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旧相册——三晋之胜 晋祠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05 12:05:29浏览:14分类:旅游攻略

旧相册——三晋之胜 晋祠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原称唐叔虞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唐叔虞祠亦遂称晋祠。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祠中的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抄近路越过近些年新建的晋祠公园,终于来到晋祠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大门前方的几组建筑。

老爷阁,位于晋祠正门右前方,为纪念关公而建,当地人称关羽为关老爷。

晋水亭,因旁有晋水河而得名。

清华亭,楹联:清晨清笛清云迷户牅,华露华林华月映涟漪。

枕泉亭,亭联:飞瀑恍从天上至,安澜还自地中流。

抄近路越过近些年新建的晋祠公园,终于来到晋祠正门。

晋祠正门

古树名木是晋祠的一大特色,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和银杏树。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苍劲挺拔。

胜瀛楼,明末清初所建,为重檐歇山顶式楼阁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现为游客中心。瀛洲,中国传说中的东海仙山之一。

金人台,四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东北隅铁人早毁,民国二年(1913年)补铸。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

铁人是晋祠的保护神,是为镇、降晋水而立。四尊铁人各立于金人台一隅,通高225厘米,头戴冠,身披甲,魅梧壮硕,昂首挺胸,眉梢倒竖,眼睛暴鼓。台中小阁,建于明代,高约三米。

对越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坊高9.5米,四柱三间三楼,琉璃瓦覆顶,雄壮而富丽。此坊为明代太原举人高应元为母治病祈神而建。匾额“对越”出自《诗经》周颂,是歌颂周文王周武王的颂辞。“对越”牌匾由明代著名书法家高应元所写,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钟鼓二楼,位于对越枋两侧,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两楼形制相同,下为约7米见方,高3米的石砌基台,台基之上,以12根廊柱中间置木栅为四壁,重檐十字歇山,上覆彩色琉璃瓦为顶。

穿过对越坊不远便是献殿。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年,面宽三间、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无墙壁,东西正中辟门,其余各间仅设栅栏,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殿与亭结合的建筑。与其后的鱼沼飞梁、圣母殿并列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

前为真趣亭,中为献殿,后为圣母殿。

位于献殿西月台上的一对铁狮,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铁铸狮子。

鱼沼飞梁,位于献殿之后,圣母殿之前,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建于池水之上。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鱼沼之上,“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此桥造型独特,被誉为古代的立交桥,此种形式的石柱桥梁,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为晋祠古建三绝之三。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为晋祠古建三绝之一。创建于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坐西向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是为奉祀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之女、周武王之妻,周成王与晋王叔虞之母邑姜所建。

木雕盘龙,圣母殿前檐柱上的木雕盘龙,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鳞甲须髯,虽已近千年,依然活龙活现,完好无损。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为晋祠古建三绝之二。

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着蟒袍,端坐在神龛内的凤头椅上。

彩塑侍女,圣母殿内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2尊(其中明代补塑2尊),分立于殿内,真人大小,姿态优美,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宋代彩塑为晋祠三绝之一,另外两绝为周柏唐槐和难老泉。

42尊彩塑像中,3尊宦官像,6尊着男服的女官,其余33尊为侍女。

殿门两侧的武士彩塑也颇具特色。

难老泉亭,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年~560年),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重修。亭为八角攒尖顶,径8米,中悬龙首状雷公柱,绕以两周垂莲吊柱。亭内悬有傅山所书“难老”立匾。"难老" 语出《诗经》中"永锡难老"句,意为晋祠泉水长流不竭。"难老"匾额,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号称"晋阳第一泉"。难老泉为晋水三个源泉中的主泉,另两个为善利泉和鱼沼泉,泉水从地平线下五米的岩石中涌出,长流不息。

善利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1年~555年),明嘉靖年间重建,八角攒尖式,面积72平方米。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峙,亭内“善利”一匾,典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利泉,又名北海眼,为晋水第三源泉。

