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团河行宫的历史及其园林建筑的分布特点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06 08:50:44浏览:12分类:旅游攻略

团河行宫的历史及其园林建筑的分布特点

团河行宫是清王朝在北京名苑南海子里修建的四座行宫中最豪华的一座。它的兴建,与乾隆皇帝大规模修整南海子有极大的关系。

南海子,即南苑,位于北京城南郊,包括今大兴县红星中朝友好人民公社及丰台区南苑镇等部分地区。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占地约210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天然的狩猎场。辽金元时,这里是封建帝王进行游猎和习武的重要场所。元日亦有”下马飞放泊“之称。明永乐十二年(1414),明永乐帝下令在飞放泊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并经常到这里与近臣进行游猎活动。当年,这里草木茂盛,黄羊麋鹿出没其中,风景十分优美,是著名的”燕京十景“之一,其名曰”南囿秋风“。

清朝入主中原后,更把这里当做皇家苑囿大力营治。清顺治帝、康熙帝先后在海子里营建了数处行宫、庙宇,使南苑显得更加宏伟壮丽。南海子已成为清王朝在北京南郊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清乾隆帝25岁登基,处处以其祖康熙帝为楷模 ,甚至一言一行都要效法康熙帝。康熙帝曾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在南海子营建了南红门行宫。乾隆帝执政年间(1736--1795),把南海子中的原有建筑大部重修,并耗银38万两把原来的土海子墙改建为砖墙,长约120里。团河行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动工兴建的。

关于团河行宫兴建的年代,历来其说不一。笔者认为,团河行宫是在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疏浚团河后开始动工修建,竣工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因据《清史稿》记载:”乾隆四十二年(1777),南苑团河新行宫告成。“这与乾隆帝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所作《庚子季秋中浣团河行宫作》诗注记载相符:”(团河)既经疏浚,因于旁构筑数宇以供临眺,惟登览无暇,故工成三年,兹始因路便一到耳。“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适逢乾隆帝七十大寿。乾隆帝于是年9月中旬”自东陵展谒归,将诣西陵“祭祖,中途取道团河行宫。这是乾隆帝第一次来到团河行宫,其时团河行宫”已工成三年“。上溯三年,即乾隆四十二年(1777)。团河行宫告成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当无疑。 团河行宫的园林建筑占地约400亩。周围有宫墙围护,周垣四里。宫中有璇源堂、涵道斋、归云岫、珠源寺、镜虹亭、狎鸥舫、漪鉴轩、清怀堂八景,分为东湖、西湖两大景区。经过五年的精心营治,团河行宫山水相间,游廊曲折,诗情画意,宛若天然美景,是一处引人入胜的园林佳境。

东湖南部是一组传统的宫廷式建筑。经南面石桥过护宫河,一对铁狮雄踞在大宫门两旁,显示出帝王行宫的高贵、威严。铁狮铸工精细,栩栩如生。左右是东西朝房和御茶房、寿膳房。西所共三进院落。第一进为大宫门,军机处分列左右。第二进为二宫门,迎面是由太湖石堆砌的假山,上镌刻”云岫“二字,乃乾隆帝御笔。假山下有三洞府,互相连通,两旁是东西配殿。转过云岫峰北行,是第三进”璇源堂“,殿内额题”时与天游“。内悬乾隆帝《题璇源堂诗》诗匾,有”轩窗朗润诚娱望,笔砚精良正待吟“之佳句。这是乾隆帝的书堂,他经常在这里接见臣僚,处理日常事务。出璇源堂北门是涵道斋,后出抱厦,濒临东湖。”斋建书堂后,临池俯淡然。因之额涵道,遂以凛临渊。“乾隆帝有时在这里会见大臣,探讨治国安邦之道,历代兴衰之理。

东所二宫门内有一对麒麟抱鼓石,上为木影壁,漆饰彩画。北面是清怀堂,堂临碧沼,白芷绿蒲,景色清幽秀美。这里是供太后巡幸时的寝宫。后殿称储秀宫,是后妃的住所。抱厦前檐内悬乾隆帝御题”风月清华“巨匾。因后殿有九楹,当地又称九楹殿,有东西配殿各三楹。殿前庭院遍植花木,苍翠欲滴,清香袭人。

