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读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4 09:51:41浏览:12分类:文字大全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读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救治疾病的方法,针刺有绝妙的效果。医者要明察天时、自然界的变化,确定病人的形体和气质分类。在春夏季节和对瘦人应浅刺,在秋冬季节和对肥胖的人应深刺。如果不研究经络阴阳的变化,就会发生违反针刺禁忌的不当治疗。医者如要探究患者脏腑的虚实,就必须诊察研究经络学说。

经脉运行起始于中焦,气血按时辰流注各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一圈终而复始;在外部从中府穴开始,止于期门穴。全身有十二正经脉,三百余络脉。经络在身体的正面侧面和上下部分布,气血有六百余种穴位变化征象。手足三阳经的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三阴经的足三阴经从足走腹,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要掌握迎随补泻,必须明白经脉流注的顺序和方向。

况且了解阴阳经脉气血的多少最为重要。手足厥阴经、手足太阳经少气多血;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阴经少血多气;手足少阳经多气少血;手足阳明经多气多血。

先了解各经脉气血多少,其次应详察针感的变化,针下轻浮、滑虚、慢迟是气未至,针下觉沉涩紧是气已至。气至有针感后,则考虑寒证留针,热证疾速出针。气未至,应根据虚实而候气。气至,医者手下有如鱼吞钩饵的沉而浮动感。气未至,则手下如闲处幽堂深处没有感觉。气速至则速效,气迟迟不至则没有针效。

运用九针治病的方法,毫针最为微妙,它与天上北斗七星相应,在人体有众多穴位相助变化。毫针本身属金,有祛邪扶正的作用;针的长短变化如水,有疏通瘀滞凝结的作用;进针后针有斜正不同,如树木枝干;口中温针法如火,有助阳补虚的作用;抚循经脉,针毕按塞针孔如土之功。可知应用毫针合于五行。

虽然毫针只有三寸六分,细如毫发,但能贯通气血之通路,巧运神机,其理极奥妙。能调治五脏的寒热,补泻六腑的虚实。筋脉拘挛气血不通者,可以祛邪气通之,寒热痹痛者,可以通过开(合谷、太冲)四关而治之。

凡用针刺治疗,应使患者精神集中而后刺人;既刺人,应使患者精神安定,而后施针行气;精神不集中者,不应针刺,神气定而后可以针刺和行针施术。

针刺以调气血为要,下手施术补母泻子是基本方法。

百会、涌泉和璇玑穴如天地人三才,大包、天枢与地机是上、中、下三部取穴。

阳跷脉、阳维脉及督脉、带脉属阳,主治肩背腰腿在表的病症。阴跷脉、阴维脉、任脉、冲脉属阴,主治心、腹、胁、肋在里的病症。

阳陵泉、阴陵泉、中脉(阳跷)、照海(阴跷)、三阴交、阳交六穴经气递相交接于两手两足并头部。二间、三间、少商、商阳、天井、肩井六穴相依分布在两上肢。

取穴的方法,必须明了同身寸,根据筋骨肌肉肥瘦长短度量取穴。取穴时根据部位或伸屈肢体或平卧或直立自然安定状态取之。

在阳部筋骨侧旁取穴,必取夹骨侧指陷中为正确,在阴侧筋骨间隙、胭窝部取穴必有动脉应指而为正确。取穴时以周围五穴相参照而采用一个穴位,则必然端准。取一经经穴,必须用其他二经作比较就可以准确。

头部与肩部的穴位繁多应详细分取,督脉任脉直行背腹,按分寸和椎体间隙,容易确定。

要明确经脉的标和本部,研究刺深与刺浅。

治疗疼痛宜取经脉交会穴,诊察和治疗脏腑的疾病,要仔细扪求期门、章门、京门、气海、血海和十二背俞穴、十二募穴的微细变化。经络气血阻滞应针灸原穴、络穴以及交会穴。更进一步掌握了经脉的根结和标本上下关系的理论,按此针刺则治疗疾病的范围就非常广泛灵活。采用迎随、呼吸、提插、捻转、开阖、疾徐等八种针法;在井、荥、输、经、合五门的特定穴上,以正气为主,以邪气为客,辨明邪正,补虚泻实则针效必然良好。

