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谁能帮我推荐几部描写江南风光的长小说啊?散文集也行。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3 15:21:05浏览:12分类:旅游攻略

谁能帮我推荐几部描写江南风光的长小说啊?散文集也行。

丛立杰江南水乡

邹汉明《江南词典》

节选以下:

瓦是江南的黑眉毛。

在一个优美的弧度里,江南的娟秀,江南的妩媚,随着木格子花窗里一个眼神的流转,江南的性格就在高处的一片瓦楞上一览无遗了。粉墙黛瓦,原本就是江南的老底子,江南的主色调,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变更过。黑与白,再加上大红,就是民间江南一年四季的脸色。瓦的黑眉毛,配合着白粉墙那张光泽细腻的脸,就显现着一种古老的朴素——这种朴素庇护着幅员辽阔的水乡的居民。这样的色调最是适合回忆——江南也只有在回忆中才容光焕发。眼前的江南,这道弯弯的眉毛在一种怪异的时尚中已经被拔得差不多了。江南只剩下一堵单调的白粉墙,仿佛是民间文化近一百年里受尽惊吓后的一个惨白背影。

没有瓦的江南,还算是江南吗?江南的瓦,就是标有江南日期的一个邮戳。老底子江南的瓦,是土窑里用稻柴烧制出来的。我小时候,为了一点微薄的报酬,曾去大队的土窑上劳动——扒开码得整整齐齐的瓦面上的稻柴灰,我将它们自土窑里取出,搬到场地上。这是我与瓦有过的最亲密的一次接触。我得感谢江南的瓦,感谢那些瓦的碎片。我的少年时代几乎是相伴着一堆碎瓦片长大的。我家门前不远处,有很大的一堆碎瓦,据说是开挖河道时堆成的,平时,这堆碎瓦成了我玩乐的对象。我将它们一片片取出,对着平静如镜的水面一一削去。瓦片跳跃着前进,水面上顿时出现一连串的波纹。这种游戏乡下叫做削水漂——我玩削水漂玩出了精。长大后,在城市里,我看到成人的另一种削水漂方法,并由此发明了一个隐喻,将大把大把的钱扔进某个地方,没了,就说打了水漂——看来,玩乐也是有它一成不变的主题的。且说这一堆瓦片,也让村里的蛮横少年吃足了苦头,他们时常成群结队来欺侮小他们几岁的我。更多的时候,我捡起这些碎瓦片当武器,奋力掷到他们的脑袋上……对于瓦,我因此有了一种本能的亲近,因为它曾经庇护了我孤单的童年,捍卫了我小小的尊严。

时间渐渐地远去了,仿佛那些碎瓦片,沉到了水底,又被淤泥覆盖。但是每到梅雨季节,我仍会对着镶嵌在天空里的一片瓦楞发愣——黑色的瓦楞上不时会看到颤巍巍的小植物——这就是瓦楞花,纤细得须凝神才能看清楚,孱弱得仿佛是诗人呼出的最后一口精气,风一来就会吹走。还有,长夜漫漫的日子,雨滴聚集在瓦楞沟里,形成江南的檐雨。檐雨滴答,孤寂的神经被一条怯生生的水线拎着——这情景,这声音,如果让嘉兴南门东米棚下的赢弱少年朱生豪看到,听到,怕又要做梦,又要失眠——“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信,如今成了两人合葬墓的墓志铭)檐雨清脆的滴答声,徒增少年的孤寂。现在好了,这样连成一片的瓦楞在江南已经见不到了。雨声已经没有了依傍,不知道一位罕见天才的孤独还在不在,不知道那根失眠的神经是不是还垂直在天地之间。

我有时候会傻傻地思量:没有了瓦,寒冬腊月里,江南的白雪下到什么地方去呢?天上的雪,原是为了瓦在地上千年的等待应约而来的。瓦于我,是一份眷恋。瓦与雪,一黑一白,共同构成了江南最初的诗意——或许还是最饱满的诗意。

