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南京特色民俗风情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06 18:32:09浏览:10分类:旅游攻略

南京特色民俗风情

南京白局

民间曲艺。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逐步发展成为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等,形成曲牌联缀体。曲目近百个,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如《机房苦》是织锦工人对自身苦难的控诉,《抢官米》和《打议员》则反映了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8年南京发生的抢官米和打议员两起风潮。清末民初后,"南京白局"随着织锦业一起衰落。1949年后,曾成立专业剧团,现在只有少数业余演唱者。

南京白话

民间曲艺。用南京方言说相声,所以又名"南京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相传始于20世纪30年代。起初只是简单模仿相声,后来逐渐有所发展。相声用第三人称,南京白话则用第一人称,演员便成为剧中人,所以演重于说。代表性曲目有《老相识》、《包您满意》、《人情债》、《庙上风情》、《商业新风》等。现在常有"南京白话"节目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和播出,颇受读者、听众和观众欢迎。

南京评话

民间曲艺。南京有记载的评话历史很长。明末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曾长期寓居南京。"南京评话"又称"讲评词"。相传始于明末清初的"说善书",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并曾流入南京。"南京评话"以长篇讲史为主,主要剧目有《三国》、《隋唐》、《水浒》、《岳飞传》等,"说""演"并重,常于书中穿插许多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名胜古迹,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南京评话近年日渐衰落,但尚有专业演员坚持演出。

花香鼓

民间歌舞。流行于南京、扬州地区。相传始于明代,清末为鼎盛时期。因舞者手执花香鼓,故名。又因原为奉祀祈祷娘娘,求子求福,故又名"跳娘娘",还因为主要动作以凤鸟动态取名,亦名"凤舞"。舞蹈以锣、鼓、铙、钹等打击乐伴奏,夹唱"鼓词"。主要动作有"凤凰朝拜"、"凤凰点头"、"丹凤朝阳"、"凤凰展翅"、"凤凰抖毛"、"飞凤盘龙"等。1949年后,花香鼓经过加工改编,成为观众喜爱的民间舞蹈,并被吸收到著名民族舞剧《小刀会》、《雷峰塔》中。所唱"鼓词"曲调,成为扬剧的曲调。

跳当当

民间舞蹈。又名"龙凤胜会"。流行于南京溧水县,相传始自明代。过去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演出。舞蹈动作基本保持两腿半蹲的"马步"状,上身略前倾,两臂始终伸直,动作舒展,跨步大,有静有动,明显地保留了中国武术的韵味。主要动作有"三星相会"、"过坝"、"百鸟朝凤"、"凤凰三点头"、"犀牛望月"、"枯树盘根"、"童子拜观音"等。整个演出阵容呈八卦形排列,敲击大锣大鼓伴奏,无演唱,酷似锣鼓助威的习武场面。

解表

祭祀性舞蹈,又名"跳表"。流传于南京六合县及其毗邻地区。此舞为香火神会的组成部分,为独舞。由香火童子扮演王灵官将表(即公文)解送交付诸神。舞者手执花香鼓边唱边击鼓起舞。舞蹈步法跳动性强,自始至终跳动不止,步法灵活矫健,富于弹性。舞蹈中举手投足要求直线运动,动作古朴刚健,干净利落,灵活流畅。每完成一个动作时,都有明显的短暂的亮相,这些都突出了此舞独具的气质。

麻雀蹦(方山大鼓)

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蹦"以庆丰收。而舞蹈中所摆阵势,也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某些阵法相似。大锣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高淳阳腔目连戏

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中心,流传于江苏的溧水、溧阳、宜兴、江宁、句容和安徽的郎溪、广德、宣城、当涂等地。被称为"戏娘"的目连戏,遍布于大江南北。相传始于元代的高淳阳腔目连戏,是一个只演目连戏的独特剧种。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从来没有专业演员和职业戏班,所有演员和乐手,都是临时集合的农民和工人。高淳阳腔目连戏剧目,包括《台城》、《九世图》、《目连》,都是演目连的故事。

洪山戏

地方戏曲。起源于南京市六合县,流传于江苏的仪征、江宁、句容和安徽的天长、来安、盱眙。又名香火戏、童子戏,由洪山香火神会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专业戏班。洪山戏的曲调,由基本调(七字、十字)、神曲、联弹和杂曲组成,多为一字一腔的说唱型曲调。唱腔为无管弦伴奏的徒歌,以锣鼓击节,间或有一唱众和的帮腔,属板腔体。洪山戏的表演粗犷、朴实、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风格。

抖空竹

又名“抖空钟”、“抖空筝”、“抖嗡子”,是一种民间传统玩具。它是由陀螺发展演变而来,专指在空中抖动,嗡嗡作响的那种空竹玩具。

在空中旋转的空竹其形制可分为单轴和双轴两种。轴内是空的,每个轴上有四五个,孔内木片作笛以利发声,连着轴有一个圆柱形的把,把的中段稍细。其玩法是,把空竹悬系在两根小棍顶端的细绳上,玩者两手各持一棍来回拉动,便可产生旋转,并随速度加快发出“嗡嗡”的响声。当它转到一定速度时,玩者还可将它抛向空中,作出种种花样动作,然后再将它接住。其花样技巧“鹞子翻身”、“飞燕入云”、“响鸽铃”“攀十字架”、“扔高”、“张飞骗马”、“猴爬竿”等。其中“扔高”一技,有的竟能将空竹抛向空中数十丈高,待其下落再以抖线承接,准确无误,堪称一绝。

