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概括其他诗人的小故事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1-25 21:46:13浏览:8分类:文字大全

『壹』 有关于诗人的故事

唐朝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贪玩。有一次,他看见一个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磨铁棒做针。李白感到很奇怪,说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以后刻苦用功读书,长大成为了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贰』 关于诗人的小故事,急需!!!

诗人李白的故事 太白酒家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濛濛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他叹了口气,静听着房檐下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鬓全白的老人家,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请他到屋里坐。一进门,老人朝着李白便拜:“感谢救命大恩人!”

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老汉含泪诉说道:“我姓纪,老家幽州。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忽然出现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多亏先生正好漫游到那里,飞起一箭,连射死了两虎,我父子俩才死里逃生。”

李白听了恍然记起,连忙扶起老汉说:“算不了什么,算不了什么。”

老汉说:“多少年来,为了报恩,我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你,除了你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边,捕鱼,打柴。”

李白听了,热泪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摇晃着,亲切地问:“孩子哩?”

老人顺手一指:“喏,在酒店里帮工。”

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对老人说,老人打断了他:“我已听孩子讲啦。那号人,什么事干不出来?!”说罢,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来,仙人,请开怀大饮吧!”老人拍拍胸,“往后,你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啦!”

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全冲了出来。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饮着,饮着,醉了。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门外“联璧台”上,叫人拿笔;老人知道李白诗兴来了,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李白遥望滚滚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提起笔,一挥而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老人伸出颤抖的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墙上。

打那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的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有人问起是谁写的,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对大家说:“是诗仙李白的手迹!他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的呀!”

一听这话,南来北往的人都争着到这里,坐下喝两盅,细细品味着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人创造的意境……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为李白酿酒,还用辛勤的劳作为旅客洗去一路的风尘。

从此,“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出来。

那个鲁老板听说姓纪的老头酿酒手艺高超,生意兴隆。一肚子不快。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闹得自家酒店门庭冷落,酒客越来越少,气得他吹胡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没法子,只得叫佣人捧着几只大元宝,外带两坛美酒,亲自到江边去拜访李白,目的是想请他也为自己写一首诗,撑撑门面。

李白一眼看出这位鲁老板的来意,冲他摆摆手:“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啊!”说罢把手一扬,叫船夫开船,只见竹篙一点,小船轻轻离开江岸,朝江心驶去了。

鲁老板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嘶哑着喉咙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话好说,好说!”跑了几步,被石头绊了一下,“扑通”一声倒在沙滩上。

不久,鲁家酒店关门了,而纪老汉的“太白酒家”生意,却一天旺似一天。

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可见,李白与酿酒老汉情谊多么深厚!

千百年来,沿江一带,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店总以“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为店号,用布写好,挑在门前廊下,表现出对伟大诗人李白的一片真情。

『叁』 关于诗人的小故事

李贺和梅尧臣都干过。

『肆』 古代诗人的小故事

梦笔生花

中国古代大诗人李白一天深夜在睡意朦胧中,一边吟诗,一边随风飘到了一座海上的仙山。只见四周云海苍茫,花木葱茏。李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正在这时,一支巨大的毛笔耸出云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样。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这枝巨笔,用大地作砚,蘸海水为墨,拿蓝天当纸,写尽人间美景,那该有多好。”就在他浮想联翩之时,忽然听见一阵悠扬悦耳的仙乐,并有五色光芒从笔端射出,接着在笔尖开放出一朵鲜艳的红花。那支生花笔渐渐移动,朝着他飘然而来。李白眼看那支光芒四射的生花妙笔越来越近,便伸手去取,当快要摸到粗壮的笔杆时,不觉惊醒,原来是黄粱一梦。李白梦醒之后,反复回想梦中情景,总想不出是在什么地方。他决心遍访名山大川,寻找梦中仙境。后来,李白云游到黄山,一见这支生花巨笔,不觉失声大叫:“以前我梦中所见的生花巨笔,原来就在这里。”

