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06 12:08:01浏览:10分类:旅游攻略

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的语气.按照使用的不同位置,点号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一、句末点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

1、句号(略)

2、问号(?)(注意事项):

A、除一般的疑问句用问号表示疑问语气外,反问句和设问句句末也用问号.

例: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B、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要用逗号;但有时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是从不同角度发问的,并不是选择关系,则每句都用问号)

例: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例: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你干得了吗?

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C、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例:请你们说话小声一点好不好?

D、有的句子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了 一个陈述语气,因而应用句号.

例:谁都不知道他是谁.

我不知道他去火车站到底接谁.

请你问问她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3、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A、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例:歌唱吧,为迎接这辉煌的胜利!

B、语气很重,很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也用叹号.

例:祥林嫂,你放着吧!

例:小王,快来!快来!

例:哪里有唱得这样感人的!

例:怎么会讲得这么糟呢!

C、兼有两种语气的,例如兼有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的句子,通常应该根据句子的基本句式属于哪一种,根据这个句子用在哪个特定的地方所着重表示的语气,选用一个合适的点号.

例:这件事太难了,我该怎么办呢?

例:快去吧,这又有什么可犹豫的!

二、句中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

1、逗号:逗号是句中点号的重点.在单句中,逗号主要用于以下七种情况.

(一)、表示句子里边的一般停顿.

例: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二)单句的一般成分之间——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补语之间,定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不用点号.在下几种情况下,这些成分之间要用逗号.

A 主语、谓语的情况特殊

第一、主语(复杂的短语作主语)和谓语比较长,主语和谓语中间通常要用逗号.

例: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

第二、主语虽然短,但需要强调,主语后面要用逗号.

例:她,就是这次比赛中唯一的女冠军.

第三、主语后面带有语气助词,语气助词后面要用逗号.

例:你啊,还是这个老脾气.

第四、谓语是主谓短语,主语后有时要停顿,要用逗号.

例:你的申请,厂长已经同意了.

B 变式句中间要用逗号.

第一、谓语前置的句子.

例:出来吧,你们!

第二、定语后置的句子.

例: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第四、状语提到主语前头的句子.

例:眨眼间,岗尖岗尖的四大堆柴禾已经准备好了.

例:忽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了十分急促的铃声.

C 宾语较长,特别是当主谓短语或者动宾短语作宾语时,前边往往要用 逗号.

例:我知道,你是为中国战士的鲜血而痛惜……

例:他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打半个小时简化太极拳.

例:司机答应,把这批大学生尽快送到火车站.

(三)、某些复指短语后头或组成成分之间要用逗号.

例:张敏,我们的班长,昨天突然病了.

例:这位是总务主任,我们的管家人.

(四)句子中除了一般成分外,还有独立成分.这些独立成分和一般成分之间要用逗号.

例:我们,包括领导同志,明天都要去植树.

(五)、较长的并列的词语之间,一般要用逗号.

例:政治的黑暗,阶级的矛盾,人民的疾苦,在他的作品里都充分反映出来.

(六)、反复的词语之间要用逗号.

例:水,水,我要喝水.

(七)、转折连词后可用逗号,以突出转折的意思.

例:我的身体不太好,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好多了.

(八) 、顿号表示词语间的停顿,但当词语用作句子谓语和补语的并列时,用逗号不用顿号.如:

例: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例:文明,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历史进步的结果,人类智慧的结晶.

例: 你这话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斗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九)名词加了语气词“呀”“啊”“呢”等就成了短句,用逗号不用顿号.

例: 花园里的花可多了,什么海棠呀,玫瑰呀,米兰呀……五颜六色,挺吸引人的.

在复句中,逗号主要用于下边两种情况.

(一)分句和分句之间除了有时用分号外,都用逗号.

例: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闰土了.

( 二)少数关联词语后面必要可用.

例:祖冲之虽然驳斥了戴法兴的谬论,但是,他所编制的《大明历》还是被搁置了.

2、顿号

顿号也用于并列词语之间,不过这种词语比用逗号隔开的并列词语更简短.它表示最小的停顿.

