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2022年温州有哪些最有趣最刺激的漂流地?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3 16:22:54浏览:13分类:旅游攻略

2022年温州有哪些最有趣最刺激的漂流地?

温州有不少可以漂流的地方。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几个推荐的温州漂流地点。想去漂流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详情请看下文!

一、雁荡山高山漂流

(参考票价:100元/人)

雁荡山高山漂流位于仙溪镇双溪村龙头山。是浙南闽北唯一的高山滑道漂流项目。滑道近1000米长,让你用速度和激情体验山川之美。

二、浙南猛洞河漂流

(参考票价:168元/人)

乐清仙溪的猛洞河漂流是每年夏天最受欢迎的项目。全天然的5公里河道精彩纷呈,激流险滩交替,历时2小时。滨江是很多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

三、雁荡山峡谷漂流

(参考票价:168元/人)

漂流河长2km,落差约96m,全程1小时。在这里,乘橡皮艇顺流而下,两岸是陡峭的悬崖,如刀斧;到了平缓开阔的水面,就可以打水仗了。还有全天然的露天游泳池。漂流起点和天然水库处都有水上游乐区,可以享受山间的凉风和溪水的清凉。

四、楠溪江竹筏漂流

(参考票价:狮子山漂流点55元至190元/人;小港漂流点90元至330元/人;龙都漂流点47元至150元/人;桃花源漂流点55元至190元/人;渡口漂流点100元至450元/人;工部漂流点55元至190元/人)

在楠溪江漂流并不刺激。一只竹筏悠闲地漂浮在水面上,沿着水面缓缓移动。船夫用篙慢慢滑行,游客们舒服地坐在竹筏上。

竹筏平坦如绿叶,湍急而缓慢的水流冲刷着竹筏。水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偶尔有活泼的鱼儿游过。沿海的海滩森林美丽如画。

楠溪江竹筏漂流一般5个人开一个竹筏,人均收费因人数不同而不同。

五、楠溪江舴艋舟漂流

(参考票价:38元至55元/人)

楠溪江不仅可以乘坐竹筏漂流,还可以体验更古老的划船方式。坐在尾船船舱里的竹椅上,随着桨的滑动,船缓缓摇进了河里。微风轻轻吹过我的耳朵,耳边有划水的声音,可以欣赏沿途的美景。远离喧嚣真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六、楠溪江龙湾潭高空漂流

(参考票价:高空玻璃漂流体验票门票130元/人)

龙湾潭高空玻璃漂流全长约1800米,是温州第一个完全沿着悬崖地形建造的高空漂流项目。滑道从70%的瀑布边缘开始,落差100米。想想就兴奋!

七、楠溪江石桅岩皮划艇漂流

(参考票价:休闲120元,激情180元)

这里的河流是专家精心设计的,全长约3.5公里。它错落有致,跌宕起伏,随波逐流。沿途河道宽窄,水流急缓,一路乘风破浪。

八、瓯海泽雅大峡谷漂流

(参考票价:120元/人)

雅达峡漂流通道位于天然峡谷内,全长1.5km,耗时1小时左右。急流28处,碧潭9处,最高落差12m,最大坡度落差70度!一个接一个的挑战让人应接不暇。

九、瓯海泽雅龙溪漂流

(参考票价:120元/人)

雅砻江漂流位于泽雅镇杨铿村。整条漂流溪路全长2km,总落差60m。整个漂流过程由“七湾、八滩、九瀑、十漂”组成,惊险、舒适、安全。整个漂流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漂流结束后,还可以参观水碓坑古村。

十、瓯海吹台山漂流

(参考票价:80元/人)

吹台山生态农庄公园拥有温州最大的玻璃漂流滑道——,600米丛林漂流。滑道全部由玻璃制成,从吹台山最高点滑下山谷,到达终点。当风吹下来,穿梭在竹林之间,可以看到绿林群山中的瀑布。

十一、瑞安芳庄奇云大漂流

(参考票价:成人138元/儿童半价)

独木舟随着滔滔不绝的风景上下起伏,直冲云霄

十二、瑞安芳庄双溪寨漂流

(参考票价:115元/人)