弄堂

弄堂是时间这把铁锹固执地挖向空间的一条通道,是躺在地上的一口井,不过井水早已经干涸。弄堂的左右两面是青砖砌就的白粉墙,透过坚硬的白粉墙,是歌哭生聚、仍将绵延下去的日常生活。给弄堂垫底的是平平仄仄的青石板,青石板上的凹痕和蚀迹是岁月来过又离去的见证。

这是弄堂的三个现实主义的方面,这三个方面为弄堂赢得了古老和幽深的美名。这也是三张沉重、盛衰交替、岁月沧桑的脸孔。但是且慢,弄堂还有极其浪漫主义的一个方面——它的顶部是蓝天,是想象力飞去的空阔和苍茫,是心灵翕然张开的一个去处。正是有了这浪漫的第四个方面,弄堂的性格变得复杂起来——既有了阳光的朗照,也有了雨雪的滋润;既有了宝石般耀眼的蓝,也有了遗老般的阴郁。在一条小小的弄堂里,一个立体的江南就这样横躺在你的面前了。

在弄堂里,追逐一只狗是一桩有趣的事情,俗语说“狗急跳墙”,可是,弄堂两边的墙太高了,再强壮的野狗都无法跳得上去,狗就只好向前猛冲,身体、尾巴都绷得笔直笔直。狗的头却不断地弯向后面,在惊魂未定的逃窜中,恐惧地回过头来打量追它的那一个地煞星。与狗在弄堂里绷得笔直的恐惧不同,猫却是另一种经常在弄堂口出没的动物。猫可以轻松地从一堵墙蹿到另一堵墙,猫总是优雅地左右瞧一下,身子往后一缩,就“嗖”地一声冲过横在面前的长弄堂。倘若猫和狗在同一时间里一纵一横穿过弄堂,那真是有趣的现象。不过,这场景比九大行星运行到了同一条直线上恐怕还要来得稀少。

在弄堂里,最活跃的当然要数风——每一阵吹来的风,总是或快活或悲哀地呜叫。风在弄堂口拐弯,风仿佛在提醒并告诉人们,它的存在并不全是虚无的。不独是风的声音,弄堂里,所有的声音听起来都有一点狭长——大概是声音也懂得了谦让。然而弄堂偏是制造各种声音的地方。一年365天,它被各种各样的声音灌满了,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弄堂最是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了——一阵狗吠,一声猫叫,劈柴生煤炉的声音,捣衣声,呼儿唤女声,小竹椅吱嘎吱嘎的叫唤声,女人的高跟鞋笃笃轻敲着青石板的叩问声,那是生活里各种声音的聚会。

当然,弄堂里可能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阳光在静静地吸收木格子花窗上的潮气,只有一个老人躺在藤榻里打发他多余的辰光,只有带着霉迹的青苔在默数时间的流逝……只有——白粉墙上风剥雨蚀的小青砖露出一个调皮的玩笑,缕缕炊烟捎给苍穹一个沉默的问候……

稻草垛

深秋,收割后的水田,有点荒凉。水田里,唯余一片伤口般的稻根,等待着在以后的时光里静静腐烂。往年的时候,我会带上一个自制的竹篓,一把铁锹,去干涸的水田里挖泥鳅。这个季节的泥鳅出奇的肥壮,算得上是餐桌上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这个时候的水田里,还有一样奇异的景观,是我最最乐意看到的——农人将稻子脱去谷粒后,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稻柴,小山似的堆成一堆。光秃秃的水田里,这些零零落落的稻草垛特别醒目,仿佛大地上的一个个句号,一个个惊叹号,预示着农忙季节已经结束,土地进人了休眠的阶段。这稻草垛的搭建还是有些讲究的,一般按着一个圆圈依次垫高,要搭得滚圆而且结实。顶上,一律制作一个伞形的尖顶,便于雨水往下流。

