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景点知识:安徽池州皖南历史文化名城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2 08:22:00浏览:17分类:旅游攻略

景点知识:安徽池州皖南历史文化名城

池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它东北与铜陵市接壤,南与黄山为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与九江、景德镇相连。自古历史悠久,人文济盛,从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来看,这里有一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商周矿冶遗址,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同时又是“戏曲活化石”傩戏、“徽池雅调”青阳腔和目连戏的发祥地,并留下大量的历史名人足迹,如陶渊明、李白、杜牧、杜荀鹤等。作为州县建制,始于西汉,时称石城县(在今贵池灌口乡石城村一带)。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复立池州时,迁移到今池州城。自唐复立池州并治于此,它一直是州、县的治所,是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 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基本情况

(一) 池州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池州属于扬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范围。春秋时期,池州属于吴地。吴灭,归越。战国时期隶楚。秦郡县天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池州为鄣郡所辖。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姑熟(今当涂县北境地),池州属之,古石城县就是这年建立的。南朝梁时,石城县隶南豫州之南陵郡。隋开皇三年,改郡为州,时归宣州;十九年改古石城县为秋浦县,仍归宣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于秋浦地始设池州,秋浦县属之。贞观元年州废,秋浦县再隶宣州。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复立池州时,州、县的治所迁移到今池州城。五代时,吴主杨溥于吴顺义六年(公元962)取南朝梁昭明太子青年时代游石城时,吃了石城味道鲜美的鱼,封其水为贵池的美誉,改秋浦县为贵池县,从此,贵池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南唐时,升池州为康化军;宋改为州;元改池州为池州路总管府;明复改为州。明洪武辛丑二十一年(公元1361)改池州为九华府,后又改为华阳府,不久又定为池州府,辖贵池、铜陵、太平、东流、至德、石埭等县,是军、州、府的治所。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池州属江南布政使司,康熙五年(公元1666)池州属江南省左司,清末,安徽下设三道,池州属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安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池州为第八区。抗日战争期间,池州隶属于皖南行署;抗战胜利后池州复为第八区,贵池一直为池州所辖。

1949年解放初,成立皖南行署池州专员公署。1952年池州专员公署撤销,

1965年复立,1980年又撤,1988年再建,辖贵池市、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九华山管理处,人口150万。2000年12月池州撤地建市,成为江南古老而年轻的省辖市。

(二) 古城形成的历史概貌

池州城是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传说它为唐武德年间尉迟敬德创筑。按唐窦《池州重建大厅壁记》所云,池州城创筑于唐永泰年间李芃在池州当刺史的时候,以此说,距今是一千二百多年。

唐会昌五年(公元854)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曾为城南门制造刻漏,并留下《刻漏记》一文传世,这时的城廓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宋代,城廓多次被毁,但也有过多次的修复和增筑,至嘉定十二年,城廓基本固定,城墙的周长为一千零六丈,约合今三公里半。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知州史定之修城,端平二年(公元1235)知州王伯大筑城,而且三改秋浦门为秀山门。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20)知府何绍正筑城,并设了七门,南三门:中为通远门,左为毓秀门,右为钟英门;东一门为九华门;西一门为秀山门;北二门:左为迎恩门,右为望京门。七个城门上各建有楼,通远、九华、秀山、迎恩四门外还筑了月城护卫。为了防御,城楼上设了警铺。明万历三年(公元1573)九月,兵备副冯叔吉、知府王颐加筑城墙,城楼设警铺27处。

清代,城廓又有过几次修筑,乾隆二十九(公元1764)王寅奉命修筑池州城,计修缮城墙一千四百二十八丈,这时的城墙一周几乎已达四公里,外墙高二丈三尺,里墙又高出外墙三分之一。城西北部以山为基,大小山头削平四尺至五尺不等。城墙基底宽为二丈三尺,上宽可以跑马。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的铁蹄踏进了池州,迎恩门外的月城被毁。解放战争时期,古城未动枪炮迎来了大军渡江,城廓基本完好。后来逐年拆除,尚存部分残垣。但那巍巍的七门,那环城四公里高筑的城墙还在不少人的记忆中留存。因为它是古代池州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解放前,池州城内有三状元、九华、吉舜、郭西、牌坊、孝肃等十五条古街道。今除少数街道名已经废弃外,大部分古街道仍保留着。孝肃、牌坊两条街道青石路面,古风犹存。