翟双喜漂流路全长2.1km,落差约50m,其中瀑布池最大落差8m。PVC加固的漂流艇用于双人漂流。在大约一个小时的漂流过程中,游客处于休克和危险状态。

十三、瑞安陈岙九龙溪漂流

(参考票价:98元/人)

该项目发源于温州生态绿肺罗达,漂流1.8公里,落差168米。游客不仅可以体验惊险放松的漂流,还可以欣赏沿途崎岖的岩石和美丽的海滩。

十四、瑞安湖岭巾仙溪漂流

(参考票价:成人115元/人,1.4m以下儿童60元/人)

秀山、林密、水清、潭奇,以107米高的天然白水鸡瀑布、几棵榕树、竹楼、亭台楼阁描绘出独特的田园风光。除了在金仙溪漂流,金仙溪峡谷公园还有精彩多样的游乐项目,如拓展、卡丁车等。

十五、文成九溪欢乐谷漂流

(参考票价:168元/人)

漂流通道全长3.2公里,总落差85米,最大落差超过11米,总落差超过12处。这是浙江省最激动人心的漂流之一。

十六、文成峡谷景廊漂流

(参考票价:100元/人)

文成峡画廊漂流距离2km,落差超过50m。溪水清澈见底,河道蜿蜒曲折。其间巨石耸立,滩池错落,顺着湍急的水流而下,使你处于一种“船到岩前无路,池过湾转另滩”的意境。

十七、平阳青街漂流

(参考票价:100元/人)

全程约2.7公里,整体落差90多米,落差20多个水位。全程漂流约50分钟。当人们漂浮在水中,如同在画报世界中旅行,不仅可以享受刺激安全的漂流,还可以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享受一流水质的无限魅力。飘过一座又一座山,欣赏一幅又一幅风景。

丁岙村邮编是多少

龙湾何以称为“龙湾”

龙湾位于瓯江下游,东海之滨,自古是温州地区的鱼米之乡。

龙湾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上河滨村(现永胜村)“龙冈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遗物,说明瓯越人祖先已在这里生活、生产,并开创悠久的历史文化。

龙湾之名,缘于明代龙湾先贤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图说》。

其文如下:“温之龙自栝西驶,至海而尽,为永嘉场。

其支分于北为郡城,分于南为瑞安,永嘉场虽僻在海隅,实中出之干也。

北为瓯江,南为飞云江,两江夹龙东汇于海,而岛屿环列,来龙叠嶂,从而南降,势恶为石冈,散气铺阳而聚于二三都之间,又适当海之弓,故温之显士巨室多产兹土。

先是,居者狃于南向。

愚谓右山左海,上压下空,虽稍近内水,非正局也。

余既倡筑堡之议,乃宅中向东,坐山面海,天马在南,黄石在北,大海带环,内河四绕,虽蕞尔之区,而一郡山水总揽殆尽。”

王叔杲的《永昌堡地图说》把永嘉场地理形势作了很好的概括。

古代勘舆家认为:“温之龙(山势为龙),自括(括州,今丽水)西驶(来),至海而尽,为永嘉场。

……来龙叠嶂(形容山似来龙,此指括苍山连峰叠嶂,山势险峻),从西南降势,悉为石冈。

散气铺阳,而聚之二、三都(原永嘉县一二三四都设在永嘉场)之间,又适当海之弓(弯曲处,勘舆家强调地气,特别是阳气。

这里是说,兴旺的地气至永嘉场铺散开来,而聚集于二都、三都之间,同时正当海的弯曲处,即在四都,不易散失。

这是带有唯心主义的说法)。

故温之显仕巨室多产兹土。”据此可知,龙湾之名,是由坐落于“温之龙”尽处的“海之弓”地段而来,其含义便是“蟠龙般的海湾”。

后来,在永嘉场这片土地上便有了一个叫“龙湾”的乡村,因其地处于瓯江下游南岸的北部岬角,突入瓯江170米,“适当海之弓”故称为龙湾,是旧时永嘉场海运咽喉之一。

1962年公社化时期,永新、水心两管理区合并为龙湾人民公社,与状元人民公社于1982年4月同时划入温州市近郊区管辖。

1984年12月,经省人民 *** 批准,划市近郊区的蒲州乡、状元乡、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的黄石、黄山两村,建立龙湾区。

