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弎粤语怎么读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19 17:38:22浏览:14分类:文字大全

弎粤语怎么读

潮州话与闽南话共同是百分之50,你是潮州人如果能用潮州话肯定能赢得大家的认同感,潮州话的声调比较简单,历史潮流是朝简单的发音嘴型发展的。如果想学就去请教老人。 潮州话(Tiê-chiu-uē),亦称为潮汕话、潮语,汉语方言之一,为闽南语的次方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区。英文称为 Teochew 或者 Chiuchow,是“潮州”两字的音译。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潮汕人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性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近年出现“潮汕话”新名称,但部分人(主要是潮州市)反对以“潮汕话”命名,坚持使用“潮州话”名称。

目录 [隐藏]

1 分类

2 历史和地理

3 与其他语言之关系

3.1 普通话

3.2 客家话

3.3 粤语

3.4 非汉语语言

4 语音

4.1 声母

4.2 韵母

4.3 声调

4.3.1 变调

4.4 文白异读

5 文法

5.1 词法

5.1.1 代词

5.1.1.1 人称代词

5.1.1.2 所有格代词

5.1.1.3 指示代词

5.1.1.4 疑问代词

5.1.2 数词

5.2 句法

5.2.1 动词短语

5.2.1.1 语态

5.2.2 比较句

5.2.2.1 两个或以上名词

5.2.2.2 只有一个名词

5.2.2.3 相等

5.2.2.4 最级

6 词汇

6.1 古老词汇

6.2 外语词汇

7 书写

7.1 汉字

7.2 罗马字

8 参考文献

9 参考书目

10 外部链接

[编辑] 分类

潮州话是七大汉语方言之一的闽南语之分支。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潮州话究竟是语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然而,纯粹以语言学角度而言,潮州话以至整个闽南语可看作是独立的语言,因为它们与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

但是,潮州话却能与一些闽南语的次方言互通,尤其是漳州和泉州的闽台片,可能是因为位于邻近地区。潮州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方言兼具两者发音特色,如福建的诏安等。而且,潮州话也有多个种类,潮汕地区居民和海外侨民都操不同的潮州话,其语音有显著差别。

潮州话与闽台片的闽南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间差别仍旧十分明显。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纵然如此,彼此还算能基本沟通,潮闽人都能快速融入对方的语系里。

根据相似程度,潮州话大致可分为二类:

潮州类,包括潮州市(饶平)、汕头市(澄海、南澳)、揭阳市。

潮普类,包括汕头潮阳、揭阳普宁和惠来。

按照江河流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韩江流域语调;

练江流域语调;

榕江流域语调;

[编辑] 历史和地理

现代潮州话源自古闽南语。潮州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9至15世纪期间,为了逃避战乱,一些闽人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向南迁徙到广东东部,即今潮汕地区。移民原因很可能是福建人口过剩。

由于地理隔绝,潮州话便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方言。

潮州话源于潮州府,也就是其名称的由来,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潮州、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而饶平、陆丰、海丰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操潮汕话。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泰国和柬埔寨定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人族群。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内省、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可是,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普通话和闽南语(与潮州话有些互通)。普通话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而在广东则受到粤语和普通话取代。在香港的潮州人新一代大部份只能说粤语。

[编辑] 与其他语言之关系

[编辑] 普通话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教育体系的逐渐完整及对外交流的发展,潮汕地区的儿童学龄前的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普通话,部分幼儿园甚至完全采用普通话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普通话成为正式的教学语言。但校园内师生之间仍有较多的潮州话交流。当地人中青壮年龄以下的人群基本都能讲普通话,但多少带有方言口音,年长者对普通话的掌握相对较差。一般而言,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群能较好地使用普通话交流。

潮州话母语使用者认为普通话的轻声最难掌握。另外,潮州话中,潮州、潮安、澄海一带的口音较“轻”,失去了齿龈鼻音[-n]的韵尾,故此潮州话使用者常常把普通话的该韵尾(声母n)读成软腭鼻音[-?]。而在榕江片(潮南、惠来一带)人群中,语调中保留了较多的软腭鼻音。