(三) 江南的名城要地

池州城濒临大江,是江左要冲,历代一直为不少政治家和军事家们所瞩目。

志载:“池州之城,临瞰大江,为金陵上游之地,当吴越之冲。”又载:“池之为郡,在江南实要会地;控引荆、襄、襟带吴越,有石城可居,长江可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唐永泰元年复立池州作为州的治所时起,至今,一千多年来,古城几乎一直是一个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之,历代不少名臣受命来池州任职,治理这个地方。唐德宗时当过宰相的萧复,任过中书令的裴度,晚唐诗人杜牧等都在这里当过刺史。宋代名臣包拯,以及周必大、王伯大等在这里任过知州。

作为冲要之地,这里曾设立过种种军事机构,不少名将被派遣到这里驻守。

唐永泰元年置州不久,池州和宣州、歙州共置一观察使,或兼都防御团练守捉处置等史。五代杨吴时设宣州,池州都游奕使,南唐升池州为康化军,置节度使,不久即改设为池州团练使。宋代江南分东、西两路。江东置宣抚使,守太平和池州,而池州有驻有御前诸军统制。宋建炎四年,复合江东、西路为江南路,置帅于江(九江府)、池二州,时有安抚史。罢帅后,池州水军尚设都统制和副都统制官,皆领军事。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驻节庐山,往来于岳、鄂”,数莅池州。他并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由池州出师庐州。张俊曾节制池州军马。元朝的将领达鲁花赤阿塔赤·卜颜铁木儿,也曾驻军于池州城。明代在池州设兵备道,抗清名将史可法巡抚安庆、池州、太平军务,他曾于池州城西效杏花村演武场操练军马。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设立在安徽等处巡抚及池、太(太平府)等处总兵官,驻守池州。

不仅封建统治者及其所属的政治家、军事家们重视这个要冲,历代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们,也把池州作为一个军事要地而争战、重守。

唐末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元末徐寿辉、陈友谅领导的一支起义军,朱元璋的起义军,以及清太平天国的起义军,都曾占领、驻扎过池州城。特别是太平天国的起义军,驻守池州城达八、九年之久。

(四) 人才辈出 人文荟萃

池州市历史悠久,山青水丽。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历代人民辛勤劳动,装点了这片沃土,而且又十分重视文化素养的提高。史料载,宋代的八桂书院、齐山书院、绣春书院;明代的翠微书院、诸才书院;清代的池阳书院、秀山书院等,当时在江南都是很有影响的,并育出不少人才。

唐时的胡楚宾,高宗时招为右史。他“为文甚敏,酒酣挥洒自如”、“豪迈自负,与李白匹之”。当时民谣有:“前有胡楚宾,后有李翰林,词同三峡水,字值万黄金”之说。唐乾宁中及第的殷文圭,事吴时,于杨武义元年拜为翰林学士。他的儿子殷崇义为南唐时的宰相。南唐时伍乔,官至户部员外郎。宋时的樊知古,“沉雄有略”,曾有宋太祖平定江南,造渡江的浮桥,当浮桥移到采石时,“三日搭成,不差尺寸”、“步卒渡江,如履平地”。这可说是长江上最早的大桥了。宋嘉定十年的武科状元华岳,为殿前司官。他为人正直,“轻财好侠,疾邪忧国”,曾多次讷谏北伐,并因除*相史弥远事败被杀。著述有《翠微南征录》、《翠微北征录》。再如唐伍唐圭,宋汤允恭,明文科状元黄观,明末复社重要人物吴次尾,清代的桂超万、刘瑞芬、曹大镐以及儿科专家夏禹铸等,也都是很出名的人物。

如前所述,这里千多年来一直是州、县的治所,是一个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少名臣受命来这里治理,众多骁将被遣来这里护卫。他们来到此地,和池州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池州的历史,建设了古池州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前面所述的萧复、裴度、齐映、杜牧、包拯、岳飞、史可法等,仅仅是历代来此地为官、做将或执行军务中较为知名者。此外,历代还有不少名公巨卿、文人雅士,因羡慕池州山川的美好,纷至沓来。他们登山弄水,抒怀咏歌,流连忘返,不仅在池州留下了足迹,也留下了佳作。

