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所见描写了林中牧童什么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3-17 20:47:54浏览:8分类:教育知识

所见描写了林中牧童骑牛唱歌,想要捕蝉立马闭口的经过,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快乐的天性。《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所见描写了林中牧童什么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所见》诗中,在作者看来牧童是个这样的孩子:有着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并富有热爱大自然的童趣。

原诗:

《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释义: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牧童捕蝉的举动有三个亮点:

一是果断,从“忽然”二字可以看出。

牧童原来是骑着黄牛唱着歌,这是一种乡间无忧的快乐。然而,蝉鸣声的出现打断了牧童的自娱自乐。那么问题来了。是继续放歌前行,还是停下来捕蝉呢?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牧童没有犹豫,当机立断选择了捕蝉。

这种果断,相信现在很多人都做不到。捕蝉有风险,花大力气也不一定能成事,但回报也高,捕蝉成功的快乐不是驱牛放歌可以比拟的。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会选择假装没听见,继续前行。求安逸,不愿冒险,不愿攻坚克难的心态已成了通病。

二是有计划,从“意欲”二字可以看出。

牧童这次虽然是意外遇听到蝉鸣,但牧童的捕蝉举动并非随缘随性的。牧童经过思考分析,歌声和动作都有可能惊动鸣蝉。所谓“打草惊蛇”。因此,经过短暂而深入的思考,牧童作出了行动计划,停止唱歌,停止活动,以静待时机,力图将鸣蝉一举拿下。

三是能执行。经前面两个分析,相信大家都已经清晰了。没错,因为袁枚看到的牧童就是这么做了,而且做得很好,这才引起了袁枚的注意。

百度百科——所见(袁枚的诗)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