据传说,自从李白见到“梦笔生花”后,名诗佳句便源源而出,一发而不可收。

贾岛推敲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两个人并排骑着自己的坐骑回到了韩愈的家,后来二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位于四川江油青莲镇天宝山脚下,李白故居陇西院下方。是后人为纪念李白弘扬磨针精神而修建的,建成于1984年,一八角亭,一石桥。

世间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如何将如此粗的铁磨成针?”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回到了山上,发奋图强完成了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伍』 诗人的小故事有哪些

白居易——少年多才的诗人。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不生”。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告诉你吧,是唐朝杰出的诗人白居易。他还是唐代作品最多的诗人呢。

白居易小时候就特别聪明懂事。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玩耍,忽听到门外的街上有人在争吵,乳母带他到门外看个究竟,原来是两个女邻居,抱着一只芦花老母鸡争执不下,双方都说母鸡是自家的。可是用什么办法来确认呢?

这时,小居易说话了:“你们别吵了,先把母鸡放在地上。母鸡念旧窝,它会自己回家的,他进了谁家的门,自然就是谁家的了。”众人一听,都说这个办法好。两人把母鸡放在地下,那母鸡一旦挣脱了束缚,一溜小跑就进了东家的门。在众人的哄笑声中,西家的女邻居脸色通红的低头走了。大家都夸奖5岁的白居易聪明,小小年纪就能明断邻里纠纷。

『陆』 诗人的故事简短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柒』 与古代诗人有关的小故事

中国古代诗人中诗作数量第一的是陆游,存诗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从军南郑,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 *** 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造,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捌』 诗人的小故事,要短

1、李白跳月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

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

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独自坐在酒楼上赏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李白生平最喜爱月亮,说月亮又干净又好看。这天晚上,他抬头看见天上的月亮洁白滚圆。

心里非常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到了半夜,李白趁着酒兴,下楼走到文德桥上。他刚走上桥,一低头,忽然看见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动,洁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几条黑纹。

李白这时喝得醉醺醺的,只当是月亮给河水弄脏了。他靴子也顾不得脱,张开双手就跳下桥去捞月亮。谁知这一跳,月亮没捞着。

却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顿时分成了两半儿。故事就这样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在文德桥旁边修了个“得月台”,据说那里就是当年大诗人李白赏月的地方。

2、杜甫曾经以卖药维持生计

杜甫在 35 岁左右时到达当时的京城长安,在那里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阴谋的打击,没有考中,经济上一无比一天困窘。

为了维持生活,他便设法找到了一个副业——卖药:以送药的方式,作为接受别人帮助的条件,这内含的苦心也实在难言了。

杜甫第二次卖药是在甘肃。公元 759 年,他 48 岁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生活更加困难。他的诗中出现采药、制药、卖药的句子更多了。

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中便有“晒药能无归,应门亦有儿”之语,可见此时连杜甫的妻子也参加制药了。他辛勤地灌溉培育着各种药草,同时也和以前在长安一样。

不时派人将药送到城里,换取“药价”。诗人最后一次卖药就显得更其凄惨。公元 770 年,杜甫 59 岁,穷得连陆上都没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

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渔市上摆着药摊,以维持一家生活。这一年的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便与世长辞了。

3、吴隐之不惧饮贪泉的故事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4、公孙仪拒收甲鱼的故事

公孙仪是战国时鲁穆公手下的丞相。他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于是送鱼的纷纷上门,但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公孙仪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

问:"你素来喜吃甲鱼,为何别人好心送来,你却不收呢?"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吃几条甲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经常收别人的礼品。

那就要落个受贿的坏名声,到头来连丞相的官位也会丢掉。到那时,为兄再爱吃甲鱼,恐怕也吃不成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多吃几年我爱吃的甲鱼。

5、王杰手好不要钱的故事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

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 *** 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玖』 唐代诗人的小故事

李白小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李白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 ,看到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好奇地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概括其他诗人的小故事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李白沉香亭咏牡丹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