而这个区名即来自辖区内的龙湾乡,这是“龙湾”第一次作为区名出现,象征龙湾的发展像巨龙一样腾飞。

海禁内迁,永嘉场“荒芜”廿余载

2001年8月21日,温州市 ***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将瓯海区的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划入龙湾区。

龙湾区人民 *** 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境,原永强片占了较大的面积。

永强之名是由永嘉场延续而来,永嘉场又因永嘉盐场而名闻全国。

永嘉场产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朝廷在永嘉县设立盐场(产盐地点设在永强境内),是当时全国十大盐场之一,人们把永强盐场一带地方称为永嘉场,因“场”和“强”在温州方言中属同音,故后来人们也习惯把永嘉场称为永强。

那么,永嘉场包括哪些地方,其区域又有什么变迁呢?永嘉场在明清时属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

梅头(今海城街道)在明代前期归瑞安县管辖,《乾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清代的梅头曾属于永嘉县华盖乡一都,民国6年(1917)属永强区,至民国二十年(1931)属瑞安县第一区。

灵昆岛曾属于当时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清雍正六年(1728)设玉环厅),民国元年(1912)玉环厅改为县,灵昆岛于民国1936年划归永嘉县永强区(当时称第二区)管辖。

古时候,盐业属于 *** 掌控的经济行业。

长期以来,永嘉场盐业的繁荣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永嘉场因此成为明代温州文化中心之一。

但是,在永嘉场几百年的辉煌历史中,曾出现长达二十多年田地荒芜、人去楼空的时期。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什么,使永嘉场遭遇“荒芜时期”?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为孤立郑成功活动,下“迁海界令”,从山东省到广东省,沿海所有居民内迁50里。

温州沿海居民被迫内迁,“乐清移治大荆,内徙三十里,弃玉环等岛屿,永嘉弃茅竹岭以东永嘉场地,瑞安离海五里为界,平阳内迁十里……”永嘉场居民内迁,致使“盐场弃之无存,盐民不能生产食盐,价昂数倍”。

直至22年后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郑成功去世,他的儿子郑克爽率部属降清。

十月,清廷开了海禁,诏沿海迁民回归故里。

随着居民的陆续迁回,永嘉场又开始繁盛起来。

从茅竹岭西望,有一片美丽的水乡

蒲州和状元在清代都是膺符乡,蒲州是五都至九都中的部分,状元则是五都部分和六都。

民国时期,蒲州、岠江、状元、祥庄四乡属永嘉县三区,后属梧埏区管辖。

1956年3月,岠江乡并入蒲州乡,元庄乡并入状元乡。

1956年10月,经国务院批示,将永嘉县梧埏区的状元、蒲州两乡划归温州近郊区管辖。

1958年12月改称蒲州、状元管理区。

1961年公社化时,两管理区合并为状元人民公社,1961年又划归梧埏区。

龙湾、瑶溪在清代是华盖乡的五都和膺符乡六都中的部分。

1945年调整为金岙、新河、环溪三乡,均归永嘉县二区即永强区管辖,1948年三乡合并为水心乡。

自古以来,状元、蒲州是永强一带百姓到温州城区的必经之路。

特别是位于状元与龙湾之间的茅竹岭,成为这条通道的咽喉之地。

由于山岭的阻隔,人们翻越茅竹岭,然后或坐船,或步行,去往温州城区,乃至更远的地方。

状元、蒲州一带水网密布、阡陌纵横,具有江南水乡的风貌。

每到春暖花开之际,油菜花开满田野,一望无际。

到了初夏,状元一带的大罗山山坡上,杨梅挂满枝头;秋高气爽时,温瑞塘河两岸的瓯柑林,结出金黄的“柑儿”(瓯柑),塘河里,人们忙着采摘菱角……

“海城”:曾经的抗倭前线

海城原名梅头。

在明代虽然抗倭的军事联系同永嘉场的华盖乡互相配合,但建置归属,从《弘治温州府志》和《万历温州府志》上记载,都是属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

