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煌煌荆楚吟·芜湖之旅·翠螺山·翠螺十八景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2 11:50:46浏览:8分类:旅游攻略

煌煌荆楚吟·芜湖之旅·翠螺山·翠螺十八景

煌煌荆楚吟·芜湖之旅·翠螺山·翠螺十八景

马鞍山市翠螺山四周环水,海拔131.4米,周长约15华里。明清后称采石山。远眺形似一只巨型螺蛳横卧江畔,山上松翠欲滴,故得名“翠螺”。李白叹其“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濮间,回波自成浪。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相传明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酷爱此处山水,命人遍植树木,以隐巉岩,更显其“翠”。翠螺山胜迹咸集于南面山麓,最负盛名的要数太白楼、李白捉月遗址联璧台、三元洞、广济寺等,号称“翠螺十八景”。

“牛渚南来第一矶”

翠螺山麓的采石矶是突入江中的悬崖峭壁,秦以前称牛渚矶,出自“金牛出渚”神话传说。据《舆地志》载,古时此处山崖下曾有金牛从石洞钻出。南宋诗人陆游《入蜀记》云:“采石,一名牛渚,与和州对岸,江面比瓜州为狭,故隋韩擒虎平陈,及本朝曹彬下南塘,皆自此渡。然微风辄浪作,不可行。刘宾客云:‘芦苇晚风起,称江鳞甲生’;王文公云:‘一风微吹万舟阻’,皆谓此矶也。”采石矶之名,始见于六朝《异苑》所载“温峤燃犀”故事,隋时置有“赭圻镇”,唐时置“采石军”,此后,史籍遂以“采石”代替“牛渚”,历代沿习。今采石矶风景区,东起锁溪河、西达大江,面积约80公顷,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凤台东出无多地,牛渚南来第一矶”(清人吴国鼎语)。自古以来,采石矶便与湖南岳阳城陵矶、江苏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而采石矶又以山水险恶、风光绮丽独领 *** ,居于三矶之首。采石矶之险,首先在于它壁立江流,处于长江水道咽喉之地,正所谓“左天门,右牛渚、铁瓮直其东,石头枕其北”(宋洪迈语)。其山,被称为“巨鳌”、“雷怒安可向”(宋郭祥正语),其水,则隐喻为“惊波”、“一起三山动”(李白语)。其次,采石矶又是重要的南北古津渡口。马征麟《长江图说》云:“中流最紧者二:鄂之武昌,太平之采石;下流最紧者二:建康之宣化,镇江之瓜洲”、“牛渚采石,中权之要”。故采石矶向为兵家所重。采石矶之秀在于枫林如画,江岸明净,潮满浪平之时,明月荡漾如珠。故自古为寻幽探胜之处,尤其是唐李白“长来采石江边眠”后,更成为文人骚客采撷江山美景、凭吊诗人的胜地,留下大量华章俊语及亭台、楼阁。

采石矶因其扼据宁芜,成为江南著名古战场。秦始皇一统华夏之后,将采石由原隶属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改属鄣郡(今浙江安吉)、设置牛渚县,并派兵驻扎。据《后汉志》载:“丹阳疆域独称,南有牛渚,东吴每宿重兵其地”,即三国争雄时期,东吴名将周瑜、陆逊均曾屯兵采石。采石昔有思瑾亭,就是后人为纪念周瑜(字公瑾)而筑。东晋时镇西将军谢尚镇守历阳(今和县),也曾在采石筑城设防。南北朝时,因“采石之险甲东南”,称采石为“六朝京畿之西南屏障,”屡派重兵扼守。纵观东汉以来,孙策之败刘繇、司马氏灭吴、苏峻叛乱取建康、韩擒虎伐陈、黄巢义军北渡、赵匡胤攻南唐、虞允文鏖战破金兵、朱元璋占太平、陈友谅称帝、太平天国守天京,采石矶无不为之立下汗马功劳。其中赵匡胤使樊若水浮桥架江南渡的成功,更成为中国军事科学史上的创举。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广东抗元兵败被俘,被押送元都燕京途中,曾泊舟采石,写下著名诗篇《采石怀古》:“不上蛾眉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今人不见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如今,在采石矶崖壁上,还留有前人的一首七言绝句:“锁钥东南挖上游,纷纷争夺逐江流。西来帆影三千舳,北拱宸京亿万秋。”

