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陈蕃的资料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2 16:48:53浏览:6分类:文字大全

陈蕃的资料

陈蕃

蕃,字仲举,汝南舆兴人。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母忧弃官。州辟别驾从事,复弃去。公府举方正,不就。徵拜议郎,再迁乐安太守,以忤梁冀,左转修武令,迁尚书,出为豫章太守。徵拜尚书令,迁大鸿胪,坐救李云免。复徵拜议郎,迁光禄动,免。徵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代杨秉为太尉,坐救李膺等免。窦后临朝,以为太傅,录尚书事。建宁初,与窦武等谋诛宦官,事泄,为曹节等矫诏反杀,年七十馀。

东汉太傅陈仲举——先扫屋宇而后扫天下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当中,2000多年前曾经兴起了一个庞大的王朝——汉朝。这个朝代历经24帝,延续了400多年,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王朝。不过,说起汉朝,在驻马店,有两个人物不能遗忘,一个是秦末起义军领袖、阳城(今平舆后刘)人陈胜。正因为陈胜的揭竿而起,举兵反秦,才有了后来的大汉王朝(详见10月9日本报文化视点《阳城陈胜在天中》)。另一位则是见证了大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平舆人——东汉太傅陈蕃。

陈蕃,字仲举,汝南郡平舆人。其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不过到了陈蕃一辈,家道中落,不再威显乡里。陈蕃15岁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一天,其父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知道此人虽年少却胸怀大志。感悟之余,劝道,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激励他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没想到,千年以前的两句对话,竟成了后人教子育人的名言。

在汉朝时,中国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吏的形式是“举孝廉”。陈蕃也不例外,在20岁刚出头时以举孝廉入仕,拜为郎中。不久,其母病故,陈弃官行丧。三年后,刺史周景任命他为别驾从事,他却因与周景谏诤不合,又弃官而去。这之后,公府也曾举荐其为方正,率直的陈蕃再次推掉。一直到太尉李固举荐,陈蕃这才离家为官,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后来,汉朝重臣李膺到青州做刺史。李的威政天下闻名,青州各地平日欺民榨财的官员听到风声,吓得都弃官而逃,惟独陈蕃安然而坐,“蕃独以清绩留”。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陈蕃的一鸣惊人,缘于他的一次“犯上作乱”。虽然他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赢得了一个“不畏强权陈仲举”的美名。

陈蕃在乐安任太守时,正值东汉外戚、宦官专权弄事之时。有一次,汉顺帝之妻梁皇后的哥哥、时任大将军的梁冀写了一封信给陈蕃,让陈为他做一件事。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能攀上像梁冀这样的高官无疑能青云直上,这是一般为官者梦寐以求的事。但陈蕃却不以为然。梁冀的信使来找陈蕃,陈蕃拒而不见,信使便假传大将军求见。陈蕃一怒之下,用皮鞭将信使打死。这种有悖情理的做法当然让一贯飞扬跋扈的梁冀所不容。他在皇帝面前一番“声讨”,陈蕃便被贬到修武县做了一名县令。幸运的是,由于陈蕃在任时政绩显著,没过多久,汉顺帝再次起用陈蕃,拜尚书。直至后来灵帝时官至太傅。

陈蕃的一生,始终都处在宫廷争斗时的动荡之中。作为东汉的大臣,他要么与专权的外戚争锋,要么和弄事的宦官相抗。《后汉书》的作者,南朝宋人范晔在评价陈蕃时,说他贤能树立风声,不计个人荣辱。在朝纲崩乱之际,与奸佞之人同朝争锋,以至于最终惨死在这上面。同时,说陈蕃以遁世为非义,所以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虽然大功未告成,但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百余年间,汉室乱而不亡,陈蕃功劳最大矣。