闽南语和其分支都跟中古汉语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没有前圆唇元音)、唇齿音及卷舌音。例如:闭前圆唇元音[y]误读成闭前不圆唇元音[i];将普通话的清唇齿擦音[f]读成清喉擦音[h];将普通话声母zh[t?]、ch[t]、sh[?]和r[?]分别读成[ts]、[ts?]、[s]和[z]。

[编辑] 客家话

由于潮安、饶平和揭阳接近北方的客家话地区,这些地区的部分人群除了说潮州话,也说客家话。潮汕人与客家人经常接触,但有趣的是,近代以来客家话对潮州话影响甚少。同样地,大埔和丰顺同为潮州话和客家话地区相交之处也有一些人说潮州话,纵使客家话仍是最主要语言。

[编辑] 粤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香港和广州一带粤语方言区域的文化影响,尤其是电视剧和流行歌曲的影响,很多年轻潮州人即使不懂得说,也能够听懂粤语。现代潮州话的口语中也使用不少来自粤语方言区的词汇。

[编辑] 非汉语语言

潮州话早期受到百越闽越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后来,很多潮州人移居到东南亚,故此泰语、高棉语、越南语和马来语等都影响潮州话在东南亚的发展。

[编辑] 语音

潮州话音节包含声母、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除了韵腹和声调,其他音节的元素都并非必要。故此,韵腹只要配合声调,就可以自成音节。以下分析列出罗马拼音、国际音标([ ]中者)和例字。

[编辑] 声母

正如其他闽南语方言,潮州话是少数拥有浊阻碍音(塞音、擦音和塞擦音)的汉语方言。然而,潮州话与吴语和湘语不同,其浊塞音和擦音并非源自中古汉语的浊阻碍音,而是来自其鼻音。故此,浊塞音[b]和[g]其实分别是前鼻化辅音[mb]和[?g]。在早期的潮州话,浊齿龈塞擦音[dz]原本是擦音[z],现时仍在一些方言出现。潮州话和其他闽南语分支,都是少数保留中古汉语浊塞音的汉语方言。潮州话特色之一,就是没有唇齿音。

除了喉塞音,所有下列图表列出的辅音都可以用作声母。喉塞音只作入声韵尾之一,以h表示。然而,有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也就是零声母。潮州话声母共十八个,包括零声母。

潮州话声母

双唇音 齿龈音 软腭音 喉音

鼻音 m [m] 毛 n [n] 娜 ng [?] 俄

塞音 浊音 bh [b] 无 gh [g] 鹅

清音(不送气) b [p] 波 d [t] 多 g [k] 哥

清音(送气) p [p?] 颇 t [t?] 胎 k [k?] 戈

擦音 s [s] 思 h [h] 何

塞擦音 浊音 r [dz] 而

清音(不送气) z [ts] 之

清音(送气) c [ts?] 徐

边通音 l [l] 罗

[编辑] 韵母

四呼当中,潮州话有开口、齐齿和合口呼,故此韵头(介音)有[i]和[u],但并没有撮口呼。

韵腹是唯一必须存在的音节元素,故此也是音节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是元音、鼻化元音或成节辅音。潮州话并没有韵尾[n],下列拼音中以n为尾缀的韵母其实表示鼻化韵。元音韵腹有四个,分别是[a]、[o]、[e]和[?]。绝大部份音节以元音为韵腹,但有一些音节不含元音,而是成节辅音双唇鼻音[m]和软腭鼻音[?]。

韵尾通常是塞音或鼻音(实际上也可说是塞音,因为软颚降低,让空气通过鼻腔),但是并非必要。元音韵尾共三个,分别是[i]、[o]和[u]。辅音韵尾共五个,包括塞音[?]、[p]和[k],以及鼻音[m]和[?]。

根据潮州话拼音方案[2],潮州话韵母共五十九个,如下:

潮州话韵母[2][1]

