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情话语录 > 正文

四川省仪陇县朱姓起源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4 12:28:29浏览:9分类:情话语录

四川省仪陇县朱姓起源

世传及一些书籍资料均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主要创始人之一,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祖籍是广东韶关,但韶关八县三区,具体是何县何村,何时入川,却一直没有文字资料确认。

经查仪陇马鞍同治十三年《朱氏族谱》、政协仪陇县委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等单位编辑的资料均证实,朱德元帅的近代祖确在乳源县,居住村庄是乳源龙溪枫树坪、梯下,居住时间二佰年,是从乳源梯下入川。

一、元帅先祖与乳源岭头朱氏

据四川朱香儒(朱香儒离休前任重庆九龙坡区城建工委主任,九龙坡科技协会委员,九龙坡园林协会秘书长,九龙坡土建勘测学组组长)1994年亲笔续修的《沛国堂朱氏续修家谱》初稿明确记载:朱德元帅的先祖朱聪一郎、朱万一郎于明正德年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徙居广东韶州府乳源县龙溪枫村坪,后又移居梯下。

按谱记载:朱聪一郎取林氏夫人,殒后夫妇同葬梯下上坳岭;朱万一郎于明正德年间生于上杭,随父迁居广东韶州府乳源县,取张氏夫人,殒后同葬乳源梯下合众墩,两位为迁粤一、二世祖。

从明弘治年(1488—1505年)至今五百年长,四川离乳源两千多公里,如果没有家谱明确记载,后人是无法考知先祖所居之详址,坟茔葬在何处的。

从仪陇档案馆收藏的马鞍《朱氏家谱》得知,朱德元帅的近代祖朱仕耀于清康熙四十五年甲午(康熙甲午年应为五十三年1714),从乳源梯下入川,首迁地是四川顺庆府广安县龙台寺,然后再迁仪陇马鞍。

从明弘治年间至康熙甲午年整二百年,若按二十五年为一代计,朱仕耀的先祖在乳源枫树坪、梯下整整繁衍了八代人。

乳源岭头朱氏的开族始祖朱亮,授诰朱明二郎,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从福建汀州府长汀县迁乳源岭头立业,比朱聪一郎父子约早30余年,两支朱氏迁粤时间虽有先后,然而,其在闽是同宗共祖,同源于朱熹四代孙朱浚。

故,朱聪一郎及其后裔的世系排行(字辈)与乳源岭头朱氏相同,即:“法福万海崇仕克,有上成文化朝邦,贤才一品君相会,衣冠世代永隆昌 ”。

仪陇朱仕耀的后人,在字辈的后两句按原韵新编“世代书香庆永锡,贻谋继述耀前章。

”其原因可能是清后期因战争及社会动荡,粤川两地失去联系,乳源续修族谱所编的字辈无法传给仪陇,他们只好另起续上。

关于世系排行,经查《仪陇揽胜》朱德故里行“伟人足迹”篇(李传元,李英才著)和谢储生的《青年朱德》一书所载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字音同字异或前后错位。

这些出入,纯属当时转抄笔误造成。

对世系字辈中前两句个别字不同的问题,仪陇朱仕耀的后人朱香儒认为:“朱仕耀入川时可能没带族谱,后来乳源在嘉庆十七年壬申岁(1812年)送谱入川到仪陇,将世代祖名并世系字辈都抄录,可能抄时字体不太正,个别字失辩成错。

从老谱中查得广东乳源朱氏世系字辈编写情况,证实马鞍朱氏世系字辈前两句中个别字不同纯属抄写时笔误。

从朱德元帅故里展出的世系表中可以看到,朱德元帅的祖父邦俊,属“邦”字辈,排老三,五兄弟,即邦彦、邦余、邦俊、邦兴、邦玖。

以此往

上推,朱仕耀应属“上”字辈。

若按乳源岭头朱氏的字辈排,朱德元帅应为“才”字辈。

从族谱看,乳源岭头朱氏和仪陇两支朱氏,(文先支和仪陇大寅打油湾朱秉璋支,即朱明魁村朱氏)均同宗共祖,同出于宋朝理学大师朱熹,属朱熹长子朱塾后裔,这与乐昌秀水的老谱所载完全一致(岭头的族谱毁于文革),(仪陇揽胜)“伟人足迹”一文所载与仪陇档案馆收藏的朱氏族谱基本相同,如下:

分支蜀北,自先世文先公移居兹土,世务农,数传而至于公……。

据朱氏家谱记载,朱氏辈序为:

发福万海崇仕先,

友尚文成荣朝邦。

世代书香庆永锡,

贻谋继述耀前章。

二、朱仕耀入川年份推考

朱仕耀入川的首迁地广安县龙台寺,朱仕耀的墓亦在其中。

我们在2003年6月17日与朱香儒、朱明魁等四人亲往,龙台寺已拆,六十年代建成了粮仓,朱仕耀的墓及其后人已迁往他处。

如能找到朱仕耀的墓,或许可从碑文中看到迁徙的情况。

仪陇马鞍镇1982年建成朱德纪念馆,并将元帅故居向游人开放,其展出的好些资料对考证其上源世系有直接的作用。

入川世祖朱文先的坟墓在1933年遭 *** 反动派破坏,原碑已被砸烂,不复存在,1994年重修后也没完全恢复原样。

这使我想起一本什么杂志介绍 *** 主席家的祖坟也遭到同样的破坏,时间也大致在那个时候。

他们在战场上斗不过 *** 的红军,竟以如此低劣的手段妄想挽回他们的失败,纯属流氓之举,何似政党所为!墓是泥坟,正面仍以卵砌起,亦不高,重修时只在正面立了一块石碑,中间以约三寸见方的大字刻着“入川二世祖朱公文先老大人之墓”,左边刻有铭文,曰:

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春,朱仕耀携眷自广东韶州府乳源迁四川顺庆府广安龙台寺,林氏祖母抚育六子存五人,即承先、开先、兰先、满先、文先。

朱仕耀祖逝葬龙台,文公随林氏母迁仪陇乐兴溪,林氏祖母葬乐兴梁惠山下,后移居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寨。

清乾隆三十五年承买许姓田地立业相传至今,文公卒葬于斯。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祖墓毁,今复建墓碑。

孔子曰:“慎终追远,识其源流耳”。

(原文没断句,文中标点是笔者所加)

碑由文先七世孙朱中书撰文,八世孙朱香儒敬书。

中书今年九十二岁。

94年重修文先墓时八十三岁,为“书”字辈,相当于岭头朱氏的“一”字辈,比朱德元帅小一辈。

关于朱仕耀由乳源入川的年份,此碑与同治十三年仪陇朱氏族谱所载同为康熙四十五年,李英才、杨恢在《朱德故里.马鞍》“朱德家世”一文所述亦与碑记相同。

查政协仪陇县委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仪陇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肖向成所写的“朱德世家”一文所述,朱仕耀入川时间约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

在李传元、李英才编著的《仪陇揽胜——朱德故里纪行》“伟人足迹”一文中对朱仕耀入川的时间认为是清康熙四年(1665年)。

关于朱仕耀入川的年份,根据多方资料考证,认为谱载的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较可信。

查四川邻水县朱氏族谱,当时属乳源县辖地的潦水朱家(今属乐昌),始迁祖成统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入川。

据四川大竹朱氏族谱记,邹家坝派的朱氏始迁祖朱佑二郎,是康熙壬辰年(1712年)从乳源入川。

同大竹谱记,从乐昌迁邻水县香炉山老王沟上仁支始祖朱自美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入川。

同大竹谱载,大竹县欧家乡五斗坑朱氏,入川一世祖朱上仕,原是乳源长溪乡李井都岭下村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入川。

这些属乳源岭头朱氏各房分支者入川时间均在康熙中后期,朱仕耀入川前居乳源梯下,距上述入川者远的不过五、六十公里,近的(距长溪)不过五、六公里,为何能在康熙四年,早四十年许入川?不太可信。

另据李传元、李英才在“伟人足迹”所记,清朝批准湖广总督蔡疏荣奏请的“敕部准开招民之例”是在康熙十年(1671年),此后才掀起“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热朝。

“招民之例”是清朝给四川因战争和瘟疫造成人口剧减而独颁的招民政策,没有 *** 的政策允许,远在两千多公里外的广东乡民岂敢冒然入川?李传元、李英才可能发现在“伟人足迹”文中认定朱仕耀的入川时间有误,故在2000年政协仪陇县委马鞍区联络委员会编的《朱德家世》一文,则把朱仕耀入川时间改为清康熙四十五年甲午(1706年)。

即使这样,亦欠准确,康熙甲午是五十三年(1714年)他们在编写时并未详查纪元表,只是照抄而已。

肖向成认为朱仕耀是清雍正四年(1726年)入川,并说朱文先于1766年(清乾隆31年)前后,携第四子朱自成一脉自龙台寺迁仪陇马鞍琳琅寨下落户,此入川年份亦不可信。