这两所宫殿是团河行宫的一组主要建筑群,虽自成院落格局,但多有游廊连属,错落曲折,步移景异。窗扉、隔扇和天花板上精雕蝙蝠、万字、寿字、卷草等图案,外观朴素雅致,与园林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但殿内的装饰和陈设却非常富丽堂皇。各种名瓷古玩、盆景花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书堂内文玩字画,古色古香;精致的工艺品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反映了封建帝王穷奢极侈的宫廷趣味。

翠润轩位于东湖岛上,又名敞宇,三楹。东西长12.8米,南北进深7.3米,为大式歇山筒瓦卷蓬箍头脊,苏式彩画。翠润轩四周环水,碧波荡漾。湖中菡萏亭亭玉立,锦鳞千头。岛上绿草如茵,古柏参天,四望皆成画景。北有群玉山房,南有涵道斋、鱼乐汀,东有”露香亭“,西有漪鉴轩,掩映于苍松翠柳之间,与翠润轩相对成趣。乾隆帝有”时霏细点未云晴,露缀林枝滟水晶“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翠润轩的秀美景色。

西湖北部山顶有一座龙王庙,名珠源寺。沿北山拾级而上,步入山门,但见庙中苍松翠柏,虬枝九曲。湖西岸有濯月漪、狎鸥舫。濯月漪重檐,东出抱厦,檐角上翘,状如飞翼。狎鸥舫”室如舫而原非舫,取适名之曰狎鸥。“ 舫前石阶直达水面,湖中莲花万朵,芬芳拂面。顺舫后爬山游廊可达归云岫,这所建筑位于半山之上,踞岗面湖。值春夏之交或雨后初晴,东望湖山,波光变幻,洞生层云,不禁使人想起陶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名句。

盛夏,可至狎鸥舫赏荷,平台观鱼。湖中水波不兴,游鱼嬉戏于莲荷之间,情趣盎然。入秋,往濯月漪赏月,候玉兔东升,湖浸明月,风送荷香,沁人心脾。或至点景抱厦房小憩,由船坞登一洞天宝座船泛舟湖上。皓月当空,清风满怀,”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听湖水轻叩堤岸,波声汩汩,令人心旷神怡。

沿两湖间石花甬道北行,经两卷临河房、漪鉴轩,过拱桥,迎面是鉴止书屋,背山临水。”书屋临碧沼,向名曰鉴止。“西有御膳房,东有套殿。庭院荷叶墙随山势筑成,上覆绿琉璃瓦,典雅别致。乾隆帝常在这里读书,获益匪浅。常对臣子强调要光明正大,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圣训。故有”偶来俯空澄,心境两清美。不波胜其波,有鉴谓多矣“ 的诗句。

团河行宫有六座亭子。西湖西北岸的御碑亭与湖东南岸的云随亭隔湖相望;西山的点景四方亭与东湖东岸的”露香亭“遥相呼应。西湖南岸的过河亭接苑墙之南,此亭建于桥上,造型奇巧。亭下即团河之水,凤河即发源于此。河道驳岸用不规则的山石堆迭,如同天然的岩壑。流水潺潺,跌宕于山石之间,宛若鸣琴。最负盛名的是位于东北山顶上的镜虹亭。”以照言波则曰镜,喻形映日又称虹。“ 镜虹亭六方形,亭下石磴参差,古木清幽。登临揽胜,宫中佳景尽收眼底。待金乌西坠,晚霞映水,鹜飞鱼跃,风景如画;或倚亭远眺,听鹿鸣双柳,虎啸鹰台,草莽之间,兔翻雉飞,一派生机。

