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羰԰??????Щ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05 12:54:37浏览:14分类:旅游攻略

??԰?羰԰??????Щ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吴公台下(后改葬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1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扬州地为督帅之所,又处漕运要冲,此后盐渔之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追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宫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 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6年。明朝灭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 ,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曲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重皇帝80寿辰,以扬州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玉雕、漆器、扬州盆景、淮扬菜肴等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 西 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河,是自隋唐以来随着城址的变迁,由人工开凿的城濠和通向古运河的水道。河面逶迤曲折,时展时收,秀丽多姿,保障河改称瘦西湖,是在乾隆年间。当时有位叫汪沆的诗人,写了一首咏扬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这个名字就驰名于世了。“天下西湖,三十有六”,而以“瘦西湖”命名的惟扬州有之。

瘦西湖的美丽景致,很早就为人们所向往。清人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另一位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吴敬梓、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带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和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

瘦西湖风景区正因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成为古今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的著名的游览胜地。

唐城遗址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有悠久的历史,那唐朝时期建造的城垣就是见证,也仿佛在诉说着扬州千年的历史,给人们讲诉关于扬州的过去......

扬州有城,始于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末期。历经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直至隋、唐,城垣虽有兴废,但城址未变。《梦溪补笔谈》载:“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五代时,在牙城东南隅筑小城;宋时又筑大城,南宋末年筑宝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宝佑城夷为平地,仅剩残破的宋古城。明代和清代,分别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

解放初,城墙全部拆除。今在蜀冈之上,南北观望,仍可清楚地看到狭长高地上有断续的古城版筑城垣的旧迹。1978年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博物馆对唐牙城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城墙、城门遗迹,初步查清了唐城遗址规模,这对研究唐代扬州是一大贡献,引起了中外考古学者的极大兴趣。

扬州隋一宋城遗址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游览景点。

门票:10元

地址: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蜀冈东峰1号

邮编:225000

电话:0514-7340843

交通:1、22路 路公交车

大明寺

位于扬州市区西北2公里蜀冈中峰之上。始建于刘宋大明(457—464)年间,故称大明寺。

隋时,因寺在城西,又名西寺。隋仁寿元年(601),寺内栖灵塔,塔高9层,故此寺又称栖灵寺。天宝元年(742),高僧鉴真于寺中讲律,十余年后,东渡日本,传戒弘法。北宋庆历(1041—l048)中,欧阳修为扬州郡守建平山堂西侧。来末历元迄明,几经变乱,大明寺夷为荒丘。明天顺(1457—1464)年间,僧福智、沧溟重建,复称大明寺;万历(157—1620)间,郡守吴秀再次建寺;崇祯(1628—1644)间,巡漕御使杨仁愿重建大明寺。清康熙时,因讳“大明”二字,正式改名为“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巡幸扬州,御笔改题为“法净寺”,俗呼“平山堂”,为扬州当时的八大名刹之一。咸丰间因兵火寺圯。同治十二年(1872),盐运使方波颐、僧悟堂重建。光绪后,殿宇失修,僧皎然募修,并建天王殿。民国11年(1921),日本人高洲太助在扬州立两淮稽核所,考证出法净寺即古大明寺,唐时鉴真曾在此受邀东渡日本传戒弘法,因嘱日本文学博士常盘大定为撰碑记,高洲勒石寺内。1934年,邑人汪茂如重修寺宇。1967年8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大明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10月;为纪念鉴真大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寺内始建鉴真纪念堂,文化大革命前,寺为保留寺。文化大革命中,寺庙受到冲击,僧众被赶离寺,但寺内佛像、文物由于受到国家明令保护,幸免被毁,后移交园林管理所管理。1973年11月,鉴真纪念堂落成,寺庙改作“平山公园”。为迎接“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中国展”,寺庙修缮一新,并改“法净寺”额为旧名“大明寺”。1980年4月14日,由鉴真弟子在鉴真生前塑成的鉴真和尚夹纻干漆像,在日本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护送下抵大明寺,受到扬州市民的隆重欢迎,此次展出计7天,百名僧人举行了盛大的法会,前来参观、瞻仰的外宾和全国各地的群众多达17万人次。1980年,大明寺交给宗教部门管理,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该寺为省级文物保单位。同年,国务院将大明寺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该寺及所在的蜀冈与瘦西湖等名胜被列为国家级“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在今古寺门之前,有一古朴典雅的牌楼,四柱三楹,顶为华盖,中门之上题有“栖灵遗址”四个篆字,背面书“丰乐名区”匾额。寺门两旁有石狮子一对,为元代扬州宫遗物。寺门东墙上,有石刻“淮东第一观”五个大字,是清代书法家蒋衡根据秦少游来此游览所作“渗人若问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的诗句所书。进人山门为天王殿,弥勒佛笑脸相迎,背面为护法韦陀,四大金刚分列两旁。出殿为甬道,两侧古木参天,浓荫敝空。甬道中央置两尊宝鼎,在南道两旁为东西两院,东院门额为“文章奥匠”,大门即平远楼,为大明寺接待宾客处,再外为僧人生活区。西院门额为“仙人旧馆”,人门即为平山堂。甬道直通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三间,带回廊,重檐歇山造,前后附加硬山披廊,庄严雄伟,正中三尊大佛,正中坐在莲花高台的是释迦牟尼佛,左边为药师佛、右边为阿弥陀佛,两边拱卫着十八罗汉,佛坛后是“海岛观音”浮雕群像,观音脚踏鳌,整个画面中有106尊大小塑像,栩栩如生。