流碧榭,楹联:风月时来往;山川自古今。

白鹤亭,亦名小兰亭,俗称水亭。明嘉靖中叶创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道光二年(1882年)复修,1956年改建。

松水亭,位于八角莲池西面,苗裔堂东面,清代乾隆末年所建。"松水"之名,取王维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亭之平面为长方形,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

公输子祠,俗称鲁班庙。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输子,即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建筑业的祖师爷。

水母楼,位于晋祠圣母殿旁边,又叫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廿四年(公元1545年),供奉的主神是晋水源头三泉之一的难老泉水神。

真趣亭,建于民国5年(1916年),位于晋水源头的难老泉旁,为难老泉景点临流揽胜最佳之处。亭平面略成长方形,单檐歇山顶,其下为洗耳洞。洗耳,是表示不愿宦海为官的意思。过洗耳洞就是清澈的难老泉水。亭联: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应是出自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诗句。

难老泉,位于圣母殿南侧,泉水从龙口的泉眼中流出,汇入下方的潭中。潭中建有带孔的曲桥和一座石舫,石坊名为"不系舟"。泉眼下方,一个汉白玉石雕小僧手托石钵,接那泉眼中流出的泉水。古时泉水出水量大,能引溉乡田。

石舫,不系舟。

难老泉全景图

有人说,到晋祠要看三宝,观三绝,赏三匾。三宝为 : 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绝是 : 周柏汉槐、宋代彩塑、难老泉;三匾则: “难老”、“对越”、“水镜台”。这次基本做到了,只有水镜台在维修,被遮挡得严严实实,无法进入。而此行意外的收获是观赏到了晋祠的牡丹。

《赏牡丹》 (唐)刘禹锡

?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牡丹》(唐)徐凝

?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太原晋祠介绍一下

晋祠镇的得名,是因为镇内有祭祀西周唐叔虞的祠堂——晋祠。说起晋祠,这个现为国家AAAA级的风景名胜区,很多人对此地都是如雷贯耳。到晋祠镇,多数游人都想亲眼目睹晋祠这处风景秀丽的艺术殿堂。

晋祠祠庙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

徜游晋祠的每一处,必看的景点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祠内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鱼沼飞梁是现代立交桥的前身,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圣母殿、献殿,体现晋祠的大气,恢弘。圣母殿是晋祠的正殿,高坐在神龛之上的神祇是圣母,唐叔虞的母亲,也是炎帝之后,姜子牙之女。谁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母亲取代了儿子的位置,总之,晋祠里,唐叔虞已经退而求其次,甘心当作配角了。

游人对晋祠几乎有一致的共识,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宝库之一;是中国仅存的唯一唐宋园林;是宗祠建筑与造园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晋祠碑刻是一部涵盖丰富的“石史”。

晋祠现存有800年以上的建筑4座、塑像42尊、碑刻135块、铸造艺术品8尊;600年至800年、300年至600年的建筑也有多处。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其唯一性与珍贵性都是别处无可比拟的。 由东向西,祠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排列在东西主轴线上,最后以欢喜岭上望川亭为终点。南部台骀庙、公输子祠、王琼祠、三圣祠、同乐亭、白鹤亭、胜瀛楼、晋溪书院。北部苗裔堂、朝阳洞、吕祖阁、三台阁、待风轩、静怡园、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钧天乐台、东岳庙、文昌宫、五云亭等环周布置。这些建筑或依山或傍水,楼、堂、阁、亭、台、桥、榭间沿渠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给庄严肃穆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灵气与动感。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晋水源头之上,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的,单槽,四周围廊,即宋《营造法式》记载“副阶周匝”做法。形成一个宽阔的前廊,其构架做(作)了特殊处理,将下檐前廊当中三间的四道梁加长到深二间,梁尾交于殿身单槽缝的内柱上,使殿身前檐当中三间四柱不落地而立于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门窗槛墙后移到内柱之间,形成深两间的前廊,格外宽敞。殿内部分,深三间上架通梁,空间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缠绕木质盘龙一条,即《营造法式》所载的“缠龙柱”,是现存宋代此种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栱六铺作,単栱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补间昂嘴,长大而平出,舒展而豪放。斗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展顶筒板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琉璃脊饰虽为明代更换,但形状色泽精致,整座殿宇庄重富丽,此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建筑,柱身侧脚,生起显著,屋顶及檐口曲线圆和,表现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风格,可视为宋式殿堂建筑代表作。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其渊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现存飞梁系北宋时与圣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复盆式莲花雕饰柱础,柱头普柏枋相交,上置栌斗,施十字栱承托梁枋,四向连到沿岸,结成十字形板桥。东西宽阔,连接献殿和圣母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脊的角相呼应,大有振翅欲飞之势。其形制作独特,偶见于古画之中,而现存实物仅此一例。洵属可贵。