例: 他引用了传说、民谣、古诗.

使用顿号应注意下列八点.

(一)、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不必要再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例:我国科学、文化、文艺、卫生、教育和新闻出版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者停顿很小,又不会产生歧义,中间就不必用顿号.

例:这在母亲的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啊!

其它如“工农业”“中外记者”“甲乙丙丁“等都是这样.

(三)、不是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顿号.

例:我家住北京朝阳区、和平里.(此句顿号前后是领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中间没有停顿,不应该用顿号.

(四)、只有两项并列词语的,一般不用顿号,而用“和”“及”等连词.

例:老刘病了.昨天小张给他送去点心和水果.

(五)如果要把简短的并列词语加以强调,这些并列词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世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六)邻近的两个数字(一、二、三……九)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如果是数字省略语,就要用顿号.

例:三四米 三五天 十五六顿 十之七八

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二、三部分是主体部分.

3:分号

分号和逗号都可以用于复句内部的分句之间,不同之处在于分号常常用在并列分句之间.它表示的停顿大于逗号.分号只用在复句中,不用在单句中.复句中除了并列分句以外的其他分句,如果分句内部已经用了逗号,分句之间通常就得用分号. 分号的作用主要是使各分句间的结构层次清楚.

例:做,要*想来指导;想,要*做来证明.

例: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注意: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例: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象夏天般 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4、冒号:冒号的基本用处是提示下文和总括上文.它表示较大的停顿.

提示下文:

(一)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下边,有引起收信人、听众注意的意思.

(二)有在“某某说”后面,表示后面是引用的话.

(三)用在提示性的话的末尾,表示后边有话要说.

例: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

例: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四)用在总提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者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

例:我们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五)表示后面是补充说明或解释性的话.

例: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六)用在强调动词后面的宾语,提起读者注意.动词常用的有:“想”“说”“问”“是”“记住”“认为”“证明”“宣布”“指出”等,宾语往往较长或复杂.

例: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例:事实证明:你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七)总括上文,在分项或从几个方面说了以后,用冒号表示后面还有一句总括的话.

例: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需要注意的是:

(一)冒号是句内点号.没有提示的意思,没有较大的停顿(即使出现了上述“想”“说”等动词),就不要用冒号.

例:华老师批评他:不尊守课堂纪律.(冒号没有提示作用,因此应删掉冒号.)

例:我认为这首诗很好.(没有冒号,使用正确)

(二)冒号一般管到句末,如果需要延长,要管几句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

例:本词典主要作了如下修订:一、增加了一千多个新词;二修改了释义下确切之处.例:姐姐来信说:“最近上海天气很热.妈妈已迁入新居.”

(三)“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的话前头,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中间或者后边,不用冒号.

例:李老师说:“我走了还有王老师,王老师会照顾她的.”

例:“谢谢你,”李老师说,“车快来了吧?”

例:“李老师,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范福喜问.

(四)带有强烈感情和表示大声呼叫的称呼语后边不用冒号,用叹号;属于相互交谈的称呼语后边一般也不用冒号,用逗号.

例:同志们!你们辛苦了!

例:小高,这是你的票.

(五)不要在一个句子里套用两个冒号.

例: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了三多现象:小企业多了,使用家用电器的多了,骑摩托车的多了.

这句话改为:小刘来信说近来农村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归纳为三多:小企业多了,使用家用电器的多了,骑摩托车的多了.

三、引号用法:

引号用途主要有下边两种:

(一)表示话在引号里的话是实际那样说的(或者想说的),或者是引用来的.

例:船工从酣睡中醒来:“敲门干什么?”

(二)表示放在引号里的话是有特殊意味的,如意义突出的,不照字面理解而别有含义的,作者不同意或者怀疑这种说法的,以及讽刺、反语等.

例:母亲是个“平凡”的人.(表示突出、强调)

例:白日的亮光把犯罪者的“成绩”完全暴露出来了.(反语)

(三)需要指出的词语以及专名、术语、成语之类有时候也用引号.

