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浮山的人文景观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06 04:55:38浏览:15分类:旅游攻略

浮山的人文景观

浮山古有十亭,仅存渡仙亭,后恢复御碑和望江两亭,其余规划在遗址上逐步重建。

望江亭,在妙高峰顶,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年)之间桐城县令樊仿建。站立亭中,可见四山缥缈,长江如练,三公、九子、皖山、龙眠诸峰,俱在望中。此亭早毁,1986年重建。现亭为仿古木结构。两层六角,周有石栏和木凳,南北有石级,整个亭址占地一亩。承建单位为江苏高邮古典园林建筑工程处。

御碑亭,为康熙年间山足和尚建。亭在华严寺山门内(现浮山中学校园),亭中立有圣旨碑,早毁。现亭重建于中学西南侧的葫芦山(古名待佛岭)上,为仿古木结构,上盖小青瓦,下有坐凳,六角飞檐,外型美观。该亭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造价为二万元,由江苏高邮古典园林建筑工程处承建,1986年底竣工。

渡仙亭,在张公岩与观音岩之间,过渡仙桥即达。亭为条石结构,方形,四根石柱上刻着楹联,占地面积7.29平方米。该亭建于清嘉庆拾陆年(1811年),高僧慧莲募化所造。 浮山在建国前有塔二十座,多以方石垒成。塔内分藏舍利、爪发、衣钵、骨灰等,留存的有:

远禄祖师塔,在会圣岩右,栖真岩内。岩端刻有“开山和尚卯塔”字样。宋嘉祐五年(1060年),徐家市民陈文政建,范仲淹为塔铭,后被侵占者用乱石垒塞。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六月,阮自华同朗目、淡居二高僧重建。塔高7尺,圆形,直径3尺,为高级白石雕刻而成。塔上联云:“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朗目有记事七绝—首在岩壁。明太史黄辉题“远公塔院”四字于岩端,解放后,塔被严重损坏。1986年,管理处重修此塔和塔院。

古庭禅师衣钵塔,在金谷岩内,塔高3米,直径1.9米,石结构。明代所建,万历间重修;今又修复一次。

三宝塔,在“阮集之读书处”东侧,明万历三十年(1602)朗目本智禅师建造,为众僧藏骨之所。塔后有二小塔,左刻“卧云禅师之塔”,右刻“方山宝”(已不存)。塔7层,高7米,中空,塔底直径3.3米。塔体呈正六边形,为方石结构。正面中间有一块碑刻,上书“三宝塔”三字,字体刚劲有力,为朗目和尚所书。1989年冬,浮山管理处予以重修。

淡公塔,明天启三年(1623年),吴应宾、阮自华建,为高僧澹居藏骨之所。50年代毁。遗址在翠微峰西,面对屯兵峰。

清公塔,清康熙三年(1665年),在瑜、在旨诸和尚建。为清隐法师藏骨之所。50年代毁,遗址在淡公塔右。 浮山有山有水,环境幽雅,历有高人择居,现存名人故居三处。

方以智故居

方以智故居,在浮山西麓,丹丘、墨历两岩之下,现名陆庄,旧名在陆居,全称在陆山庄,建于明万历辛亥(1611年),为方大镇所建。

吴芝瑛故居

吴芝瑛,清末女诗人,秋瑾的好友。秋瑾出国留学及回国办《女报》,均得到她的支持和援助。秋瑾牺牲时,她不顾安危,为其奔丧收葬,时人为之敬佩。

芝瑛故居,在浮山西3公里处,名“鞠隐山庄”,系其父吴康之所建。康之,为吴汝纶从兄,少时因丧父母,在汝纶家长大,成年后历任山东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章邱、郓城等县知县,为官清廉。时值清末,外侮内忧,朝政日非。康之目不忍睹,则慕学陶潜慨然退居田园,并以渊明爱菊之意,自号“鞠隐”(菊、鞠,古通用)以示志,故名其居为“鞠隐山庄”。

鞠隐山庄,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原有三进厅房和其它瓦屋40余间;外有围墙,南北门楼及石级台阶;正厅悬挂吴芝瑛亲笔书写的“鞠隐山庄”匾额,毁于“文革”之初。