此地的稻草垛,大多凭空矗立在田野里,在浓雾弥漫的时日,颇有点像神话中的小木屋,有着别样的风味,特别惹人喜爱。但是,如果一路往南去,走到江南以南,就会看到稻草垛的搭建又有些不同了。有人告诉我,南方的农家喜欢攀缘着一根电线杆或者一棵并不十分粗壮的水杉树搭建,这样的稻草垛还真有点儿傍大款的意味。远望经霜的小水杉,仿佛稻草垛头上刚长出来的一簇新潮的头发。紫红色的头发,在风中飘拂。不过,我仔细一想,便明白那样搭建的原委了。南方风大,稻草围着依傍之物,大致不会坍塌。而我们这里,冬天很少起大风,就不用费力气挪动成堆的稻草,哪儿方便就可以搭在哪儿。稻草垛是农民劳动之余的结果,是他们无意中用最普通的材料创造的一个“造型艺术作品”。

当然,它们不像沙滩上一座座有明确创作目的的沙雕,是经过艺术家缜密的构思之后创作的。稻草垛纯属农民即兴之作。农民创建它们的目的要原始和朴素得多。它大概是游戏精神和实用美学的结合。稻草垛随意地撒落在干涸的水田里,唯其随意,便越发显得自然,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在荒凉的田野里,它们就像一个个原始的图腾,在大地上显现着——沸腾的劳动冷却之后的一个奇迹。稻草垛矮矮胖胖,远看就像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农民,穿着棉衣棉裤,双手相拢在袖管里,在阳光的漂洗和雨水的浸*下,一派随和安详、忍耐知足的模样。

我喜欢稻草垛的形状、颜色,以及安稳地蹲伏在大地上的那个壮实的姿态。它让我想起绵延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最后一个温暖的音符。唯一可惜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没有了像莫奈一样的艺术家,可以花上整整一天以至一个月的时间,在各种光线里打量一个稻草垛,直到它从这个具体的稻草垛里抽象出来,成为永恒之物。

(以上选自《江南词典》,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描述江南的精美散文推荐?

你好

(1)

《江南水乡》 

文 / 美酒当饮如泉

我出生在浙江,长江以南,人人都说那里很美,好象天堂。我无法判断他们是否正确,因为他们之中并没有全都来过江南。传说中的水乡。美丽的天堂。

十三岁以前,我在浙江;十三岁以后,我来到另外一个地方。妈妈说,背井离乡。十八岁以前,我没有家的概念,哪里有妈妈哪里就是我的家;十八岁以后,我开始怀念度过生命最初日夜的地方,仅仅因为怀念,那意味着我再也回不去。

我是个奇怪的小孩,奶妈说我出生十个月就会说完整的句子,可是直到三四岁了还是不会走路,当时她曾一度担心这孩子的双腿是否健康如常人,后来某一天我忽然学会了走路,为此奶妈高兴得不行,当下一把抱住我眼泪汪汪地说:我的宝贝会走路了!我的宝贝会走路了!

我念书的学校我们那个时候把它叫做学堂。我们的老师用方言讲课,我们在每一堂课上从不用心听讲。

那个时候,我羡慕马路上飘摇而过的年轻女子,她们容貌皎好,笑容甜美并且长发飞扬。当我也终于成了这样的年轻女子,容貌皎好,笑容甜美并且长发飞扬,却再也找不到那种欣喜的感觉。仿佛一个世界,被永远封存于过去的某个时间,那里阳光灿烂,那里鲜花常年盛开,那里的蝴蝶徜徉于大片油菜花中不知疲倦。

生命中,意识里最亲的人是奶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最初时光是在她的臂湾中度过,母亲在三个月的时候就把如同一驮粉红色肉泥的我托付给了奶妈。忙于工作。呵呵现在很少再回老家,但是每次回去总免不了到奶妈家住上几晚。聊聊家乡的变化,聊聊我在外的成长,甚至聊我小时候尿床的光荣事迹。在她那里,我才真正感觉到家的温暖,那是一种和风习习,清风拂面的温暖。我不知道我有多依恋,以至于在异乡的时候总是梦见儿时天天陪伴的这种母性的脉脉温情。