例:这就是“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由来.

例: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

使用引号,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用引号的话里还有需要引用的话,外边一层用双引号,里边一层用单引号.

(二)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里边;凡是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点标点.但是,引用的话末了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予以保留.

例: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例: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例:他把“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个回?”两句反复吟诵了好几遍.

例:那天晚上,我刚走到胡洞口,就听到“啊呀!”一声.

(三)只说出别人的话的意思,不照原样引用,叫做转述.转述的话不用引号.

例:有的说,你们走了,就像我掉了一扇膀子;有说的,你们走了,就像是吃饭时缺少了盐;有的说,要是背得动,妈妈要把你们背着送过鸭绿江.

四、破折号用法:

破折号是标号中的重点.它有多种用途,主要有下边两种.

(一)表示它后边是解释或补充说明的话.

例: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

例: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行文中通常用一个破折号引出解释或补充说明的话,如上二例.如果这类语句插在一个句子的当中,往往前后两处都用破折号.

例:作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

(二)表示 后面是跳跃或转折的话.

例:“好香的菜,——听到了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子的对面说.

破折号还有其他一些用法:

(一)表示说话中断.

例:“你——”老张看了看我,亲切地说,“未来属于你们,你们青年人一定要刻苦学习,力争成为本行的专家.”

(二)表示声音的延长.

例: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

(三)副标题的前后,或只用在前面.

例: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四)表示事项的列举.这种用法多用于文件和科技文献.

(五)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六)破折号有时也可用于总括前文.

例: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这种说法才是完全正确的.

五、括号:括号主要表示括起来的话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前边的词语或句子.这种注释或补充说明面比较宽,可以 解释语义,注明时间,也可以交代引出处,列举具体内容,还可以讽刺、批评、订正错误等.

使用括号要注意:

(一)括号要紧挨前面被注释或说明的词语或句子.

(二)按注释范围大小来分,括号可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种.前者只注释句中一部分词语,括号前如有点号要放在括号外边,括号内的最后一个点号(问号、叹号除外)应当省去.后者要放在全句句末点号之后,括号内的标点按一般情况处理.

例:他高声念道:“万道光芒地,将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郭沫若:《太阳礼赞》)

例:猿人是第一次能用双手制造工具的人,他和那种只能本能地使用自然工具(石块、木棒)的一般南方古猿,有了本质的区别.

括号和破折号都可以注释前边的话,两者的区别大致是:内容重要,属于正文的部分的,用破折号;内容不太重要,不是正文的一部分,只是注释,没有它也不影响意思完整的,用括号.

附带说明一下常用序次语的表示方式.

(一)用“首先”“其次”“最后”或“第一”“第二”“第三”等,后面用逗号.

例:首先,思想上要重视.……其次,要掌握有关知识.

(二)用“一”“二”“三”或“甲”“乙”“丙”等,后面用顿号.

例:根据代词指代的对象的不同,代词可分为三种:一、人称代词,二、疑问代词,三、指示代词.

(三)数字外面加了括号,序次语后面就不再加点号.

例:第一单元有下面几篇课文:

(一)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二)说“小”(三)文学评论两篇(四)用阿拉伯数字时,后面用小圆点.

(六)省略号用法:

(一)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表示重复的或者类似的语气的省略,还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二)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说话空隙,或者说话断续、沉默不语等.

例;原来如此!……

例:喂!是小陈吗?你托我买的书买到了……你什么时候来取?……好,好,再见!

使用省略号要注意下边三点;

(一)省略号所表示的不必尽举的同类事物省略,一般要在列出三项以后再用,以便读者据以联想和补充省略的内容.

(二)省略号前边的话如果到了需要停顿的地方,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就用什么标点符号(如果是顿号、逗号、也可以用):省略号后边不必再用表示停顿的符号.

(三)省略号相当于“等”“等等”,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四)省略号和破折号都可表示语言的中断,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省略号表示余声未尽,破折号表示戛然而止.