房秩五故居

房秩五是浮山中学的创办人。1929年,他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在学校之东北,建造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在阁楼上,可眺望石溪河对岸房秩五父母的坟墓。因援《诗经》内“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圮兮,瞻望母兮”之意,将阁楼取名为“双瞻阁”。1984年,枞阳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收回双瞻阁,交浮山管理处使用。当年,管理处重修此阁,并建造了职工宿舍。1989年,县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年,由管理处主持,再度扩建了围墙,并新建了“紫霞居”、“邀月堂”,给房氏故居增添了光彩。 浮山水路较为方便,上行可至庐江,下行出白荡,可达安庆、九江、芜湖、南京;加上山势险恶,多悬崖绝壁,内有洞穴可居,外有水可作壕障,因此历史上常成为兵家扎寨之所。

元末陈寨

元朝末年,义军四起,自称汉王的陈友谅扎寨浮山,从此战事不息。人称浮山为“陈寨”,即由此而来。妙高峰,就是当年陈友谅的点将台;屯兵峰,就是陈友谅的屯兵处;西南三里的长山,就是徐魏公的屯兵山;山下会圣岩景区,四关俱全,古寨石墙依然可见,这就是当年的陈、赵大本营-中军帐;天池周围的石骨上,到处可见圆孔,这就是当年的插旗处。浮山还有许多有关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传说,如陈友谅嫂嫂战死浮山,葬于白虎山上的悲壮故事;朱元璋在会圣岩顶架大炮,轰击潜龙峡的传闻。“朱洪武炮台”保存完好,成为人们观赏的遗迹。

明末胡寨

明朝末年,张献忠在桐城一带活动达十年之久。据旧志载:“祟祯之季,寇乱四方,居人思所以卫难者,结堡于浮城,其四围东西留两门。”此次浮山扎寨,因堡长为胡其芬,故名“胡寨”。

清末占寨

太平军攻下安庆,浮山群众在当地封建势力的煽动下,结寨浮山,对抗太平军。其为首者占砻匠扎寨浮山,以戗山为小寨,成犄角之势。 浮山佛教,始于晋梁。梁天监三年(504年),武帝推崇佛教,沿江一带寺庙大兴。浮山地处江畔,山青水秀,石窟成林,自然成了建刹的宝地。当时“浮图始昌,为室为堂”,一派生机。南陈太建七年(575年)之前,有高僧智顗在此结茅禅修,后建“浮山寺”,为有史料记载的创庙之祖。智顗南渡后,在天台山创立天台教派,影响甚广。进入隋代,炀帝赐予智顗为智者大师,故浮山寺被称为“智者大师道场”,或曰“祖庭”。此时,中国佛教处于鼎盛时期,天台宗在浮山占主导地位。

宋代,有高僧远禄,云游四方,参谒过汾阳的昭和尚和叶县的省和尚。两位禅师的说法对远禄的思想归宗起了重要作用。后远禄参拜了佛教曹洞宗祖师太阳玄禅师,玄师以直裰皮履授之曰:“洞宗无人,以此传之”。远禄奉命往住浮山,成为浮山曹洞宗的开山祖师。

清康熙年间,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无可大师方以智,接受安徽巡抚和桐城官绅之邀,为浮山十六代住持。其徒山足和尚主持重修了《浮山志》,建造了“藏经阁”。

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以落实,佛事活动逐渐恢复。除华严寺外,其它庙宇俱在修复之中。会圣寺规模如旧,由僧人修顺、开权等3人管理;金谷寺正在施工修复,丈六金身已登莲花宝座,住持先为安修,今为望山。张公、观音、佛母诸寺,已列入修复计划。 敕赐大华严寺,古为浮山寺,南陈智者大师创建。右代重修,最后毁于清末。房秩五先生在古寺的遗址处创建浮山公学,即浮山中学之前身。

金谷禅寺,建于宋代前。因寺前有株木莲树,故俗称“木莲阁”。入山门,步石级,可达大殿。殿两厢是倚岩而建的东、西楼,左侧是选佛岩,岩下建有僧厨。全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会圣禅寺,位于浮山中部,为江左名刹。该寺建于晋梁,衰于五代,兴于赵宋。至明万历年间,香火日盛。此寺为圆鉴大师远禄给欧阳修说法处,也是远公著书处、坐化处,一直为人景仰。会圣禅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浮山之战。清宣统二年(1910),重建瓦房三大间。1986年浮山管理处主持重修,现已初成,全寺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寺匾“会圣古刹”为赵朴初手书。住持修顺新塑观音、地藏二佛像,重整仪轨,管理井然。