飞梁前的献殿,是陈设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间前后设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槛墙上装直棂栅栏,施五铺作斗栱,单抄单下昂,补间一朵,上部梁架四椽袱前后檐通梁,上施驼峰托脚承平梁,其上设侏儒柱和大叉手,构法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四翼舒展,外观酷似凉亭,整体结构古朴轻巧而稳定。

晋祠合周礼、儒学及佛、道文化为一体,使晋祠的精神内涵包容最广、联想极多,在国家社稷与黎民百姓之间架起一座十字桥梁,给后人留下许多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

非常值得称道的是,晋祠时至今日,园内除个别建筑进行修缮和维修、铁人因风雨微有侵蚀、有些碑刻局部微有风化剥蚀、水量逐年下降外,大部分园内的文物和自然景观,基本上还保持原来的规模和风貌,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保存较好、较为完整的(唐宋)古典园林。

晋祠镇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处,属晋源区管辖。这里还有国家森林公园天龙山、悬瓮山等自然景区,以及有以种植莲藕、水稻为主要农产品的荷花世界稻花香平川。

由于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太汾公路、晋祠复线公路、太原环城高速公路又贯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特别是座落在晋祠公园旁的晋祠国宾馆,党和国家***来山西均下榻于此,这是其他乡镇不可与晋祠镇比拟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其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汉文化特色。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1961年3月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历史文化

晋祠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

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建设沿革

晋祠正门的匾额

● 南北朝——隋朝

南北朝天保年间(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自高洋以下皆续有修缮。

隋开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 唐朝——金朝(唐、宋是晋祠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

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宋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仁宗赵祯于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1086年-1098年),铸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头吕吉等人献圣母殿檐柱木雕盘龙六条和圣母座物。四年(1089年),铸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民国15年(1926)补铸。绍圣四年(1097年),铸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五年(1098年),铸金人台西北隅铁人一尊。东北隅铁人早毁,于民国2年(1913年)补铸。

宋徽宗崇宁中(1102年——1106年),重修圣母殿,赐号“慈庙”。政和元年(1111),重修苗裔堂。八年(1118),铸鱼沼飞梁铁狮子一对。

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面宽3间,深2间。

● 元朝——清朝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勘定晋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东王庙记》。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僧洪治禅师重修奉圣寺。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诚任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晋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乃重修圣母殿。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趋图》,置于清华堂。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二年(1369年),加封圣母为“广惠显灵昭济圣母”。三年(1370年),创建仙翁阁,又称红阁。

明永乐十年(1412年),僧圆觉禅师来奉圣寺,增建观音堂,铸圣母殿左钟。十四年(1416年),建上生寺,正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三阁。二十一年(1423),补铸莲花台西北隅铁人头。

明天顺元年(1457年),圣母殿右侧铸造大钟一口。五年(1461年),山西巡抚茂彪修葺晋祠,刻《重修晋祠碑记》。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圣母殿立《御制祭文》碑。

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苗裔堂。八年(1513年)补铸西北隅铁人胫部。十五年(1520年),铸昊天神祠钟。

明嘉靖中,建白鹤亭。十一年(1532年),王朝立在晋祠庙内东南角创晋溪书院。二十七年(1548年),建读书台,修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难老亭。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宁化王府修圣母殿、鱼沼飞梁。四十二年(1563年),创建水母楼。