虽然在古罗马时期,描绘风景的画就曾相当流行,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的描绘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这是由艺术家认真观察自然的态度的确立。

如果说北方画家笔下的风景奇崛、冷寂的话,那么,南方画家则钟情于充满阳光的景致。但无论是冷清、辽阔和荒芜,还是温暖、起伏和茂盛,这些都是艺术家对自身生活区域细致入微观察的结果。

其次, 是艺术家描绘户外景致的技巧到了较为成熟的地步。

达·芬奇对风景的兴趣是异乎寻常的,无论是云雾、流水、云彩抑或山石、植被、花卉等,还是近景抑或远景,都是其关注和表现的重要对象。他在《岩间圣母》中对岩石的描绘几乎到了一种无可挑剔的程度,这是与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高超的描绘技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意〕达·芬奇 《岩间圣母》 木板油画

199cm×122cm 1486年 卢浮宫藏

威尼斯画派的乔尔乔内则开启了一种诗意地描绘风景的传统。他的《暴风雨》虽然也不是典型的风景画,但画面背景上的风景委实迷人之至:云彩、雷电、鸟以及可能影响了后来的印象派的郁郁葱葱的树丛都令人有美妙的猜测、沉思和遐想,仿佛有其独立的艺术品质。

〔意〕乔尔乔内 《暴风雨》 布面油画

82cm×73cm 约1505年

同一时期的北方画家老扬·勃鲁盖尔的《伊卡洛斯的坠落》也显得饶有意味。虽然其中的主题是奥维德《变形记》中的一个故事,但只是点到为止。画家似乎有意要我们注意除伊卡洛斯之外的其他细节,包括阳光下向远处伸展过去的大海、船只、海边的建筑以及前景的人物等,因而没有了任何让人大呼小叫的可能性,重要的就无疑是让观者平静地面对画面——这难道不正是风景画所要求的吗?

〔荷兰〕老扬·勃鲁盖尔 《伊卡洛斯的坠落》

布面油画 73.5cm×112cm 1560年

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藏

到了丢勒的笔下,出现了大量以往从未出现过的水彩与素描风景画。其中一类是自然风景画,另一类则是想象风景画。

自然风景描绘的就是艺术家的真实所见,甚至可以辨认出具体的位置。有学者指出,这完全是和丢勒强烈的“旅行欲”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旅行有时也是其躲避瘟疫的权宜之计。

〔比利时〕亨利·利斯 《1520年在安特卫普拜访阿尔弗雷德丢勒》 布面油画

1855年 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藏

想象风景顾名思义描绘的是虚构的风景。当然,有时艺术家还会突发奇想,把真实与虚构的风景对接起来,这正好反映出丢勒既是现实主义者也是理想主义者的全部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景描绘无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且孕育着巨大的可能性发展,就如英国批评家罗斯金所感慨过的那样:“在马萨乔的《纳税银》中,他对高山进行了逼真的描绘。如果这位伟大的画家的生命能够得以延续的话,我们将无法想象风景画领域到底会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或者一个伟大的风景画派是否会突然出现。”

〔意〕马萨乔 《纳税银》 湿壁画 255cm×598cm

1426—1427年 佛罗伦萨布兰卡契礼拜堂

但在当时的艺术价值观中,风景画依然是被轻慢的。

16世纪葡萄牙艺术家佛兰西斯科·德·霍兰德曾经提及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对风景画的鄙视态度:

佛兰德斯人的绘画只求迷惑人的眼睛。它是由装饰物、老房子、绿草地组成的,再加上一些树木、桥梁与河流等。佛兰德斯画家将之称为风景画,而且,他们会在画中零星添上一些人物。有些人喜欢诸如此类的东西。但是,这种画既无道理,亦无艺术可言,既不对称,也不合比例,既缺乏智性,又不加选择,简而言之,既不扎实,又无生气。