范晔的话,虽是一家之言,却道出了陈蕃作为汉室重臣为朝廷乱而不亡做出的独特贡献。这其中,陈蕃不避强权、犯颜直谏的做法最让世人感叹。

譬如在桓帝时,时任尚书令的陈蕃看到封赏逾制,内宠偎盛,便毫不犹豫地上疏皇上:臣听说那些事社稷者,社稷为上,那些事人君者,容悦为上。如今我蒙圣恩,备位九列,看到不好的事情而不去告诉皇上,我也就成了容悦之人。现在天下饥荒遍地,稼用不成,民用不康,可圣上还在胡乱封赏。有功之人没得到什么好处,无功者却因和圣上走得近而得了许多好处。甚至有的人,一门之内封侯的能达几人。这还不算,连年灾祸,十伤五六,可皇上却养着宫女数千,每天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计其数。常言说得好,小偷都不进有五个女儿的家门,那是因为养了这么多女儿,家中肯定贫穷,现在后宫养了这么多嫔妃宫女,岂不是让国家更贫穷吗?还有,狱以禁止奸违,官以称才理物,如果法亏于平,官失其人,肯定是因为皇上做得不好,现在天下人都在议论,狱由怨起,爵以贿成,希望皇上重视……

这篇奏章,在言及皇上的失误时,几乎没留任何面子,好在汉桓帝还算能纳言,最终采纳了陈蕃的一些意见,并且从宫中清退了500多名宫女。

还有一次,汉桓帝要去广城打猎,陈蕃听说后,又上疏说,当今之世,有三空之灾祸: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加上战乱不止,流民不断,正是皇上焦心毁颜、坐卧不安的时间,怎么能不顾社稷,扬旗耀武去围场守猎呢?

延熹六年(公元163年),陈蕃官至太尉,此时朝中有两个宦官被重用。他们便利用和皇上亲近的机会,诬陷排挤朝中的正义之臣。朝中大臣畏惧宦官,敢怒而不敢言,惟独陈蕃一人上疏死谏。然而此时的皇上已不再听信陈蕃,最终没能保住这些忠臣,许多人冤死在狱中。本来,宦官们也欲置陈蕃于死地,但终因陈蕃的名望过大,不敢妄动,使陈蕃躲过一劫。但一年后,因为党锢事件,陈蕃再次上疏进言。这一次,汉桓帝实在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将陈蕃削职为民。

党锢事件的起因依然是朝臣与专权的宦官争锋。当时,以党人领袖李膺为首的大臣在朝中失宠,宦官们以李膺、杜密、范滂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互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为由,诬陷他们。桓帝大怒,下诏书命各郡逮捕党人,入狱者达200人。陈蕃眼见事态险恶,不顾再次受到牵连,拼死上疏,说李膺、杜密、范滂等人都是正身无玷、死心社稷之人,却被禁锢闭隔,命悬一线。而皇上堵塞天下人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什么不同?如今皇上临政,先诛忠贤,遇善何薄,待恶何忧?只是听信奸佞小人的谄言,便要将无罪者入狱,杀无辜者于市。接着,陈蕃又力劝皇上除妖去孽,实在修正,而他自己,因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蒙采录,即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也不恨也。结果可想而知。此次上疏,陈蕃非但没能救出李膺、范滂等人,自己也被牵连了进去。

好在不久之后,汉桓帝驾崩,窦大后临朝,又重新起用旧臣。复诏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

公元168年,汉灵帝即位,因陈蕃在辅佐灵帝登基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后又下诏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但陈蕃坚辞不受,前后写了10次奏章。最后,窦太后只好作罢。这段时间,陈蕃位极人臣。他与外戚窦太后的父亲窦武一起,理朝纲,辅国政,用仁臣,试图使汉朝中兴。但是,面对强大的宦官势力,仅靠陈蕃、窦武少数几个人的努力最终无法实现。尤其是在后来,陈蕃、窦武预谋诛灭宦官,却不幸走漏风声,宦官们抢先一步,诡称陈、窦二人要废帝,骗得汉灵帝下诏诛杀他们。事发当天,陈蕃即被捕杀。皇太后之父窦武亦不能幸免于难。反抗一阵后,窦武走投无路,拔剑自刎。