1. 谑鱼文言文阅读翻译

从前,有一个书生站在河边,把虫子扔给鱼吃,鱼不吃。

(而且)群鱼(还)互相低语说:“不能吃这种侮辱性的施舍的食物”。看起来非常清廉律己似的。

过了一阵回头看到一个农夫大笑着说:“钓到了!”----只见一尾鱼挂在鱼钩上,象大老鼠一样肥硕。农夫一本正经地说:“装模作样的小子怎能逃过我的法眼呢!”说着就拿着钓钩、挽着钓桶回去了。

(书生)再回头去看鱼群,已经失去踪迹很长时间了。(话说)钓鱼的人不因为那些鱼小就用小的鱼饵,可见他的目的一点也不小啊!而(那些鱼)见到一点小小的甜头就把自己的性命都忘记了,所以它们的性命也就被一根鱼绳决定了。

这世上象鱼一样见小利而忘性命的人,真是多的象那山丘一样啊。

2. 群鷧啄鱼古文翻译

译文:从前,有个人有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鹭鸶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放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开始一众鹭鸶在空回旋飞翔不敢下来,后来渐渐注意观察,飞下来啄食。久了,就经常飞到竹竿上站着,自自在在不再被它所吓了。

有人看见了,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中,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鹭鸶脱不了身,拼命扇动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那人说:“先前的确是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

出自:明·耿定向《权子杂俎》

原文: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池中以慑之。鷧初回翔不敢上,已而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以为惊,啄鱼如故。主人见之,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不知也,仍飞止如故。其人手执鷧足,鷧奋飞,声“假假”,其人曰:“先故假 ,今亦假耶?”

扩展资料

一、赏析

此文选自《权子杂俎》。文中的稻草人虽说是农夫随意想出来防范鹭鸶,鸟雀夺人之力的权宜之策,但它蕴涵着一种亦真亦假的智谋。告诉人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如果一成不变地凭 经验办事,就有可能吃大亏。也可以认为是兵不厌诈的意思。从人的角度来讲,也要学会变通处事,才能左右逢源。

二、寓言启发

1、讽刺了思想僵化,不知变通的人。

2、贪得无厌、无所顾虑的人,必将自食其果。

百度百科-鷧鸟中计

百度百科-群鷧啄鱼

3. 文言文《钓鱼》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度米文库

文言文钓鱼的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阅读周练及答案(1)txt>;班级:姓名:座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

4. 文言文煮鱼的解析,谁有

校人煮鱼

原文: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从前有人向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令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水池中,小吏把鱼做熟了,复命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过一会就活泼的了,然后迅速游到深处去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寓意:用花言巧语编造的谎言,常常使那些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上当。但如果能够认真地做实际调查,那么,骗人的伎俩就无法施展了!

应用:

“校人烹鱼”的故事给人以联想。企业安全生产中,喜欢听汇报,不做调查落实的“子产”有,弄虚作假的“小吏”有,他们的行为早已被人们深恶痛绝。可是,近些年来,某些单位、某些人,也受“子产”、“小吏”坏作风的影响,竟然在安全生产中“说假话、办假事、假办事”。如在某单位组织的一次岗位抽查中,一个干部电话汇报说,自己在某个施工现场,可当抽查人员赶到那里,却始终没有见到这位干部的身影。据调查,当时这个干部根本就不在那里,他的行为纯属“说假话”。

安全生产容不得丝毫的弄虚作假。因此,我们的领导必须放弃一切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转变作风,坚持下现场做调查落实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安全生产的难题;我们的干部职工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实打实工作态度尽心尽力完场各项任务。如果安全生产中的“子产”和“小吏”不脱胎换骨,如果“说假话、办假事、假办事”弄虚作假行为不予以坚决根除,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条鱼”,很可能是人民的生命和国家的财产。到那时,后悔晚矣!