韵头类别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单复韵母 i [i] 衣 u [u] 污

a [a] 亚 ia [ia] 呀 ua [ua] 娃

o [o] 窝 io [io] 腰

ê [e] 哑 iê [ie] 腰 uê [ue] 锅

e [?] 余

ai [ai] 哀 uai [uai] 歪

oi [oi] 鞋 ui [ui] 威

ao [ao] 欧

ou [ou] 乌 iou [iou] 夭

iu [iu] 忧

鼻化韵母 in [?] 丸

an [?] 嗳 ian [] 营 uan [] 鞍

ion [] 羊

ên [?] 楹 (iên [] 羊) uên [] [横]

en [] 秧

ain [] 爱 uain [?] [县]

oin [] 闲 uin [] 畏

aon [] [好]

oun [] [虎]

iun [] 幼

鼻韵母 im [im] 音

am [am](庵) iam [iam] 淹 uam [uam] 凡

ing [i?] 因 ung [u?] 温

ang [a?] 按 iang [ia?] 央 uang [ua?] 汪

ong [o?] 翁 iong [io?] 雍

êng [e?] 英 iêng [ie?] 焉 uêng [ue?] 冤

(eng [] 恩)

入声韵母 ih [i?] 裂

ah [a?] 鸭 iah [ia?] 益 uah [ua?] 活

oh [o?] 学 ioh [io?] 约

êh [e?] 厄 (uêh [ue?] 划)

oih [oi?] 狭

aoh [ao?] [乐]

ib [ip?] 邑

ab [ap?] 盒 iab [iap?] 压 uab [uap?] 法

ig [ik?] 乙 ug [uk?] 熨

ag [ak?] (恶) iag [iak?] 跃 uag [uak?] 莸(获)

og [ok?] 屋 iog [iok?] 育

êg [ek?] 液 iêg [iek?] 噎 uêg [uek?] 越

eg [?ek?] [乞]

辅音音节 m [m] 唔 ng [?] 黄 ngh [] 夗

^ 因为语音转变,潮州话韵母有所增减,蓝色者是并未在方案韵母表出现的韵母;括号中之韵母和例字并未在上述方案出现;方括号中之例字有辅音声母,在此只取其韵。

加上方案没有收录的韵母,潮州话韵母共七十五个。

辅音音节共三个,并未在上述方案出现。

[编辑] 声调

潮州话跟其他汉语方言一样,是声调语言。它有八个声调,并有丰富的变调。

调值之数字是指声调轮廓,1为最低,5为最高,拼音中的声调以1至8表示:

声调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调值 33 53 213 2 55 35 11 5

调型 中平 高降 降升 低入 高平 高升 低平 高入

例子(文读音) 分 粉 训 忽 云 混 份 佛

拼音 hung1 hung2 hung3 hug4 hung5 hung6 hung7 hug8

[编辑] 变调

两个字(或字词)连读时,前面的字要变调,后面的字不变调,而此变调的规律是固定的。如果两个以上的字连读,则只有最后的字不变调,情况如下:

前字声调 阴平 阴上 阴去 阴入 阳平 阳上 阳去 阳入

前字声调数字 1 2 3 4 5 6 7 8

后字声调数字 1 6 2或5 8 7 7 7 4

由此可见,变调的规律就是:

阴平(1)和阳去(7)不变调;

阴入(4)和阳入(8)互换;

阴去(3)变成阴上(2)或阳平(5);

阴上变成阳上(6);

而阳平和阳上都变成阳去。

[编辑] 文白异读

潮州话有丰富的文白异读,几乎可以各成系统,如“非”、“敷”、“奉”母字,其辅音文读为[h],白读为[p]或[p?];“知”、“彻”、“澄”母字,文读为[ts]、[ts?],白读为[t]、[t?]等等。

[编辑] 文法

潮州话文法与南方汉语方言相若,尤其是客家话和粤语。潮州话语句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主,有时配合小词就可变为主宾谓结构。

[编辑] 词法

[编辑] 代词

[编辑] 人称代词

潮州话的人称代词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没有格之分,例如“我”[ua2]是第一人称,伊人[i1 na?5]指第三人称“他们”等。闽南语系正如一些北方方言,“我们”一词分为包括性和排除性。如果听话者都包括在内,就要使用包括性代词“俺”[na?],否则就用“阮”[?]。其他如粤语和客家话的南方方言并没有如此区别。

单数 众数

第一人称 我 ua2 我 包括性 俺 na?2 咱们

排除性 阮 ?2 或u?2 我们

第二人称 汝 l?2 你 恁 ni?2 你们

第三人称 伊 i1 他/她/它/它 伊人 i1 na?5 他们/她们/它们/它们

[编辑] 所有格代词

潮州话不区分所有格代词和所有格形容词。一般规则是人称代词加上“个”,便组成所有格代词或形容词,概说如下:

单数 众数

第一人称 我个 ua2 kai7 我的 包括性 俺个 na?2 kai7 咱们的

排除性 阮个 ?2 kai7 我们的

第二人称 汝个 l?2 kai7 你的 恁个 ni?2 kai7 你们的

第三人称 伊个 i1 kai7 他的/她的/它的/它的 伊人个 i1 na?5 kai7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它们的

例句:本书是我个[pu?2 ts?1 si6 ua2 kai7]:这本书是我的。

不过,有时“个”字也可以略去,例如当代词后面是量词,例如:

我条裙[ua2 tiou5 ku?5](我的裙)

补充:第二人称还有一个词,但我不知是哪个字,读音是“nia” 例如:nia奴=恁仔=你的儿子

[编辑] 指示代词

潮州话的指示代词分为指近和指远,概说如下:

指近 指远

一般 单数 之个 [tsi2 kai7] 之个 许个 [h?2 kai7] 那个

众数 之撮 [tsi2 ts?o?4] 这些 许撮 [h?2 ts?o?4] 那些

空间 之块 [tsi2 ko3] 这里 许块 [h?2 ko3] 那里

之内 [tsi2 lai6] 这里面 许内 [h?2 lai6] 那里面

这口 [tsi2 k?ao7] 之外面 许口 [h?2 k?ao7] 那外面

时间 之阵/当 [tsi2 tsu?5 / t3] 现在;最近 许阵/当 [h?2 tsu?5 / t3] 之后

状语 这生 [tse2 s?1]阿 像这样 向生 [hia2 s?1] 像那样

程度 酱 [ts3] 这么 向 [h3] 那么

类型 者个 [tsia2 kai7] 这种 向个 [hia2 kai7] 那种

[编辑] 疑问代词

谁 (底)珍 [ti tie?]

底人 [ti na?]

什么 乜个 [mi? kai]

底个 [ti kai]

什么(种类的)+ 名词 乜 + 名词 [mi?]

哪个 底 + 数词 + 量词 + (名词)[ti]

哪里 底块 [ti ko]

何时 珍时 [tie? si]

怎样 做法 做呢 [tso ni]

状态 在些(样) [tsai s? ]

乜些样 [mi? s? ]

什乜样 [si mi? ]

多少(可数) 几 + 量词 + 名词 [kui]

若多 + (量词) + (名词)[dzie? tsoi]

多少(不可数) 若多 [dzie? tsoi]

为什么 做呢 [tso ni]

[编辑] 数词

序数词语跟白话文的差不多。

发音 大写 小写 数值 备注

li?5 零 〇 0 〇是零的俗写,但是“零”比较常用,尤其在学校教育。

也称为“空”[kang3]

tsek8 壹 一 1 也称为蜀[tsek8](本字)

也称为弌(旧称)

当数字的十位数是二或以上,称为[ik4],例如二十一[dzi6 tsap8 ik4]

用在月份的日期,例如一号[ik4 ho7]

作为普通数字,例如第一[t6 ik4]

例如用在电话号码时,称为么[iou1]

no6 两 二 2 也称为弍(旧称)

也称为贰

当数字的十位数是二或以上,称为 [dzi6],例如三十二[s?1 tsap8 dzi6]

用在月份的日期,例如二号[dzi6 ho7]

作为普通数字,例如第二[t6 dzi6]

s?1 叁 三 3 也称为弎(旧称)

也称为参[s?1]

si3 肆 四 4

ou6 伍 五 5

lak8 陆 六 6

ts?ik4 柒 七 7

poi?4 捌 八 8

kao2 玖 九 9

tsap8 拾 十 10 有些人写成“什”,但是一些人不接受,因为此字可以改成“伍”字

数字如作序数,其前面加上“第” [t6]。

[编辑] 句法

[编辑] 动词短语

[编辑] 语态

潮州话的被动语态中,施事者短语“给某人”必须讲明,并以“乞” [k?oi?4](一些人会读成 [k?]或[k?i])或“分” [pu?1]作开端,即使这“某人”可能是不存在或不知是谁人,例如:

伊分人宰掉[i1 pu?1 na?5 t?ai5 tiau7]

白话文:他/她被宰掉。

按照白话文,我们可以单用施事者介绍词“被”或者“给”,而不提及施事者;但在潮州话,下面这句在文法上是错的:

个杯分敲掉[kai5 pue1 pu?1 k?a1 tiau7]

白话文:杯子给打破了。

应该说成:

个杯分人敲掉[kai5 pue1 pu?1 na?5 k?a1 tiau7]

白话文:杯子给人打破了。

虽然不知谁人打破了杯子。

补充:不是所有潮汕地区都说“分人”的,比如我们揭阳是读“客人”。例如:个杯客人敲掉。 潮汕个地区的潮汕话语法基本相同,但用词千差万别。比如“睡觉”一词,即使邻县,读法亦各不相同。

施事者短语“分人”[pu?1 na?5]永远都紧随主语,并非句子之末,也不像一些如德语和荷兰语的欧洲语言,在助动词和过去分词之间。

[编辑] 比较句

[编辑] 两个或以上名词

潮州话的比较句结构是“X + 形容词 + 过[kue3] + Y”,被认为源自中古汉语的“X + 形容词 + 于 + Y”结构:

伊雅过你。[i1 ?ia2 kue3 l?2]

白话文:他/她比你漂亮。

粤语使用同样的结构:

佢靓过你。[ky5 le?3 k3 nei5]

白话文:她/他比你漂亮。

然而,由于普通话影响力愈来愈大,其结构“X比Y + 形容词”影响潮州话。于是,以上的例句可以变成:

伊比汝雅。[i1 pi2 l?2 ?ia2]

白话文:他/她比你漂亮。

[编辑] 只有一个名词

包含“过”或“比”的结构,都需要两个或更多的名词以作比较。如果只提及一个名词,就会组成残缺的句子:

伊雅过(?)。

在此情况,需要使用“夭”,或者“愈”的结构:

伊夭雅。[i1 iou6 ?ia2]

伊愈雅。[i1 zu6 ?ia2]

普通话和粤语的情况都一样。只提及一个用来比较的名词时,需要转用另一种句式。潮州话和普通话都使用前修饰语(形容词前),而粤语则使用后修饰语(形容词后):

普通话:她比较漂亮

粤语:佢靓啲[ky5 le?3 ti1]

潮州话中,有两个字本身有比较的意思,就是“赢”[5]和“输”[su1]。它们可以独立使用,或者加上“过”字:

这领裙输(过)许领。[tsi2 n2 ku?5 su1 kue3 h?2 n2]

白话文:这条裙子不够那条好。

我内个电脑赢伊个好多。[ua2 lai6 kai7 tie?6 nao2 5 i1 kai7 ho?2 tsoi7]

白话文:我(家里)那部电脑比这部好很多。

如果表示更大的程度差别,可以在句末使用状语“好多”[ho?2 tsoi7]。

[编辑] 相等

潮州话中,“平”[p?5]或者“平样”[p?5 7]用来表达相等的概念:

只本书佮许本平重。[tsi2 pu?2 ts?1 ka?4 h?2 pu?2 p?5 ta?6]

白话文:这本书和那本书一样重。

伊两人平平样。[i1 no6 na?5 p?5 p?5 7]

白话文:他们都一样(他们长相一样/他们一样那么好/坏)。

[编辑] 最级

潮州话以副词“上”[sia?5]或“上顶”[sia?5 te?2]表示最级。而且,“上顶”通常带有褒义:

只间物上顶好食。[tsi2 k1 mue?8 sia?5 te?2 ho2 tsia?8]

白话文:这间(餐厅)(的东西)绝对是最好吃的。

伊人对我上好。[i1 na?5 tui3 ua2 sia?5 ho2]

白话文:他们对我最好。

[编辑] 词汇

潮州话的词汇与粤语有甚多相似之处,因为两者交流频繁。正如粤语,潮州话有很多单音节的词语,隐约反映出其历史之悠久,因为单音节在中古汉语十分普遍。然而,自现代标准汉语规范化以来,潮州话吸收了很多普通话词汇,多数是多音节的。而且,由于很多潮州人移居东南亚,潮州话加入了不少来自马来语的词汇。

[编辑] 古老词汇

潮州话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词汇,许多用词亦与其他闽南语方言(如台湾话)相同。例如“目”[mak](眼睛;台湾话:目ba?k)、“灱”[ta](干;台湾话:焦ta)、“囥”[k?](藏;台湾话:囥kh?g)等。

[编辑] 外语词汇

除了马来语,海外地区的潮州话也借用了英语词汇,这些词汇中有部分随华侨回国交流而传回潮汕地区。

马来语:

马打 [mata] mata-mata:警察

巴刹 [pasar] pasar:市场

咕哩 [kuli] kuli:苦力(实为音意兼译之源于英语cooley一字)

嘛哪[mana]mana wu chia?:哪儿有车?