奇经八脉通八脉交会穴,是人身经脉的纲要,十二经脉连十二原穴,则是气血的枢纽。

气血行十二正经,一日中一时辰气旺一经,当此之时按子午流注选取全身六十六个井荥输原经合穴中的穴位针刺之法,才显示出针灸的奥妙。按时辰分取十二原穴玄妙深奥。

补泻的方法,不仅仅在调呼吸,而重要的是手指的捻转、提插、轻重、浅深的配合。要取速效还须选用本经和与之相表里的经脉穴位。

缪刺络穴法,即左侧有病而取右侧相应络穴;泻法可采用远部取穴,头上有病取足部穴位。上病下取。

巨刺与缪刺都是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巨刺深入于经,缪刺浅刺在络;两者不同,但用毫针祛邪的道理是相通的。

根据经络的分布证候可知某经脉的虚实,诊察脉象的浮沉迟数,可分辨出某脏腑的寒证或热证。

针刺之前要整理好针具,医者集中思想,精神贯注,如擒虎般沉着、果决;如待贵人一样庄重、审慎。

然后押手(左手)应重按穴位,刺手(右手)轻而徐缓地刺人,这样可使气散而不痛。

患者饥饿之时或恐惧严重,无论直立位或侧卧位针刺都易发生晕针。押手重掐穴位,不使患者看到进针情况,则坐卧位都不易发生晕针。

根据十天干推论气气血流注的变化,由五脏的五行分属,判断脏腑疾病的取穴,按时开穴,失其时则为阖。

针刺如发射弩箭,根据各种情况,适当时机处理,其疗效则如箭发应手而中。

三阴交和任脉上的阴交穴还有三焦经原阳池(阳别)可平定妇人血晕。照海、外关有催产下胎衣的功效。

使用迎随补泻的方法,可使经络气血运行复常,治疗各种痹证和中风后的半身不遂。采用温针或灸可温补气血,固摄气血而治疗崩漏证、带下证。

治疗上面各病都要留针较长时间,以待正气恢复。

取照海穴治疗喉中闭塞的症状,用大钟治疗心神失常痴呆。

一般疼痛证属实宜用泻法,麻痒不仁感多属虚应用补法。

五输穴中的“输”穴主治体重节痛,“井”穴主治心下痞满症。

心胁部胀痛、咽痛可针肝经太冲穴治疗。脾阳虚而胃痛,针公孙穴则愈。

胸腹胀满不适,针刺内关;胁肋部疼痛,针刺支沟穴(飞虎)。

肝病而筋挛骨痛取魂门穴行补法,肺病而体热虚劳咳嗽针魄户用泻法。

头风头痛可刺申脉穴和金门穴;眼睛痒或痛可泻光明穴和地五会穴。

针刺心经郄穴阴郄可以清内热而治疗盗汗和小儿骨蒸内热。刺偏历有利小便的作用而治疗腹水症。

中风半身不遂可取环跳穴针刺,虚损宜补脾胃之阳,故可取胃经的天枢穴治疗。

按照时辰顺序午前卯后是辰时、巳时,此时尤上半月之月亮,人之气血由虚转实,应顺其势而用温补法。离左酉南是未时、申时,即午后,人之气血尤下半月之月亮,由实转虚,这是正常天人相应规律,因此应顺其势而用凉泻之法。