阅读题

子产和校人先后两次重复“得其所哉”,请仔细分析各自的心理。

子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子产:我知道是那个校人把鱼吃了,他却编瞎话来骗我,我就饶了他吧。

校人:用花言巧语编造的谎言,终于骗过了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子产。

5. 公孙仪拒鱼(文言文)

千百年来曾流传着这么一个美谈,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有个叫公孙仪的宰相,非常喜欢吃鱼。

于是那些想巴结他的人,便纷纷给他送鱼。公孙仪一概拒之门外。

他的一个门客便问他,你既然喜欢吃鱼,为什么送上门的鱼又不收呢?公孙仪解释说:“我现在担任着宰相的职务,有一定的俸禄,喜欢吃鱼可以自己去买。但是我如果收了别人送的鱼,就得答应送鱼者的各种要求,甚至迁就他们的违法行为,我也就违背了国家的法令,那样被罢了官或入了狱,我岂不连吃鱼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一美谈之所以千百年流传,并不仅仅是因为公孙仪如此清醒地认识当权者个人好恶与国家兴衰、个人仕途成败之间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他能“公”字当头,“见欲而止为德”,自觉抵御诱惑,战胜自我,真正做到了“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

6. 文言文中的鱼作何解释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2.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fish]

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

豚鱼吉。——《易·中孚》

鱼木精。——《论衡·指瑞》

鱼十有五。——《仪礼·特牲礼》

鱼网之设。——《诗·邶风·新台》

鲜鱼曰脡祭。——《礼记·曲礼》

鱼上冰,獭祭鱼。——《吕氏春秋》

白鱼跃入王舟中。——《史记·周本记》

3. 又如:鱼鲩冠儿(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鱼鳞册(“鱼鳞图册”的简称。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薄册);鱼烂(像鱼鳞那样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鱼轩(用鱼皮装饰的一种车辆,为贵妇乘用);鱼脍(切得很细的鱼肉。特指生食的鱼片);鱼市(批售鱼类的市场);鱼质龙文(外貌似龙,而实质为鱼。比喻虚有其表);鱼米(鱼类和米粮);鱼秧(比鱼苗稍大的小鱼);鱼鱼雅雅(形容威仪整肃的样子。因为鱼贯行,鸦飞成阵)

4. 某些像鱼的水生动物 [aquatic animal resembling a fish]

鱼甲烟聚,贝胄星罗。——《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5. 又如:鱼甲(鲨鱼皮铠甲);鱼须(鲨鱼的须);鲸鱼;鳄鱼;甲鱼;鲵鱼

6. 两眼白色的马 [horse with white eyes]

7. 中医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 [fish]

大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灵枢经》

8. 唐代作为符信用的铜鱼符 [copper-fish tally]。如:鱼契(鱼形的符信);鱼符(意同鱼契)

9. 古代木制成鱼形的信函 [wooden-fish box]。如:鱼素(书信);鱼书(书信);鱼沉雁杳(比喻音信断绝);鱼肠尺素(指书信);鱼鸿(代指送信人);鱼幅(书信);鱼封(书信)

10. 姓

7. 请问”钓鱼“古文怎么说

“钓鱼”的古文说法与现代文一样是“钓鱼”,也可以单说“钓”。

与钓鱼相关的古文:

《钓鱼记》

作者:林昉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译文: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一天都没有收获。(乙)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是)我,所以容易上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改变,鱼(自然)就逃离,哪里还会有收获呢?”

乙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我感叹道:“这句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就应该记下来。

扩展资料

古人钓鱼的装备:

1、鱼钩

鱼钩,在没有金属冶炼技术之前,最早出现的鱼钩叫做鱼卡,是由几节木头或者骨头进行打磨,然后用各种材料做成的线捆绑而成,裹上一大块饵料放进水中,当大鱼将其吞入时,拉动鱼线使骨头或者树枝卡住鱼嘴,只能钓起体型较大的鱼类。

后来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石质鱼钩,这也是第一次出现与现代鱼钩形状结构类似的鱼钩。再后来冶炼技术出现人类进入青铜时代,社会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弯曲金属制作鱼钩,钩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鱼谓之钓。

2、鱼线

鱼线,钓鱼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在最早的时候,古人用树皮树茎揉搓制线,但是因为很粗无法用于钓鱼。

随着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棉线开始出现,柔软细腻的特性,让古人把它运用到了钓鱼之中,慢慢的人们开始养蚕缫丝丝绸出现,古人开始使用蚕丝作为鱼线,在化纤材料没有出现之前,蚕丝一直是作为鱼线的最佳选择之一。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