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尴尬”一词的偏旁读什么呀?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1 09:08:23浏览:14分类:文字大全

“尴尬”一词的偏旁读什么呀?

一下是一篇文章 有时间 楼主可以读一下

辨识偏旁部首:尴尬尢与九

“尴尬”一词,《说文》作“尲尬”.《说文》:“尲,不正也.从尣兼声.”“尬,尲尬也,从尣介声.”也就是说,“尴尬”二字都是形声字,形旁是“尣”.

“尣”,是什么意思呢?《康熙字典》:“‘尢’(wāng)字本作‘尣’,通作‘尩’.”而“尢”字《说文》解释为:“跛,曲胫(人)也.从大,象偏曲之形.”段玉裁注:“跛者,蹇也.跛者多由曲胫.”察其篆体,“尢”确实象“曲胫之人”.《词源》解释得更为清楚,摘抄如下:

尪:骨骼弯曲症,胫、背、胸弯曲都叫尪.尢(尣)的重文,或作尩、尫.《左传僖二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尫.”注:“巫尫,女巫也,脊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吕氏春秋"尽数》:“苦水所多尩与伛人.”注:“尩,突胸仰向疾也.”

看来,“尢(尣)”是一种残疾,“尢(尣)”字旁的字多与人骨骼弯曲之状态有关.再举两例如下:

尰:“足肿.说文作瘇.诗小雅巧言:‘既微且尰,尔勇伊何.’传:‘肝疡为微,肿足为尰.’”(《词源》)岳麓书社《白话四书五经》翻译为:“烂了小腿又肿脚.”

尥(尦):“《说文》:‘行胫相交也.’《六书故》:‘今人谓筋骨弱,举足不随为尥.’”(《康熙字典》)

令人尴尬的是现代汉语中的“尴尬”似乎与残疾没什么联系.

按《集韵》“行不进”和《康熙字典》《说文》“行不正”的解释,我想“尴尬”的本义应该是因腿疾而走路不稳的样子.由此引申为“行为不正,鬼鬼祟祟”.《词源》援引例证: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这个开酒店的汉子又尴尬,也是鬼了!”《二刻拍案惊奇》(六):“后来见每次如此,心中晓得有些尴魀.”

这两种词义现已不用,至于本文首段的两个“尴尬”应该都是后起义.“尴尬事”指“处境为难或棘手难处理的事情”,这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义.如《雍熙乐府》(十二)行香子“名利贪婪,世事尴尬,空使人白发髧鬖.”“尴尬”也引申为“不三不四,左右不是、没有着落”,如“我们不能不正视汉语的尴尬地位.”它的另一个常用义属方言,指“神色、态度不自然”,“老师颇为尴尬”一例即是.

说起方言,“尴尬”我们读为“gāngàn”,保留了古音,《唐韵》的注音就是“古拜切”,即“gài”.从这个注音的角度,我们再看两例:

《朱子语类"四七"论语二九》:“便是世间有这一般半间不界底人,无见识,不顾理之是非,一味谩人.”

宋吴泳《鹤林集"二七"答家本仲书》:“又思向来讲学,只是半间半界,无诣平实处.”

这两句中的“间界”,我们的方言就是读作“gāngàn”,其实就是“尴尬”,《词源》:“间界,今通作尴尬.半间不界,也作半间半界:不深刻,肤浅不彻底.”《红楼梦》有例,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中,那个“尴尬人”——为保地位谄事贾赦帮这个颇有些春秋的老公向贾母讨她“离了她饭也吃不下”的大丫头鸳鸯为妾的那个邢夫人——用“肤浅”形容确实“肤浅”了一点,她简直是——用我们的方言说——“方得可以”.

要说“九”字,先讲一个故事.据《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作《字说》,多穿凿附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但是苏轼对这本《字说》颇多异议,徐慥《漫笑录》载: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又曰:“鸠字以‘九’从鸟,亦有证据.《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爹和娘,恰是九个.”

这个笑话指出了王安石《字说》的最大失误——忽视形声字.“鸠”其实是“从鸟九声”,说简单一点就是,“鸠”字是个形声字,形旁是“鸟”,而“九”字只是声旁,也就是仅起表音作用的音符.当然,认为“字音每象物声”(张行孚《说文发疑》)的语言起源摹声说派或许把“九”字解说为“鸠的叫声”吧.

《说文解字》:“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新编说文解字》认为“九,象形,是古‘肘’字,象曲肘之形”,恐本于朱熹,“九合诸侯”朱子以九纠通用,解为“纠合”.丁山《数名古谊》:“九,本肘字,像臂节形.臂节可曲可伸,故有纠曲义.”

徐仲舒《甲骨文字典》与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据“九”之甲骨字形和《说文解字》的看法,认为“九”“句”(钩,即钩)同义,训为“屈曲”.

《列子"天瑞》:“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张湛注:“究穷也一变而为七九不为次数者全举阳数领其都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究变者,声训之法.”也就是说,“九”“究”音同义通,释为穷尽.

《康熙字典》:“又隶书防诈伪,凡纪数九借用玖.陈绛曰:洪容斋五笔九作久,阳数九为老久义也.”

可见,从字形看,“九”即“肘”、“句”(钩),有“纠曲”“屈曲”的意思;从读音来听,“九”即“纠”(丩)、“究”“久”,有“纠合”“穷尽”“长久”的意思.

尴尬的是现代汉语中带“九”的字似乎与作为数字“九”的联系很少.

带“九”的字绝大多数就如上则笑话中的“鸠”字,是形声字.如:仇(从人九声)、尻(从尸九声)、叴(高气也,从口九声.临淮有叴犹县)、宄(奸也,外为盗内为宄.从宀九声)、究(穷也,从穴九声)、轨(车辙也,从车九声)、肍(熟肉酱也,从肉九声)、氿(从水九声.《尔雅》“仄出泉曰氿”)、艽(远荒也,从艹九声.诗曰至于艽野)、朹(古文簋.注:簋以木为之,故字从木也.当作朹,宗庙器也)、旭(从日九声.注:邶风“旭日始旦”,传曰“旭者,日始出”).

作为声旁,跟本字确实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极少数表示义符的“九”字也另有它意.举例如下:

馗:《词源》“四通八达的大道,同‘逵’.王粲《从军行》(其五):‘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说文》“九达道也,从九首.”段注:“会意,首犹向也,故道字亦从首,九亦声.”

染:《说文》“从水杂声.”注:“此当云从水木从九,裴光远曰:从木,木者,所以染,栀茜之属也.从九,九者,染之数也.按裴说近似.字从九者,数之所究.言移易本质必深入之也.”

“馗”“染”二字中的“九”字并非实指,而应该解释为“多”.《康熙字典》:“九之为言多也.《公羊传僖九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言叛者众非实有九国也.”清汪中《述学"释三九》:“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

数字“九”在古代被定为阳数,《易经》阳爻就称九.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三国时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夏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我看“宜于长久”不仅是“俗嘉其名”,而且因为“九”“久”同音吧.我国把重阳定为老人节,就与这个传统有关.

另外有几例,也很有意思,附于文后.

卆:《词源》:“同卒,由草书所变.元刊古今杂剧中卒字多作卆.”

丸:《说文》:“圜也.倾侧而转者,从反仄.”注:“圜则不能平立,故从反仄以象之,仄而反复,是为丸也.”本义是弹丸.

杂:“杂”的简化,杂:“从衣集声.”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