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动物百科 > 正文

怀孕能养猫狗吗?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30 16:40:43浏览:8分类:动物百科

怀孕能养猫狗吗?

不少人都知道感染弓形虫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而狗和猫都是弓形虫的宿主,所以现在对于怀孕能不能养猫狗也大部分在弓形虫问题上争论不休。那么孕妇能养猫狗吗?下面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孕妇能养猫狗吗

孕妇其实是能养猫狗的,只要孕妇注意自身卫生和宠物卫生,并且对宠物不过敏,保证宠物不会对孕妇日常生活造成不便,那么是没问题的。

小编知道,许多孕妇或孕妇家人不准家里养猫狗,是因为怕感染弓形虫,但其实没这么恐怖的,下面来仔细说说关于弓形虫孕妇应知道的一些知识,不要误入盲区哦!

什么是弓形虫

弓形虫大名叫做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单细胞的原虫,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几乎是地球上成功的单细胞动物。它能感染几乎所有的恒温动物,大约50%的猪牛羊鸡鸭鹅、60%的鼠类和野鸟、70%的猫都是它的活动旅馆,当然也能感染人类。

根据不同的研究,我国人口弓形虫感染率在全世界处于较低的水平,大约是5%-20%。即便如此,我们身边的“弓形虫病病人”仍然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同时,我们又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弓形虫感染很少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免疫功能良好的人群,第一次接触到弓形虫顶多会导致轻微的类似流感的症状,比如疲劳、肌肉酸痛、发低烧或者是淋巴结肿大,用不了多久这些症状也会消失。

弓形虫对胎儿的影响

如果母亲感染了弓形虫,那么弓形虫就可以穿过胎盘屏障,由母亲传播给胎儿。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对胎儿的健康会造成不小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妊娠13、26、36周首次感染弓形虫的孕妇,胎儿感染率分别为6%、40%、72%,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1%、25%、9%。所谓的症状包括流产、神经系统发育不良、脑积水和致盲。

要注意到,这里特别提到了首次感染,也就是说,这种风险仅存在于在妊娠期间第一次被弓形虫感染的女性中,但孕期女性首次感染弓形虫的概率远低于1%。

弓形虫在猫和狗的身上是通过什么途径感染人

狗:狗作为弓形虫的中间宿主自身是可以感染弓形虫的,但是它的粪便和分泌物都不具有传染性,只要不吃狗肉就不会传染。(相信有养狗的就不会吃狗肉了)

猫:弓形虫虽然很爱猫的,但因为弓形虫是通过猫的粪便传染人的,而且前提是你的猫已经感染了弓形虫。(猫主要通过感染的猫粪,和捕食老鼠和鸟获得弓形虫感染。如果在室内圈养,不吃活物的猫就不会被传染。)

猫感染后粪便排出囊合子的时间不长,只有10-20天。囊合子需要在外界发育1-2天或更长时间,才具有传染性,所以要每日清理猫沙或猫粪。并且被猫咬伤是不会传染弓形虫病的。

总结:其实弓形虫最大的传播途径是你吃了已经感染弓形虫动物的肉。例如,肉类加热温度不够或时间过短,其中的包囊没有杀死(加热71℃即可死亡)。处理生肉的案板厨具污染熟食和手,以及污染的羊奶牛奶也可以传染。

温馨提示:一般家里有宠物的主人在备孕期间就会去医院查一下弓形虫,可能的话也带家里的宠物去查一下。只要遵照医嘱,科学养宠,相信就弓形虫问题上,是不用过于忧心的。

怀孕后虽然没有严格要求不可以养狗,但临床上一般不建议孕妇家中养狗。

怀孕后的女性,虽然在养狗这一方面没有明确禁止,但临床普遍建议孕期避免养狗、猫等宠物。主要是因为宠物狗可能存在弓形虫,虽然狗传播弓形虫的风险要小于猫科动物,但也有一定的感染率,进而导致孕妇感染弓形虫病,特别是怀孕期间的女性身体免疫力下降,所以更要对此引起重视。

一旦感染弓形虫,对孕妇来说,大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部分孕妇可表现为不典型的感冒样症状,如低热、乏力等,怀孕初期还会增加流产的风险;对胎儿及新生儿来说,原发感染的孕妇可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感染时胎龄越小,先天畸形发生率愈高,畸形越严重甚至胎死宫内。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