小时候总喜欢在烈日炎炎的中午逃出家门,带着心爱的斑点狗狗一起在田野里飞奔。那里的一切都流泻着我们欢快的声音。累的时候,随便找个地头坐下休息,身边到处是青草的芬芳气息和泥土的和煦温暖,至今难忘,永生铭记。

夏天是最值得记忆的日子,夏天里总有那么多的美好事物。比方说蝉,便在每年夏季开始的时候早早登上枝头,开始一夏的欢唱。我们总是在一根长竹竿上用细铁丝绑上塑料袋,在整个夏天中不知道要捕获多少个这样的小生命。后来,有个胆大的孩子把这些整天叫喊的小东西拿回家让母亲煮熟了,瓣开黑色的壳,里面的肉鲜嫩而漂亮。这一大胆的举动导致了后来更加频繁的捕蝉运动,但是奇怪的是这种顽强的小生命并没有因此而灭亡,在来年春天过到尽头的时候它们照样准时出现在枝头。在赞叹它们生命力的同时,我不得不想起另外一些和蝉一样牢刻心底的事。

小溪一直是孩子们最钟情的地方。夏天一到,溪水的温度上升到可以卷起裤管肆无忌惮的下水游玩。摸鱼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保留选项。看那清清亮亮的河水,清可见底,一尾尾银白色的小鱼反映着太阳金色的光芒在石头和泥沙间穿梭游玩。再加上期间夹杂的绿油油的水草,一派美不胜收的景象。此时最不可拒绝的是孩子们下水的欲望,通常会漠视父母的呵斥而执意下水。即使回家挨骂也在所不惜。不过可惜的是这种鱼在溪水里生活习惯了,即使放在塑料袋里小心的带回家也养不常,通常都会很快的死去,空留一个孩子在第二天早上醒来对着他们白色的小尸体追悔莫及。

和这种溪水里生活的鱼一样难于养活的就是麻雀了。灰色的小雀子,捉来之后关在竹子编织的小笼子里,无论你怎样用心死命的喂饭粒,它们总是约好了似的在半夜里死去。空留下无限遗憾的孩子不解的看着它们小小的尸体,而后伤心的孩子会为它们筑起小小的坟墓,一个碗口大的隆起的土堆,前面像墓碑一样放些石头和采来的小小的野花,陪伴这些早死的小生灵飞向天堂。

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生命才被允许进天堂,在我们小小的幼稚心灵中所有的灵魂死后都将被长着白色翅膀的美丽天使引向天堂。所以,死,在我们童年的印象里不是黑暗而是美好的和去另外一个陌生而美丽的地方。

这样美好的印象直到目睹了一个大人的死亡,一个真正活着的人的死亡。他是华华的爸爸,一个正值壮年的男人,却喝农药自杀了。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他还没有死,躺在他们家门口刚搬出来的床板上,嘴里不断的向外面吐东西,带着浓烈的农药刺鼻气息。华华的妈妈坐在一边哭泣,而华华不知所措的看着他妈妈。以我们当时的年纪根本不可能理解到底发生了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只是看见大人们严肃的表情和华华妈妈的声嘶力竭的哭声以及华华爸爸临死前痛苦的往外吐东西的情景。后来,华华的爸爸就在那天中午死去了,我还记得那天中午有炎炎的太阳和人们悲伤的表情。从此以后,我们开始恐惧死亡,在我们小小的简单脑袋中开始模模糊糊明白死亡并不是我们之前所想的那样,那里有美丽的天使和温暖的阳光。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华华的爸爸是因为和华华妈妈吵架才自杀的,但那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后来华华的妈妈又招了个忠厚的山里人做华华的爸爸,两年后给华华生了一个弟弟,而华华一直生活在那个新家,并且现在已经娶了媳妇自己分了家。