梁昭明太子青年时代曾来石城游历。他爱石城秀山的美景,喜食石城水的美鱼,赞扬石城“水鱼美”。汉代的名士高获,早年和汉武帝很有交谊,但他不愿做官,隐居石城,死后又葬在此地。唐朝大诗人李白,他爱秋浦的风光,“欲安家焉”,曾滞留三年之久。他多次到秋浦来,游遍了秋浦的山川,作诗四十多首。清溪乡的碧岩,里山乡的江祖石,梅街镇桃坡村的水车岭、桃坡,刘街乡的虾湖、黄山岭,棠溪乡的曹村白笏坡,石门桃花坞等地都是他足迹所到、诗中所咏的地方。

再如唐代的罗隐、张祜、白居易,宋代的梅尧臣、苏辙、司马光、朱熹、杨万里、苏舜钦,元代的萨都刺,明代的王阳明、董其昌等都曾来到这里。府志、县志上收录了他们的作品;山崖上记下了他们的行踪。这些都成了池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池州的文明闪耀着光辉。

(五) 处处是文物古迹

池州市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极其丰富。

经文物普查和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1处,古代名人墓葬17座,古代冶炼遗址25处,摩崖石刻、石窟、碑记13处400余幅,名胜古迹50余地,还有革命纪念建筑物和遗址30多处所。在这些古代文物和革命遗迹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

馆藏文物有旧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期的磨制石器,还有玉器、陶瓷器、青铜器、锡器、泥俑、墓葬、古化石等达四千余件(套)。

池州至今保存有不少重要古迹和风景点。其中,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保存极为丰富的佛教文化;秋浦河留下了李白45首诗歌;东至陶公祠是陶渊明放歌长吟之所在;青阳、石台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齐山洞天,岩洞奇绝,是历代文人墨客登眺、探幽的风景胜地。山上摩崖石刻丰富,各种文本的诗文、记游等计百余帧。宋代包拯在池州任知州时题刻的“齐山”两个大字,是全国少见的包拯的笔迹。齐山摩崖石刻已于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杏村酒肆是十景中的重要一景,杏花村因晚唐诗人杜牧在会昌四年至六年任池州刺史期间写了《清明》一诗,诗中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闻名于世。村中有古井一口,名黄公井,又叫香泉井,是唐代文化遗存,亦是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昭明钓台在灌口乡杨桥村琅山崖下,为全国古代十大钓台之一。志载,南朝梁昭明太子曾垂钓于此。李白钓台和清溪乡万罗山隔江相峙,一直是历代名士追踪和咏歌的地方。明兴济桥,又称东门大桥,横卧于古清溪下游,七拱连跨,十分宏伟。明妙姻塔,俗称下清溪塔,七层八角,为楼阁式砖塔。该塔三百六十余年来高高耸立于长江南岸,粗犷苍劲,庄重古朴,十分壮观。明百牙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砖塔。此塔轻灵秀丽,高踞于城北百牙山东端,四百余年来为古城增添了风光。

此外,城中、城周尚有古舜井、包公井、大成井、解厄泉、青云接武坊、明重建县儒学碑记、抗战胜利周年纪念碑等等。

(六) 多采多姿的民俗民风

池州民间风情多彩多姿,民俗吐纳古今。

划龙舟活动从古流传至今。每年端午节时,青、黄、赤、黑等色的龙舟竞渡于河中,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非常热闹。春节、社日、龙灯、狮子灯、旱般、高跷戏于民间,节目气氛十分浓烈。

