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耳朵的耳能组什么词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4-04-03 06:03:19浏览:10分类:文字大全

答:耳朵的耳能组词

1、耳目

[ěr mù]

耳朵和眼睛:掩人~(比喻以假象蒙骗别人)。

2、耳朵

[ěr duo]

听觉器官。人和哺乳动物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内耳除管听觉外,还管身体的平衡。

3、面红耳赤

[miàn hóng ěr chì]

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4、右耳

[yòu ěr]

汉字偏旁,其形为“阝”,如“邦”、“郊”、“部”等字的右边部分。

5、木耳

[mù ěr]

也叫云耳、黑木耳。真菌的一种。略呈人耳形,褐色。湿润时半透明,干燥时革质。

6、耳聪目明

[ěr cōng mù míng]

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7、震耳欲聋

[zhèn ěr yù lóng]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8、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掩:捂。

9、耳熟能详

[ěr shú néng xiáng]

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10、悦耳

[yuè ěr]

好听。

11、抓耳挠腮

[zhuā ěr náo sāi]

形容焦急而又没办法的样子。

12、交头接耳

[jiāo tóu jiē ěr]

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耳朵的耳能组什么词

13、充耳不闻

[chōng ěr bù wén]

塞住耳朵不听。 意思是悠闲得就像没听见一样。后用充耳不闻形容听不进或存心不听别人的意见。

14、俯首帖耳

[fǔ shǒu tiē ěr]

形容卑恭顺从 的样子。

15、耳濡目染

[ěr rú mù rǎn]

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r ú):沾湿。染:沾染。

16、耳食

[ěr shí]

指不加审察,轻信 传闻。

17、耳根清净

[ěr gēn qīng jìng]

耳边无事噪聒。指无事打扰。

18、如雷贯耳

[rú léi guàn ěr]

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

19、耳垢

[ěr gòu]

耵聍的通称。

20、耳沉

[ěr chén]

耳背。

耳字怎么组词

耳目、耳朵、木耳、

悦耳、耳食、耳针、

耳子、耳机、耳背、

耳语、中耳、耳沉、

顺耳、耳音、牛耳、

尔耳、焦耳、耳轮、

耳膜、耳环、聒耳、

耳光、耳力、侧耳、

入耳、附耳、耳门、

耳热、耳屎、银耳、

耳垢、耳鼓、耳廓、

耳风、耳塞、耳闻、

外耳、耳坠、耳蜗、

1、耳朵

耳位于眼睛后面,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在脑中,这些信号又被翻译成可以理解的词语、音乐和其他声音。

2、耳濡目染

意思是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受到好的影响。

出自唐代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3、洗耳恭听

指做好准备用心地聆听别人说的话,指专心地听。

出自元朝关汉卿《单刀会》:“请君侯试说一遍;下官洗耳恭听。”

4、掩耳盗铃

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5、充耳不闻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出自《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百度百科-耳濡目染

百度百科-洗耳恭听

百度百科-掩耳盗铃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