用针之后采用循法、扪针孔法、轻弹针法、留针法、呼吸补法、选母穴补法都可以补虚,而重提、疾去针、选子穴、呼吸泻法都可以泻实。

摇针动而速出针,不扪针孔,迎经脉流注顺序而刺,捻针向右皆泻法,可退热。重插进内,搓针法,随经脉流注顺序而刺,捻针向左都是补法,可以令寒转暖。

要谨慎!凡危重病人,色脉症相逆者要谨慎处理,不可草率进针;大寒、大热、大风和阴晦的气候中,过饥、过饱、酒醉、过劳的患者都要注意禁忌审慎用针。

每月十五日是月望,不宜用补法;初一日是月晦日,不宜采用泻法。上弦月是初七、初八日不宜用泻法,下弦月是廿二日和廿三日都不宜用泻法。月朔是初一不宜用补法。

精心地诊断,详尽地掌握各种灸法,不要无谓地灸坏皮肤损伤肌肉,甚至造成坏病。研究医理,寻求疾病的原因和部位,以免针刺的穴位不准确精当。

禁灸处记载有四十九穴;禁刺穴除肺心膈肝脾肾俞外还有二十二个穴位,应谨慎。

古时记载金朝高皇帝重病,李浩医师刺心之募穴巨阙后复苏。秦越人过虢国,太子患尸厥针刺百会、中极使太子苏醒。甄权治鲁州刺史库狄嵌臂痛,刺肩井和曲池穴后立即能援弓射箭。华佗刺悬钟和环跳穴使下肢瘫痪、跛足之人立时能行走。南宋的徐秋夫,夜闻鬼求治腰痛,便扎单人针腰俞穴,治好了痼疾。宋王纂针刺治一女被狐所惑的精神病,下针妖精即逃,其女病愈。还有针刺肝俞和睛明穴,使盲者复明,刺少阳经听会阳池穴,使聋人复聪的各种记载。

啊!距古时针灸医圣已经很久远了,针灸学逐渐走下坡路,有的人学习针灸未能得其精髓因而学术低下;有的人(华佗)持其高超的技术傲物性恶而犯禁被杀。愚笨的人平庸,智慧的人又偏于浅薄,难于理解和运用针灸玄妙的理论啊!针灸学理论极为深奥,真正得其真传的能有几个人?我上面的这些话对于初学针灸的人有些启蒙的作用吧,还请贤明高人指正。

读《黄帝内经》素问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9——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传变考点解读2017

 疾病传变,是指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传递转移,以及疾病性质的转化和改变。从本质上讲,传变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上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等病理矛盾的复杂联系和变化,是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衔接、重叠和转化,反映了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演变发展规律。

 传变的形式

 病疾的传变,不外两种形式:一是病位传变,二是病性转化。

 病位传变

 病位,指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病位传变,是指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病变部位发生相对转移和变化的病理过程。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肢体官窍,以及精、气、血、津液等,都可以成为病变所在的部位,但不同类别的疾病或具体的病症,各有其不同的病位转变规律。从总体上讲,病位传变涉及病邪的表里出入和具体病变部位的传递转移等。一般而言,外感病发于表,其病位主要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或里病出表,故外感病的主要传变形式是表里之间的传变,表邪入里后也可引起内脏之间的传变。内伤病起于脏腑,常由有病脏器波及其他脏腑,故其传变形式主要是内脏之间的传变,也常见脏腑与经络、内脏与形体之间的传变。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临证时运用动态的观点对待疾病,在疾病已发而未深,微而未甚之时,便能见微知著,掌握病变发展的趋势,从而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治疗,可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将疾病治愈在初期阶段。

 (1)表里出入:又称表里传变、内外传变,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正气与之抗争所出现的表邪入里或里病出表的病理过程,反映了病变部位的深浅,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表与里相对而言,所指部位并非固定不变。从整体而言,皮肤、毛窍、肌肉为表,脏腑、骨髓等组织器官为里;以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以脏与腑相对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而言,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在三阳之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但作为辨证纲领的表证与里证,一般指肌肤和脏腑而言。