池州民间歌调丰富。耘田、插禾,农民喜爱唱歌。墩上乡罗城一带,农民尤喜对歌,有“歌乡”之称,全国民歌手姜秀珍同志即是罗城人。

池州傩戏,近几年引起国内外不少戏剧研究家的兴趣,被认为是戏剧的活化石,同时也是研究池州古代民风民俗的活资料。此外目连戏、青阳腔盛行,有“戏剧之乡”的美誉。

二、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情况

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名城建设原则以及“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等办法,1996年以后特别是池州撤地建市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一)开展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调研,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市文化局、市旅游局等单位根据池州实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快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二)根据《城市规划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为池州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大池州城历史文化含量,突出其历史文化品位,并纳入池州市城市建设规划中。其中重点编制好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白洋河故道、齐山——万罗山、杏花村和孝肃街、秋浦河仙境)的详细规划。结合“两山一湖”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将东至陶公祠、东流老街,青阳太平山房、李氏宗祠、石台崇德堂戏台、汪氏宗祠等一批文物胜迹,也纳入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并串联起来,整体展示池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三)先后申报了杏花村井、齐山摩崖石刻、万罗山摩崖石刻、清溪塔、兴济桥等五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市政府依法公布了城市规划区内的百牙山塔、百牙山古窑址、包公井、重建县儒学碑记和凌霄烈士墓等五处为池州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分别立碑标志;

(四)抢救维修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市政府投资25万元,全面修缮了百牙山塔;投资43万元(其中争取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23万元),整体维修了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清溪塔。积极争取省级文物维修专项经费,化学封固了齐山、万罗山100余处摩崖石刻和石窟造像,维修了东至陶公祠、东流双塔、东流老街、石台崇德堂戏台、汪氏宗祠和青阳太平山房、李氏宗祠、陈氏宗祠、曹氏宗祠、柯乔门坊等一些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恢复一些代表性建筑。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引进外资,恢复兴建了黄公酒垆等池州城传统特色性强的古建筑。目前秀山门正在复建,以形成“秀山门外杏花村”池州古城轮廓;

(六)下大力气,彻底改造百荷公园,整治了白洋河故道部分河段,改善了一些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美化、亮化了池州城;

(七)积极开展池州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与利用,大力宣传池州灿烂的杏花村文化、古朴粗犷的傩文化和显赫的诗文化。整理、加工池州傩戏傩舞,编排《钟馗与小鬼》、《开天辟地》、《花关索大战鲍三娘》、《孟姜女·洗澡结配》等经典剧目,多次赴国外演出;今年初与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策划召开了“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2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池城,实地考察了池州傩;组织创作编排了大型传奇黄梅戏《情洒杏花村》,目前该剧已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并被推选参加今秋在湖南长沙市第七届映山红戏曲节;2002年,我们还参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韩国展览;编撰《历史名人吟池州》、《池州文物志》等志书和《安徽·贵池傩文化》画册等等。这些措施充分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进一步提高了池州知名度;

(八)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展示池州历史文化成果,我们组织编制完成《池州市图书馆项目建议书》、《池州市博物馆项目建议书》,并已立项。目前,池州市图书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业已编制完成。

三、存在不足与问题

(一)因多种原因,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争、抗日战争和“*”期间人为因素,池州城一大批特色性强的古建筑惨遭破坏、毁灭,现已不复存在,如池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池州古城墙、杏花村坊、杜牧草堂、杜公祠、弄水亭、牌坊、古街道、池州儒学府、岳飞点将台、湖心古寺、望江亭、秋浦亭、齐山书院、清虚宫、绣春台等一些人文遗迹。

(二)随着推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屋商品化开发,城市建设呈现迅速发展的新局面,一定程度上对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但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池州古城“建设性”破坏的现象随之出现,池州现存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濒临丧失殆尽的危险。同时池州城区的一条古街道孝肃街因居民改扩建随意性很强,破坏相当严重,街道两旁的古民居岌岌可危。

(三)资金困难,投入不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属公益性项目,投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得不到及时维修,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更新和建设,至今池州尚未有市级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滞后,呈现数量少、规模小、功能脆弱的状态,这些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下步工作思路与方法

(一)成立池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委员会。市政府牵头,城建、文化、旅游、宣传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具体负责名城建设总体思路、规划方案,协调各部门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并对历史文化名城重大事项科学决策。

(二)做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更名工作。1996年省政府批准公布原贵池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池州撤地建市,这一名称已不符合池州现在发展的形势。在组织普查、登记、鉴定、论证工作的基础上,调整、充实“池州”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使省级“池州历史文化名城”早日得以批准。

(三)做好池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文物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应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我们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补缺补差。在此基础上,做好池州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1)开展历史文化遗迹大普查,对构成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各个要素,如古建筑、碑记题刻、遗迹以及园林、道路、古树名木等逐项登记,分类造册,组织论证。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文化遗迹的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分期分批申报为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抢救维修与保护好一批重要历史文化古迹和历史建筑实体,恢复建设一些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代表性建筑,充分体现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和独特品位。