自秦汉以来,采石矶即为古津渡口。到唐宋,这里成了人烟稠密、帆樯林立的商埠。《太平图经》云“岁输五色石”,《六清一统志》也云:“商旅于此取石至都”。城市文化得到发展,佛教风靡一时。当地民间流传:“采石虽小,七十二庙。”真可谓遍地香火,环山铺陈。一位名人曾感叹道:“国中园林甚多,而借青山、借绝壁、借大江、借文化造园者,独采石矶矣!”正道出了采石矶集秀、奇、险、文于一身的独特风貌。

风月江天太白楼

太白楼又名谪仙楼、青莲祠,与武昌黄鹤楼、洞庭岳阳楼、赣江滕王阁,合称“三楼一阁”。唐元和年间为纪念李白而建。以后多次毁于兵火,今存楼为清光绪年间建筑,为采石矶江滨公园之中心。

李白(701—762),字太白,生于中亚巴尔喀什湖畔碎叶城,五岁随父迁居四川绵州彰明(今江油)青莲乡。李白不屑摧眉折腰事权贵,在朝廷供奉翰林时,遭佞臣谗言中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入永王李璘幕府,以图一展其“平天下”抱负。不料李璘拥兵自重,遭唐玄宗翦灭,李白也因此获罪入狱。直到朝廷大赦方重见天日。上元二年(761),李白来到当涂投靠县令族叔李阳冰。宝应元年冬(762),患“腐胁疾”客死当涂。此处是诗人常游之地。太白楼为纪念诗人的主要建筑,吸引了历代游人。1964年郭沫若来此赋诗:“我来采石矶,徐登太白楼,吾蜀李青莲,举杯犹在手。遥对江心州,似思大曲酒。……”

太白楼依山而建,前后三进。主楼三层两院,两侧各有厢房庭苑,内栽花草,青翠宜人。大门两旁各有一石狮,形态生动活泼,门檐下两璧嵌有重修太白楼碑记和太白生平碑文。进入一楼,迎面一座巨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采石的国画,壁上挂着太白游踪图。二楼、三楼各有一尊黄杨木雕太白像,神态潇洒。登太白楼眺望,千里江流,万顷田野,尽收眼底,使人顿生“诗来寻我却难辞”之感。享有“风月江天贮一楼”雅誉。

太白楼往西临近长江处,有一平坦巨石,刻“联璧台”三字,字大如斗,后署“思道”二字。联璧台俗称“捉月台”、“舍身崖”,嵌于葱郁绝壁间,翘首展翅,势态壮观。民间传说李白酒醉后即从此处入江揽月。江中游来巨鲸,将诗人驮起,飞往东海仙山。宋诗人梅尧臣:“采石月下逢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叙说了“李白捉月”故事。“联璧台”题词下方,还刻有一诗:“峨嵋何孤绝,游子往不歇。不见谪仙人,空江自明月。”但诗人在此所写的不朽作品仍令人吟咏不已:“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谢将军为谢尚,东晋时镇守牛渚。他在此赏月时听贫士袁宏高吟咏史诗,邀之上船畅谈一夜,推荐他当了官。李白在此睹景思人,感叹怀才不遇之情。又传说李白在此投水而死,迁葬后留下衣冠,葬于后山,衣冠冢今犹存。

安徽翠螺山李白衣冠冢

扪萝寻洞见三元

三元洞在翠螺山西南,是采石矶五个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个。它倚山傍水,景色绝佳,整个建筑精巧玲珑,飞檐雕梁,光彩照人。在此,依窗凭眺远山近水,远峰高耸,烟波浩渺,白帆点点;近处江水波涛汹涌,浪击洞窟,声如洪钟,被誉为江南天然胜景之一。清朝张照龙有诗云:“扪萝寻洞见神宫,涌出层岩巨浪中。路绕羊肠循曲折,人从鸟道蹑高空。江光镇日连云碧,水怪频年复火红。我欲御风游汗漫,凭栏一望思无穷。”

三元洞原名“承天观”(亦名中元水府),又称“妙远阁”。据载,“水府有三,马当为上,金山为下,采石为中”,“此三者同出而异名”。北宋真宗赵恒认为,东晋温峤照燃犀而水妖灭,樊若水驾浮桥而渡采石,“皆为神助”,于是景德四年(1007)“敕崇元为承天观”,“祥符八年(1015)诏中元水府”。水府原系道观,至清康熙年间,和尚定如云游路过采石矶,将洞内稍加整修,置床垒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池阳太守喻成龙自金陵东下来采石,命人建“妙远阁”于洞右,供大士像。传说,喻成龙乘船到池阳上任,夜经采石江面,忽闻岸上有人直呼其名,并见三盏灯火摇曳于树木之间。喻成龙感到蹊跷,弃舟上岸,恰在此时,风雨骤至,江涛怒滚,江上船只瞬间全被巨浪吞没,幸免于难的喻成龙以为神助,捐资筑阁。三元洞也叫三官洞,其得名于颇为相似的民间传说:昔有湖南三秀才赴京会考,途经采石,忽遇狂风大作,雷雨交加,江上所有船只均被巨浪吞没,唯此三人幸免,三人认为是神人相助。后三人金榜题名,便在崖下石洞筑此庙阁,世人称为“三官洞”。

