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百家姓 姓信的分布区域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9 13:43:11浏览:15分类:文字大全

百家姓 姓信的分布区域

信姓始祖为信陵魏无忌。信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 姓氏篇》。其姓源自信陵君魏无忌之后。据《风俗通义>>记载,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之后裔,有以祖先封号中的信字作为氏者。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信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内蒙、山西等地。

具体数目不详!如果少的话,就详细了!

信,是个大姓!

共有多少姓氏?不同时期的统计数字不一样:

汉代应劭《风俗通》收录近500个。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录1232个。

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录1745个。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录3736个。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录4657个。

今人陈历甫最近编写出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辞典》收录10129个,其中汉族姓氏8000多个,少数民族姓氏2000多个。据《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1月15日的最新报道,如今陈历甫掌握的古今中华姓氏数目已达到15142个,创下了姓氏收集数量之最。

最常用的姓氏有多少?

所谓“常用姓氏”也是一个在一定历史时段和区域范围内的相对性概念。如通行的《百家姓》版本共收438个姓氏,只能看作是北宋初年汉民族范围内的常用姓氏。明代初年翰林编修吴沈奉旨编纂《皇明千家姓》,共收1968个姓氏,则是当时的常用姓氏。现在搞姓氏学研究的人,多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和袁义达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权威性的说法。杜、袁两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7年大陆人口的随机抽样资料以及台湾的姓氏统计资料,经过计算机处理,确定中国人的姓氏为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6642个(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姓氏);目前仍在通用的汉姓约3050个,按其所属人口多少为顺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2:现代中国前百位“大姓”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锺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蛔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召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雷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这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如果分地区统计的话,情况又不一样了。如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地区的通用汉姓为1027个,排在前100位汉姓顺序是:

表23:台湾前百位“大姓”

1.陈 2.林 3.黄 4.张 5.李 6.王 7.吴 8.蔡 9.刘 10.杨 11.许 12.郑 13.谢 14.郭 15.赖 16.曾 17.洪 18.邱 19.周 20.叶 21.廖 22.徐 23.庄 24.苏 25.江 26.何 27.萧 28.罗 29.吕 30.高 31.彭 32.朱 33.詹 34.胡 35.简 36.沈 37.施 38.柯 39.卢 40.余 41.翁 42.潘 43.游 44.魏 45.颜 46.梁 47.赵 48.方 49.孙 50.钟 51.戴 52.杜 53.连 54.宋 55.邓 56.曹 57.侯 58.温 59.傅 60.蓝 61.姜 62.冯 63.白 64.涂 65.蒋 66.姚 67.卓 68.唐 69.石 70.汤 71.马 72.巫 73.汪 74.纪 75.董 76.田 77.欧 78.康 79.邹 80.尤 81.占 82.薛 83.严 84.钟 85.程 86.龚 87.丁 88.童 89.黎 90.金 91.韩 92.钱 93.夏 94.袁 95.倪 96.阮 97.柳 98.毛 99.骆 100.口

两份资料互相比照,便能看出通用姓氏的地方性特色。最使台湾同胞产生强烈认同感的是,这份姓氏排序,几乎就是福建、广东地区姓氏排序的翻版,因而成为“台湾与大陆两地的居民自始至终都是血肉相连的最具体说明”(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

上海的姓氏使用情形,也是自成特色。据调查,至1997年底,上海共有传统姓氏1340个,其中单姓1304个,复姓36个,此外还有为数甚多的联壁姓氏和外国姓氏,这与一部分上海人观念上的“前卫”以及涉外婚姻的增多大概有些关系。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4:上海前百位“大姓”

1.张 2.王 3.陈 4.朱 5.徐 6.李 7.沈 8.周 9.陆 10.吴 11.顾 12.杨 13.黄 14.刘 15.孙 16.赵19.施 20.唐 21.钱 22.曹 23.蔡 24.姚 25.潘 26.马 27.蒋 28.商 29.许 30.俞 31.丁 32.倪 33.何 34.宋 35.夏 36.袁 37.龚 38.郑 39.叶 40.严 41.范 42.林 43.冯 44.戴 45.郭 46.陶 47.谢 48.董 49.汤 50.薛 51.方 52.姜 53.邵 54.韩 55.秦 56.汪 57.季 58.盛 59.庄 60.邱 61.毛 62.罗 63.程 64.郁 65.杜 66.瞿 67.吕 68.葛 69.傅 70.江 71.苏 72.彭 73.奚 74.章 75.任 76.余 77.石 78.卢 79.殷 80.凌 81.乔 82.史 83.钟 84.萧 85.梁 86.费 87.华 88.仲 89.邹 90.包 91.魏 92.崔 93.卫 94.洪 95.侯 96.翁 97.樊 98.虞 99.孟 100.康

(资料来源:卢志新《上海姓氏知多少》,原载《上海滩》2000年第1期)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朱、张、顾、陆、沈、钱等位居前列的姓氏,都是上海历史上的“著姓”;而像曾、孔、贾、阎这些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位居前列的大姓,在上海却均在百名之外。

西天娶妻 回答采纳率:26.6% 2008-08-02 13:04 检举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据《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一书作者王泉根教授的统计,宋代初年的《百家姓》一书,共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共计为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 共收录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部门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所得姓氏总数为2587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阎福卿等 编写的《中国姓氏汇编》一书收集单姓、复姓共计5730个。而台湾学者王素存写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又多达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袁义达 、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共集录我国古今有文字记载的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则又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 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 136个。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也是最多的统计。?

但即使这个数字,恐怕也难说是很准确的,中国的姓氏数量可能比我们要统计到的多得多。就是《中华姓氏大辞典》的作者在他们的调查中也发现,在民间还有一些未见诸姓氏专著的 姓氏,有的姓,是各种字典里都找不到的字,如SX(B-*5HT6”SS山丘SX) (音“亚”),在辽宁省昌图县民间就发现 不止一个家庭是这个姓。还有的姓在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释,而且读音也不同,如姓束(音“辣”),陕西省安禄县就有分布。其他罕见的姓氏还有漏、误、箫、庙、蜜、汗、 味、以、露等。此外还有一些在姓氏专著和汉语字典中都未曾见过的复姓,如“辜高”、“ 张简”、“相里”、“相望”等。?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 过了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以汉民族人口为最多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姓氏作为文化的产物,由于不同地域、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风俗文化的阻隔,一方面有的 姓氏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很多姓氏很难在一些姓氏专著中搜集到和统计到。我们中华民族至今有多少姓,或者说目前有多少姓,只有留待在以后的人口普查中去进一步落实 了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