(2)正确处理好池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借鉴“辟新城,保古城”的成功经验,严格控制池州旧城区房地产开发强度,严禁池州古城的大拆、大改、大动迁,延续池州古城风貌的完整性。同时,要保持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自然环境风貌,体现江、河、湖、山,山水相间的城市格局。通过城市设计,保护好池州城视觉走廊,控制新建筑高度、体量、尺度和色彩,使之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相协调。

(3)进一步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按《文物保护法》规定,从城市维护费中拿出部分资金,进行文物保护与维修;加大投入,兴建一些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建设成果的主要窗口。当前池州亟待建设的有池州市图书馆、池州市博物馆以及池州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一些文化基础设施。

(4)进一步挖掘、整理池州历史文化内涵,积极推介池州傩等特色文化。加强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营造“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树立对池州的历史责任感,努力把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打造出去。

- 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 - 司空山 - 大龙山 - 白崖寨

- 花亭湖 - 浮山 - 天柱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 天柱峰

- 汤和墓 - 张公山公园 - 珠园 - 垓下

- 白乳泉 - 龙湖风景区 - 南山儿童公园 - 锥子山森林公园

- 沱湖 - 卞和洞 - 禹王宫 - 禹王宫

- 上窑森林公园 - 茅仙古洞 - 马鞍山濮塘自然风景区 - 太白碑林

- 棠樾牌坊群景区 - 濮塘风景名胜区 - 采石风景名胜区 - 大青山

- 甑山 - 叶家桥 - 马鞍山太白楼 - 淮北古茶镇

- 相山公园 - 相山公园 - 刘开渠纪念馆 - 淮北市儿童乐园

- 铜陵金牛洞古采矿遗址 - 天井湖 - 铜陵白鳍豚养护场 - 铜陵长江大桥

- 螺丝山景区 - 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 - 花山谜窟 - 黄山

- 徽州呈坎 - 西递 - 宏村 - 齐云山

- 太平湖 - 松谷景区 - 温泉景区 - 玉屏楼

- 黄山飞来石 - 翡翠池 - 光明顶 - 梦幻景区

- 玉屏景区 - 翡翠谷景区 - 天都峰 - 黄山国家森林公园

- 莲花峰 - 潜口古建筑群 - 梦笔生花 - 云谷寺

- 琅琊山 - 颍上县八里河风景区 - 泉北生态园 - 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

- 陈胜、吴广起义遗址 - 闵子骞祠及墓 - 虞姬墓 - 林探花府

- 五柳省级风景名胜区 - 巢湖市东庵森林公园 - 巢湖汤池温泉度假区 - 巢湖姥山岛

- 褒禅山 - 泊山洞 - 冶父山 - 巢湖陋室公园

- 皖中奇石馆 - 霸王祠 - 太湖山 - 桃花岛度假村

- 巢湖风景名胜区 - 金孔雀温泉旅游度假村 - 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 - 万佛湖风景区

- 万佛山 - 尉迟寺遗址 - 亳州华祖庵 - 天静宫

- 纪家塔 - 花戏楼 - 汤王墓 - 曹操宗族墓地

- 亳州市博物馆 - 万罗山 - 东流老街 - 九华山风景名胜区

祁门牯牛降寻梦的地方 - 大历山 - 广德太极洞旅游区 - 龙川旅游风景区

- 胡宗宪尚书府 - 包公故里 - 吴王庙 - 蜀山风景区

- 吴王庙 - 镜湖细柳 - 西山风景区 - 护国寺

- 釜山卧龙公园 - 天长森林公园 - 文峰塔 - 淮上公园

- 野生动物园 - 环城公园 - 显通寺 - 八公山风景区

- 茅仙洞风景区 - 卧龙山风景区 - 寿春古城 - 昭庆寺

- 汀棠公园 - 赭山公园 - 广济寺 - 鸠兹广场

- 马仁山 - 查济古村落 -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 水西双塔

- 中国鳄鱼湖

黄山

黄山风景区:黄山位于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联合国授予“世界自然和文化保护遗产”称号。黄山风景区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区内大峰、小峰各36座,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是黄山的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而莲花峰最高,海拔1860米。黄山是一个峰之海、云之海,全山共分五海,即北海、前海、西海、东海和天海。