千年古刹广济寺

广济寺,坐落于太白楼西、翠螺山麓,旧名石矶院,又名资福院。创建于东吴赤乌二年(239),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是采石江规模较大的寺院,亦是江南闻名古刹。宋天圣十年(1032),僧人凯太师重建,更名“广济院”。元代毁于兵火,明洪武十二年(1379),永明满和尚募捐重修,二十四年(1391),更名“广济寺”。

广济寺整个建筑布局为三进阶式四合院。寺内陈设精工细雕、神态各异的四大天王、弥勒佛、三尊大佛、十八罗汉、观音菩萨及地藏王等。正殿供佛像,两壁悬挂寺僧自缅甸等佛国携回的佛教建筑图和菩提叶等画幅影印。

广济寺东原有建于宋淳佑年间的五通殿,即五显殿。1352年,渔家子陈友谅杀其主徐寿辉,于采石矶称帝,国号汉,传说陈友谅在五通殿称帝时,突然狂风怒起,大雨倾盆而下,所封官吏大多不能就班入列。陈友谅大怒,下令将殿内神像尽皆推倒、砸毁,后陈友谅兵败,纵火毁殿而去。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重建五通殿,更名五显庙,并重塑金佛,供奉香火。现寺庙已毁,只存旧址。

沿原广济寺山门石级而上,便见大殿上黄底黑字对联一副,云:“经传白马,寺创赤乌”,中供弥勒佛,两旁肃立四大金刚。寺内古井井栏石上镌刻“赤乌井”三字,此井乃采石矶最为古老的遗迹之一。井水甘洌,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建广济寺时掘成,故名“赤乌井”,亦称“广济井”。史载孙权建都金陵后,周瑜曾驻守采石,孙权常来采石探视周瑜。传说孙权还饮用过赤乌井水。还有人传说,有汲水者失手沉桶于井底,数日之后,渔人在江中拾得。人皆以为该井与江相通。今井台建有“赤乌亭”。

广济寺环境僻静,历史悠久,是历代文人雅士寻幽探胜之处。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游广济寺赋诗吟曰:“船从山下过,直上见僧轩。系缆登采石,缘崖到寺门。短篱遮竹漾,危路踏松根。却看沧江底,帆归烟外昏。”

蛾眉亭与燃犀亭

蛾眉亭,位于翠螺山西麓、采石矶绝壁上。明初当涂名士陶安在《蛾眉亭记》中写道:“出大江而山曰采石。昔人因其山川雄丽,亭绝壁上,以尽登览之美,前直东西二梁山,夹江相对峙,修妩靓好,宛宛如蛾眉,遂以名亭。”蛾眉亭,据险临渊,凭高望远,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此遥看天门山时,即兴赋诗曰:“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终日含颦缘底事,只因长对望夫山。”把东西梁山描述成一个含情脉脉、终日含颦的淑女。

望夫山,又名枣子矶或小九华山,与采石矶相距仅2华里,自古即是长江名胜,上有建于唐代的地藏王殿,有屋宇九十九间。山顶临江处,有一人形巧石,刻“望夫石”三字。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载:“昔有夫往,累年未还,其妻登山望之,日久化而为石,因名山曰:‘望夫山’。”历代文人雅士纷纷以此为题,留下许多佳作。李白《望夫山》吟道:“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唐刘禹锡《望夫矶》云:“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非常凄美感人。

蛾眉亭中竖有古碑五块,均是宋元明以来所镌,赞美翠螺山、讴歌李白的诗碑。较早一块是宋陈垲的诗碑,他把东西梁山比做巨鳌,喻为傲世独立的补天之石,具有力敌千钧之气概,云:“女娲炼石乾坤定,为镇长江立两鳌。只阖此亭名赑屃,洗空烟黛对清高。”