就这样,一代名臣,从小便立志欲扫天下的陈蕃,带着未能扫平天下的遗憾走向黄泉。 陈蕃、窦武被杀后,此二人的宗亲宾客姻属,也被全部处死。过去曾被陈、窦二人举荐的门生故吏,也皆免官入狱。惟一幸免的是陈蕃的儿子陈逸。当时,陈蕃有位老朋友朱震,他听到陈蕃死讯后弃官而哭,先是冒着杀头危险偷偷掩埋了陈蕃的尸首。然后将陈逸藏匿在甘陵边界。而他和他的家人被发觉后,全部入狱。朱震受到严刑拷打,却誓死不言,陈逸得以生还。几年后,黄巾军起义,汉灵帝大赦党人,陈逸才走出深山,后官至鲁相。

忠君、报国、辅社稷之危,面君直言,不避生死,体现了一位忠臣的拳拳心志,更体现出天中先贤的风范。对于陈蕃,还有一点儿不能不提,就是他特别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唐人王勃在他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有两句话:“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的徐孺就是陈蕃最尊敬的学者朋友。当初,陈蕃还在做豫章太守时,就请过徐孺出来做事。陈蕃一生不喜欢应酬,更不招待宾客,然而,只有对徐孺例外。他每次请徐孺过来,两人相谈甚欢,忘了时间。为此,陈蕃特意给徐孺准备了一张卧榻,让他留下过夜。等徐孺一走,陈蕃就把卧榻悬挂起来,直到徐孺再来,他才放下来。陈蕃在汉顺帝即位时,因太尉李固的举荐而走上仕途,因此深知人才对国家的重要,在做尚书令时就力荐天下名士。这些人包括南昌人徐孺、平陵人韦著、汝南人袁闳、阳翟人李昙、安阳人魏桓等。但他所荐之人因不愿给昏君为臣,一个也没有出来做官,可惜了陈蕃的一片苦心。然而,从这里也能看到,东汉末年,世风已乱到多么危险的边缘。即便如此,陈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依然苦苦地支撑着,虽然最后的结果是捐躯死国,身首异处,但给后人留下的除了无尽的惋惜外,还有“大丈夫当扫除天下”而事未竟的悲壮。

陈蕃文言文翻译

吐蕃的读音是:tǔbō。

吐蕃的拼音是:tǔbō。注音是:ㄊㄨˇㄈㄢ_。结构是:吐(左右结构)蕃(上下结构)。

吐蕃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词语解释:

二、引证解释

⒈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古代藏族所建政权。据有今西藏地区全部,盛时辖有青藏高原诸部,势力达到西域、河陇地区。其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成公主联姻,与唐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明史籍仍习惯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为吐蕃,一作吐番。元中统间改称乌斯藏。

三、国语词典

我国唐代时西方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青康藏高原。其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并有冶铁、毛织等手工业。信奉佛教。为唐代西方的主要外患。文成、金城二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联姻,促进了唐、蕃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词语翻译英语TuboorTufan,oldnameforTibet,theTibetanTubodynasty7th-11thcenturyAD,alsopr.[Tu3fan1]德语Tufan-Volk(S)_法语Tubo(anciennomduTibet)_,dynastieTubo

四、网络解释

吐蕃吐蕃(音tǔ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___________,威利:bonchenpo,意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关于吐蕃的诗词

《吐蕃别馆月夜》《敦煌曲·吐蕃健儿面如赭》《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

关于吐蕃的诗句

汉心汉语吐蕃身吐蕃凭陵气颇粗吐蕃尊子仪

关于吐蕃的成语

握发吐哺醉吐相茵吞吞吐吐吐故纳新实蕃有徒周公吐哺吐凤喷珠吐心吐胆吐气如兰陈蕃下榻

关于吐蕃的词语

蕃篱之_周公吐哺陈蕃下榻吐故纳新出言吐词实蕃有徒醉吐相茵吐凤喷珠吐气如兰吸新吐故

关于吐蕃的造句

1、可是,承宏在龙椅上只坐了十天,吐蕃大军便败退出城,承宏无人管顾,“逃匿草野”,代宗对他赦而不诛,流放华州,后来死在那里。

2、不可思议的是,李适当时心里想得最多的,并不是怎样解决边疆的危机问题,而仍是怎样委曲求全地与吐蕃和藩镇妥协,怎样更多地搜刮民膏民脂的问题。

3、若夫北庭、回纥之部,白_、高丽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蜂屯蚁聚,俯伏内向,何可胜数。