每逢春节在夫子庙可见空竹出售。明故宫遗址公园、夫子庙等南京的市民广场,常有三五健身的中老年人一边在抖空竹,一边在切磋技艺。

跳五猖

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五猖”为邪恶之神,在人间常做坏事,偷东西、抢劫、放火、调戏妇女;但他们又喜欢恶作剧,把偷抢张家的东西,又放到李家去,要是看某人顺眼,就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他。老百姓对“五猖”既怕又敬,于是就祭起来以博其高兴,会降福给自己。另一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夺取了江山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权后,大封有功之臣,却忘了捐躯的官民,这些战死者“阴魂”向他诉苦讨功。于是朱元璋就想出了以东、南、西、北、中五路之鬼魂概括为“五猖”,让百姓举行活动纪念。高淳跳“五猖”有一套程式:由着古装的村民或挑篮、或扛旗、或敲锣、或打鼓、造成热闹欢腾的场面,然后主要人物一一登场。先是由5个手持五色华盖、着五色服装的壮汉进场;接着由4个着彩衣、戴面具扮成道士、土地爷、和尚、判官入场;随后是五人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执双刀威风凛凛的“五猖”入场。这些身穿红、蓝、黄、黑、白五色衣(即代表五方天地,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戴五色面具,手持五色行具的表演者,在锣鼓声中,或行、或舞、或趴、或跃,做着稀奇古怪的舞蹈动作,给人以古老神奇之感。此项活动,高淳定埠镇韩桥村至今仍在举办。

飞镗表演

飞镗表演是一项民俗体育活动,是民间武术项目之一。南京地区,主要是在六合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飞镗,原为古兵器,是中国武术运动的长兵器械之一。它形似三股叉,正锋为双面利刃,状如剑尖,长约八九寸,左右各有刀牙,呈弧形上弯,叉头镶嵌于柄,柄长六七尺。柄端有三棱铁钻曰“樽”,用于击刺架格。因长而重,故为长兵器中的重器械。今已演变为人们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表演器械。

飞镗这项民间技艺在六合得到了很好的发扬,不仅有男队员,而且有女队员,一些年近花甲的老人也参加了飞镗表演。

每逢春节、元宵节和其他喜庆日子南京都有舞龙灯的娱乐活动。舞龙灯,也叫耍龙灯,是一种民间舞蹈。其历史久远,形式多样。

舞龙灯

舞龙灯的民俗起源于古代人们对龙的崇拜。古人将龙视为能呼风唤雨、将福消灾的神物,舞龙灯就是为了祈祷神龙的保佑。

舞龙一般用草、木、竹、布、纸扎成,节数不等,多为单数,以图吉利。除颜色的区别外,还有用荷花、蝴蝶组成的“百页龙”;用木板凳制作的“板凳龙”;用稻草扎成的“草龙”;用布糊制成的“布龙”。龙身内燃烛的称“龙灯”,插香火的为“火龙”或“香龙”。

南京地区的龙灯,在造型和表演风格上最具有独特的有溧水县的龙灯和栖霞龙舞。

玩石担和石锁

石担是用青石凿成两只圆形(磨子状),中心打一圆孔,装在竹杠两头。两圆石间距一般为1.6米到2米之间。练功者以单手或双手握杠,抓起石担放在他的脚心上,时而慢慢转动,时而沉下挺上。玩石担的动作名称很多:有顶花、推举、穿花、单臂举、仙人背纤、风摆荷叶等。石担的重量不等,一般都在80斤到200多斤之间。石锁也是以青石凿成长方形石块,长边上侧凿一圆形手柄,形如旧时锁状。石锁一般重量为三四十斤。玩时是以单手抓起做各种动作。其动作花样有:单龙、双龙、托塔、顺锁、倒锁、架肘、背纤、外对月等。石担石锁还有二人对练、四人对练。

南京地区的石担、石锁活动,据传始于明代,有山东、河南民间武术名流到江浦县献艺收徒而传播开来。现在作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正在被大力提倡推广。

1、老南京人在过春节之前有个习惯,喜欢干干净净地过春节,年前一定要把家里彻底打扫遍,老南京人把这个习俗称之为“掸尘”。

2、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在夫子庙举行的“金陵灯会”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经久不衰。每年2月28日-3月18日,正值梅花盛开之时,“南京国际梅花节”的举办地——东郊梅花山是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 ?

3、南京地区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还有正月十六的“爬城头”、三月初三“上巳节”、四月初八“郊区庙会”、还有立夏、立秋、重阳、冬至及除夕都别有特色。能有幸在这里过上一个节日也是不错的享受! ?

4、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

5、在南京的民间节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举办的梅花节,每年此时,梅花盛开之际可谓是南京人最高兴的日子,届时东郊的梅花山上几千棵梅花竞相开放,有成千上万的南京人涌向梅花山赏花、观景,钟山脚下万里人海花香,蔚为壮观。?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