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潼关是哪个省的城市 潼关有哪些民俗文化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06 05:01:48浏览:16分类:旅游攻略

潼关是哪个省的城市 潼关有哪些民俗文化

潼关是陕西省的城市。潼关即潼关县,是陕西省渭南市下辖县,地处于陕西省东部,与灵宝市、华阴市、洛南县、大荔县相接壤,北部隔着黄河与芮城县相望,全县下辖1个街道、4个镇,区域内总面积约有526平方千米,境内有多个旅游景点。下面我将详细为大家介绍潼关是哪个省的城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往下阅读了解。

潼关是陕西省的城市

1、潼关建置始于商代,隶属于定国,称为桃林,周代改名为渭汭,西汉时期隶属于京兆尹,名为船司空官,设立船司空衙门。

2、潼关从西魏开始并入敷西县,明洪武时期设立潼关卫,属中军都督府管辖,直到清朝时期撤销设立为潼关县,民国时期划分为陕西管辖。

3、潼关境内有黄河过境、渭河入境,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此外当地还富含植物、动物、矿产资源。

4、潼关建置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越,当地有马超刺槐、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秦王寨、潼关城遗址、杨素墓、黄河风景区等旅游景点。

潼关有哪些民俗文化

潼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地的民间艺术涉猎广泛,例如歌曲、器乐、歌舞等,其中歌曲包括劳动号子和小调,器乐主要为鼓乐,当地还有独特的婚俗与葬俗。

文/萧山

沿着黄河发源地东行,在“几”字大湾最后的南行东拐的地方有一个小县城。这个地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下雄关——潼关。

潼关古属雍州,商为桃林,周为京畿内地,春秋时称“桃林寨”。相传周武王曾放牧于此,其时有“马放南山,牧牛桃林”之说。战国属秦,秦设函谷关,桃林寨与函谷关共同担负起守卫秦国之大任。自后秦汉以来,“桃林高地”、“潼水关”、“桃林寨”都是潼关的称呼。后周文帝破东魏军,杀大将军窦泰于此,改桃林寨为“潼谷关”,至此潼关才作为一座独立的关口出现。至明洪武七年,设潼关守御千户所,九年,设潼关卫,清雍正五年始设潼关县。其后名称虽有小的改动,但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称谓。

潼关城南依巍峨秦岭,北临滔滔黄河,东有不测禁沟,西靠华岳天险,是天然的“四塞之地”。古时“王者设险以守其国,其地金汤千里,则一方之保障系焉”。“自函谷废而潼为关,则锁钥丸泥,巍然重镇,称百二之雄者惟潼是赖”。《春秋传》云:“秦有潼关,蜀有剑阁,皆国之门户”。《山海关志》:“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为首称”。唐人诗云:“人间路止潼关险”。人们常以“狼烟四起”来形容某地战事之紧急,而于潼关来说,这“四起的狼烟”远不能说出潼关之重要。潼关人讲“五起狼烟”就是要比你“四起”多一起。由此可见,潼关确实是“势壮三辅,门扼九州”之地。

潼关之关得意于山川之险,关城之东南、西南有四座名山供卫,东南麒麟山、印台山,西南凤凰山、象山(俗名“蝎子山”)。四山耸立成掎角之势,为城之高地,驻兵其上,视野开阔,尽监各处要害。东南沿禁沟设有“十二连城(烽火台)”向南延伸至秦岭脚下,把整个城池变成一方巨大的楔子稳稳当当扎在黄河南岸,成为守卫关中平原的最稳固的堡垒。

禁沟之下潼水潺潺,这发源于秦岭松果山佛头崖的潼河水,流经禁沟,有了泉水的加入更见其浩大雄壮。潼水穿城而过,由北水关注入黄河。“险关有水曰潼,出关北注入河,故其名为潼关”,这应该是潼关得名之由来。

“无限风光在险峰”,潼关虽不是险峰,却有着别具一格的美。“潼关八景”便是其一。

站在潼关塬上,放眼北望,中条山赫然在目。如逢雪天,银装素裹的中条山不就是潼关城前摆着的一条案几么?回首向南,巍峨秦岭,连绵群山,云雾缭绕于山腰,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副“秦岭云屏”的巨幅画卷呈现眼前。春日踏青黄河边,早看“黄河春涨”,晚赏“谯楼晚照”。闲暇之时游东山,瞻仰女娲神像,在传说故事中领略“风陵晓渡”的魅力。现在虽不能听到“道观”那穿透人心的“神钟”之声,也感受不到“雄关虎踞”磅礴大气。但我们可以步行“十里长廊”遥想古战场的战阵厮杀,可以以在“东山文化景区”感受潼关的历史人文。可以在黄河滩品“正宗鲶鱼汤”,更可以爬佛头崖看遍“十万大山”俯瞰潼关大地,这里有着不一样的美。