明隆庆元年(1567年),高汝行撰《重修晋祠庙记》,重修东岳祠。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在献殿前增建对越坊和钟鼓楼。接着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华丽的水镜台供演戏之用。

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望川亭。二十五年(1686年),太原知县周在浚重修唐叔虞祠,并撰文记之。三十八年(1699年),建吕祖阁。四十八年(1709年),再修唐叔虞祠。五十七年(1718年),整修奉圣寺,创建待凤轩。

清雍正八年(1730年),高氏重修台骀庙。

清乾隆元年(1736),建钧天乐台。二年(1737年),改建三圣祠、同乐亭。乾隆十二年(1747年)或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舍利生生塔。十六年(1751年),翰林杨二酉致仕回晋祠,致力于晋祠修缮。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公输子祠。三十六年(1771年),山西巡抚朱珪、太原令周宽重建唐叔虞祠。三十八年(1773年),扩建文昌宫、晋水七贤祠、锁虹桥。三十九年(1774年),修鱼沼飞梁。四十三年(1778年),建白鹤亭。五十年(1785年),建朝阳洞及读书台。六十年(1795年),扩建昊天神祠、重修读书台。

清嘉庆六年(1801年),修玉皇阁、三清洞,关帝庙落成。十四年(1809年),全面修葺晋祠,包括莲池、水榭、飞梁、台骀庙、公输子祠、三圣祠等。二十三年(1818年),修雨花寺。

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东岳庙。二十四年(1844年),修葺晋祠部分建筑。

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建清华堂。

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奉圣寺。

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御题“三晋遗封”匾额。二十八年(1902年),邑人刘大鹏完成《晋祠志》稿。三十年(1904年),修晋祠待凤轩。

民国六年(1917年),建洗耳洞和真趣亭。十五年(1926年),补铸晋祠金人台东南隅铁人头。十六年(1927年),荣鸿肪筑陶然村别墅(荣家花园)。十九年(1930年),建石舫“不系舟”。

●1949年——至今

1954年,修智伯渠,重建锁虹桥。

1960年,重建望川亭,重修苗裔堂,扩建文昌宫。

1964年,新建晋祠大门和望川亭,整修陆堡河及三台阁。同年拆除同乐亭,改建山西历代书画室。

1965年,扩建难老泉水堰,兴建晋祠公园南湖大厅、船码头。

1975年,全面整修文昌宫。1977年,省干部疗养院归还奉圣寺遗址房屋120间。

1978年,全面整修晋祠,平整土地47845平方米,迁出文物区内住户22家,王琼祠南山建成六角亭一座,整修智伯渠,重砌善利泉水渠,修缮关帝庙、唐叔祠、三台阁、晋溪书院。

1980年,在奉圣寺原址重建新迁建筑。

1980—1981年,在晋祠王郭村附近发掘出距今1400年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葬,墓中保存近200平方米的壁画,为中国保存最早、艺术价值很高的历史珍品。

1981年,扩建唐碑亭。同年维修雨花寺、老君洞、瑞云阁、陶然村别墅等主要建筑。改造晋祠公园饮马泉景区,建造御井亭、藕香榭、长廊及牌坊等工程,至1989年全部竣工。

1991年,董寿平美术纪念馆在晋祠博物馆落成开馆。刻制晋祠内外八景碑竭,并建碑廊。恢复晋溪书院。建太原王氏始祖王子乔祠。[2]?

文物遗存

圣母殿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圣母传为叔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

晋祠圣母殿的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068年),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殿中前后设门,余筑坚厚槛墙,上安叉子,状如凉亭,格外通透宽敞。在圣母殿与献殿的鱼沼泉上架十字形飞梁,既有四通功用。圣母殿前廊木雕盘龙倒影于池沼碧水之中。献殿是举行献礼、陈设祭品的所在,为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有较好的通透性。

寝殿是祠庙中敬神祭祖的神圣场所,设于主轴线的后部,由于古人事死如生的观念,便仿照前朝后寝的形式来建造。圣母殿采用重檐歇山顶,平面广七间,深六间,殿身五间,周匝副阶,前廊深两间, 殿内无柱,内置神龛,中塑圣母,四周侍从42尊,仅前部设直棂窗复加柱廊。

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4]?