壁立岩寺,初为道观,因宋代张同之在此面壁修道,故名。明万历年间,改为佛寺。有老僧德空及其徒碧云住此,曾兴建“大士阁”,供奉大士像,香火渐盛。寺前原有“夕阳楼”一座,古朴典雅;寺旁建有僧房,共占地224平方米。清嘉庆时,有高僧慧莲在此驻锡,并于寺西建起“渡仙亭”,与“夕阳楼”相峙。寺庙毁于清末,但香客依然不绝。

观音岩寺,古称“啸月岩”,位于浮山西部,占地580平方米,寺名为明安庆知府赵寿祖题。前有僧房数楹,倚岩添瓦,就石为门。岩内设有“大士阁”,供奉白衣观音,门外有“云锦廊”,系明代连云禅师所建。是寺于50年代拆毁,今拟复建。

佛母岩寺,因岩形如筛,俗称“筛子岩”。岩内建有准提殿,供三眼六臂准提观音,故称“佛母岩寺”。殿前有堂,系垒石而筑。全寺占地约240平方米,为明代深修和尚所建,现已毁。

普陀岩寺,昔为僧人结茅禅修之所,距会圣岩约一里。宋欧阳修拜访圆鉴大师后,常偕友人在此奕棋、饮酒,故又名“醉翁岩”。欧公去后,寺庙荒废。明万历年间,如法和尚募资重建,恢复旧观。现岩存庙毁。

报亲庵,在墨历、掌岩之西麓。旧名“在陆居”,或曰“在陆山庄”,今称“陆庄”。1611年,方以智祖父方大镇辞官归里建此山庄。庄中有堂,名“此藏轩”,为方大镇亲题。墨迹刻石,嵌于壁中。明末张献忠部过境,全庄被焚,独存此轩。清兵入关,方以智出家为僧,云游在外。其子中德、中通、中履,为迎养其父,重修此轩。时宣城学者施愚山与方家友善,题名曰“报亲庵”。以智逝世后,中德又于庵东“庚月亭”旧址上,新建“四代祠”。其住持为法澄。庵与祠毁于清末,遗址尚存。

枞阳黄公山属于哪个镇

雨坛镇

黄公山位于铜陵市枞阳县雨坛镇,期待公共媒体宣传@生态环境部 ,于2022年04月25日上线,由海角天涯xJX0上传雨坛镇

枞阳县雨坛镇黄公山项目征迁安置点土地平整多余土石方雨坛镇

在雨坛镇黄公山生态修复问题整改现场,刘亚东详细了解整改进展情况,叮嘱相关部门对省反馈交办问题,要逐项研究、认真核查,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枞阳县雨坛镇黄公山项目征迁安置点土地平整多余土石方公开拍卖。标的位于雨坛镇新塘村,土石方量共计 59041.1 m_,其中表面腐殖土及根植土层7560 m_,粉质粘土层夹碎...1. “铜陵市枞阳县雨坛镇新塘村黄公山,边坡基本稳定、无水土流失”与事实不符,且山体未自然复绿; 2. 黄公山矿石采矿权投放后,造成严重的噪音、空气污染,对水库蓄水...您好,枞阳黄公山属于枞阳县枞阳镇,枞阳镇位于枞阳县东部,距县城约20公里,东临江苏省宜兴市安徽省上行山茶叶有限公司,座落在枞阳县枞阳镇小缸窑居委会,基地建在枞阳县雨坛乡黄公山上,菜籽湖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生态环境良好安徽省上行山茶叶有限公司,座落在枞阳县枞阳镇小缸窑居委会,基地建在枞阳县雨坛乡黄公山上,菜籽湖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生态环境良好...全文枞阳黄公山属于枞阳县大湾镇。枞阳黄公山位于枞阳县大湾镇,是一个具有历枞阳黄公山属于枞阳县黄公镇枞阳黄公山属于枞阳县白城镇。白城镇位于枞阳县东部,距枞阳县城仅8公里,距安徽省合肥市仅90公里。该镇由白城村和大河村两个村组成,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3270人,其中白城村人口1585人,大河村人口1685人。镇内有枞阳黄公山、白城寺安徽省上行山茶叶有限公司,座落在枞阳县枞阳镇小缸窑居委会,基地建在枞阳县雨坛乡黄公山上,菜籽湖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生态环境良好黄公山归属地

