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谁知道关于乐陵杨安镇的历史故事急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1 16:58:32浏览:14分类:旅游攻略

谁知道关于乐陵杨安镇的历史故事急

说起杨家将,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谈到杨家将与乐陵杨安镇地名的传说,更具传奇色彩。

从乐陵市向南行十五公里,便到广阔平原地段,故名为杨安镇阵,后演变为杨安镇。

因镇 *** 驻杨安镇村而得名,北依马颊河,南面地域开阔,地处平原中,历来为兵家屯兵开垦之地。

北宋年间,辽军占据幽云十六州,并不断南侵宋境,宋真宗派遣三路人马北上抗辽,其中东路将领杨业率10万大军由汴州出发北上,一路凯歌,在距幽州300公里处,因当时奸臣当道,粮草不足,杨家军不得在此地安营扎寨,杨业看到此处北依河流,南面地域广阔,于是对身边的杨六郎说“儿日后需记此地,屯兵开荒,一能开荒练兵,二能当在此被拒辽军”。

后杨业兵败李陵碑,杨六郎牢记父言,在今杨安镇开垦荒田,加紧练兵,不断抗击辽军,杨家军在杨安镇扎寨期间,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现在我们寄信时,大多会用胶带、胶水或浆糊将信口粘住,然后再在上面加盖一枚邮局印章,以示该信未被启封过。其实,这一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便是封泥制度。

所谓封泥,是指盖有古代官印的胶质泥团,一般用于封缄竹简,即在竹简的外表“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以防文书泄露,类似于过去的封蜡。 封泥始用于东周时期,主要应用于秦汉时期,到魏晋至隋唐吋期,随着锦帛、纸张等书写材料的大量使用,竹简逐渐被取替,封泥也随之淘汰。

据悉,封泥最早发现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是四川一农民挖山药时偶得一批带字泥块,后被金石学家和古董商收藏。 其后,随着封泥的不断发现,特别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相家巷村出土了大量秦代封泥,遂引发学界轰动,被誉为继秦俑、秦简牍之后,秦文化发展史上第三大发现,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与人文艺术内涵,涉及到政治制度、疆域范围、行政设置、地名传承、文字演变、书法印章、交通旅游等多个领域。

巧合的是,在上海博物馆就藏有一枚与乐陵有关的秦代封泥——“乐陵丞印”,这枚封泥对于佐证乐陵建城立县的历史至关重要。

这枚“乐陵丞印”封泥,一手掌可托,材质为一团焦黄的圆形泥坨坨,外围有边沿,形制为四字田字格,四字皆为标准的秦小篆字体,原印为阴刻,盖之封泥后则呈阳文,读取顺序为右下向左,文字清晰可辨,尽显苍劲古朴之貌。

它就像一把打开乐陵历史大门的钥匙,等待着人们破解乐陵的“家世”与来源,也似乎在昭示着这座从2000多年前走来从未易名的沧桑古县,正迎来一场朝气蓬勃的璀璨蝶变。

根据博物馆简介上的文字介绍,“乐陵丞印”封泥大概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被发现,且极有可能出土于关中大地,也就是说很可能是在秦首都咸阳城附近被发现的,甚至经过秦始皇之手也未可知。

秦封泥的横空出世,犹如带着“秦王扫六合”般的帝国气势,可以说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缺。 例如有学者考证出秦代共置县732个,其中被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汉卷》(1982年出版)标注的有306县,而秦封泥与之相吻合的达110县,除此之外后续被证实为秦县却未被标注在地图上的还有143个之多,这其中就包括乐陵。

乐陵的建县时间历来被“西汉始置为县”一笔带过,也即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这一年(又称汉高祖五年),这一说法最早来自《汉书·地理志》,但随着秦封泥“乐陵丞印”的现世,让“西汉始置为县”之说不攻自破。

通过查阅《秦代政区地理》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可知,乐陵地域在秦代属济北郡统辖。那么,秦代“乐陵丞印”封泥可以佐证乐陵在大秦帝国行政版图上是怎样一个存在呢?这里,我们可以从行政与官职两个方面来简单解读一下。