我这次回家最大的惊讶就是很多小时候的同学和伙伴居然都已成家,有的甚至为人父为人母,惊讶之外就是世事变化太快的感叹。区区的眨眼间,当年流鼻涕,长虱子的小屁孩居然也正儿八经的为**,为人夫,为人父母。而我,在外多年求学和多年漂泊依然是孑然一生的回到故乡,那生我养我的地方。

一个人在异乡漂泊的时候,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及心底这块最柔软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度过生命最初时光的田野,那里有活蹦乱跳的鱼虾和清澈见底的小溪,那里有我一起度过童年欢乐时光的最最亲爱的小伙伴,和我亲爱的奶妈。那里,才是我的家,我亲爱的江南,我深爱的水乡。

(2)

《江南水乡》

文/丛立杰

江南,对我一直是个很女人的名词,如同那个诗里的丁香姑娘,让人滋生出几许莫名的喜悦和向往。而今走过江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江南是被水点缀,滋润,眷顾着的。

江南的水是随遇而安的。坐在旅游车上,随处可见路边的田间有一池水,夏荷正艳。江南最大的水域是太湖。太湖的所在地无锡是个干净清雅的城市,虽然不大,却处处显示着小家碧玉的气质。无锡的街道就是自然的园林,有修剪的一丝不苟的植物,叫人怀疑这些植物是被输入了某种程序而生长的。

初到太湖,就有种懊悔的感觉,觉得应该先来看湖才去看海才对。因为湖之于海,总是有局限的,尽管太湖很大,但它的边界在浩渺中给人遗憾,总有不够遐想的滋味。在太湖边很夸张的照了张相,回来看时忽然想起了“相忘于江湖”的句子,也许,江湖便是如此,在光阴的两岸,总有无数遗憾。

女儿一直盼着能快些到乌镇,以至于对于先前的景致有些不耐烦。我对于她的这份执着有些担心,不知乌镇会不会如她所愿的,宁静,悠远,简单,清澈。到了乌镇,我的这一担心终于落下。乌镇不愧是中国江南的封面,有着与生俱来的美丽。清秀的河水,古朴的石桥,很古旧很古旧的房子,像是刹那间把人带回了明清。走在乌镇的街道,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那些蜡染的织品,那些韵味十足的扇子,都似乎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暗掺在里面,使人有关于前世今生的恍惚。女儿照了许多乌镇的景物,还特别的不让我加入到景物中去,说,那些景物,有了我,就变味了。对此,我只能不置可否。

以一个北方人的心情去体会江南,总是有点力不从心。到了西湖,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我不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女子,但到了西湖,仍是觉得自己太过北方了。西湖的纤秀和才华使我一直惭愧着,好象,北方一直金戈铁马,西湖一直吟诗作画。这里的文物古迹,神话传说渗透在每一座桥,每一段路上,经过千百年的廝磨,已经幻化成了西湖的灵魂。我们是坐豪华游艇去游西湖的,这又让我多了些遗憾,西湖是要泛舟的,那种木制的小舟。如此,若再有机会,定要来西湖边上住上几日,圆了这个泛舟西湖的梦。

希望帮到你。

烟雨中那依旧是江南,模糊的,清晰的,梦碎了的、那依旧是江南,依旧是记忆中浅浅哀伤的江南。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描述江南的精美散文,供大家欣赏。

