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的人格维度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1 15:20:41浏览:14分类:教育知识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的人格维度

艾森克继承先前实验心理学家的工作,通过对由实验、问卷与观察所得到的大量的人的特质资料的因素分析,深入研究了人格维度。他认为研究人格特质有时可能会含混,只有研究人格维度才能清楚。他指出,维度乃是代表一个连续的尺度。每一个人都可以被测定在这个连续尺度上所占有的特定的位置,即测定每一个人具有该维度所代表的某一特质的多少。19世纪已有心理学家提出人格图解的雏形。他们认为人格可以从两个直角维度来进行描写。按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的假设,一个维度是从情绪性强过渡到情绪性弱,另一个维度是从可变性过渡到不变性。艾森克则提出外-内倾、神经质、精神质、智力和守旧性-激进主义五个维度,但认为外-内倾、神经质和精神质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最早对外-内倾概念做过研究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O.格罗斯。以后在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的著作中把外-内倾概念引入人格研究。后来又有不少学者对外-内体面型的人做了不少实际研究。艾森克的外-内倾概念,除了具有其本身的一般含义外,还与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相联系。兴奋过程可以易化正在进行的感觉、认知和活动;抑制过程可以干扰或影响有机体正在进行的感觉、认知和活动。他发现高外倾性的人兴奋过程发生慢、强度弱、持续时间短,而抑制过程发生快、强度强、维持时间长。这种人难以形成条件反射。高内倾性的人兴奋过程发生快、强度强、持续时间长,而抑制过程发生慢、强度弱、维持时间短。这种人容易形成条件反射。1976年雷维尔等人作了一项有关工作效果的研究。他们推论内倾的人在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上已具有高度的兴奋水平,如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那么就会降低被试的工作效果;外倾的人正常条件下大脑皮层兴奋水平相对较低,若提高他们的兴奋水平,就会提高被试的工作效果。他们的实际研究结果,证实了上述推论,支持了艾森克的观点。

艾森克的对情绪性、自强度、焦虑(包括驱力)等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都有是同一的。他把这一维度称为神经质。在他的用语中神经质与精神疾病并无必然的关系。艾森克指出情绪性(神经质)不稳定的人喜怒无常,容易激动;情绪性(神经质)稳定的人反应缓慢而且轻微,并且很容易恢复平静。他又进一步指出情绪性(神经质)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相联系。艾森克认为可以用外-内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来表示正常人格的神经症以及精神病态人格。

艾森克认为精神质独立于神经质。它代表一种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的特点,并非暗指精神病。研究表明,精神质也可以用维度来表示,从正常范围过渡到极度不正常的一端。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得高分者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心肠冷酷、缺乏情感和移情作用、对旁人有敌意、攻击性强等特点。低分者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如果个体的精神质表现出明显程度,则易导致行为异常。艾森克认为精神质与神经质维度一起可以表示各种神经症和各种精神病。

艾森克认为,有关外-内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的实验研究,几乎完全同意在人格测量描述系统中这两相因素处于醒目和稳定的地位。他又将外-内倾和神经质作为两个互相垂直的人格维度,且以外-内倾为纬,以神经质为径(表现为情绪稳定的一端和情绪不稳定的一端),绘制成人格结构图(见图1)。艾森克在图1的两维空间组织起他认为基本的32种人格特质,且与古代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这种人格结构的图解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从图上不仅可能以看出人格的四种类型(稳定外倾型、稳定内倾型、不稳定外倾型和不稳定内倾型)范围内所包含的8种人格特质,还可以根据个体某一高分数的特质,看图查出其所属的人格类型,或从维度的结合预测某个体可能会出现的特定的人格问题。

艾森克以外-内倾、神经质与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于1975年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它是由艾森克早期编制的若干人格量表形成的。 EPQ是一种自陈量表,有成人(共90个项目)和少年(共81个项目)两种形式,各包括四个量表:E-外-内倾;N-神经质;P-精神质;L-谎造或自身隐蔽(即效度量表)。由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用其所测得的结果可同时得到多种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印证,因此它亦是验证人格维度的理论根据。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特质分成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指的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个~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现出来。往往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与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观点相同。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从根源特质可以区分出这两种特质。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

定,如16PF中的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如16PF中的忧虑性,有恒性等。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使个体朝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作用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三)现代特质理论

1.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

(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

(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

(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

这三个因素上的不同程度的表现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格特点。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人格大五理论(The Big Five)

塔佩斯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

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反映出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出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

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麦可雷和可斯塔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测定量表之一。

3.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等人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七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这七个因素是: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二、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德国,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上的差异。类型理论主要有三种:

(一)单一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是根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最典型的单一类型理论是T型人格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法利提出来。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T型人格的细分:

根据冒险行为的性质分为:T+和T-。

T+:表示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方向。如赛车,探险等。

T+型人格根据活动特点又可分为:体格T+类型和智力T+类型。

体格T+:如运动员。

智力T+:如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探新。

T-:表示冒险行为朝向破坏性质,如酗酒、吸毒、暴力等。

(二)对立类型理论

依据某一人格特性的两个相反方向来确定的。

1.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型人格类型,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用到这种人格类型。

A型人格:性格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有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一种不安定性人格。

B型人格:性情温和,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节奏的生活,可以胜任需要耐心和谨慎思考的工作。

2.内—外向人格

由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内向:把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

外向:把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

内向人格的特点: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交往面窄,有时会出现适应困难。

外向人格的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外露,热情,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敏捷等。

三、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代表,他的人格理论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人格动力论:

人格的核心是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些心理事件发动了行为,或构成了行为的意图。人的行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行为的动机通常是无意识的。

(二)人格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成分:

本我(id):本能需要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是无意识部分,自我和超我是意识部分,属于人格控制系统。

(三)自我防御机制

是指自我所运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冲突。常见的有:

1.压抑;2.投射;3.合理化作用;4.反向作用;5.升华;6.转移等。

(四)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 1.开放性:描述是否愿意与人交往,注重和谐发展;

2.完美性:描述追求完美,重视目标计划的程度;

3.较真性:描述对事物的钻研和完善程度;

4.认知性:描述是否重视积累知识,包括聪明程度;

5.成就性:描述是否注重成就的程度;

6.力量性:描述是否愿意支配和影响他人;

7.浪漫性:描述在浪漫程度;

8.给予性:描述是否愿意给予他人,包含仁爱,慈孝,正义等;

9.活跃性:描述情绪的兴奋和活跃程度;

10.形体性:描述形体特征的状况以及重视享受的程度;

11.疑惑性:描述是否倾向于探究他人的动机;

12.随和性:描述和平、随和与安静的程度;

13.传统性:描述对传统的坚守程度;

14.自由性:描述重视自由的程度;

15.智慧性:描述创造能力,智慧程度;

16.想象性:描述重视想象,追求至善的程度。

17.多面性:描述性格复杂程度;

18.多变性:描述机敏的程度;

性格是人性发展的格调(级别或程度),18个人的性质,每个有4个级别,这样共有72个性格。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