清代的梅头,从《乾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嘉县志》上记载,都是属于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部分。

直至民国6年(1917)及以后仍属永强区,至民国二十年(1931),才正式属瑞安县的第一区,分为前岗乡、后岗乡、埭头乡三个乡。

民国廿四年(1935)三乡同海安所乡合并称海岗乡;民国三十二年(1943)从海岗乡中分出单独成立埭岗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又同海安乡合并为海岗乡至建国前夕。

1949年8月,从海岗乡中析置梅头乡9个村;1950年8月从梅头乡中析出埭头、东岙两村。

另从海安乡析出陈岙、西岙、后垟三村,埭头村分为前岸、后岸两村共6村组成埭头乡。

1956年2月梅头乡、埭头乡同场桥等合并为场桥大乡,同年夏复析置梅头乡;1958年称梅头管理区;1961年称梅头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村制称梅头乡;1986年称梅头镇,2000年8月并入塘下大镇,改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

2001年8月龙湾区扩区,改名为海城街道。

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为“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地名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梅头地名的来历和当地的“梅岗山”有关。

过去,梅岗山上开满梅花,梅头先民觉得这是个风水宝地,就选择梅岗山边的尽头,居住下来。

因为温州方言习惯把港口边、河边称为“大港头、埠头”,所以人们就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而海城的来历和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为抗击倭寇侵扰,朝廷在梅头建立巡检司,并建造城堡。

所以在龙湾区划调整时,考虑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人们寄寓的美好愿望,把梅头改为海城。

永嘉场九个“甲”,为何独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变法改革中首先提出来的。

王安石的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施行,但龙湾区域内永强片却留存带“甲”编号的地名,成为龙湾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在永强滨海地区从南至北设置九个“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

一甲在现天河司南一带,九甲在现下垟街,唯独六甲消失了。

那么这个“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绪八年版《永嘉县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场图》,在五甲与七甲间注有“此地旧是六甲”字样,说明其村在清中后期已经不在。

据永强一带年长者的说法是:在某一时代,六甲有个不孝之孙,虐待其祖母,被人告发后,县令即将该人判为忤逆,并勒令全村迁弃,以为不孝者戒。

这个传说虽无时间和当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时期人们十分崇尚孝道,对不孝者往往处以刑罚,故上述传说似或可信(以上据《瓯海地名志》)。

沙城孙氏族谱中收录了明代孙一秋(1544~1616年)的《乡井沿革》一文称:“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旧以甲名者九,盖古时编兵防守列于海濡,故。

至今尚称之。

惟一甲、六甲色目,则不复闻矣。”由此文可以推断,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龙湾区区境变迁主要由三部分地区组成,即先期由温州市近郊区划析而来的蒲州、状元和龙湾、瑶溪、龙水片,后来划入的瓯海区永强片,以及瑞安市梅头片。

龙湾区辖境在明清时分属温州府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膺符乡的五都至九都,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

民国时,龙湾区境分别隶属永嘉县的永强区、梧埏区和瑞安县的塘下区。

目前,龙湾区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7°48′~28°1′、东经120°43′~120°55′,东临东海,北濒瓯江,与洞头县、乐清市、永嘉县隔海、隔江相望,西与鹿城、瓯海相邻,西南同瑞安市的场桥、海安等乡镇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区乡调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国 *** 在永嘉县城区外围大片农村建立县政权,以瓯江为界,置江北片为双溪县,江南片为永嘉县。

双溪县下辖:罗浮、永临、沙头、溪口、枫林、碧莲等六个区(即现在永嘉县的行政区域);永嘉县下辖:永强、梧埏、泽西、泽临四个区。

解放初期,泽临区更名为藤桥区;泽西区更名为三溪区,并成立藤桥、三溪、永强、梧埏区人民 *** 。

1949年7月,合并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门村成立新的梅头乡,下辖埭头、上涂、社门、石坦、邱宅、东门、中村、西门、东溪九村,乡 *** 驻在西门村,至1950年11月未变。

