动容,深见嗟赏。因历问河西、陇右官人景行,彦谦对之如响,颎顾谓诸州总管、刺史曰:“与公言,不如独与秦州考使语。”

后数日,颎言于上,上弗能用。以秩满,迁长葛令,甚有惠化,百姓号为慈父。

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吏民号哭相谓曰:“房明府今去,吾属何用生为!” 其后百姓思之,立碑颂德。

贤德母亲教子有方 成就国之栋梁

鄀州久无刺史,州务皆归彦谦,名有异政。 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

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及兼襄州总管,辞翰往来,交错道路。炀帝嗣位,道衡转牧番州,路经彦谦所,留连数日,屑涕而别。

黄门侍郎张衡,亦与彦谦相善。于时帝营东都,穷极侈丽,天下失望。

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曰:窃闻赏者所以劝善,刑者所以惩恶,故疏贱之人,有善必赏,尊贵之戚,犯恶必刑,未有罚则避亲,赏则遗贱者也。今诸州刺史,受委宰牧,善恶之间,上达本朝,慑惮宪章,不敢怠慢。

国家祗承灵命,作民父母,刑赏曲直,升闻于天,夤畏照临,亦宜谨肃。故文王云:“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以此而论,虽州国有殊,高下悬邈,然忧民慎法,其理一也。至如并州畔逆,须有甄明。

若杨谅实以诏命不通,虑宗社危逼,征兵聚众,非为干纪,则当原其本情,议其刑罚,上副圣主友于之意,下晓愚民疑惑之心;若审知内外无虞,嗣后纂统,而好乱乐祸,妄有觊觎,则管、蔡之诛,当在于谅,同恶相济,无所逃罪,枭悬孥戮,国有常刑。其间乃有情非协同,力不自固,或被拥逼,沦陷凶威,遂使籍没流移,恐为冤滥。

恢恢天网,岂其然乎?罪疑从轻,斯义安在?昔叔向置鬻狱之死,晋国所嘉,释之断犯跸之刑,汉文称善。羊舌宁不爱弟,廷尉非苟违君,但以执法无私,不容轻重。

且圣人大宝,是曰神器,苟非天命,不可妄得。故蚩尤、项籍之骁勇,伊尹、霍光之权势,李老、孔丘之才智,吕望、孙武之兵术,吴、楚连磐石之据,产、禄承母后之基,不应历运之兆,终无帝王之位。

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蚁聚,杨谅之愚鄙,群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觊幸非望者哉!开辟以降,书契云及,帝皇之迹,可得而详。自非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孰能道洽幽显,义感灵只!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显,履冰在念,御朽竞怀。

逮叔世骄荒,曾无戒惧,肆于民上,聘嗜奔欲,不可具载,请略陈之。 襄者齐、陈二国,并居大位,自谓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罔念忧虞,不恤刑政。

近臣怀宠,称善而隐恶,史官曲笔,掩瑕而录美。是以民庶呼嗟,终闭塞于视听,公卿虚誉,日敷陈于左右。

法网严密,刑辟日多,徭役烦兴,老幼疲苦。 昔郑有。

8. 李崇矩,字守则.文言文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4.C(直:通“值”,价值)

5.C(①是说李崇矩得以免罪;②是周祖的善行;⑤表现李崇矩采用怀柔政策,收服黎人)

6.D(“把自己的财物遗落在洞穴中”分析有误。原文“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这里的“遗”应该翻译为“赠送”,不是“遗落”)

7.(1)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辅助王室,但(由于)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免于一死。(注意“戮力”“奖”“构”“罹”的翻译,注意“为……所”被动句式)

(2)趁机上书皇上:“上党是我的故乡。我的父亲还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让我护送灵柩回到京师。”(注意“因”“槁”“愿”“榇”的翻译,注意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李崇矩字守则,是潞州上党人。年幼时孤贫,有善行,为乡里人所推服。汉祖在晋阳起兵,驻扎在上党,史弘肇当时任先锋都校,听说崇矩的名声,召来任为亲吏,乾祐初年,史弘肇总领禁兵兼任京城巡检,常常残杀军民,身边的部属害怕,慢慢都离开了他,只有李崇矩事奉他越发谨慎。弘肇被诛杀时,得以身免。

周太祖与弘肇向来交情很好,即皇帝位后,访求弘肇的亲属故交,找到崇矩。对他说:“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辅助王室,但(由于)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免于一死。你是史氏家的故吏,请你替我寻找他家的近属,我要怃恤他们。”崇矩推荐史弘肇母亲的弟弟福。崇矩历来主持他家家事,把财产都收集拢来交给福,周太祖赞美他,把他收用在世宗军中。

宋朝初年,李筠叛乱,任命崇矩率领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驻屯河阳,率领所部进攻大会砦,攻克下来,斩敌五百人。改任泽、潞南面行营前军都监,与石守信、高怀德、罗彦瑰在碾子谷共同大败李筠的部队。泽、潞平定时,派崇矩先入城,收管图册,管理府库。趁机上书皇上:“上党,是我的故乡。我的父亲还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让我护送灵柩回到京师。”皇帝答应他的要求,赏赐很多。部队回到京城,正遇判三司张美出任地方官,朝廷任命崇矩为右监门卫大将军。