第一,有秦一代,九州一统,郡县林立,乐陵即属天下732县之一,仅从这一点来说,至少可以将乐陵置县时间谨慎地向前推进20年(公元前 221年秦朝建立),毕竟具体年代我们不得而知。但凡可以置县,足以说明乐陵在秦代就已是一方富庶之地。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乐陵当地关于秦始皇东巡尝仙枣、厌次压胜、千童东渡以及千童城等动人的传说时,就更可以感知到:乐陵在秦代实为一人丁兴旺、物产丰饶之地,是为大秦帝国渤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二,秦代在县级官僚设置上,大县设令,小县设长,领有县丞、县尉等。《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可见,设立县丞是秦国商鞅变法的一部分,并且其地位仅次于县令。据有关历史文献可知,县丞主要是辅助县令处理除军事之外的政务、文书等工作。由于郡县长官皆有中央政府任免,所以上报地方事务时,县丞是可以直接上通皇帝的,而不必经过郡一级。借由这枚“乐陵丞印”封泥,我们不妨臆测:2200年前,乐陵县丞或免不了会将乐陵的特产——美味的金丝小枣进献于秦始皇,并将美如画卷、景若仙境的丹青枣林大大夸赞一番,也许这才勾起了秦始皇东巡尝仙枣、游枣林的心思以及征募乐陵儿童出海东渡求仙药的举动。

至于“乐陵丞印”封泥的用途,将来不妨将之加以仿制放大后,陈列于乐陵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以供人瞻仰和追慕古风,也可以取封泥上之“乐陵”篆体字作为乐陵千年枣林游览区的标识符号或制成旅游装饰品、景观雕塑等来加以使用,必定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乐陵。

说来也巧,原来早就有人对这枚封泥进行了初步研究,2017年即有人撰写了《战国置乐陵县考述》一文流传于网络,该文以此封泥为物证,并结合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的历史背景,带着无比自豪的感情推论道: “乐陵县不但在秦代已经设置,而且在公元前284年就已经设置了,并且与其他齐国地域的县不同,是由燕将乐毅设立的。”

乐陵地名渊源与建城立县时间,包括名称读音等,历来众说纷纭。近年,乐陵官方也越来越倾向于将乐陵的地名、建城来历与乐毅伐齐相挂钩,这一做法或有做大宣传与提高地方名气的需要,但乐毅伐齐筑乐陵城之说还确有其源,出自著名的唐代地理志《元和郡县志》一书: “乐陵,本燕将乐毅攻齐所筑,汉以为县。”

通过“乐陵丞印”系秦代之物可知,称乐陵“汉以为县”固然存在明显的错误,但按照《战国置乐陵县考述》一文,说乐陵“是由燕将乐毅设立的”,则就要谨慎对待了。 须知道,城是城、县是县,城是指具有军事、居住等功能的客观实体,县则是具有行政功能的制度设置,两者虽有联系,但不能完全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城在先、县在后,县附于城。假设乐陵城为乐毅伐齐所筑,那么考虑到乐陵当时的地形(地处平原,高处曰陵)、地缘(燕齐两国交界处)以及乐陵的“乐”字与乐毅之姓同音(此处的“乐”,据称按古音应读lào )等信息,乐毅筑城同时在此建县,倒也能勉强说得过去。

话又说回来,乐陵最早建城置县,究竟是乐毅伐齐的产物,还是秦统一六国后“行郡县”的产物,抑或更早呢?目前,我们尚不得知,毕竟这一块还缺乏信史、文物等方面的足够证据,但这枚“乐陵丞印”封泥至少可以说明秦代时乐陵就已有名有姓、有城有县了。由此,要想完全揭开乐陵得名来源与建城置县的神秘面纱,也许只有等待对乐陵东南部那座号称“乐陵第一城”的魏王城遗址以及境内其他历史遗址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不可了。

乐陵的神秘与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此: 她既让我们领略到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旷古无两的风华,却又在谦虚与羞赧之间“犹抱琵琶半遮面”。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