 ①表邪入里:是指在外感疾病中,留于肌肤的'外感邪气,在一定条件下内传入里,影响脏腑功能的病理传变过程。常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和中期,是疾病向纵深发展的标志。造成表邪入里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为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疾病初起失治、误治等,以致表邪不解,迅速传变入里。如外感风寒之初失治,使在表之风寒邪气不解,可内传入里,影响肺胃功能,出现高热、口渴、喘咳、便秘等病症,即为表邪入里。其二是正气不足,抗邪能力减退,不能阻止病邪的深入,遂内传入里。如肺卫素虚,复感外邪,传入于里,伤及脏腑,而见多种病症,亦为表邪入里。病邪由表入里,一般按皮毛?络脉?经脉?脏腑的规律依次内传,诚如《素问?缪刺论》所言:?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因此,临床上应注意观察分析证候变化,以判断病邪入里的浅深层次。但也有一些疾病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并不出现界限清晰的阶段性特点,有的甚至直接由肌表直传脏腑,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里病出表:是指疾病原本在脏腑经络等较深层次,由于正邪交争,病邪从里透达于肌表的病理传变过程。多为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所致。如温热疾病,内热炽盛,出现烦躁、胸闷、咳逆,继则汗出热解或随疹透发,邪出而安等,即为里病出表。里病出表多提示邪有出路,病势有好转或向愈之机。此外,在病邪出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介乎表里之间的病理阶段,即半表半里阶段,常是表邪入里或里病出表的中间阶段。病邪的表里出入,主要取决于邪正双方的消长盛衰对比。正不胜邪,则表邪入里内陷;正胜邪却,则里证可能出表。

 (2)外感疾病的传变:外感疾病的传变主要有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

 ①六经传变:是指疾病病位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之间的相对转移。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内经》所论外感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将伤寒热病的病变规律和本质用?六经?概括为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创立了?六经传变?理论。六经传变,实际上是对外感热病六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病变规律和本质的概括。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把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也相应地成为病邪传播转移的通路和病理变化反应的途径,尤其是外感疾病传变的重要途径。六经之中,三阳主表,三阴主里。三阳之中,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三阴之中,太阴居表,依次为少阴、厥阴。外邪循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阳入阴,先三阳后三阴依次相传,即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传变。这种传变规律反映了人体正气由盛而衰,疾病由表入里、由阳入阴、由轻而重的发展趋势。外邪循六经传变还有越经传、表里传、直中、合病、并病等一些特殊的传变形式。越经传,是指疾病不按六经次序传变,如由太阳传入太阴;表里传,即病变在表里相合经脉之间的移易传变,如病变由太阴传至阳明;直中,指病邪不经三阳经而直接传入三阴经,如外邪直中太阴或少阴;合病,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如太阴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三阳合病等;并病,是指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如先有太阳经病变,后有阳明经病变,有先后次第之分。另外,由于经脉与脏腑相络属,所以六经病变多与相应的脏腑功能失常有关。

 ②卫气营血传变:指病变在卫、气、营、血四个病理阶段之间的转移变化,主要用于阐释温热病的传变。卫分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病位在皮毛与肺,病情轻浅;气分为温热病的中期阶段,病位在肺、胸膈、脾、胆、胃肠,病情较重,多数热性病至气分即止;营分为温病的严重阶段,病位主要在心与心包;血分属温热重症的极期阶段,病位在心、肝、肾,病势险恶,常致不救。温热病一般多从卫分开始,继而气分、营分,终于血分,依次传变,病情逐渐加重。卫气营血的病位传变,始于卫分,经气分、营分,终而血分,称为?顺传?,反映了病邪由表入里,由浅而深,病情由轻而重,由实转虚的传变过程。温热之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径入营分或血分,称为?逆传?,提示病变急剧,病势凶险。?顺传?与?逆传?主要区别在于传变过程呈渐进性或暴发性之不同。?顺传?多呈渐进传变,?逆传?多为暴发而形成。此外,尚有?卫气同病?、?气营两燔?及?气血两燔?等特殊病证类型。总之,病位的卫气营血传变,由卫分、气分传至营血,病位多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变重,病势则趋向恶化;而病变由营血传出卫分,则提示病情由重变轻,病位由深出浅,病势趋于好转或痊愈。