开宝初年,跟从皇帝征伐太原。军队班师回朝途中,任命崇矩为后殿。驻扎在常山,染上疾病,太祖派太医诊治,命他乘凉车回京城。崇矩叩头说:“凉车是天子的座车,让我乘坐此车是加速我的死亡啊!”坚决谢绝得免。

太平兴国二年夏天,黄河河防常常决口,诏令崇矩乘驿马从陕到沧、棣,巡视河堤。这年秋天,出京任邕、贵、浔、宾、横、钦六州都巡检使。不久,改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部下军士都害怕他,崇矩拿出所有的器皿金帛,一共值钱数百万,全部分给军士们,他们才被感动。当时黎贼扰乱,崇矩到他们的洞穴一一加以抚慰,把自己的财物赠送给酋长,黎人都感德归附。换任回朝,授任为右千牛卫上将军。雍熙三年,命他代替宋偓,任判右金吾街仗兼六军司事。端拱元年,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尉,赠谥号为元靖。

9. 张文谦传文言文全文准确翻译

张文谦,字仲谦,是邢州沙河人。他幼年聪明,才思敏捷,记忆力强,和太保刘秉忠是同学。忽必烈(还没有成为元世祖)住在潜邸(皇储未正名时居住的宅第,取“潜龙勿用”意)的时候,受封邢州的土地,刘秉忠推荐张文谦,说他可以被任用。丁未年,忽必烈召见张文谦,张应答很合忽必烈的心意,于是忽必烈命令他做王府的书记官,一天天地被重用。邢州处于要道,刚开始忽必烈把这里的二千户百姓分给功勋之臣做食邑,每年派人去监督征收粮食钱财,这些人都不知道安抚、治理老百姓,各种各样的征收名目繁多,百姓不能忍受这样的政令。有人向王府诉苦。文谦和秉忠对忽必烈说:“现在百姓生活困顿,没有哪处比邢州更厉害的了。为什么不选派人去治理这地方,要求他治出成效,使得各地都能够效法邢州,那么天下都受到您的恩赐了。”在此情况下忽必烈就挑选身边的侍臣脱兀脱、尚书刘肃和侍郎李简一起去。三个人到了邢州,同心协力地治理,清除贪官,革灭豪强,流亡在外的百姓又都回来了,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忽必烈更加看重儒生,任用他们当官,这都是从张文谦开始的。

辛亥年,宪宗即位。文谦和秉忠屡次把当时应该放在首位的事务说给忽必烈听,忽必烈都一一照做。忽必烈征讨大理国,国主高祥违抗命令,杀了忽必烈的信使逃亡而去。忽必烈大怒,将要屠杀城中百姓。文谦和秉忠、姚枢进谏说:“杀了使者违抗命令的是高祥啊,这不是百姓的罪过,请您原谅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理的百姓靠他们的话全部存活下来。己未年,忽必烈带领军队攻打南宋,文谦和秉忠说:“大王的军队,重在征讨,不在战斗,对南宋百姓应该一样用仁义对待,不能滥杀无辜。”忽必烈说:“希望大家一起遵守这样的诺言。”进入南宋境内以后,忽必烈分别命令各将领不要胡乱杀人,不要烧人房屋,所获得的俘虏全都放掉。

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为元世祖,设立中书省,首先任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相。张文谦帮助元世祖建立朝纲,讲解利害,把安抚国家、方便人民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元世祖的命令一出,天下就有太平的希望。但是王文统向来嫉妒贤能,朝中谋划商议的时候,屡次否定对方的意见,王积怨不能平息。(文统为人忌刻,初立中书时,张文谦为左丞。文谦素以安国利民自负,故凡讲论建明,辄相可否,文统积不能平,思有以陷之,文谦竟以本职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而去。《王文统列传》)张文谦急切请求出朝做官,世祖命令他凭左丞的身份做大名等行政区域的宣抚司事。临走的时候,张文谦对王文统说:“百姓困乏的日子很久了,况且又逢着大旱,不减免税赋,怎么能够抚慰百姓,从疾苦中获得重生的希望呢?”文统说:“皇上刚登上皇位,国家的费用只依仗税赋,如果再减免,凭什么供给皇上的用度呢?”张文谦说:“百姓富足了,皇上怎能不富足呢!等到时节和顺,年成丰足,再照常征收也不晚。”于是免除了通常赋税的十分之四,酒税的十分之二。

文谦早年跟从刘秉忠,深入地研究方术和算学;晚年和许衡交往,尤其精通儒家的义理。为人刚直明理,简朴持重,凡是向皇上陈述劝谏的,总是尧舜仁义之道。屡次触犯权臣和宠臣,但自己的进退得失,全不放在心上。家里只有藏书几万卷。尤其是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因而受到当时舆论的称赞。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