团河行宫集中了我国南北方园林艺术特点,即有北方的壮美气势,又表现了江南风光的秀丽妩媚,二者浑然一体,可称是南海子中一所融冶南北方造园艺术的杰作。 团河行宫建成后,清廷即派兵勇在行宫四周的堆拨房、军值房内驻防守卫。同时迁来18户满族人居住在行宫东部,负责行宫的维护和供皇帝临幸时役使。

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是年八月初,侵略军在南海子焚烧寺庙,射杀苑中禽兽。在南苑驻守的清兵不堪一击,闻风而逃。日本、英国等国侵略军先后闯入团河行宫,把行宫中的珍宝洗劫一空,带不走的名瓷、石雕尽行捣毁,使团河行宫遭到严重破坏。

1922年10月,冯玉祥任陆军检阅使时,在南苑组成检阅使署;属下部分军队曾在团河行宫内驻防。冯部驻军期间,曾在宫中东湖东岸石板房一带,为兵士修挖浴池;又在团河行宫东所宫殿区兴办被服厂。1924年夏,冯玉祥在团河行宫北部买地,为阵亡官兵修建昭忠祠。”那祠是一座五上六厢的院子,正中一座亭子对着大门,院子后面是一片广阔的坟地,埋葬阵亡官兵的骸骨。“ 当地群众把这片坟地称为”冯玉祥义地“。笔者少时所见,昭忠祠早已废圮,只存门口一对铁狮;北面一座高大石碑,隐约记得碑上镌有冯玉祥将军的诗文。据老人记忆,这对铁狮即是冯玉祥当年从团河行宫移去昭忠祠门前,即上文所提到团河行宫东所大宫门前的那对铁狮。笔者清楚地记得,昭忠祠门西侧的铁狮左前腿已断。现在这对铁狮和那座石碑已不知去处。

团河行宫彻底毁于1937年日本侵华和国民党接收时期。

1937年7月27日,日本侵略军突然向驻扎在团河行宫内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在炮火中,团河行宫一部分又遭到严重摧残。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了修建南苑机场和廊坊、黄村、南苑火车站等,开始大规模拆毁团河行宫。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贪官污吏为中饱私囊,仅四五年的工夫,把团河行宫的主要建筑拆得一干二净,宫中的树木也被砍伐殆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团河行宫遗址曾被几个单位长期占用。1957年被划归北京市园林局作为绿化用地,但这一组古代园林遗址并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修缮。河湖山石驳岸被拆毁,与西湖小船坞的条石一起运走修建了剧场。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西湖东南岸的云随亭等又被拆毁,令人痛惜。

至八十年代团河公园建筑前,行宫遗址还有古柏159株,虽历尽沧桑,仍浓郁如黛,傲然挺立。行宫内山水依然,时有土山50余亩,南山海拔52.53米。西湖水面约60亩,东湖水面约15亩。东湖岸边的群玉山房、钓鱼台和东湖岛上翠润轩基本完好。西湖西南岸的大船坞仍可利用。云随亭、点景抱厦房、”露香亭“、狎鸥舫、归云岫、珠源寺、漪鉴轩等都有遗址可寻。保存最好的是西湖西北岸的御碑亭。亭四方形,为大式歇山重檐筒瓦调大脊,吻垂戗兽,旋子彩画。亭内有乾隆帝题诗碑一座,碑身四方形,汉白玉质,上为四角攒尖顶;碑额浮雕双龙戏珠,中间篆书”御制“二字;碑身四周浮雕叶蔓花纹。下为须弥座。题诗碑通高5.7米,每边宽1.2米;须弥座高0.9米,边长1.4米。碑身四周镌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至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御制团河行宫诗作四首。因修建团河行宫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乾隆帝面对其奢侈豪华”抚景不能不引以为愧“,曾作《知过论》一文”以当自讼“。御碑亭西面的碑文就是传说在南海子早已失传的《罪己诏》。

中国是一个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也是一个由多民族所组成,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又富于革命传统的伟大国家。各个民族,由于长期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共同发展壮大,因而在建筑方面,从分布范围和数量上来讲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但同时,各民族和各地区的建筑又有若干独自的特点,呈现着丰富多彩的情况。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