我们可以作下列推算,如朱仕耀入川时约25岁左右,约有一个儿子,最多二个。

他一生生六子存五子,不可能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孩子走两千多公里路入川。

那么其余四、五儿子应在龙台寺出生。

而要完成生四至五个儿子算他十年时间,而朱文先又是幺子,最早亦在1726年或更后出生。

即使朱文先18岁结婚,当年得子,而朱自成是第四子,第五子是贵成,约1754年后出生,文先不可能把他及其他未成年的儿子留在龙台寺,于1766年只带朱自成一人迁仪陇。

根据仪陇博物馆收藏的马鞍朱氏族谱道光二十八戊申岁(1848年)朝台所写的序记载,朱仕耀妻林氏及其所生四子,开先、满先、兰先、文先俱迁仪陇,初于梁惠山居数载,又迁马鞍场琳琅寨山下居。

开先、满先、兰先、子孙俱远徙异地,惟文先创业于此,世居不迁。

如此看来,肖向成在编《朱德世家》一文时,并没找到这本《朱氏族谱》。

事实上并非文先带第四子迁马鞍,而是文先母亲林氏带着四个儿子迁马鞍。

按照《朱德世家》和《伟人足迹》及香儒、中书所编的新谱初稿均记,朱仕耀公有五个儿子,长子是承先、其余为开先、满先、兰先、文先。

但,同治十年朱氏宗谱只记有四子,经电话询问朱香儒,他说:“其他谱记有承先,可能朱朝台所抄的旧谱遭虫蛀而失掉承先的名字。

或许承先留居龙台寺未迁马鞍。”

三、关于朱德元帅家人及子女情况

关于朱德元帅家族先人及其子女,外面许多资料记载都不很准确,马鞍场朱德纪念馆收集整理的资料都有说明。

谢储生在《青年朱德》一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中认为,朱文先为入川第三代。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他是入川第二代,仪陇马鞍的首迁祖。

两广朱氏源流编委会亦有几个问题搞不清,他们的资料认为:1、朱德元帅的四代祖朱云成有4个儿子,即荣开、荣朝、荣章、荣乾,人数没错,名字错了两个;2、认为朱德元帅有3个儿子,即理书、尚书、宝书。

事实上朱德元帅只有一子一女,朱琦(宝书)、朱敏;3、认为朱德元帅有七兄弟,其实只有二个兄三个弟一姐一妹。

关于这些世系人物,“伟人足迹”与朱德元帅故里所展出的世系图是一致的。

我们亦与马鞍朱氏修谱主编朱香儒讨论过,他认为《伟人足迹》一文所述是对的。

下图是李传元、李英才在《伟人足迹》所列的世系图。

朱氏世系表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庚戌岁九月十五日,午时十八分。

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中进士,官至宝文阁待制。

宋宁宗六年殂(公元1200年),时年71岁,葬建阳西北唐石里(又记为嘉承里九峰山)大林谷亥山已向。

长子朱塾字受之→朱鉴字子明→朱浚→朱友樟→朱炳→朱埙→朱聪一郎→朱万一郎〔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朱聪一郎,朱万一郎父子自福建上杭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迁至广东韶州乳源枫树坪后徙居梯下,其后朱仕耀公徙川为长房入川一世祖。

(注经考证,朱聪一郎、朱万一郎迁粤应为明弘治年间(1506-1521),)

朱仕耀

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公携眷自广东乳源徙居四川顺庆府广安县龙台寺。

文满兰开承

先先先先先

其子孙在广安、营山、渠县、蓬安等地方繁衍。

〔文先随母林氏徙居仪陇乐兴溪,母卒葬乐兴梁惠山下。

文先又徙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山,置许姓产业,立业相传至今。

通过调查和大量文字资料考证,终于把一个历史上一直没搞清的问题——朱德元帅入川前的祖籍居地及世系中一些误传问题搞清了,现在可以肯定,朱德元帅在广东韶关的祖籍居地是乳源县龙溪枫树坪及梯下,是在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从梯下入川的。