雨坛镇

铜陵市枞阳县

枞阳固山镇介绍

枞阳县辖13个镇、9个乡:枞阳镇、Ou山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会宫乡、雨坛乡。

一:历史名镇—枞阳镇 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位于县境西南,东连石矶镇,南邻桐城鲟鱼镇,西依安庆市郊,北与官埠桥镇接壤,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37.58平方公里,辖8个村、9个居委会,2002年末总人口达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全镇拥有耕地1.5万亩,山场面积1.2万亩,旱地水田肥沃,湖叉河网交错,农业资源丰富。县城区域面积6.2平方公里,并不断向周边延伸、扩大。城内有以渡江路、湖滨路、正大街、金山大道等40多条水泥路面为主的总长近10公里的主次干道彼此相连四通八达,道路两旁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城区山水相依,环境优美,清新怡人。新建的通宜路两侧开发工程按照高标准、严规划建设,有投资近4000万元的玉龙花园等许多招商引资项目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镇境文物古迹有:汉武帝射蛟台,落箭墩,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宋黄山谷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的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有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旧时“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亦在境内。

二:商贸重镇—汤沟镇 古镇汤沟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桐城“四大名镇”之一,是著名“桐城派”大师刘大魁的故乡,是枞阳县东部重要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65.4平方公里,6.2万人口,现有3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耕地面积3.2万亩,为县内第一大镇。南依长江黄金水道和下北线公路,北靠铜安公路,汤谋公路穿境而过,东接铜陵市,南与池州市隔江相望,水陆交通便捷,地域环境优越。 汤沟镇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在清代,方苞、刘大魁、姚鼐先后收徒讲学于此,李鸿章族弟李秀岩曾在此开设同兴福钱庄,发行钞票、开办存款、放款和汇兑现业务,“丹霖夜雨、赖子回帆、琵琶积雪、鲟鱼落雁、三官晓种、断桥渔火、莲塘秋月、木村夕照”八大景观闻名遐迩。民国27年(1938年),日寇侵华,汤沟成为沦陷区。抗战胜利后,桐城县在此设桐东办事处,建国初期,曾为湖东县治,后因1954年洪水泛滥,长江决堤,镇域被淹,县城移址到枞阳,此后汤沟一直成为区镇机关所在地。1985年,县政府规划该镇为“汤沟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东部地区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1999年被批准为中心建制镇。汤沟镇,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老桐城“四大名镇”之一,也是枞阳县沿江地区重要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自古商贾云集,商品贸易直接辐射周边6个乡镇方圆5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南依长江黄金水道,北接铜安公路,汤谋路穿境而过,与池州、铜陵隔江相望。镇域面积65.4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人口6.2万,为枞阳第一大镇。该镇曾为湖东县治。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中心建制镇。镇文化教育源远流长,是“桐城派”大师刘大_的故乡,刘大_、姚鼐、刘开曾先后收徒讲学于此,史炳荣创办丰乐书院于汤家沟。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拥有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镇文化教育源远流长,是“桐城派”大师刘大_的故乡,刘大_、姚鼐、刘开曾先后收徒讲学于此,史炳荣创办丰乐书院于汤家沟。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现全镇已有1所完中4级初级中学,22所完全小学,13所公办和私立幼儿园,1所县第二人民医院和21所乡村卫生诊所,1所影剧院,拥有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东方明珠—横埠镇 横埠镇地处枞阳县东部,位于长江北岸,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51.9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其中镇区面积2.3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1.12万人。是近年来在全省“两点一线”格局中迅速崛起的一座发展快、功能全、潜力大的新型“农民城”,相继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2001年8月,又被列入全省首批19个重点中心建制镇之一。 该镇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明代铁骨御史、水利专家左光斗,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将军均诞生于此。 横埠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交通极为便捷,合(肥)铜(陵)、铜(陵)安(庆)经及合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黄金水道近在咫尺。 镇内基础设施齐全,投资环境良好。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水、电、路、邮电、通讯、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市场活跃繁荣。该镇特产资源丰富,个私经济发展迅猛,投资政策极其优惠,吸引了从多商贾来此安家置业。 该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2年,全镇财政收入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00万元,1997年,通过上级“小康镇”验收,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县之首。全镇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东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镇党委被中共安庆市委授予“六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四:铜陵桥北—老洲镇 老洲镇位于枞阳县东部,东与无为县接壤,南与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相连,北与普济圩农场毗邻。合铜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穿镇而过,濒临长江黄金水道,水陆交通便捷。镇域面积52平方公里,总人口4.24万人下辖18个行政村.本镇盛产棉花、水稻、油菜、山药等农副产品,系全县重要的优质棉花、双低油生产基地。1999年底随着镇政府搬迁至桥头新镇,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新集镇镇区面积达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人。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增加投入,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乡镇企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集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2001年底,总投入1150万元的世行加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全面完工,示范区实现了“土地田园化,灌溉自动化,林路网络化,耕作机械化”。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集镇建设为核心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皖江毛发厂、成林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个私大户落户开发区,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五:水产大镇—陈瑶湖镇 陈瑶湖镇前襟长江,后倚三官山,因怀抱2.8万亩的陈瑶湖而得名。穿越境内的合(肥)铜(陵)公路、铜(陵)潜(山)公路和庐(江)铜(陵)高速公路,将陈瑶湖镇与省会合肥、文化名城安庆、古铜都铜陵以及风光迤逦的九华山、黄山连成一线。全镇辖27个村,4.8万人口,3.6万亩耕地,3.5万亩可养水面,0.3万亩山场,2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古人曾命名“四顾渔灯”、“平湖落雁”、“牛山牧笛”等十景。 陈瑶湖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1940年2月,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建立了以陈瑶湖镇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和桐怀潜中心县委书记胡继亭的热血洒在了陈瑶湖。陈瑶湖镇现存革命文物有鲁生烈士墓和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家祠堂。陈瑶湖镇还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年间铲除九华山恶僧的三十六名教近半数出自陈瑶湖镇。