为了搞好城市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工作,1950年5月20日,温州专署勘定界线,将江北双溪县和江南永嘉县合并为永嘉县,归属温州专员公署管辖,同时建立温州市近郊区。

1950年11月,永嘉县又将藤桥区划分为藤桥、西岸两个区。

划并后的江南片各区、乡建制情况如下:

1、永强区、乡建制:天河、天乐、联甲、永康、永乐、七甲、滨江、共和、环山、沙前、宁村、灵南、灵北、永昌、联山等十五个乡和一个县属永中镇,区驻地在永中镇;区划调整后,梅头的地名改为“海城”,人们不禁要问,这两地名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据民间流传的说法,梅头地名的来历和当地的“梅岗山”有关。

过去,梅岗山上开满梅花,梅头先民觉得这是个风水宝地,就选择梅岗山边的尽头,居住下来。

因为温州方言习惯把港口边、河边称为“大港头、埠头”,所以人们就把梅岗山的尽头称为“梅头”。

而海城的来历和明代在此设立巡检司有关。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为抗击倭寇侵扰,朝廷在梅头建立巡检司,并建造城堡。

所以在龙湾区划调整时,考虑当地特殊的历史渊源,以及人们寄寓的美好愿望,把梅头改为海城。

永嘉场九个“甲”,为何独缺“六甲”

保甲的起源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他的变法改革中首先提出来的。

王安石的变法虽未在全国普遍施行,但龙湾区域内永强片却留存带“甲”编号的地名,成为龙湾地名的一大特色。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在永强滨海地区从南至北设置九个“甲”,其地名至今仍沿用的有二甲、三甲、四甲、五甲、七甲、八甲等。

一甲在现天河司南一带,九甲在现下垟街,唯独六甲消失了。

那么这个“六甲”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光绪八年版《永嘉县志》第一卷中有《永嘉场图》,在五甲与七甲间注有“此地旧是六甲”字样,说明其村在清中后期已经不在。

据永强一带年长者的说法是:在某一时代,六甲有个不孝之孙,虐待其祖母,被人告发后,县令即将该人判为忤逆,并勒令全村迁弃,以为不孝者戒。

这个传说虽无时间和当事人姓名,但因宋元时期人们十分崇尚孝道,对不孝者往往处以刑罚,故上述传说似或可信(以上据《瓯海地名志》)。

沙城孙氏族谱中收录了明代孙一秋(1544~1616年)的《乡井沿革》一文称:“沿海居民若麟次二十里,旧以甲名者九,盖古时编兵防守列于海濡,故。

至今尚称之。

惟一甲、六甲色目,则不复闻矣。”由此文可以推断,六甲在明代前已不存在。

龙湾区区境变迁主要由三部分地区组成,即先期由温州市近郊区划析而来的蒲州、状元和龙湾、瑶溪、龙水片,后来划入的瓯海区永强片,以及瑞安市梅头片。

龙湾区辖境在明清时分属温州府永嘉县华盖乡的一都至四都,膺符乡的五都至九都,瑞安县崇泰乡的五都,玉环厅南乡的二十都。

民国时,龙湾区境分别隶属永嘉县的永强区、梧埏区和瑞安县的塘下区。

目前,龙湾区陆地面积279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27°48′~28°1′、东经120°43′~120°55′,东临东海,北濒瓯江,与洞头县、乐清市、永嘉县隔海、隔江相望,西与鹿城、瓯海相邻,西南同瑞安市的场桥、海安等乡镇接壤。

解放初期,“分分合合”的区乡调整

解放前夕的1949年3月,中国 *** 在永嘉县城区外围大片农村建立县政权,以瓯江为界,置江北片为双溪县,江南片为永嘉县。

双溪县下辖:罗浮、永临、沙头、溪口、枫林、碧莲等六个区(即现在永嘉县的行政区域);永嘉县下辖:永强、梧埏、泽西、泽临四个区。

解放初期,泽临区更名为藤桥区;泽西区更名为三溪区,并成立藤桥、三溪、永强、梧埏区人民 *** 。

1949年7月,合并原天河十二保的西门村成立新的梅头乡,下辖埭头、上涂、社门、石坦、邱宅、东门、中村、西门、东溪九村,乡 *** 驻在西门村,至1950年11月未变。