从明弘治年间迁粤至清康熙甲午年入川,朱德元帅的先祖乳源居住了二百年,入川至今已近三百年了。

朱的姓氏来源

朱元璋统治明朝,历史上朱也曾是皇族姓氏,价值不菲。不过现在已经没有等级之分了,朱姓子孙遍布全国。今天我们整理了一份完整的朱氏族谱和世代表,希望有助于你的了解。

朱姓历史起源

朱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来源于姬姓、齐姓、子姓以及少数民族的改姓。在中国历史上,朱建立过两个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个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所以他的家族非常庞大。据记载,是德氏的祖先,现在主要分布在江浙皖一带,分布很广。

:

朱氏家谱字辈二十个字

1.江苏南靖太子朱标为第一代:“云纹服从祖训,吴沁大军胜,顺便应幸,师者善用之”;

2.安徽萧县朱一代:广经济述略。阎存亮,慎独德,李茂,怀一,常思”。

3.陕西Xi安秦王朱商,是一代人物:“尚志公诚,惟敬友善,忠厚老实,年轻时永远忠贞不渝”;

4.川闽汀州朱一代:于冰一代昌盛,慧星华宇极有修养,茂松洪大公瑶家荣。"

5、山西太原王瑾朱彝代:“吉美钟繇,知新事,敏而求之,察心而赏咸景,继前学,礼敬三奖,九域以义论叙。官仪原在汉,天下犹思周”;

6.江西南昌朱一代:“穆昭兴榜太极承前二,昌明永顿小有知梁诗立中国篇”。

7.山东高密朱一代:“想学习晋干坤孔会道丰年”。

8.第一代朱,京亲王:“高瞻远瞩,侯在易常在,慈和易伯仲,简景帝为先”;

9.河南开封府朱,是一代人:“有子于太平,勤于肃公,绍伦傅惠润,昭格永,传家宝洪,国庆凤鸣春,编年史常兴孝,钦宗永保仁”;

10.湖南湘乡朱代:“孔、孟、尧、舜、永光、万年、兴国、祥瑞,朝廷集太平、郭先训诗书,后坤承纪,立元大、真干坤”。

1.河南邓州朱代:“诸子公平正直,一周承诸子,先志以德开导”。

12.湖北武汉楚王朱桢,是一代人:“纪萌荣,华英荣,红菜升伯颜,毛诗礼满功”;

13.朱代江苏镇江:“威明荣华登爵立此发达白鹭世统万福有通”。

14.第一代朱山东青州:“圣人可久誉,智可尊,修期深雅,禅定可复”;

15.广东云浮朱代:“琼英、秀莲广八大魏勇七剑”。

16.第一代朱谭,山东兖州王陆人:“昭太阳为健者,观长寿福乐,励望而达两端,会本宁于康庄,会傅友德于李明,动祥光于山野。

17.四川成都的蜀王朱纯一,是一代人:“越右沈滨让,成至平,燕晋沈,段居吴”;

18.湖北荆州王祥白澍,第一代:“九真开方悦,崇尚礼义,刚毅,循贤,自持”;

19.代王朱贵义,山西大同人,是一代人:“荀氏成丛军,崇庭定义,传义连秀玉,兵震庄弘基”;

20.朱,王素,甘肃兰州人,是一代人:“湛卢龚珍珍珍,知其忠,颜回幸,凯豪在恒隆”;

21.朱智,廖望人,湖北荆州人,是个艮

26.甘肃平凉第一代汪涵朱嵩:“樊冲徐征,荣郎余浪,于一鱼雨,使价许范伟魏”;

27、山西长治王诜朱墨——第一代:“你年轻,你光荣,你能干,你自豪,你高尚”;

28.江西南昌第一代王安朱颖:“许飞滨庭尚,翔,霁矩,工笔勾勒”;

29.第一代朱,河南南阳唐王:“琼枝密宇宙,玉林大师,开悟蒙古体,嘉里谢明图”;

30.董,湖北安陆人,是一代人:“魏文,赵玉吉,隗英仪”;

31.朱,河南洛阳,一代人物:“我以典誓,我以凤誓,应奖于域,坤得金”;

32.广西桂林靖江王朱守谦是第一代人物:“我敬佩,彼此认同,我将受国家之荣。如果我走纯路线,我就会出名。”

3.重庆铜梁朱词代:《天行顺官清民自安溪县生瑞草子孝而宽心》。

朱姓是当今中国的第14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1.朱姓始成于西周,是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后。古帝颛

朱姓

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2.另据记载,鲜卑族竭烛浑氏 朱可浑氏,在孝文帝时住在洛阳,他