 :我的江南

 江南总是带着诱惑和烟雨,悄然行走在我的梦里,那恋人相依的缠醉,伴着小桥流水的柔情轻轻叩打着我的心扉,那风景如画的碧波长廊倦卧在楼台轩榭,荷花池里的鹅黄带着秋的诗心,在季节的沧桑里附庸风雅,岁月的疼痛吟著悲伤的歌,倚窗而思,繁华季节里我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寂寞空悲弦烟雨,览露伤情又一秋,天涯望断无归路,咫尺红尘怎堪忧?岁月的歌惊扰了江南的梦,那雨中油纸伞撑起的惆怅,撩拨了记忆的纠葛,谁不怀念西湖断桥那涟漪的相思,谁不伤悼嫦娥那孤寂的心怀,零零落落的记忆淌过了一季又一季的花开,那不解风情的云啊,何时才会洒落深情的雨?何处是依恋,又有何处才是归期?俞伯牙的高山流水,何时还会重逢钟子期的知音?渐行渐远的容颜,只留下了不老的思念。沽酒书章伴愁眠,窥花览艳酿情甘,聆听丝竹蘸秋雨,空叹襟怀满江天。

 江南,我的江南,缱绻著雨意朦胧的依恋,撕扯著曾经的断章,在季节的轮回里可否给我一片阳天,让我情驻那片连连绵绵的湖海风岸,期盼深情尽展在潋灩盈香的阡陌烟波。一路红尘,一蓑烟雨,我愿在其中陷落,把生命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叠韵成岁月的欢歌,我愿在陶醉中蹁跹吟咏,迷醉在月光清朗的世界,裁清辉伴月融心,饮浊酒诉真伤情,岁月老去,怎堪疏离,沧海桑田,几度逢春?

江南,我的江南,你依然杜若兰草,循着古老的风泽江畔,古柳梳风,小桥垂情,叹看江南千秋景,独醉情杯解幽情,江南,谜一样的世界,唯美的女子眸间流光,细雨伶仃中有一份潸然,是谁缱绻了红尘中的愁,又是谁吟咏了夜幕中的阕,指尖中的文字在飞舞,星光里的恋歌在芬芳,独坐西楼,让我默品那爱的相思,裁一弯月,照满程辉,伴我行走在倥偬的旅程中。

 在这个秋霜弥漫,万物皆枯的季节,你依然千般嫋娜,万般旖旎,也许这就是江南的内涵,人生的际遇不因时光而悸动,一纸素笺,轻书江南山水的清雅婉妙,几许离愁,慢叹江南的乌衣窄巷,品云雨里的风韵,观乡村里的朗柔,几千年的文化洗礼了岁月的清辉,古朴纯正的琴素音钵,陶醉著行走在古今的文人墨客,韦庄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片让人留恋而伤怀的土地,在轻舞曼歌中有了更多的荡气回肠,哦,江南,我的江南,那魂牵梦绕的水乡,留下了我生命行走的足迹,我愿把无限的思绪倾诉在烟波浩海的梦中……

 :江南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似莲花的开落,我是归人,还是过客……

 古朴的长亭,旧时的巷陌,温润的细雨,旋起水花的油纸伞,似曾相识的姑娘……多少年了,江南让无数墨客沉醉,那诉不尽的柔情氤氲在芳草碧连天的斜阳下,道不尽的离愁定格在北上阳关的客舍旁,说不尽的风流凝聚在三月里春天的柳枝上。那个地方,是否依旧?

 江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水总是那么清澈见底,乾乾净净的,容不得一点儿污秽;树总是那么茂盛葱翠,郁郁青青的,受不了一点儿束缚。山似林妹妹眉尖上的颜色,花像西施莞尔一笑的朱唇。江南的雨,丝丝离离,像人间四月天里珍贵的水晶,澄澈的,透明的,仿佛一眼能从里面看透整个世界,那澄澈的镜子里一定有什么人的影子吧?绵绵的细雨织住了谁的心吧?谁又在曲折蜿蜒的雨巷里,踏着微溼的青石板,撑著油纸伞,向被遗忘在人群中地彷徨地寻找一位忧愁的姑娘?江南,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成全了多少在风雨中漂泊的文人墨客的心?江南的雨,有滋润了多少干涸的灵魂?