为了搞好城市的经济恢复与建设工作,1950年5月20日,温州专署勘定界线,将江北双溪县和江南永嘉县合并为永嘉县,归属温州专员公署管辖,同时建立温州市近郊区。

1950年11月,永嘉县又将藤桥区划分为藤桥、西岸两个区。

划并后的江南片各区、乡建制情况如下:

1、永强区、乡建制:天河、天乐、联甲、永康、永乐、七甲、滨江、共和、环山、沙前、宁村、灵南、灵北、永昌、联山等十五个乡和一个县属永中镇,区驻地在永中镇;2、梧埏区、乡建制:南田、蒲州、罗北、茶山、白象、慈湖、状元、元庄、三垟等九个乡和一个县属梧埏镇,区驻地在梧埏镇;

3、三溪区、乡建制:塘下、郭溪、潘桥、雄溪、马桥、安下、南山、干屿、老竹、大岙等十个乡和一个县属瞿溪镇。

区驻地在瞿溪镇;

4、藤桥区、乡建制:双岭、屿头、仰义、南雅、藤桥、支岙、竹桥、外垟、湖埠、岙底等十个乡、区驻地在藤桥乡;

5、西岸区、乡建制:陈岙、周岙、小源、古耸、包岙、黄坑、西岸、林垟、潘庄、泽雅等十个乡,区驻地在西岸乡。

1950年11月至1956年4月间,按照上级指示,将部分小乡合并(瑞安县梅头乡保持原状)。

永强区十五个乡合并为六个乡;梧埏区九个乡合并为五个乡;三溪区十个乡合并为五个乡;藤桥区十个乡合并为六个乡;西岸区十个乡合并为五个乡。

从“人民公社化”到“扩镇并乡”

为了促进农村合作化的巩固和发展, *** 永嘉县委和县人委研究决定,于1956年10月23日,将部分乡进行调整。

1956年10月间,经国务院批示,将永嘉县的蒲州、状元二乡划归温州市管辖,当时温州市近郊区原有7个乡,合并为3个乡,划入2个乡,共有5个乡。

1958年8月,永嘉县管辖的江南片永强、梧埏、藤桥、三溪等四区均改为人民公社委员会。

1961年10月又改为区公所,人民公社体制下放,管理区合并后的乡称为人民公社,村级称大队。

这一年蒲州、状元两乡合并为状元人民公社,又划回由梧埏区管辖;永强区公所下辖天河、海滨、白水、永中、龙湾、灵昆六个人民公社;瑞安县的梅头人民公社归塘下区公所管辖。

1982年4月,将梧埏区的状元公社,将永强区的龙湾公社划归温州市近郊区管辖,温州市近郊区下辖仰义、双屿、新桥、黎明、南郊、状元、龙湾七个公社。

1982年,原瑞安县梅头公社驻地,由西一村搬迁到上涂村新址所在地。

1984年3月,温州市公社改乡工作全面完成。

除了永中、白水、灵昆,近郊区管辖的龙湾,瑞安县塘下区管辖的梅头等四个公社改乡后范围不变外(其中永中在1980年即由公社改为镇),天河公社改建了三甲、庄泉、四甲、七甲四个乡;海滨公社改建了永兴、沙蟾、宁城三个乡、近郊区管辖的状元公社复分为状元和蒲州两乡。

1984年12月,龙湾区初建立,由温州市近郊区划入状元、蒲州、龙湾三个乡,由瓯海县永中镇划入黄山、黄石两个村,状元、蒲州两乡都改为建制镇;龙湾乡和黄山、黄石两村建立龙湾镇、瑶溪乡、龙水乡一镇两乡。