金人台

水境台

金人台共有四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保存完整。据说,铁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走到汾河边想过河。见一条小船,铁人要求船家带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铁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不服戒律的惩罚。现在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5]?

唐碑亭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晋祠之铭并序碑在晋祠贞观宝翰亭内。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笔力奇逸含蓄,是书法艺术的珍品。[6]?

水母楼

在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住在晋祠附近的金胜村。但是,她嫁后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骑马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满瓮。这个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趁柳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大水涌出即将淹没村庄。柳女闻讯赶来,坐在瓮上让水势变小得救了人们,水母也再没有离开水瓮。[6]?

名奉圣寺

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一株巨槐。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膏药。但没人买他的药。老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扬长而去。不到一个月,这株枯槐死而复生,人们称为复生槐。[6]?

晋祠三绝

一是周柏唐槐。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至今都还茂盛葱郁,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距今已有28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位于水镜台前,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

二是圣母殿内宋代的彩塑。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众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绝中最后一绝是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

水镜台

水镜台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台上东部为重檐歇山顶,演戏时用为后幕,台上西部为卷棚歇山顶,面向圣母殿,三面开敞。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

“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7]?

对越坊

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明代万历四年,不仅造型优美,结构壮丽。在中国古代,坊的作用是旧时用来宣传封建礼教所谓“忠义节孝”的,俗称牌楼。在晋祠三块匾中,从字面意思看,“对越”匾给人的感觉最是难以明了。此匾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游龙。相传,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着“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此处应是一语双关,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7]?

圣母殿雕塑

周成王封他弟弟叔虞于晋,后人纪念他,才修了晋祠。又为叔虞 的母亲,“邑姜”建了圣母殿。

殿的中央是“邑姜”像,而左右两庑就塑了40多位侍者。殿初建于北宋的天圣年间,重修于崇宁元年。(1102年),而在殿内圣母像的座台背后有墨书元右二年的题记(1087年)。 主像“邑姜”即圣母殿的“圣母”,由于仪轨、身份的限制,做得比较拘谨、刻板。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

在圣母殿内尚存的43尊彩绘塑像中,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

古建筑三绝

这里还保存着中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年间(1102年),这是全祠的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中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31尊侍女像、4尊女官像,是中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侍女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起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34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这种突破一字形的十字飞梁在中国古建筑中较为罕见。

文物价值

1、艺术特征

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

献殿外观

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组合,瓦垄的明暗相间,空间的穿插、色调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贴,又符合审美习惯。而正是由于它的序列特征和人们流动式的观赏进程,又使得其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转化。

2、造型风格

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倒映水中,随波浮动。殿内无柱,殿身当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内倾形成“侧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铺作,单拱出两跳,柱头出平昂,补间单抄单下昂。上檐斗拱六铺作,单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柱头与补间不同,上檐与下檐相异。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

圣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献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而与之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们的阴柔之美与宋铸铁人的阳刚之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3、文物保护

晋祠园林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其中便有晋祠。属于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类。[1]?

2002年3月21日,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太原市晋祠保护条例》[8]?

2013年9月1日起施行《晋祠泉域保护条例》。

2015年发布《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总体规划方案(2015-2030)》。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晋祠

开放时间:8:00-18:00 ( 4月-10月)  8:30-17:00 (11月- 3月)

中准价70元/人.次,景区以中准价为基础,淡旺季在20%幅度内上下浮动,最高为72元。对残疾人、学生、60岁以上老年人等,凭合法有效证件实行半价优惠;对儿童、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70岁以上老年人等予以免票;对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实行票价优惠,具体优惠幅度由景区自定。

交通提示

太原市通往晋祠的308、856、804路无人售票公共汽车,早6:00--18:30,行车间隔时间短(15--20分钟)。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