 江南的才子佳人是江南一道永不退色的风景。江南的女子,是和丁香一样哀婉惆怅的吧。她们泛舟在白频洲,牵挂著去往阳关的道路,思念著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醉而神伤地凝望着手中告别的杨柳。她们折下一段段莲藕,于是,藕断丝连也成了不用诠释的美丽。

 孤影照初壁,物是人非,亭台楼阁,寻常巷陌,昔景重温,泪满衣袖。想着白素贞和许仙在断桥相遇的故事而泪眼涟涟,枕着梁山伯和祝英台化蝶的凄美的传奇而悄然入梦。黄昏把酒,阴雨绵绵,举杯再不邀明月,对影也不再成三人。那些岁月,那些人儿,是否依旧?

 窗边纸糊的风屏透出了初晓,姑苏城外的乌篷船里传来了一曲离殇,是谁在微风中摆起衣角,岁月的涟漪晕开了忧伤。巴山,还会共剪西窗烛吗?回首,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吗?沧海里可有明月的眼泪?蓝田里还生有暖玉吗?

 只记得在江南,雨敲打着楼台的青瓦,清幽深远,仿佛在诉说著一个古老久远的故事,那故事里有春风,有桃花,有故地,只是没有了故人,不知道张生守候在崔莺莺的雕花窗下,可能与其媲美,只能看见桃花在春风里笑得招摇无谓,永远不懂离愁之苦。

 江南在哪?那里的钟声是否依旧?西施和范蠡在哪?借问酒家何处?春闺里的人儿是谁?三月的春帷揭否?那些情,是否依旧?

 我打江南走过,我的记忆似莲花般花开花落,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只是过客……

 :江南

 小镇的七月,无疑是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像是商量好了似的,一下子涌进了小镇。而我,则像往年一般,早早的入驻小镇。友人说,小镇是柔和的,是让人得以停留,歇息的地方。

 天才微亮,小镇就飘起了濛濛细雨。雨中的小镇像笼了纱,美好的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控,于是,小镇上撑起了各式各样的纸伞,姑娘们或著长裙,或著旗袍,更有,一袭高腰襦裙在身,仪态万方,嫋娜前行。从水雾中穿梭,像在仙境中踏寻,时隐时现,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想必,卞之琳也有过这番境遇吧!

 小镇的桥,很窄,只容得两人并肩而行,一名男子携女子走过,在雨中写下深情。我突然有种冲动,想要身着广袖华裳在雨中穿行,让那抹红色浸在雨中,落入他的眼底。可他,他怎么会在呢。没有了看风景的人,怎么还肯将自己饰成风景。已是物是人非,李清照也脱不了情,写下“日晚倦梳头”的失落。双溪的舟,也载不动她的愁。

 雨停了,河面泛起粼粼的波光,虽没有了雨的旖旎,那塘里的荷,也别有一番风情。“偌水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人们来到小镇,本就为了赏这妖娆而又冰清的莲。

 雨后的残荷,带来一抹别样的滋味。我立在窗前,看着那塘里的莲,恍然记起友人说过:“雨后的残荷虽失去了高贵风范,但它是幸福的。因为,只有在这时,人们才会怜惜它的美,不再是一味的赞美,心中时刻谨记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心中所景仰之人,不敢去触碰,时刻保持着距离,殊不知,所景仰之人,也是凡人一枚。”当时有些愕然,现在想想也颇有一番道理呢。

 莲花在水面上娇俏地立著,姑娘们棹著小船,往莲花深处划去,留下一串串悦耳的笑声。忽然记起王维的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想来王维也感到那是极美的,便吟出了“王孙不可留”的感慨。

 夜幕降临了,姑娘们相互簇拥著笑着离开去。也有孑然一身,踽踽独行。小镇静了下来,月光清清冷冷的洒在湖面,照在莲上,泛起一圈圈柔和的光晕。我站在岸边,想着今日的景~~~~ 回去吧!我想,该回去了吧。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