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知识 > 正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3-27 08:37:20浏览:9分类:教育知识

#教案# 导语《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浪淘沙:唐代曲名。

 ②[簸]颠簸。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③[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④[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湖阴先生]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退居钟山(在今南京)时的邻居。

 ②[苔]青苔。

 ③[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播放祖国山水美景,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

 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

 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4.交流读后收获。

 (预设:刘禹锡和杜牧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的。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浪淘沙》和《江南春》分别是写黄河和江南的,《书湖阴先生壁》写的是乡村的美景。)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注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

 学习《浪淘沙》和《江南春》

 1.过渡语引入。(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2.品读《浪淘沙》和《江南春》,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

 (预设:《浪淘沙》描写了黄河的来处和去处,使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江南春》描写江南的美丽风光。)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预设: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4、体会诗中寄寓的情感。

 都是美景,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诗人心情一样吗?

 课件补充出示两位诗人写下这两首诗的背景:

 (《浪淘沙》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江南春》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而另一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就,飘飘然的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1.直奔中心,引导抓住王安石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交流自己对乡村美景的理解。

 结合注释及资料理解。

 (预设: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2.自由品读,读后交流: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免宰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也是七里,路程恰好是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亦因此得名。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诗题中“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

 3.赏读对偶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引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景的热爱读——

 我们带着诗人对乡村美丽风光的无限眷恋之情读——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

 设计意图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整体回顾,感悟诗情

 同样是写景的三首诗,三位诗人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你想说什么呢?自由畅谈,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三位诗人的心情不同,描写的景物不同。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古诗,要了解背景,要从诗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在探索理解三首古诗的情感上再次整合,体会诗人借景抒情之妙,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四、积累诗句,迁移诗境

 1.读《书湖阴先生壁》的其他四句诗。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2.指导理解诗句: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3.推荐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如《鹿柴》《滁州西涧》《山行》《小池》等供学生品读积累。

 设计意图课止而学未止,同题诗文的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之浩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诗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两首古诗词。

篇三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一)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二)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课文配套借用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4.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二)质疑探究

 1.出示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出处:出自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字千里,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