六:西北明珠—麒麟镇 麒麟古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岱鳌山的灵气,菜子湖的润泽,地处枞阳、桐城、庐江三县(市)交会处的的区位优势,名播全国的“三、六、九”集市,使得天独厚,愈显勃发生机。一九九二年撤区建镇,辖十八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人口4万多人。省级枞桐公路通过镇区,麒麟自然成为枞阳县西北“第一门户”。 麒麟儿女励精图治,用聪明和智慧创造了许多辉煌.丰厚的人文资源。绵延数十里的岱鳌山,树木葱笼,植被繁茂,山上有“石**”、“公狮子”、“母狮子”、“香菇坟”、三贞庵等景点,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就出生在岱鳌山下的岱鳌村。这里是踏青旅游的好去处。蜿蜒流过的菜子湖,水产丰富,土质肥沃,湖中盛产鲤鱼、鲫鱼、鲢鱼、甲鱼、螃蟹、青虾等三十多种水产品。这里又是休闲垂钓的好地方。得岱鳌山之灵气,荫老枞阳之文风,麒麟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初中升学率连年名列全县前茅,骄人成绩,罕有其匹。恢复高考制度的二十五年来,出生于麒麟的硕士、博士生有五十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生只要中国籍,拒领美国总统奖”的哈佛女孩王渊,其父就是麒麟镇高塥村人。

七:周潭镇 周潭镇位于枞阳县东部边陲,座落在大别山余脉三公山下,与铜陵、无为接壤。全镇5万亩山场已全部绿化,有效地挡风防尘,调节了气候,净化了环境。 另外27000亩的枫沙湖就在山脚下,景色宜人,同时,这里名胜古迹甚多,其中望华庵、庙潭、桃花岭、龙头、载帽石、独脚鹰、仙人插掌、照天烛被称为东园八景;有观音庵、三圣庵、龙王庙等6处寺庙;有八角亭、汤家墩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小鬼下油锅、仙女散花、乌龟追鳖等30余处的民间传说;有戴安澜将军的读书处及周大璋的教学处等,特别是“中国森林生态网络枞阳县大山示范点”就位于本镇。该地已建设成为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硕果累累、四季长青的生态村。