蛾眉亭前临江处,有造型简朴典雅、被誉为“江天一览”的燃犀亭。亭为方形,四角擎以石柱,托起飞翔的亭顶。亭内有清光绪年间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所书“燃犀亭”石碑。燃犀亭,传说与东晋温峤将军燃犀角照灭水妖事有关。温峤,字太真,太原祁县人。曾任江州刺史,镇守武昌。东晋咸和四年(329),因部属苏峻、祖约叛乱,率兵前往建康。平乱返归途中,经采石矶,闻知常有水怪危害往来船只。便命人点燃犀角四下寻视。是夜,温峤入梦,见一赤衣神人责问:“你我幽明相隔,路途不通,如何燃犀相逼乃尔?”言毕愤愤离去。此后,采石矶下再无水怪作祟。后人为纪念此事,筑亭于此。采石矶也因此又名燃犀渚或燃犀浦。据测,所谓水怪极可能是江豚、扬子鳄一类水中动物。古人以为是“海神”,以致北宋祥符八年,真宗赵恒仍在三元洞设“中元水府”,奉祀江神。

燃犀亭上倚危崖,俯临大江,遥对天门,浪击峭壁,风景壮观。亭下崖壁处,有“天下太平”石刻。沿亭左侧拾级而下,可见一巨石悬空横出,上有一长逾1.8尺、宽逾半尺、深可逾寸的巨大足印,异常逼真。据传这是常遇春攻打采石矶时留下的。元末,朱元璋副将常遇春亲自指挥战船直奔翠螺而来,元军首领海牙急忙赶至江边,抄起丈八蛇矛就向常遇春迎头扎去。后者借机一把握住矛头,抬腿跃上悬崖。由于用力太猛,脚下岩石被踏出一只大大的脚印。此脚印今仍清晰可见。