齐云山风景区:齐云山位于安徽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因“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而著称;主要景观有月华街、云岩湖、洞天福地、真仙洞府、太索宫、香炉峰、山壶天、方腊寨等。

池州

九华山:位于青阳县境内,古称九子山,后因李白有“灵山开九华”之赞而得名。九华山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香火甲天下”之誉。九华街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此,有“莲花佛国”之称。天台峰为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在此极目远眺,群山匍匐,天地浑然一体,真使人有身临蓬菜仙境之感。九华山景区分为山前、九华街、闵园、天台、花台五大景区。

合肥

逍遥津:位于合肥市旧城东北角,是一座城市公园,古为淝水上的一个津渡。逍遥津公园四季长青,环境优雅宁静,曲道幽长迂回,假山假石磷峋逼真,不对称式园林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公园既有北方园林的古朴典雅,又有南国园林的妩媚清秀。在这里,既可想象出古战场的弥漫硝烟,又可品览祖国壮丽河山的锦绣。

包公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

滁州

琅琊山:位于安微省滁县城西约5公里处的群山之中,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琅琊王避难于此而改称琅琊山。风景区主要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区,面积115 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琅琊山等。风景区内有著名的醉翁亭、醒园、琅琊寺等景点。

马鞍山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它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安庆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潜山、岳西两县境内,其主峰海拔1751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称为天柱山。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可见其自然景色奇绝。、

·天柱峰 安徽--潜山县 名山

·迎江寺 安徽--安庆 寺庙

·逍遥津 安徽--合肥 遗址

·桐城文庙 安徽--安庆 寺庙

·琅琊山景区 安徽--滁州 风景区

·关麓 安徽--黄山 风景区

·后山景观 安徽--潜山县 名山

·天井山 安徽--巢湖 风景区

·西梁山 安徽--巢湖 名山

·冶父山 安徽--巢湖 名山

·紫薇洞 安徽--巢湖 溶洞

·巢湖风景区 安徽--巢湖 风景区

·双凤湖 安徽--合肥 湖泊

·名教寺 安徽--合肥 寺庙

·明皇陵 安徽--滁州 陵墓

·明中都城 安徽--滁州 遗址

·琅琊寺 安徽--滁州 寺庙

·凤阳鼓楼 安徽--滁州 建筑

·高邮湖 安徽--滁州 湖泊

·醉翁亭 安徽--滁州 遗址

·吴敬梓纪念馆 安徽--滁州 纪念馆

·韭山洞 安徽--滁州 溶洞

·野芳园 安徽--滁州 园林

·古清流关 安徽--滁州 遗址

·太极洞 安徽--宣城 溶洞

·胡氏宗祠 安徽--宣城 其它

·中国鳄鱼湖 安徽--宣城 湖泊

·敬亭山 安徽--宣城 名山

·曹操宗族墓群 安徽--亳州 陵墓

·汤王陵公园 安徽--亳州 陵墓

·华祖庵 安徽--亳州 寺庙

·花戏楼 安徽--亳州 遗址

·曹操地下运兵道 安徽--亳州 遗址

·三国揽胜宫 安徽--亳州 遗址

·道德中宫 安徽--亳州 遗址

·朱然墓 安徽--马鞍山 陵墓

·林散之艺术馆 安徽--马鞍山 博物馆

·青山李白墓 安徽--马鞍山 陵墓

·小九华风景区 安徽--马鞍山 风景区

·丹阳湖 安徽--马鞍山 湖泊

·采石矶 安徽--马鞍山 风景区

·太白楼 安徽--马鞍山 遗址

·乌江霸王祠 安徽--马鞍山 遗址

·雨山湖 安徽--马鞍山 湖泊

·濮塘风景区 安徽--马鞍山 风景区

·程大位故居 安徽--黄山 故居

·许国石坊 安徽--黄山 遗址

·宝纶阁 安徽--黄山 遗址

·木坑竹海 安徽--黄山 园林

·陶行知纪念馆 安徽--黄山 纪念馆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