4、由于太宗一手推行的府兵制无法支撑长期战争,致使唐朝无法承受与吐蕃打持久战的庞大消耗。

5、、南宋末年,朝野上下奸臣当道,外有金朝、西辽、大理、西夏、吐蕃以及逐渐强大的蒙古威胁,实乃内忧外患,乱世之秋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吐蕃的详细信息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陈蕃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陈蕃文言文翻译

 原文

 (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勤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陈蕃传》作者范晔。

 译文

 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

 注释

 1、尝:曾经。

 2、处:居住。

 3、庭宇:庭院和屋宇。

 4、芜秽:犹荒废,形容田地未整治,杂草丛生。秽:多。

 5、父友同郡:父亲同城的朋友。 郡:古代行政区域。

 6、侯:拜访。

 7、谓:对......说。

 8、孺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你,你们”的意思。文中指“小伙子”

 9、处世:处理事务。

 10、安事:怎么用得着打扫 安:怎么。事:本意为“侍奉,服侍”,此意为“清扫”。

 11、清世志:使世道澄清的志向。清,形容词作动词用。志:志向。

 12、甚:副词,很,非常。

 13、奇之:认为他与众不同。奇,形容词作意动用,以……为奇。

 启示

 《后汉书》评价陈蕃,说他“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故道远而弥厉”,并且认为“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闲,数公之力也”,陈蕃就算一位。

 这足以说明,扫天下和扫一屋完全不相干。人的精力有限,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如果把精力都放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则很难在重要的事情上有所作为。

 作者简介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

 陈蕃愿扫除天下(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其中《杨震暮夜却金》已编入小学教材,《强项令》选入中学教材。

 陈蕃下榻典故

 陈蕃下榻典故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范晔《后汉书·陈蕃传》节选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范晔《后汉书·徐稚传》节选

 陈蕃下榻典故译文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郡平舆人。……太尉李固上表推荐,征召任命为议郎,又升任为乐安太守。当时,李膺是青州刺史,以政风威严闻名,下属的城府官员听到这样的信息,都自已调往了别处,只有陈蕃为官清正、政绩突出没有走。乐安郡有位周璆,是高尚雅洁之人。前任和后任的郡守想征召他为官都不肯到,只有陈蕃能把他召来。陈蕃只称他的字不称名(以示敬重),特地为他设置一榻(留宿),走了就悬挂起来。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人。家里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为人谦恭节俭仁义礼让,周围的人都敬服他的贤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不肯就任。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尊贤的礼节请他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告退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准备一榻,徐稚走了就把它挂起来。

 陈蕃下榻故事

 陈蕃(?—168年)东汉大臣。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桓帝时,任太尉,与李膺等反对宦官专权,为太学生所敬重,被誉为“不畏强御陈仲举”。灵帝立,他为太傅,与外戚窦武谋诛宦官,谋泄,率官属及太学生八十余人,冲出宫门,事败被杀。

 徐稚(97年—168年),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字孺子。家境贫苦。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终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陈蕃与徐孺子,一官一民,一饭一榻留下了尊重知识,礼贤下士的千古佳话。

 陈蕃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他年少时独居一室,一心只读圣贤书,屋里满地狼藉,庭院杂草丛生,从不整理清扫。他父亲的朋友来访,谓陈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有悖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传统观念,也许就是他悲剧人生的隐患。

 陈蕃后来当官时,一般不接待客人。大概也就是保护个人的“隐私”,怕客人笑话他的邋遢窝囊吧。但是,对于高尚的'读书人,他却是情有独钟,破例接待,促膝长谈至于留宿。据《后汉书·陈蕃传》载,他在青州刺史李膺府中作幕僚时,郡中读书人周(qiú),是个品行高洁的士人,前后几任刺史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不肯,且避而远之。只有陈蕃同他能交往,有共同语言。周木常来拜访陈蕃,秉烛夜谈。陈蕃便在官署中特地为他设了一张床,待他离开后,再把床收拾悬挂起来。

