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咏柳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3-01 03:22:48浏览:11分类:教育知识

《咏柳》一诗主要描绘的景物是初春时的柳树,实际上是借柳树咏春风。全诗第一句将柳树比喻成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妙龄少女,第二句描绘的是窈窕多姿的柳条,第三句和第四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作者自问自答,把春风比作剪刀,赞美春风裁剪出柳叶之美,表现出诗人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就是二月的春风,如同神奇的剪刀。

赏析

全诗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描绘出垂柳的特征,把早春的垂柳写活了;全诗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后两句借柳树歌咏春风,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咏柳描写的是早春还是晚春的景象?

1、本文借助柳树、春风来描写春天景像。

2、原文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4、简析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咏柳》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咏柳》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柳树发芽的景象。全诗通过对春天柳树的描写,歌颂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勃勃生机。

柳树是早春的景象,柳是报春的使者,每当春回大地,万物还在沉睡之中,柳树就最先感知春的讯息。初生的柳芽嫩黄新绿,远远望去充满勃勃生机。

咏柳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赏析

这首小诗,运用一连串新巧的比喻,细致地描绘了春风中杨柳的婀娜姿态,赞美了大好春光,显示了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刘学锴曰:春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和细叶的关系又是一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可是诗人只一个比喻,就把这一切变得那么生动形象,同时又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要说这个艺术形象的表现力及其影响,我们还可以看看贺知章以后其他诗人的作品,比如: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李贺《唐儿歌》);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毋庸置疑,这些诗中的‘剪刀’和‘剪’都创造出了不同的艺术形象,然而要说是贺知章笔下的‘剪刀’对这些诗人有所启发,恐怕也不为言过吧。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