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玺粤语怎么读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9 09:27:28浏览:83分类:文字大全

玺粤语怎么读

玺:粤语:saai(2第二声)

国玺gwok sáai?

玉玺yuhk sáai

玺:始秦朝,是皇帝专用的印章,称玉玺、传国玺、传国玉玺。

玺是皇权的象征,例如玺根据不同形态也分为:戒玺(皇戒)、权玺(权杖),国玺(御印),令玺(金牌)等。

《续新解》云:“玺,黄罗伞下、盖皇帝”。意即:“皇帝在黄罗伞下统治天下,风雨无阻”。

粤语又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 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

粤语发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粤语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如马来西亚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圣诞岛,美国纽约、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处广泛流行。广东省使用粤语的人口近4000万人 ,全世界使用粤语人数约7000万。

玺 百度百科

粤语 百度百科

拼 音?

xǐ?

部 首?玉

笔 画?10

五 行?火

繁 体?玺

五 笔?QIGY

生词本

基本释义

1.帝王的印:玉~。掌~大臣。

2.姓。

相关组词

玉玺

[yù xǐ]?

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的玉印。玺(xǐ)。

印玺

[yìn xǐ]?

印,特指帝王的印。

国玺

[guó xǐ]?

1.即传国玺。

宝玺

[bǎo xǐ]?

皇帝的印玺。《宋史·哲宗纪二》:“学士院上《宝玺》、《灵光》、《翔鹤》乐章。”《元史·百官志四》:“典瑞院,秩正二品,掌宝玺、金银符牌。”夏鼐《十年来的中国考古新发现》:“另有一些随葬品是皇帝和皇后所专用的,例如皇...

玺绶

[xǐ shòu]?

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借指印玺。《汉书·高帝纪下》:“使?陆贾?即授玺绶,它?稽首称臣。”《晋书·琅邪王伷传》:“平吴?之役,率众数万出?涂中,孙晧?奉笺送玺绶,诣?伷?请降。”《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

玺书

[xǐ shū]?

1.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

信玺

[xìn xǐ]?

古代皇帝玺印之一。

神玺

[shén xǐ]?

天子的玉玺之一。《北史·魏纪五·文帝》:“大统?三年春二月,槐里?获神玺,大赦。”《新唐书·车服志》:“天子有传国玺及八玺,皆玉为之。神玺镇中国,藏而不用。”

行玺

[xíng xǐ]?

秦?汉?时皇帝印玺的一种。《汉书·霍光传》:“﹝?昌邑王?﹞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发玺不封。”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汉?初有三玺,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节台。”《后汉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绶”刘昭...

六玺

[liù xǐ]?

秦?汉?皇帝除传国玺之外,尚有六玺,皆白玉制,螭虎纽,用?武都?紫泥封:一,皇帝行玺,用于封国;二,皇帝之玺,用于赐诸王侯;三,皇帝信玺,用于发兵;四,天子行玺,用于召大臣;五,天子之玺,用于策封外国君主;六,天子...

黑玺

[hēi xǐ]?

黑色的印。

八玺

[bā xǐ]?

秦?汉?以后,皇帝除传国玺外,有六玺;及?唐武德?间,增神玺及受命玺为八玺。

石玺

[shí xǐ]?

石印。

剑玺

[jiàn xǐ]?

指?刘邦?的斩蛇剑和传国玺,为?汉?代神器。后用以象征统治权。

蜜玺

[mì xǐ]?

古时为已死帝王用蜂蜡制成的玺印。为殉葬的明器。《宋书·礼志二》:“武帝?泰始?四年,文明王皇后?崩,将合葬,开?崇阳陵,使太尉?司马望?奉祭,进皇帝蜜玺绶於便房神坐。”参阅?清?郝懿行《晋宋书故·蜜章》。

怀玺

[huái xǐ]?

谓隐藏君主身份。玺,天子印。

玺运

[xǐ yùn]?

犹言帝运。

册玺

[cè xǐ]?

册宝。

相玺

[xiāng xǐ]?

相国的官印。

玺符

[xǐ fú]?

犹印信。天子所用。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