大殿中经幢肃穆、香烟缭绕,穿廊东行为鉴真事迹陈列室,对面为鉴真纪念堂,两行为欧阳祠、谷林堂及西园,均为扬州名胜古迹,殿右的东园内,为1986年复建的“藏经楼”,面阔五间;单檐硬山,此楼系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的福缘寺的七楹大楼拆迁而来,改建为五楹,前三月台,轩敞疏朗,并以围墙包纳一区,清雅幽静,僧人生活区亦在其中。整个寺庙融园林于一体,为中国典型的寺庙园林之一。

大虹桥

出扬州新北门西行数百步,就看见一座白石栏杆的圆拱形石桥,横跨在通向瘦西湖公园的湖面上,这就是著名的“虹桥”,亦称“大虹桥”。

始建于明朝末年,原是木板桥,因其围以红栏,故称“红桥”。红桥的旖旎景色,吸引着众多的诗人文士来这里吟诗结社。顺治年间来扬州作推官的王土祯,曾与扬州诸名士修楔于红桥,唱和很多,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有一首为:“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王土祯之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两任扬川盐运使的卢雅雨,也曾在红桥修禊。卢雅雨曾作七言律诗四首,依韵和诗的达六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可谓洋洋大观,由于文人雅士的鼓吹,红桥随之名扬四海,成为人们向往之地。

乾隆元年(1736),将木板桥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又在桥上建亭,改“红桥”为“虹桥”,乾隆皇帝幸游扬州,对虹桥的景色曾作诗赞赏:“绿波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当时的《梦香词》也说;“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除了许许多多的诗文,还有不少画坛高手,作有《虹桥揽胜图》、虹桥春泛图》、《虹桥待月图》等。

今日虹桥改建于1973年,桥由一孔改为三孔、桥面拓宽,桥身拉长,桥面则以城内宋代花岗岩街道条石凿铺而成,其形古朴,比旧桥更为壮观。其做工考究,线条鬓括,为进人瘦西湖各景点的主要通道。

风景园林专业以后的考研方向有哪些

说起建筑艺术,当然不能忽略园林的造型,特别是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建山的佳作。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

植物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花木有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了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也很严格。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都追求自然美。二讲色美,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斑驳的狼榆,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园中自然之色,不衰不减;三讲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过浓,有娇柔之嫌;也不可过淡,有意犹难尽之妨。四讲境界,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的衬托作用,往往和园主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种建筑的运用。如漏窗的运用,让空间既不是一望无垠,又不妨碍视觉流畅。在漏窗里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沧浪园等。他们都是园林的代表。透过他们你能真正感受到园林的魅力,也能发掘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层意义。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风景园林专业以后的考研方向如下:?

方向1:风景园林。?

方向2:生态学。该专业的研究方向如下:

01种群生态学;02生态系统生态学;03扰动生态学;04理论生态学;05环境生态学。?

方向3:城市规划与设计,该专业的考研研究方向如下:

01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02居住区规划与设计;03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

风景园林专业的主干课程:

中国画、艺术传媒、书法、艺术传媒、工程力学III、建筑工程、摄影、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学、 建筑工程 、中国园林史、 园林园艺、设计思维学 、管理学基础、经济与管理、外国园林史、地质地貌学、 资源与环境、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B 、室内设计 、艺术与传媒 。

环境心理及行为学、环境艺术小品、、园林树木栽植养护 、风景区规划、插花艺术、西方现代景观艺术、 园林模型制作、草坪学、 专业英语(风景园林)、旅游学、园林快题设计、城市景观设计。

扩展资料:

风景园林专业的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园林局、设计院、苗圃、园林设计公司、旅游规划设计公司、风景旅游区、房地产公司、大中专院校教师以及其他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行业、部门机构。

本科毕业生也可继续攻读园林、景观、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专业类的硕士学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风景园林专业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