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秋景拍摄十大技巧 秋景拍摄十大技巧推荐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06 17:03:20浏览:11分类:旅游攻略

秋景拍摄十大技巧 秋景拍摄十大技巧推荐

1、要注意突出画面的拍摄主体。

拍摄秋景的时候,要着重于一个“秋”字。所以,在拍摄的时候,要注意突出画面的拍摄主体。切勿随意拍摄,否则主体欠突出的话,会导致拍摄的失败。

2、可以结合民居作为拍摄衬托。

如果拍摄秋景之处,位于民居之旁边的话,就可以结合民居,作为拍摄秋景的衬托,在不同色彩的衬托中,更加突出秋景的色彩来。

3、要注意捕捉秋色的变化过程。

秋色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其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所以,在拍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这一个秋色的变化过程。

4、注意可以利用天空作为背景。

在拍摄秋色的时候,也可以改变相机的角度,可以利用天空作为拍摄背景,既有干净的背景,又充分突出色秋色的浓艳。

5、注意捕捉流水凋零的秋叶。

秋色也存在于落叶中,特别是流水中凋零的秋叶,不失为一种秋的表达方式之一。捕捉到落叶流水的画面,要注意相机参数的设置,与拍摄时的握持稳定。

6、最好选择阳光明媚的日子。

对于秋色的拍摄来说,如果阳光正好穿过秋叶,那种半透明的秋叶,会带给我们一种宁静而温暖的启示。如果没有阳光的话,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拍摄时间。

7、利用浅景深来突出主角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当你走到一片密林,想拍摄树上一片红叶,那就需要突出你的拍摄主体——红叶,毫无章法的拍摄会导致照片变得得杂乱,没有重点。

8、巧用构图方法让景色独特

按下快门前,你要对取景器里面的景色多考量一下,简单说就是把主体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好的构图不仅可以更好的表现拍摄主体,对于观者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从不同的角度多拍摄几张,找到一张构图看起来最舒服的,也许是个笨办法,但也绝不会让你错失良机。三分法和井字构图对于风景拍摄都是不错的哟。如果要利用天空,那一定要注意天空所占的比例。

9、善用「广角」和「长焦」镜的特性

广角镜头。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可以使观看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可以夸大「空间感」。

长焦镜头:可以「压缩远景和背景」,利用 长焦镜来压缩前后景物。

如果你距离拍摄主体太远,这时可以使用长焦镜头通过调整焦距,可以拉近你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得到前后景好像「压缩」在一起似的效果。

10、善用「光线」来表达秋意

要加强秋天的感觉,亲们不妨在黄昏,日落时利用侧光拍摄,这时的光线柔和而有着黄金的色彩,照在一大片充满黄叶的树林,加上适当的前景,更可以表达出秋意呢!

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中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颈联和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诗词鉴赏# 导语秋意浓浓,秋天的落叶满天飞,像是蝴蝶在飞舞。落叶慢慢掉落,好像是把秋天的气息剪切。下面 考 网就给大家介绍下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有哪些呢?欢迎阅读!

篇一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2、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平乐》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唐杜牧《山行》

 4、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宋周密《西塍废园》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6、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7、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来鹄《偶题二首》

 8、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9、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唐窦巩《秋夕》

 10、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唐孟浩然《初秋》

 11、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12、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唐白居易《秋思》

 13、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唐白居易《立秋日登乐游园》

 14、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15、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唐白居易《中秋月》

 1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唐杜甫《登高》

 17、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18、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清王士祯《江上》

 1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20、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篇二

 1、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2、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

 3、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

 4、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宋秦观《满庭芳》

 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陆游《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7、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8、秋芸有春绿,疏篱照孤芳。——宋范成大《秋芸有春绿》

 9、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0、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唐戎昱《戏题秋月》

 11、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唐施肩吾《秋夜山居》

 12、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宋秦观《木兰花》

 13、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14、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15、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秋歌》

 16、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17、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宋陆游《秋波媚》

 18、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唐杜甫《客亭》

 19、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宋程颢《秋月》

 20、清霜早晚至,何草能不黄?——宋范成大《秋芸有春绿》

篇三

 1、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宋苏轼《中秋月》

 2、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宋秦观《浣溪沙》

 3、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唐白居易《秋雨中赠元九》

 4、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5、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6、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宋秦观《虞美人》

 7、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唐刘得仁《池上宿》

 8、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9、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10、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宋柳永《八声甘州》

 1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刘禹锡《望洞庭》

 12、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13、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唐刘禹锡《秋风引》

 1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15、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王维《秋夜曲》

 16、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

 17、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宋秦观《秋日》

 18、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19、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宋柳永《八声甘州》

 20、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宋黄庭坚《念奴娇》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首联描绘了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

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

颈联和尾联运用了讽刺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参考资料

塞下曲.中国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4-10]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