朱律 [tsu luk],雪茄,马来语cherut的借音词。

动角 [dong kak],手杖,借自马来语tongkat.

五脚砌 [ngo ka ki],马来语叫kaki lima,lima是数词“5”,kaki是量词“英尺”。新马城镇临街骑楼下面的人行道,宽度为5英尺,故马来语称之为kaki lima.近代潮汕城镇出现西式街区,也和新马一样在临街骑楼下设人行道,以方便行人遮阳避雨,并借用了马来语的称呼,lima译义为“五”,kaki译音为“脚基”。

多隆 [to long],借用马来语tolong,有两种意思,一是请求帮忙、照顾,一是请求宽恕、开恩。

松芒 [song mong],骄傲、忘乎所以,借自马来语sombong,音稍变

泰语:

角毕 [kak bik],皮箱,借自泰语,角是皮革的意思,毕是箱的意思。

康霜 [k'ang seng],冷冻。康是关禁的意思,借自泰语。潮汕人称冰为霜。这个词是泰国的潮人造出来的,又传入潮汕本土。关进冷冻房里冰过的鱼肉,在潮汕话里叫做康霜鱼、康霜肉。

英语:

目头 [mak t?au] mark:商标

基罗 [ki lo] kilogramme:公斤

巴仙 [pa sie?] percent:百分比

[编辑] 书写

[编辑] 汉字

大部分潮州话的字都可以写成汉字。大部分汉字也可以用潮州话朗读。但如同粤语等语言,按照文本逐字阅读并不符合语言习惯。例如表示口渴,字面读是“口渴”(kao2 guah4)但口语常说“喉干”(ao5 da1)。故当人们用潮州话读这种白话文的时候,按照场合和要求不同,有时逐字标准读出,有时朗读者会习惯上根据潮州话语法、词汇及用语调整字面文句,用潮州话复述出来。

然而,小部分的独特词汇没有标准字,原因有数。潮州话词汇倾向古老,在日常中文比较罕见;有关汉语方言拼写的研究比较少,不如传统中文语文学的其他范畴。而且,一些潮州话独有的字,其实可能并没有字。

例如“有无”的“有”字,“月”下面去掉两横和去掉一横都有一字且意义相反。

[编辑] 罗马字

主条目:潮州话拼音方案

中国大陆的广东省教育部门进行了潮州话罗马化,在1960年推出潮州话拼音方案,以助语言学研究和字典出版。方案以汕头市的潮州话语音为基础,以拉丁字母拼写语音,声调以上标数字显示。另外,基督教传教士也有发明可以拼写潮州话的白话字。

字典

三姓(sān xìng)清初称此地为和屯噶珊(汉语称古城屯),后因克宜克勒、努雅勒、祜什哈哩三姓赫哲居此,改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为姓,故称三姓。1858年和1860年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分别割让三姓西北和北部、东部土地给俄罗斯帝国。三姓全国人数4490人,北京人数不足10人,主要分布安徽,起源源于地名,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

三姓地名

清代前期东北地区重镇之一。故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地当牡丹江与松花江合流处。濒松花江南岸,东临倭肯河,城三面江流环绕,为水陆交通要地。辽为五国城部之越里吉部地,金属胡里改路(今依兰),元于此地设胡里改万户府、斡朵怜万户府(今依兰附近)。明于此地置和屯卫。建州女真曾居此地。后舒穆鲁氏赫哲人又迁来此地。清康熙帝五十三年(1714),于四姓赫哲中挑放披甲两百名,编为四旗,自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拣派协领一员统辖。次年筑城驻守,为清代前期东北地区一重镇。雍正帝五年(1727)置副都统。光绪帝三十三年(1907),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三姓亦裁副都统,改设依兰府,隶属东北路兵备道。1913年,改依兰县。今为黑龙江省依兰县治所在地。