02

格列柯的贡献:独立风景画

西方美术史学者的一般共识是,只有到了客居西班牙的希腊画家埃尔·格列柯画出了著名的《托莱多风景》,真正独立意义上的油画风景画才随之问世。

〔西班牙〕埃尔·格列柯 《托莱多风景》 布面油画

121cm×108cm 1599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尽管细看之下,艺术家在画面上还是画了二十多个人物形象(路上和水边等),但是,他们均显得极小,不过寥寥几笔的勾勒,并非刻意突出的对象,仅仅只是无法辨明身份的人的符号而已。相形之下,风景本身则成了视觉活动中的主体。

〔西班牙〕埃尔·格列柯 《西奈山》 布面油画

41cm×47cm 1570年 克里特历史博物馆藏

17世纪就有不少这样的风景画,主要代表画家可推安尼巴尔·卡拉奇、普桑以及克劳德·洛兰等。

卡拉奇的《逃亡埃及》尽管依然与圣经新约故事有关,但是,人物身后迷人的风景与其说是等而次之的陪衬,还不如说是可以令人凝视更久的对象,在颇似全景式的画面里既有庄重典雅的城堡,也有田园牧歌的景致,从近至远,引人向往。这就是所谓的“一种新的优先顺序:风景第一,历史第二”。

〔意〕安尼巴尔·卡拉奇 《逃亡埃及》 布面油画

122cm×230cm 1603年 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

因而,美术史学者倾向于把此画看作巴洛克时期风景画的崭新风格和理想范本,而且,它确实为17世纪以来的风景画奠定了基本法则,影响了普桑以及柯赫和哈克特等人。

〔意〕尼古拉斯·普桑 《风景与波吕斐摩斯》

布面油画 149cm×197.5cm 1649年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克劳德·洛兰的风景画作品,英国美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爵士甚至给予了一种无可复加的赞美:“一切都处于‘协调’中,没有一个错误的音符”“让对自然外貌的概念和知识才能服从于整体的富有诗意的情感”。

其代表作之一《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正是一种理想的范例。画面的前景就有明暗的区分,左侧相对趋前,略有阴影,而中间的位置上是海岸、人物和船;中景是建筑物前的人物、建筑物侧面的树丛以及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的帆船;远景则是耀眼的太阳和波光粼粼的大海……

〔法〕克劳德·洛兰 《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

布面油画 149cm×194cm 1648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克劳德·洛兰总是喜欢对着自然画素描,为光留在大地上的微妙效果画过无数的速写,那些耐看的树枝和叶子、薄雾弥漫的天空以及波光粼粼的湖面等,都来自他的亲身观察,甚至连蒙眬的远景也来自他在自然中的所见。他不愿意像学院派画家那样去画画, 而是积极地寻求生动有致的语言, 升华自己看到的一切,让其变得更美。

〔法〕克劳德·洛兰 《夏甲和天使》(局部)

布面油画 1646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美国风景画家托马斯·科尔在其日记中曾经这样写道:

《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是我最喜欢的作品——氛围美、真实感、透光性以及水的流动感令人惊讶。

另一位美国风景画家阿舍·杜兰德则在其日记中这样记载了他在看了古代大师的作品后的印象:

首先想到的最重要的就是克劳德了……我在细看之后才会发表观点的,然而,看了这些作品,我觉得横穿大西洋已经值了。

03

写实与灵性:现实感的风景

另一种饶有特色的风景画也已悄然兴起——这就是荷兰的风景画。

以维米尔的《代尔夫特的风景》为例,艺术家描绘的就是自己的家乡,其中的各种房子均可一一对应于现实中的建筑物,也就是说,是颇为写实的,重现了三百五十多年前的古镇。

〔荷兰〕约翰内斯·维米尔 《代尔夫特的风景》

布面油画 96.5cm×115.7cm 1660—1661年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藏

其他同时代画家的作品如雷斯达尔的《纳尔登的风景》和霍贝玛的《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也都画出了再典型不过的荷兰风景,连对那种北方特有的透光感也有一丝不苟的呈现。