瑶溪乡和龙水乡1987年9月亦先后改为建制镇。

当时属瑞安县塘下区管辖的梅头乡在1986年亦改为建制镇。

归瓯海县管辖的永兴乡在1986年6月改为建制镇;沙蟾乡、白水乡、灵昆乡在1987年9月改为建制镇,沙蟾改名海滨镇,白水乡改名为永昌镇;三甲乡和七甲乡在1989年8月改为建制镇,三甲乡改名天河镇,七甲乡改名沙城镇。

1992年,开始施行撤区扩镇并乡。

这一年非县级区全部撤销,如梧埏区、永强区、近郊区等非县级区机构撤销,分别由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原县后称区)等县级直管乡镇级。

当时属瓯海区管辖的庄泉乡归并入天河镇,四甲乡归并入沙城镇;宁城乡归并入海滨镇。

2001年1月,永兴镇、海滨镇、永昌镇三镇并入永中镇成为永中(大)镇。

当时属瑞安市管辖的梅头镇在2000年8月归并入塘下(大)镇,改梅头镇为梅头办事处。

新世纪,龙湾的“崭新亮相”

2001年8月21日,温州市 ***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1]84号)和《浙江省人民 *** 关于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浙政发[2001]51号)文件,发出《关于调整温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将瑞安市塘下镇的上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宅、东溪、东成10个村和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瓯海区的永中镇、天河镇、沙城镇、灵昆镇划入龙湾区。

原龙湾区蒲州镇蒲州、上蒲2个村划鹿城区管辖。

龙湾区人民 *** 驻地由状元镇迁至永中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陆地面积由原来的61平方公里增加到2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由原来的9.44万增加到29.77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即进行建置内部调整,将永中镇拆分为永中、海滨、永兴三个街道办事处。

将龙湾镇及龙水镇朱宅村归并入瑶溪镇,将蒲州镇(扩区时划出蒲州上蒲两村归鹿城区管辖)改为蒲州街道办事处,将梅头办事处改称为海城街道办事处。

这样全区共有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5个街道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5个镇。

区划调整后的龙湾区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新龙湾区位于温州城市东部,是温州的东大门,东临大海,通过温州半岛工程与洞头联成一片;北依瓯江,经温州大桥与乐清、永嘉相邻;西靠鹿城,与新的市 *** 所在地隔路相望。

龙湾区交通便捷,区内有温州永强机场、温州港万吨级码头、金温铁路货运终点站等,甬台温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高速公路纵贯其中,日益凸显浙南闽北的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地位。

龙湾依山傍海,河网纵横,物产富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是全国著名的“中国文蛤之乡”、“中国杨梅之乡”。

龙湾人文资源丰富,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瑶溪,唐朝的国安寺、宋朝的千佛塔、清朝的古炮台等一批文物古迹,国家级文保单位——永昌堡也坐落在龙湾。

龙湾区划调整后,资源整合和优势重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龙湾区作为温州市“工业强区”和城市副城区的重要地位已日益显现。

全区现有温州民科基地、温州工业园区、温州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等省级综合性工业园区和区中心工业区、滨海园区龙湾工业基地、蓝田标准厂房基地、海城水暖洁具生产基地、沙城食品机械生产基地、天河民用电器生产基地等八大特色工业基地。

特别是龙湾拥有丰富的可围垦造地滩涂资源,给龙湾区带来诱人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向东拓展、瓯江口区域整体开发步伐日益加快,龙湾将成为温州大都市建设的主战场、城市的副中心和未来城市的中心。

不久的将来,在温州大都市的东部,将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成为东海之滨的一颗靓丽的明珠。

丁岙村是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潘桥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30304010207,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30304。邮政编码为325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77 ,车牌号码为浙C。丁岙村与马桥村、横屿头村、潘桥村、金堡村、屏山村、林桥头社区、陈庄村、焦下村、泉塘村、东边村、桐岭村、陈岙村、方岙村、田平村相邻。

2020年9月1日,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村,丁岙村榜上有名。

丁岙村附近有温州乐园、茶山五美景园、温州护国寺、藤桥战斗纪念碑、仙岩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瓯柑、丁岙杨梅、水煮鱼锅底、泽雅屏纸、双味猷蛑等特产。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