们一起改为朱姓。

3.出自祁姓,源于尧帝嫡子丹朱之后。据氏书与正史记载,圣君帝尧子丹朱的后裔,分为数支。一支以房为氏,一支为狸为氏,一支以傅为氏,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则以始祖之名“朱”为氏,成为后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祁姓朱氏。

4.《元和姓纂》记录说舜时有一个大臣名叫朱彪(一作朱虎),他的后人以朱为姓。由此看来,帝舜时代就已经有了朱姓。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5.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安徽省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中国姓氏的根源流布,与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而往往呈现出多个来源、汇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6.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7.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中国姓氏的根源流布,与其博大的文化一样,往往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源头,而往往呈现出多个来源、汇百流而成大川的景象。

朱姓源流

朱姓本姓邾。朱姓的前身--邾姓的"邾"字,竟然是指一种大蜘蛛。

朱姓

从图中可清晰看出,邾字的演变有三个阶段,即从最初甲骨文象形文字阶段,到金文的从黾、朱声的形声字"鼄",再发展至从邑、朱声的形声字"邾"。

可见,邾国,邾姓的"邾"字是汉字规范化、形声化后才有的,"邾"字原作鼄。

《说文解字》云:"鼄,鼅鼄也。从黾,朱声。蛛,鼄或从虫。"可见,"鼄"字不但是"邾"字的初文(原始文字),而且也是今天"蛛"字的初文,它最原始的字义,就是代表一种蜘蛛。而从甲骨象形文字"鼄"可以看到,邾姓的"邾",它的甲骨文活脱脱就是一个张爪爬行的蜘蛛。

崇拜蜘蛛的邾氏族原来,早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他们将自己所居之地也称为邾,因而在今山东邹城市一带留下了邾城(今邹城南二十六里)、邾峄山(又名邹山、邾山,在邹城南三十二里)等地名。总之,古人因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国之名,也才有后世的朱姓主体,而且曹封邾后,也承袭了古邾人的蜘蛛图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传人。

分布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朱姓,在台湾是个较有影响的姓氏。清康熙年间,台湾的农民起义首领朱一贵,是落籍台湾的朱氏中较有影响的一个。朱一贵,原福建省长泰人,小名祖。明亡之后,他迁居台湾台南县罗汉门,夏率众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各地农民纷起回应。他率领义军,在诸罗的赤山取得大胜,人数发展到三十万,进而占领了全台湾。他被推为中兴王,年号永和。后在清政府渡海进攻下,作战失利,他被俘就义。从此,朱一贵在台湾留下了不朽的英名。早在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元璋的后裔朱术桂随郑经来台开垦。下淡水港、北投、竹南、竹北、彭佳屿、恒春等地,均有朱氏拓垦的足迹。现今台湾的新竹、台南、基隆等地,是朱姓人氏较多的县。

各支始祖

朱兴镜:兴镜祖派下任房系表第一派,字远铿,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九月初四申时,寿八十一岁,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闰三月初七酉时没,葬衡阳祖地狮子山巽山乾向。元配:蔡氏,明崇祯皇帝元年戊辰九月十三午时生,年三十三岁清顺治十七年庚子七月二十五酉时没,葬衡阳住居屋下首山内卯酉向。

朱振:祖派源流第一派,宋国天圣年间人,为人淳厚质朴而善化,人遇人相非未当置辩彼或惭谢卒,葬江西婺源县官坑岭五里归垣穴壬山丙向。元配:汪氏,葬与夫合冢同向。生子一:朱绚。

朱姓

朱德闻:迁湘始祖德闻位下齿録,明朝时期封中宪大夫,字名扬,元至正十二年壬辰三月初七寅时生,明洪武十二年来湘宣德十年乙卯十一月十八辰时卒,寿八十四岁,葬湘乡县悦来二坊长硚牌形山戌山辰向。元配:蒋氏,诰封恭人,元至正十九年己亥四月初七未时生,明宣德九年甲寅九月二十三戌时卒,寿七十六岁,葬与夫合冢同向。生子一:朱瓒。

资料有待补充。

郡望

吴 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隋朝灭陈国后,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沛 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但作为姓氏郡望意义上的沛郡,主要是指西汉时的沛郡。

凤阳郡:隋朝时期置郡,治所在钟离(今安徽凤阳)。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中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西晋时期改置为义阳国,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县南部一带地区。

钱塘郡: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太康县:秦朝时期置阳夏县。隋朝时期改为太康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一带地区。

永城县:东汉时期的临睢县,晋朝时期废除。隋朝时期又改置为永城县,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东部,邻接安徽省。