〔荷兰〕雷斯达尔 《纳尔登的风景》 布面油画

1747年 马德里提森-博内弥撒博物馆藏

〔荷兰〕梅因德尔特·霍贝玛

《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 布面油画

103cm×140cm 1689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18世纪更是见证了新意盎然的风景画格局。

狄德罗就认为,美在自然,他对无羁的大海、孤寂的山峦、无人涉足的河流有独特的想法,也对胡伯特·罗贝尔风景画中的古典废墟感慨不已。

譬如, 看到那幅《深处有亮光的长廊》后,他激情洋溢地写道:

啊!多么美丽壮观的废墟! 笔法刚中有柔, 而且挥洒自如, 信心十足”“废墟在我心里唤起的想法是伟大。万物都会死亡、湮灭,一切都会过去。只有世界永在,只有时间长在。我们这个世界多么古老!我徜徉在两个永恒的时代之间。

〔法〕胡伯特·罗贝尔 《深处有亮光的长廊》

布面油画 115cm×145cm 1796年 卢浮宫藏

英国人就特别青睐和收藏那些描绘威尼斯风景的作品。于是,卡纳莱托的作品就变得极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他一丝不苟地描绘了美丽的威尼斯风景,还由于他的笔下永远有明媚的阳光,找不到任何会与英国阴郁、潮湿的天气联系在一起的迹象。

〔意〕安东尼奥·卡纳莱托

《舰船回到总督宫旁的码头》 布面油画

182cm×259cm 1727—1729年 普希金美术馆藏

其实在英国本土,风景画的创作也有独擅胜场的表现。

庚斯博罗既能娴熟地将洛可可式的柔美风景与肖像女主人的天生丽质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也能独立地展示风景本身的魅力,《萨福克风景》即是一例。

〔英〕托马斯·庚斯博罗 《萨福克风景》

布面油画 66cm×95cm 1746—1750年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从华托的具有“游乐”意味的美好风景到使用照相暗箱描绘的各种真实风景,18世纪委实是一个令人大饱眼福的风景画时代。

〔法〕让- 安东尼·华托 《舟发西苔岛》 布面油画

129cm×194cm 1717年 卢浮宫藏

04

19世纪:成为精神共鸣

到了19 世纪,风景画进入更为异彩纷呈的纪元。首先是浪漫主义的风景观崛起后走向成熟,艺术家不再是将描绘对象变成如画的风景而已,而是要灌注想象、情感甚或寓意等。德国的艺术家尤其明显地吸纳了泛神论的思想

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是最先描绘浪漫主义精神的内在图像的风景画家之一。对于他来说,风景画仿佛就是祭坛画,而风景画的意义如同神殿,引起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之情。

〔德〕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橡木丛中的修道院》 布面油画

110.4cm×171cm 1808—1810年

在弗里德里希的《雪中的修道院墓地》(1810年,作品已毁于二战)里,寒冷的冬天萧瑟荒凉,光秃秃的橡树林中有一支送葬的队伍走向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墓地——哥特式的修道院废墟。

英国的风景画则呈现另一种气度。康斯太勃尔将英格兰南方乡村的风景表现得自然、清新、宁静、和谐和优美,同时又仿佛有绵绵的诗意涌现,给人特别耐看的享受。

〔英〕约翰·康斯太勃尔 《威文霍公园》 布面油画

56cm×101cm 1816年 华盛顿国家画廊藏

有趣的是,与很多画家不一样,康斯太勃尔特别不爱旅行,他的风景就是他所熟悉的英格兰乡村。事实上,在现实中,很多的风景有时看起来平平如也,康斯太勃尔的不凡之处就是善于发现其中的美,尤其是抒情的意味。他对云彩的表现精彩之至,几乎无人可以企及。

〔英〕约翰·康斯太勃尔 《干草车》

布面油画 130cm×185cm

1821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同时代另一位风景画家透纳则善于浓墨重彩地创作动荡、恢宏、充满力量感的风景画。