采石矶导游词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的采石公园里的翠螺山麓,古称牛渚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采石矶历来为江南名胜,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多次来采石矶游览,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现在在采石矶上建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马鞍山的旅游景点。 游人来到马鞍山市西南的唐贤街,过锁溪桥,即见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临大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海拔131米,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传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间林木葱绿,蔚然深秀,西麓突兀于江中的悬崖峭壁就是著名的采石矶;西北临江低凹之处,人称西大洼,北边山脊梁叫蜗牛尾,山势险峻;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太白楼等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处是翠螺峰。 太白楼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浓荫簇拥,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建筑。它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太白楼是为纪念我国唐代诗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亦称作“唐李公青莲祠”。历代均有修建,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一1908年)。太白楼高18米,长34米,宽17米,采用我国传统的古建筑式样,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二、三楼阁檐下置郭沫若书写的“太白楼”和张恺帆书写的“谪仙楼”匾额,各具神韵,十分醒目。进门檐下两壁嵌有一块清代重修太白楼碑记和一块记载李白生平的碑文。进入大厅迎面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来石图,壁上挂着太白游踪图,楼上设两尊黄杨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还有太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诗集陈列,以及历代名士文人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 太白楼西侧是广济寺。绿树掩映之中的“观音阁”是圮毁的广济寺仅剩的建筑,内供观音菩萨像。阁前左侧有一口“赤乌井”,是采石矶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物。 广济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于北宋,已有900多年历史。亭内有数方珍贵的古碑。蛾眉亭据险而临深,凭高而望远,景色秀丽。亭前左前方临江之处,是一块平坦巨石为联璧台,此石嵌在葱郁陡峭的绝壁上,伸向江中,险峻异常。民间传说诗人李白是在这里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的,故又称捉月台或舍身崖。 联璧台左下侧的临江绝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简朴典雅。传说东晋将领温峤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过天门一泻而下,浪击峭壁,卷起千堆雪,气势壮观。亭西侧石阶下还可以看到悬空横出的巨石,上有一只50余厘米长的大脚印,传说是明初大将常遇春三打采石矶时留下的。 翠螺山半山腰还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石垒砌,基高2米,直径5米,墓碑上镌“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拥,芳草菲菲,环境幽静。 三元祠,又称三官洞,是采石矶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侧岩下,洞傍山临江嵌在崖壁间,下落无地,如自水出,江水拍击洞边崖壁,浪花飞溅,令人眩目。洞内上下两层,洞内有洞,可通大江,环境别致,四季景色迥然各异,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内还设有茶室。 马鞍山市中心还有雨山湖公园,当涂县境内有青山李白墓、天门山等名胜古迹 朱然墓导游词 朱然陈列馆位于市区南部的雨山乡境内,为三国东吴大将朱然之墓。朱然墓发掘于1984年6月,出土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漆器填补了三国美术史的空白,也是已发掘东吴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规模最大的、时间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为8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一、三国历史的缩影――朱然文物陈列馆三国朱然文物陈列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雨山区,距六朝古都南京只有40多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本馆始建于1987年,经历年扩建,占地面积已达1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组仿汉风格的古典建筑群。目前有朱然墓室陈列厅、出土文物陈列厅、朱然生平浮雕长廊、仿古兵器馆、朱然家族墓陈列厅、望楼钟鼓等场馆对外开放,辅助设施,休息场所也十分完备。馆外群山遥峙,馆内绿草成荫,春天樱花烂漫,八月丹桂飘香。它既是一座展示三国东吴历史文化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一处探古寻幽,休闲娱乐的绝佳旅游胜地。二、三国东吴大将――朱然朱然(公元182-249年),字义封,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本姓施,十三岁过继给舅父朱治为子。少年时朱然与孙权同学,结为好友。三国争雄,朱然北抗曹魏,西拒蜀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朱然与潘璋在临沮生擒关羽。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朱然率五千人马与陆逊一起抗击刘备,取得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辉煌战绩。此后,朱然镇守荆州重镇江陵,打败了曹魏连续半年的围困和进攻,威名远扬。65岁时,朱然官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成为统领东吴全军的重要将领。吴赤吴十二年(公元249年)春三月卒,终年68岁。三、独具特色的三国东吴墓葬群――朱然墓及其家族墓地朱然墓发现于1984年6月,已在地下沉睡了1700多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掘的三百余座吴墓中,墓主身份以朱然为最高。1996年6月在朱然墓西南33米处又发现了几座东吴大型墓葬,经六朝考古专家鉴定为朱然家族墓。朱然墓总长8.7米,宽3.54米,最高处2.94米,自南向北分别墓道、封土墙、前室、挡土墙,后室等几个部分组成。整座砖室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显示出三国时高超的建筑技术。附近的家族墓与之互相映证,丰富了我们对当时葬俗及社会意识的了解。四、精湛的工艺、精美的造型――朱然墓出土文物朱然墓共出土漆器、青铜器、青瓷器、陶器等文物140多件,铜钱6000多枚。其中的出土漆器,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汉末至六朝时期漆器工艺史的空白。 李白墓导游词 李白墓园枕着郁郁葱葱的青林山,面对奔流不息的青山河,山青水碧,环境幽雅,与采石矶、天门山形成李白文化旅游线。园内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青莲书院、十咏亭、盆景园等景点。李白墓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名人墓葬形制,太白祠、享堂集中展现了明清宗族祠堂的建筑风格,“宋碑”则详细记载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诗歌成就,“太白碑林”镶嵌着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李白各个时期经典诗碑106方。 走进墓园,春看杜鹃、夏赏青莲、秋闻金桂、冬品腊梅,亭台楼阁、竹林流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魂背枕的青林山,林壑优美、鸟道纡曲、百鸟鸣啁,由南远眺如展瓣芙蓉,婀娜多姿,由北遥望若朝天双阙,直入云霄。 今天的李白墓,始建于公元817年,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研究李白及其诗文,欣赏书法作品,品味园林艺术的江南著名文化旅游景点。 褒禅山导游词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人间胜景褒禅山。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贞观年间,有一位叫慧褒的和尚云游到此,被这里的山水所沉醉,就在这里造房子居住,死后葬在这里,因此叫褒禅山。大家看前面有一座大寺庙,旁边有一座塔,那就是褒禅寺。它的前身是慧褒禅院,慧褒的坟墓就在那里。慧褒禅院原先不大,后来宋代、明代先后两次进行了扩建,寺庙规模才逐渐扩大,住僧有千人之多。可惜千年古刹在文革期间被毁,我们今天所见的褒禅寺,是2000年绍云法师重修的。 褒禅山,山色翠霭,四面如围。中有起云峰,欲雨则云先起,春夏往往风之。有龙洞、罗汉洞,洞穴曲折,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有袭女泉、白龟泉,泉水清洌,终年不竭。山上多井,有民谚云:黄山三百六十顶,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禅院(即华阳寺),为明人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后屡有修建。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毁坏。四周山势突兀,景色秀丽,北宋大臣王安石曾游此,作《游褒禅山记》。文章中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今碑记尚存,众多洞天,泉水之胜,仍吸引游人。 古人这里是“路入云堆,禅房四面,峰随意立座,野梅香满山。王安石在游记中记的华山洞,洞内轩敞开阔,石壁上满是记游者的字迹。洞内翠蝶绿裹,树木繁茂,树从中传出铮钲之声,象有人弄琴。次地真乃人间胜景。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求采纳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