枞阳骑电瓶车去雨坛要多久

国家规定48V两轮电瓶车的速度限制在1小时25公里以内。这是在充聚电的情况下。如果拔掉限速器,可达到1小时30多公里,如果加大电瓶的伏数,还可更快。

从小孤山到枞阳雨坛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161.3公里

起点:宿松县小孤山风景区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3.0公里,左转进入沿河路

2.沿沿河路行驶150米,右前方转弯

3.行驶10米,直行进入马湖路

4.沿马湖路行驶500米,过左侧的房产大楼约110米后,左转进入龙城大道

5.沿龙城大道行驶430米,稍向右转进入狄公路

6.沿狄公路行驶6.9公里,左前方转弯上匝道

7.沿匝道行驶96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彭湖高速公路

8.沿彭湖高速公路行驶35.4公里,稍向右转进入香隅枢纽

9.沿香隅枢纽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济广高速公路

10.沿济广高速公路行驶3.0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11.沿匝道行驶1.4公里,右前方转弯

12.行驶1.4公里,左转进入S327

13.沿S327行驶14.9公里,稍向左转

14.行驶3.7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G206

15.沿G206行驶8.0公里,朝安东高速/安庆/景德镇/皖高速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6.沿匝道行驶890米,直行进入济广高速公路

17.沿济广高速公路行驶39.2公里,在安庆/振风大道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8.沿匝道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振风大道

19.沿振风大道行驶210米,右转进入龙眠山南路

20.沿龙眠山南路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龙眠山北路

21.沿龙眠山北路行驶1.4公里,右转进入中山大道

22.沿中山大道行驶3.0公里,左转进入S228

23.沿S228行驶18.1公里,稍向右转进入S320

24.沿S320行驶1.8公里,左转

25.行驶12.0公里,稍向右转

26.行驶13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枞阳县雨坛派出所

枞阳县旅游景点介绍

枞阳县旅游景点介绍

周末大家都去哪里玩呢?接下来我为你带来枞阳县旅游景点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枞阳汉武文化生态园景区

位于长江北岸的枞阳县城,是皖江城市集群的核心区域,由旗山、莲花湖、黄镇图书馆、烈士陵园等景区景点组成,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旗山,又名幕旗山。南临长江,遥望九华,东接羹脍寨湖,北距浮山风景名胜区30公里。旗山扼长江险要,览江渚胜景,西周为宗子国所在地,战国时期即为长江水道著名关津、商贸重地。据史料载,秦始皇南巡曾游经此地观“籍柯”。汉武帝元封五年行南巡狩,亲射蛟江上,薄此而出,并作《盛唐枞阳之歌》,同年置枞阳县。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曾在旗山南麓筑城驻防,抵抗曹操80万大军下江南。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旗山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重要起渡点之一。

莲花湖,亦称莲花池。据《安庆府志》记载,莲花池是清代康熙年间侍郎、清代大散文家、桐城派三祖之一的方苞的祖业。从明代中后期开始,方苞家族“桂林方氏”在中国文化界迅速崛起,人才辈出,代表人物有方学渐、方以智、方苞、方东美等近百位文化名人,形成了中国最有特色的文化巨族,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

黄镇图书馆景点位于旗山主景区北侧,收集收藏陈列了枞阳历代名人资料。

烈士陵园红色旅游景点坐落于幕旗山西麓,这里长眠着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突出了枞阳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成就,一山一水刚柔相济,山的特色,水的亮点优势互补,形成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山水城市风貌,勾勒打造出“山水印象,人文枞阳”的景区品牌。主要体现汉武文化及生态旅游元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着力打造自然风景、娱乐休闲、文化活动、休闲度假、红色旅游5大功能区,融休闲、娱乐、商业、游玩、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白云崖

在距浮山十公里的七家山中,枞阳县白梅乡境内,与浮渡山隔水相望。该山奇峻,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山西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

白云崖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云岩寺尚存。

天隐岩,俗名燕子岩,在山巅石丛之中,又名一线天,抬头可见日月天光。

蛾眉岩,在青障峰之半,壁削万仞,深广半里,中横一坼。明末吴差强疏凿,工部主事吴道新隐居于此,两石仁交复前后,云气出没其间,阮自华题刻“函云洞”,赵凡夫题曰“函云关”。函云之左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五字,吴道新有文记其事。函云后有月龛、鹤仙等古迹,还有吕纯阳(洞宾)拔剑窦、钓台石、四顾洞、青藤洞等。函云之顶有抱龙洞。