潼关虽是小地方,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方小天地发生过很多足可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秦昭王用白起而出关收函谷,一战得魏国六十余城。昔日魏地,今日秦地。所以在潼关有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谚语。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韩遂于潼关厮杀,鏖战月余,曹操虽胜,但几乎“殆死潼关(诸葛亮《后出师表》)”。在民间至今还流传有“马超刺槐”的故事。至唐天宝年间,因“安史之乱”的缘故,作为守卫长安的潼关更显重要。先后有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驻守潼关。历后各朝,在潼关均有战争,其中尤以“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和清朝的战争最为激烈。“炮击董社塬”“闯王守潼关”等故事依然流传。

潼关除了有真实的历史记载,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相传女娲炼石补天以后,想找一块修养身心之地。巡遍名山大川,惟觉潼关为佳。待其死后,人们为感念其补天救民之恩,将其安葬在黄河南岸,尊之曰“凤陵”。后经几世沧桑,河道南移,黄河水覆陵地而流,后人便将此地渡口称之为“凤陵渡”,现在的山西“风陵渡”就是“凤陵渡”的转音叫法。

潼关的古称“桃林寨”也是有传说的。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邓林”就是桃林。这便是潼关最早的称谓“桃林寨”的来由。还有“佛头崖下公主修行”、“秦王寨马刨清泉”等等故事,都是发生在潼关这块神奇的地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兼具山河之盛的潼关人也有了山的厚重,水的灵动。这里不仅有胸怀天下的“神人神迹”,更有彪炳史册的真人真事。名动华夏的“关西夫子”——杨震,便是潼关水峪口人。他的耿直和廉洁随着他的“暮夜却金”故事广为流传。“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之论犹在耳畔。杨震陵寝所在地已经改为“四知村”,陵墓已被建成“杨震廉政教育基地”,供后人瞻仰参观。

被后人称为“父子阁老”的刘崎、刘宽父子也是潼关刘家村(还牛堡)人。刘宽虽出身宦门,但受纯朴和顺的家风影响,自幼便养成崇尚朴素、推重谦让的习惯。一次在路上驾车而行,有人误认他所驾之牛是自己丢失之牛,他什么也不说就让那人把牛拉走,自己步行回家。不大一会儿,丢牛之人找到自家牛就把刘宽的牛送还,并连连扣头谢罪:“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刘宽却宽容地说:“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此事传扬开去,州县乡里咸服,称他们村为“还牛堡”。还有后来的杨钦、杨素、葛大纪等等等等,正是因这些先贤存在,教化了潼关人朴实勤劳、与人为善的尚古乡风,孕育了一代代崇礼俭朴的潼关人。

然而潼关始终是与战争相连,做为供卫大都的关隘,潼关屡经战乱,兵火焚劫。尤其在李自成破潼关建立大顺政权以来,“城内居民,惟兵丁衙役为多。”人员迁徙流动频繁,多有“流放之徒”,来往之地各异,风俗为之一变。在诸多民风融合之中,始终有“兵匪之气”相伴。最易体现的地方就是言语上的变化。语音短而强,声腔高而亢,“生、冷、硬、倔”(参看拙作《潼关人》)便是他们最具代表的特点。但就其根本还是崇礼谦让的。

昔日的古关让人留恋,如今的潼关更令人欣喜。在新时代官民的励精图治下,潼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托山水之利,在秦岭的“东潼峪”、“西潼峪”开设的金矿,使潼关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产金大县”,因而潼关有了“华夏金城”的美誉;于古城旧址修建“东山文化风景区”,重修的古城遗迹“让潼关焕发勃勃旅游生机。

如今的潼关早已经远离杀伐征战的年代,代之而起的是欣欣向荣的蓬勃生命力。

华夏金城,岳渎相望。站在潼关塬头俯瞰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汇壮美图景,河中快艇飞驰,岸边游人如织。连霍高速贯通东西,黄河大桥连接南北。古关影耀,水波粼粼,好一幅山河表里的壮美画卷。昔日《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依然还在,可“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之感慨已经一去不返。于“鸡叫一声听三省”的潼关来说,无论是出省到山西、河南,还是去省城西安都是非常快捷方便的事情。

抚今追昔,诸多感慨集于笔端。壮哉我“华夏金城”!美哉我“山水潼关”!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