 ③三焦传变:即病变部位循上、中、下三焦而发生传移变化,是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热病的主要传变形式。三焦传变是温病学家在部位三焦概念的基础上,所总结和创立的温热病的传变规律。三焦病位传变,主要是上下相传,即病位由上传下,或由下而传上。外感温热病邪,多自口鼻而入,肺卫首先受邪而发病,继则从上焦传入脾胃,再入下焦肝肾,故其传变为由上至下,此为?顺传?,说明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而重。如果病邪从肺卫直接传入心包,病情恶化,是为?逆传?。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卷二》概括温病传变规律时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既包含了始于上焦肺,依次传入中焦、下焦的顺传,也包括了病邪由肺卫直接传入心包的逆传。前者为三焦传变的一般形式,后者则是三焦传变的特殊形式。总之,病位在上焦肺,病浅而轻;若病势发展,传至中焦,则病情逐渐加重;再继续发展,传入下焦,则病情更为深重。病变从上焦传中、下焦,以及逆传,说明病势向恶化发展;而由下焦或中焦向上焦传变,大多为好转向愈之象。

 (3)内伤疾病的传变:内伤疾病,是指人体脏腑在某些病因作用下所引起的疾病,其病变部位在脏腑。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为联系的通道,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与形体官窍紧密相联,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由于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的密切配合,病理上必然通过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等相互影响使内脏疾病呈现出病变部位的传移。

 ①脏与脏之间的传变:是指病位传变发生于五脏之间,这是内伤疾病最常见的病位传变形式。由于五脏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在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中既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故在病理变化中必然相互影响。因此,心、肝、脾、肺、肾五脏,不仅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彼此之间还存在着普遍而复杂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一脏有病,常常会波及他脏而发生传变。中医学常应用五行的生克关系,来说明五脏病变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中医学注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五脏的物质结构,认为它们是构成和维持五脏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但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在五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同时各脏中气、血、阴、阳物质的多少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气、血、阴、阳并重,有的以气、阴为主,有的以气、阳为主,故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联系各不相同,病理传变的方式也各有特点。以心与其他四脏的病理传变为例,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和血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根互用关系。

;

(原文)

(解读)

“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 ” 黄帝道:你说虚实有十种,都产生于五脏,具体说是与五脏相联系的五脉。可是人身有十二经脉,能够产生各种病变,现在你仅仅谈了五脏 。

“ 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 那十二经脉,联络人体的三百六十五个气穴,每个气穴有病肯定会波及经脉,经脉的病又都有虚实,它们与五脏的虚实怎么能相应呢?

“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 岐伯说:五脏本来和六腑有表里的关系,其经络和支节,各有虚实的病症,这要审视病变的所在,随即进行调治。

“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 ” 如病在脉的,可以调治其血;病在血的,可以调治其络;病在气的,可以调治其卫气;病在肌肉的,可以调治其分肉间;病在筋的,可以调治筋;病在骨的,可以调治骨。

“ 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淬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 ” 这要用火针劫刺病处和拘急的地方。如病在骨,可用针深刺,出针后,用药温熨病处,如病人不知疼痛,则针刺阳蹻、阴蹻二脉是最好的了;如有疼痛,而九候的脉象没有病变,就用缪刺法治疗;

“ 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 如疼痛在左侧,而右脉见了病象,就要用巨刺的方法治疗。所以必定要谨慎观察病人九候的脉象,然后进行针治,这样,针刺的道理就算齐备了。

今天学习了其病所居,随而调之。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