 陈蕃到豫章任太守,结识了徐孺子。《后汉书·徐稚传》载:徐孺子满腹诗书经论,名闻南州。朝廷屡次征召他,他都因宦官当权,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而在民间设帐讲学,清谈论道。陈蕃到任后,闻其清名,以礼相待,亲自去拜访他,请他到府衙任功曹。徐孺子坚辞不就,但每常造访太守,既谒而退。陈蕃特设一榻,为徐孺子“专利”。去则悬之。此事后人多有仿效。

 《南史·孔休源传》载晋安王曾为孔休源“于中斋别施一榻”,早晚伺候。《太平御览》卷七十引《宋议书》载,北朝释惠林为魏文帝所赏,“上每引见,常升独榻。”后遂用“下榻、解榻、置榻、挂榻、悬榻、悬床、扫榻、徐榻、徐孺榻、稚榻、高士榻、陈榻、陈蕃榻、高悬一榻、一榻高悬、一榻挂壁”等表示对贤才的器重或对宾客的礼遇,也借指贤主、嘉宾。沈约《和谢宣城》:“宾客下坐榻,忧来命绿樽。”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陆游《寄题徐载叔东庄》:“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李白《寄崔待御》:“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怕ァ”杜牧《怀钟陵旧游四首》:“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唐宋诗词中多有化用此典,以摹士大夫尊重人才之美谈云云!

 陈蕃下榻典故点评

 陈蕃是东汉末年的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此人为官耿直,硬脖颈。桓帝朝,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这里记载的是他在东安太守和豫章太守任上的两段轶事。在东安太守任上,他特为郡里的高洁之士周璆设了一榻,周璆来他这里做客,他就把榻解下来,供周璆休息,周璆走了就挂起来;在豫章太守任上,他又为贤人徐稚设了一榻,他在郡里不接待宾客,但徐稚一来,他就会把榻解下来,供徐稚安歇,徐稚走了再挂起来。至于这张榻是不是就是供周璆专用的那张榻,就不得而知了。

 后来人们就把礼遇宾客称为“下榻”。运用举例--南朝·梁·沈约《和谢宣城》诗:“宾至下尘榻,忧来命绿樽。”唐·刘长卿《送贾三北游》诗:“亦知到处逢下榻,莫滞秋风西上期。”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他都是井中蛙妄称尊大,比周公不握发,比陈蕃不下榻。”由此引申为寄居、住宿。例句--宋·陆游《寄张真父舍人》诗:“犹能下榻否,拟卜瀼西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女曰:我出家人,居有山洞,可以下榻,颇不畏虎狼。”杨朔《东风第一枝·两洋潮水》:“我们下榻的旅馆又恰恰面临着大洋,日里夜里,耳边上总是响着一片风涛的声音。”

 “陈蕃榻”就成了礼贤下士的典故。在诗词中的使用举例--唐·张九龄《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诗:“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唐·李白《寄崔侍御》诗:“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清·孙枝蔚《九日入城饮周伯衡观察寓斋留宿明日有诗见赠用韵答谢》:“当涂谁下陈蕃榻,把卷如登杜甫堂。”有时也省作“陈榻”。例句--唐·窦巩《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诗:“定知有客嫌陈榻,从此无人上庾楼。”唐·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公射》:“郑乡空健羡, 陈榻未招延。”

 这一典故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使用,而更为知名:“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是赞美豫章郡(今江西)的名句。“徐孺下陈蕃之榻”是“徐孺子下陈蕃之榻”的省用。“徐孺子”作为人名,本来不能省为“徐孺”,但为了照顾骈体文严格的对仗要求,王勃又不得不作如此改动。好在徐孺子算得上是名人,人们还能够揣摸得出来。由此也可见,骈体文形式虽美,但确实束缚思想的准确表达。后来也便产生了“徐孺榻”的说法。例如--唐·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宋·苏轼《滕王阁诗》:“使君东鲁儒,府有徐孺榻。”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