〔英〕威廉·透纳 《威尼斯大运河》 布面油画

91cm×122cm 1835年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他的《雨、蒸汽和速度——伟大的西部铁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种极富时代感的风景。疾驶的火车仿佛要从壮阔而又变幻着的背景中冲出来,而风景中具有动感的光色变化令人目眩和兴奋。在这里,色彩的交响本身就是艺术家激情喷发的最佳载体。

〔英〕威廉·透纳

《雨、蒸汽和速度——伟大的西部铁路》

布面油画 91cm×122cm 1844年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其次是法国印象派的问世。19世纪中叶以后,对色彩的研究及新型管状颜料的研发,让艺术家们得以在户外尽情地捕捉光、影和色的万千变化。

譬如,从来就没有人觉得伦敦的雾中有紫红色的成分,但是,极为崇拜康斯太勃尔的莫奈却一眼就发现了。他成了一个独特的系列。

〔法〕克劳德·莫奈 《干草堆》组画 布面油画 1890—1891年

莫奈也一次次地在不同的时间采用同一角度描绘弗特伊的风景,这不仅是由于他的不少艰难日子是在这里度过的,因而记忆尤深,而且,还可能因为其挚爱的妻子后来就埋在画面上的风景之中。每一次旧地重游,莫奈的感受一定都非同寻常。

到了印象派后期,风景画可谓更直抵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了。凡·高的代表作《星夜》描绘的是日出之前,艺术家在南方普罗旺斯圣雷米住过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楼上的东窗望出去的景色。

〔荷兰〕凡·高 《星夜》 布面油画 74cm×92cm

1889年 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人们也常常觉得《星夜》必定是凡·高主观想象出来的风景,因为画面中充满了奇特的、翻转的云彩,颇似旋涡;月亮与星星竟是黄的,属于鲜亮的暖色;一棵柏树翻卷缭绕,直插云端,看上去像是令人恐惧的黑色火舌,要吞噬掉周围的一切;村庄也非实景本身……这的确不是人们通常所见的风景画,其中有着画家在躁狂时形成的迷狂情感和虚幻、奇异的视知觉等。

正如艺术家所说过的那样:

当我有极度的需求时……我就出去画星星。

〔荷兰〕凡·高 《罗纳河上的星夜》 布面油画

72.5cm×92cm 1888年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

04

20世纪:似真却幻的内心投射

20世纪的风景画中, 现代主义的风格占了主导位置, 因而也显得更为多样化、主观化甚至抽象化。野兽派的安德烈·德朗的《伦敦桥》, 几乎都是平涂的斑斓色彩,而且是那些对比强烈的红、黄、蓝、绿,内中的主观意味极为鲜明。

〔法〕安德烈·德朗 《伦敦桥》 66cm×99.1cm

1906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立体派的勃拉克早在1909年就已经尝试采用近乎几何图形的色块来描绘《罗什-古戎城堡》(1909年,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

〔法〕乔治·勃拉克 《列斯塔克住宅》 布面油画

73cm×59.5cm 1908年 伯尔尼美术馆藏

精确派画家乔治亚·奥基芙的《纽约夜景》(1929年,林肯市谢尔顿纪念美术馆)铺陈的是夜色下依然充满活力和神秘感的都市生活,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是人工组成的悬崖峭壁,灯光下的车流加强了一种节奏感。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记忆的永恒》(193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示的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现实景象:远景上是令人联想到加泰卢尼亚的大海以及峭壁,前景却是荒芜的,既有似人体也像动物的生物体,也有像比萨饼那样软而变形的钟表;既有死寂的枯枝,也有在怀表状的物件上蠕动的蚂蚁、苍蝇……一切都似真却幻。

〔西班牙〕萨尔瓦多·达利 《记忆的永恒》 布面油画

24cm×33cm 1931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风格派的蒙德里安笔下,大都市纽约的街区简化成了色块和线条的有序组合,竟完全不见了那些可以用来指涉现实特征的细节……

要而言之, 艺术家们一方面要穷尽风景画创作的一切可能性, 另一方面则要寻求内心投射于外在风景的唯一性——这两者如何平衡和实现, 大概就是风景画领域里生生不息的艺术课题吧。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