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笄礼是古代女子几岁成年的插笄仪式?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0 10:29:48浏览:13分类:文字大全

笄礼是古代女子几岁成年的插笄仪式?

笄礼:

行礼年龄

《周礼》及古代习惯,都是十五岁左右行笄礼,最迟二十岁。考虑到时代发展、笄礼意义的调整,女孩子和男孩子一样要读书,完成学业,所以,这个时间放在高中毕业18岁为宜。

行礼日期

农历三月三-女儿节(上巳节)。这是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华夏节日,但目前只在日本、韩国流传。目前,

“女儿节”已经是日本五大重要节日之一了。所以,建议在这一天进行笄礼,不仅是传统礼仪的事,同时对民族节日复兴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礼人员

笄礼参礼者以女性为主。主人、正宾、赞者、赞礼、摈者和执事由女性担任。主人:笄者的母亲笄者父亲:笄者父亲。笄者:成年待行笄礼者。赞礼一人:主持笄礼仪式。正宾一人:由主人选择。选择德才兼具的女性师长为佳。赞者一人:正宾的助手。由正宾选择一名女性出任。摈者一人:主人的助手。布置场地,摆放席子,协助正宾盥洗。执事三人:奉冠笄协助正宾。也宜女性。以三个托盘分别盛发笄、发簪、钗冠,三位执事托着,立于场地南端西侧从西向东依次排列。人员不足时,也可以只用一名执事,此时可在执事位放一几案,将三个托盘排列其上,一名执事守在旁边。乐者一人:演奏音乐。曲目酌定。推荐传统经典古琴曲目,有励志等涵义曲目为佳。可在笄礼开始后即循环演奏。(主人致辞时暂止)众宾若干:其它观礼者。总人数约在11人。

注意问题

笄礼的仪节及用服,文献缺乏记载。但综合各种资料来看,整个行礼程序,笄礼与冠礼基本相同,只在几处细微方面略有差异。

宾、有司、赞者等参礼者宜由女性担任。行礼地点宜于堂室。

加笄:古礼女子笄礼同男子冠礼一样,也有三加、二加等。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有司执之。男子三加分别是巾、帽、幞头,女子也有纷繁的钗冠。条件许可下,可分别加笄、簪、凤冠。考虑到现今的实际情况,简化举礼时只一加即可——即由正宾郑重地为女子梳头,加笄。发簪、发钗这些东西在今天依然很流行,所以比起男子的首服,要容易得多。笄礼用服,文献几无记录。

古代女子成年行什么礼?怎么读?为什么这样叫?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及笄  

读音:jí

亦作“既笄”。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庭芬﹞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

《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吴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俗传统

解析:

笄礼,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仪礼。周代礼俗,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

笄 jī

〈名〉

(1) (形声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 同本义 [womans' large-sized hairpin]

笄,簪也。——《说文》

皮弁笄。爵弁笄。——《仪礼·士冠礼》

中国冠笄。——《淮南子·齐俗》

玉笄綦会此冤弁之笄也。——张衡《东京赋》

节纵笄总。——《礼记·内则》

栉设笄。——《仪礼·士冠礼》

折委笄,此男子安发之笄也。——《国语·晋语》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设笄珥,衣阿锡。——《列子·周穆王》

(2) 又如:笄珈(原指妇人首饰。亦代指妇女);笄珥(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笄导(即簪导。一种首饰。用以束发)

词性变化

— 汉 典 Zdic —

--------------------------------------------------------------------------------

◎ 笄 jī

〈动〉

(1) 指女子十五岁成年。亦特指成年之礼 [year in which a girl came of age]

字而笄之。——《公羊传·僖公九年》

既笄而孕——《国语·郑语》。注:“女十五而笄。”

(2) 又如:笄女(指成年的女儿);笄年(女子盘发插笄的年龄;成年);笄冠(女子加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 汉 典 Zdic —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