此为依兰县丹青河旅游风景区-号称北方第一漂的“巴兰河漂流”段“补天遗柱”,当地俗称“烟筒山”。

三姓基本介绍

三[弎、叁,读音作sān(ㄙㄢ)]。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运城,湖北武汉,广东吴川,四川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傣族、僳僳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宋代有三开;明代有三成志;又有三庸道,祁门县丞。

三姓姓氏起源

三(sān)姓源出有: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忿杀宋湣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宋桓公这个君主的宠妃特别多,生有七个儿子:子兹甫、子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宋桓公病逝,由长子子兹甫继位,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

在宋桓公的第三子子三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齿序名字为姓氏者,称三氏、种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叁牲,亦称三姓,为古女真族居住故地名称,即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所辖伊兰市。叁牲的地理位置在牡丹江与松花江合流处,濒松花江南岸,东临倭肯河,城三面江流环绕,为水陆交通要地。虞、夏、商时期,叁牲为肃慎之地;汉、晋时期为挹娄之地,东汉朝中叶至唐朝时期,大批汉族人开始迁居该地;南北朝时期属安骨部的属境;隋朝事情为靺鞨之地;唐朝时期则属忽汗州;辽国时期,叁牲为五国城部之越里吉部地,金国时期属胡里改路(今依兰),元朝时期于该地设胡里改万户府、斡朵怜万户府(今依兰附近)。明朝时期再置和屯卫。历史上,建州女真曾居于该地,因此在清朝初期称其地为和屯噶珊(古城屯),后因克宜克勒、努雅勒、祜什哈哩三姓赫哲族人居于该此,因此改称“依兰哈喇”。在满语中,“依兰(yilan)”汉义为“三”,“哈喇(hala)”汉义为“姓”,故称叁牲(三牲、三姓)。后来,舒穆鲁氏赫哲族人又迁来该地。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满清 *** 于四姓赫哲族人中挑“放披甲”两百名,编为四旗,自吉林乌喇(今吉林吉林)拣派协领一员统辖。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在叁牲筑城驻守,为清朝前期东北地区的重镇。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设置副都统,管理旗务,镇守地方。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农历1月,东北地区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叁牲改设为依兰府。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农历4月,依兰府设东北路兵备道,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及东北沿边兵备事宜,并管理依兰等处关税、交涉事宜,同时裁撤三姓副都统。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3月,依兰府改置为依兰县,今为黑龙江省依兰市治所之地。在清朝初期,叁牲曾一度为沙皇沙俄所霸侵,后在康熙大帝诏令指挥的著名“雅克萨之战”中被中国军队夺回。其地原住居民多为女真族、蒙古族、鄂伦春族。

其地女真族、赫哲族、蒙古族中多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叁牲氏、叁姓氏、叁布氏等,后多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称叁氏,简笔为三氏。

三姓迁徙分布

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地五百六十二位。

三姓历史名人

三继堂

193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郑州大学 *** 教授。

叁布·拉诺日布

(公元1954~今),蒙古族;内蒙古扎鲁特旗人。著名当代民族艺术理论家。内蒙古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1980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蒙文系,1971年在哲里木盟扎鲁特旗乌兰牧骑当演员,1987年从哲里木盟群众艺术馆调到哲盟文学艺术研究所。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哲盟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

1975年开始曲艺创作,作品有《垒墙之歌》、《毛主席永远在牧民心中》、《我的家乡》等二十五首好来宝。八十年代撰写《蒙古族说书艺人流派分类》、《蒙古族说唱艺术纵横谈》、《蒙古族的吹奏乐器双筒》、《论蒙古族摇篮》、《蒙古人的打狼趣闻》等八十余篇研究文章,发表在全国性和省级报刊上,有的收入论文集。

1985年参加编写《内蒙古民间文学集成》和《内蒙古曲艺志》,同时撰写了《哲里木盟曲艺志》十七万字,1983年编写《蒙古族民间文学选》,1988年编写出版《蒙古胡尔齐三百人》(获科尔沁文艺创作二等奖),1993年整理出版《蒙文玉匣记》,1990年出版《蒙古族说唱艺人小传》,同年出版的长篇英雄史诗《宝迪嘎拉布汗》获第二届中国北方民间文学一等奖。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