雪浪岩,又名廊岩,与浮山雪浪岩相似。墓岩在雪浪岩之左。

楼子岩,在雪浪岩左的西岩顶上。

东岩,在山前之半山,大如浮山金谷,宋高僧白云演禅师曾建庵于此,元西藏和尚了悟曾住持其间。明万历年间为雷火所毁。

白云岩,在东岩之西,故又名西岩,其穴间大小超过浮山会圣岩。它为白云岩洞之首,岩前有木楼,楼后为大士阁,宋高僧义青禅师住持浮山大华严寺时,以此岩为方丈室,今岩巅有宋刻,曰“青华严方丈”。宋白云端、白云演二禅师(师徒),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禅扬佛法,其佛教源流归属浮山。传说宋元丰中,有青鸟数千,衔泥塑筑观音像一尊于其洞中,像成以后,留一雌鸟,在龛后筑巢,每春则一雄鸟从浮山飞来,育二小鸟而去。“白云青鸟”为老桐城八景之一。刘大_在《浮山记》中记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今浮山、白云千百年来青鸟依然如故,堪称一奇。白云岩内还有一神泉,出自洞壁隙缝间,其水如丝,涓涓细流,四时不竭,清洌异常,每日可供百人饮用,其名为“一滴泉”。此外,岩内还有一奇,细观洞壁石纹,西部如龙鳞片片,东部则似虎毛斑斑,真是龙盘虎踞之地。

七家山奇峰林立,怪石罗列。著名的双尖峰,如镂管写天;铁障峰,高耸色紫;铁船峰,酷肖舟艇;绛霄峰,似排牙列戟;老人峰,如着古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还有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抱龙峰等,各具神韵。怪石有钓石(又称姜太公)、兔石、驼石、偶来石、孤坐石、白虎石、神鼠过天桥、金龟攀壁等。

白云崖范围十多公里,其中主景区2.2平方公里已规划浮山风景名胜区内,为一级保护区,并安排一日游。

白云青鸟

白云崖位于我县白梅乡境内,距县城40余公里,历史上曾为白云演禅师道场而得名。宋建为寺庙,寺内可容千人,故又名白云寺。南朝以来就成为佛教胜地。山中奇岩怪石,举目皆是,山上奇峰,无不引人入胜。更有羽毛华丽叫声动听的“白云青鸟”,为古桐城八景之一。

来白云岩的游客,大多是因“白云青鸟”景观慕名而来。青鸟,是一种浑身青碧的`鸟。白云青鸟是旧桐城八景之一,桐城文派三祖之一的刘大_在《浮山记》中这样写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民间将她作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据说,看见青鸟的人就能遇上好运。旧时,大量青鸟它筑巢于白云岩穴内,它们生活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每天沐浴而歌,伴云而飞。可是,青鸟来去无踪,一般人难见其真容,有道是“白云好寻,青鸟难觅”,它常常在我们的寻寻觅觅中,像消逝在林间的风一样,不见了影踪。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青鸟,它是否在我们的期盼中带来一场美好的相遇?

七家山

七家山,又名白云崖,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城东北46公里的白梅乡境内,西距浮山风景名胜区10公里。全山周长15公里,有8岩、3洞、11峰、8怪石、2泉、2池等著名景观,堪与浮山相媲美,素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七家山西北部山腹中,有一石屏方整、深邃奇峻的山岩,原名“西岩”。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七家山西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白云岩,为七家山岩洞之首,高33.3米,宽50米,深16.3米。细观岩内石纹,西部如片片龙鳞,东部则似虎毛斑斑,奇趣盎然。洞壁隙缝间,涌出一泉,泉眼细小,流水如丝,涓涓不断,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清冽异常,每日流量可供百人饮用,泉源处石壁上阴刻“一滴泉”3个篆体大字。岩前曾有木楼,楼后为大士阁,宋高僧义青禅师住持浮山大华严寺时,以此岩为方丈室,岩巅题刻“青华严方丈”5字,至今仍清晰可见。明邑绅吴道新曾兴建殿宇,名为“白云草堂”。现存寺庙建于清同治年间,前后2进,砖木结构,共有房屋10余间。1963年枞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南北100米、东西100米,为其保护范围。白云岩有稀世难见的一绝——青鸟。青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传信的使者,在外国被看着幸福理想的象征。生活在白云岩的青鸟为黛黑色,形似八哥,但尾长。它筑巢于岩穴内,每日清晨用泉水沐浴,傍晚在山泉傍梳洗,午夜吟唱,声音动听、清脆悦耳。青鸟频来,为白云岩增添了不少动人的情趣。“白云青鸟”曾被誉为古桐城八景之一。清刘大在《浮山记》中写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