堂号  "白鹿堂":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当时奸臣张禹,欺君害民,作恶多端。但因为皇帝信任他,谁也不敢惹他。朱云却上朝奏本,请杀张禹,这一下触怒了皇帝,立即叫刽子手拉朱云到午朝门外去斩首。朱云却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摆出张禹的罪恶事实,大讲诛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刽子手来拉他去执刑,朱云却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道理还是讲个不完。刽子手用力拉朱云,朱云就是不放门槛,结果把殿槛扮断了,刽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感动得醒悟过来,释放并奖励了朱云,把张禹交大理寺查办。过后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槛,皇帝意味深长地说:"别修了!留着他可以使我时刻检讨自己,也勉励大家都要象朱云一样敢于向我提意见。"

"一本堂":余姚朱氏的始祖,据《余姚朱氏宗谱》清同治版记载:“南阳沛国朱氏南迁祖,分徙越州,又始于炜伯谦者,迨明州录事参军瑞府君嫡孙兵部尚书美甫君,分居双雁,为迁姚始祖。”

《余姚朱氏宗谱》载:“宋参军朱瑞,琅琊人,以录事明州,家于鄞,传二世廷碧公,熙宁时拜兵部尚书,致仕来姚,见双雁石仓之美而卜筑,遂世居焉。石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朱瑞,琅琊人,玉公十一世孙,字天锡,生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享年七十三岁,宋初官明州录事参军,遂家于鄞。生三子,允祥、允迪、允中。

朱允迪,朱瑞次子,字惠吉,生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卒仁宗至和二年(1055),享年七十二岁,官国子监丞。生二子,廷良、廷碧。

朱廷碧,朱允迪次子,字美甫,号万四,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四月二十二日,卒于宋神宗十年(1077)六月初十,享年五十九岁。官兵部尚书,致仕归,寻幽游胜,见余姚双雁石仓之美,筑室侨寓,遂世居焉,是为迁姚始祖。

按上述谱记,汉代时,朱氏由河南南阳县迁徙到琅琊,即今山东诸城县一带。宋时,朱瑞,任职于宁波“明州录事”,居鄞州。朱瑞之孙朱廷碧,宋熙宁时(1068—1077)拜兵部尚书,致仕后徙居余姚双雁乡石仓村,山峰有岩厓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今属余姚市梨洲街道,朱廷碧遂成为余姚朱姓始祖。

朱廷碧迁居冠佩村后,其后子孙又分批外迁。一支迁山阴县,一支迁上虞县,有一支迁入余姚城内龙泉山和城东北的梅川乡两地。其中,朱廷碧五世孙朱正秦(1204—1279)被奉为余姚一本堂朱氏始祖。按谱载:朱氏“虽有山阴、余姚、上虞之分,而原其一本,则皆发源于冠佩,而根本于南阳者也”。

朱正秦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端一世居冠佩,次子端二迁居余姚城内龙泉山南麓;后来小儿子端三也迁到龙泉山西麓居住。其中,端二的子孙在龙泉山南麓建造朱氏宗祠。

迁居姚城后,朱氏子孙繁衍,世系分三大支七大房分支。从此,余姚朱氏开创了长达九百馀年的兴旺历史,

余姚朱氏世系:一本堂支,朱廷碧始迁姚居冠佩,至五世朱正秦,为一本堂显祖。三支系:朱正秦为一世,生三子,端一、端二、端三,为二世。长子端一世居冠佩为第一支;次子端二迁居龙泉山之南麓,为第二支;季子端三迁居龙泉山之西麓,为第三支。

七大房:自端二至朱柳庄之子朱宗用,为大房;朱柳庄次子朱宗广,出继朱敬庄,为二房;朱宗勤,为在京三房,今以朱仲文之孙朱宗鼐支,为老三房,又称庆房;朱宗助支为四房;朱宗劲支为五房,居谢家路;朱宗勋支为六房,此房后代子孙不旺;朱宗勤、朱宗助、朱宗劲、朱宗勋均为朱柳庄之子。朱德让儿子朱宗勉支为七房;朱宗渤支为八房;朱端三一支居龙泉山西麓,称为后房;能在朱氏祠堂轮流值年的共七分支,故称七大房。这七大房中,第一大支朱端一,因仍留居冠佩里,不计在内;朱端三一支只算一房,其馀六房均为朱端二子裔,因此,余姚朱氏家谱,主要记载朱端二一支的谱系。

朱氏还以"凤阳"为堂号。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