七家山,海拔390米,山高峰险,崖壑幽绝,奇景壮观,曾吸引墨客骚人来此揽胜抒怀,崖壁间现存石刻21处,其中宋刻4处,主要是历代游人赞咏山之风景的题诗、题词和题名文字,字体或楷书,或篆书,行、草、隶书兼有之,均笔力遒劲,神彩潇洒,实为难得的书法艺术遗产。山上岩峰罗列,风貌各异:双尖峰,如镂管写天;铁船峰,似舟艇启航;老人峰,如着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还有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等,神韵别具。山中奇岩怪石,举目即是,俯首可见:抱龙洞,又名青华岩,洞高四丈,宽十余丈,深达八丈,可游可居,以穹顶中缝为界,左右岩石一边赭,一边黄,一边纹理竖直,一边纹理斜平,用物敲击,一边激越,一边深沉;蛾眉岩旁函云洞,洞体不大,神奇的是,山上云雾,常起升于洞口,洞内有雾,山上有云,洞内雾消,山上云散,阮自华题刻“函云洞”,赵凡夫题曰“函云关。”函云洞左侧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明书画家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5字。函云洞后还有月龛、鹤仙、吕洞宾拔剑窦、钧鱼台、青藤洞等胜迹。安石台旁的母岩内,五小岩会聚,形态各异,形成了一岩集数岩,一洞套数洞的奇观特境。铁障峰与铁船峰间有深池,人称芥拗池,现已建成七家山水库,高峡出平湖,盈盈绿水,将山峰、灵岩映衬得分外秀美。岩壁间石刻数桢,峰峦上奇木千株,山谷间畲田一片,组成了翠碧香浓的人间幽境。明学者方学惭遍览山中胜景后,欣然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石径斜穿绿,岩花半入云;望中孤鸟没,天末楚江分。

醉倚层楼月,暗来万壑曛;冁然成一啸,谁许达人闻。

白云岩寺

白云岩寺位于安徽省枞阳县七家山中,历史悠久。宋治平元年(1064年),高僧义青禅师为浮山大华严寺住持,以白云岩为方丈室,并在岩顶题“青华严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见。后白云端、白云二禅师,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弘扬佛法。文革时,寺庙毁损严重,改革后有九华山僧人住持,重修寺庙,周边游客、香客日渐增多,每月初一、十五更是佛事兴隆,但仍以正月初一、初七、十五为盛,游人香客漫山遍野,游岩已成为民间的庆贺春节的传统节目。

吴道新

吴道新,明代末官吏,诗人。吴一介孙,安徽桐城人(今枞阳钱桥乡人)。字汤日,号无斋。天启七年举人,官至工部主事。明朝灭亡后,隐居白云岩,人称无斋先生。主要著作有:《潜德居诗集》五十卷;《龙眠风雅》一卷(录诗七十五首);《桐旧集》一卷(录诗十七首);《潜德居文集》十卷;《浮山志》十卷。

白云岩记事:函云之左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五字,吴道新有文记其事。

该旧址位于于枞阳镇正大街中段陈氏宗祠。陈氏祠堂系清代建筑,前后3进,占地面积531.2平方米,建筑面积494.5平方米。前进因街道拓宽时拆除,中后进房屋于1978年按原貌修复。总体系砖木结构,拱梁立柱穿斗,墙壁齐檐封火,屋面覆盖古瓦,翘檐飞角。门楼呈八字形,门框为方柱石,门上方刻双狮抢球。进门两边是板壁厢房,两进之间,有长方形天井。中进宽阔,厅堂竖立8根主柱,石趸高垫。上梁雕刻人物、花卉、龙虎等;天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