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歌词大全 > 正文

二人对唱最火的情歌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4 13:42:48浏览:6分类:歌词大全

二人对唱最火的情歌

二人对唱最火的情歌有:

1、《无言的结局》

这是内地最早流行起来的男女情歌对唱,80年代的复古旋律让人有种想要跳舞的冲动,忧郁的旋律和伤感的歌词启蒙了一代歌迷,无数的中年人听到这首歌都会回想起曾经的往事。

2、《我悄悄蒙上你的眼睛》

90年代红遍大街小巷的经典歌曲,估计那个年代能听懂歌词里面英文的人不多,歌曲通过描述男女之间蒙眼睛的嬉戏场景,将热恋中的纯真羞涩温柔敏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3、《明明白白我的心》

歌曲出自李宗盛之手收录于成龙的首张国语专辑《第一次》,凭借武戏红遍全球的威严大哥,在音乐中却呈现出少有的铁汉柔情,与陈淑桦刚柔并济的演唱也深受听众的喜爱。

4、《当爱已成往事》

1992年林忆莲合约到期飞碟和滚石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李宗盛通过这首歌成功地吸引了林忆莲加盟滚石,两人在之后的合作中产生感情并步入婚姻殿堂,如今时过境迁他们的故事真的成了“当爱已成往事”。

5、《有一点动心》

1994年刘嘉玲加盟滚石旗下的巨石音乐准备进军歌坛,于是李宗盛安排旗下男歌手张信哲跟她合唱,并为二人量身打造了暧昧的对唱情歌《有一点动心》,准确的音乐定位加上动情的演唱让这对跨界CP一炮而红。

提起于成龙这个人,差不多没有不知道的。他一辈子为老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美名传遍天下。就说他当翰林院的大学士之后吧,就有这么个传说。

大学士按咱们现在的话儿说,就是教皇上的儿子的,给皇上的儿子当老师。由于于成龙才华出众,学问深,教太子有方,所以立了功。为了赏他,皇上赐给他一对乌纱灯。这乌纱灯一般人是得不到的。所以,于成龙为了感激皇上,不论走到哪儿,都带在身边。

有一年,于成龙回老家过年。大年三十晚上,他就把这对灯挂到了自家门口的门楼两旁儿了。转眼十天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村里有个财主,他这个人贪心太大,是便宜就找、就占。恨不得天底下的东西都是他的。就说于成龙家门口儿挂的那对乌纱灯吧,他早就看在眼里,一直惦记着。他想:"要是挂在自家的门口有多好!皇上赐给的,光宗耀祖,多装门面。"可他心里明白,皇上赐给的东西是不能随便送人的,但得不到,他又不死心。于是,他找到于成龙,说想借着挂几天。他把心思说了之后,于成龙心想:"你虽然有万贯家财,但不见得有那么大的洪福。既然你想摆摆阔气,干脆借给你,等你挂下了之后,会死心的。"于是,唤家人把那对乌纱灯借给了他。财主借到了灯,心里特别高兴,回去之后,便急忙挂在了大门口儿,到晚上一看呀,红通通一片,周围全亮了,可把财主给喜坏了。

说来也巧,就在财主借走乌纱灯的当天晚上,有一位朝庭大臣下乡巡访,正路过这里,大臣还没进村,大老远就看出来了,他想:"这村上一定有不凡之人,要不然,皇上不会赐给这玩艺的。"他是朝廷大臣,当然认识这乌纱灯啦!于是,他便一直朝村里赶来。等到了跟前看,果然不假。一座修得特别讲究漂亮的大门楼上,挂着这对灯。见状,他急忙吩咐轿夫落轿。然后,他走出轿子,一步一头,一直从门这边叩到门那边。过了大门之后,他才上轿赶路。

这一下不要紧,可坏了大事了。财主没那么大的洪福呀!结果,当天晚上,那两盏灯变成了两团火蛋,腾空而起,把财主家烧得片瓦皆无,全家人也都烧死了。

得知这件事之后,于成龙哈哈大笑,他急忙把村里的百姓集中到一块儿,把财主家的粮仓打开,分给了百姓。从此以后,村里的人再也不受财主的气了。

林则徐拒贿拾遗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大红软缎衬垫上放着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林则徐1820年赴湖北接任时,由襄阳发出《传牌》,云:“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庸远迎。”1830年他离京赴粤查禁鸦片,行前,从良乡县向广东省发出《传牌》,云:“此行并无随带官员供事书吏”,“并无前站后站之人”,“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暗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需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从《传牌》令可看出,林则徐升任出差途中,一不准下属远迎:二不准摆酒席;三不准索贿受贿。林则徐这种廉洁正派的作风,确实值得称道。他是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而他那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洁正派的作风,更值得后人久久怀念。

海瑞巧治胡公子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人,回族。明嘉靖举人,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吏部右侍郎、应天府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等职。

明朝嘉靖年间,社会风气腐败。达官贵人经州过县,除了酒肉招待之外,还要送上厚礼。那礼帖上写的是“白米多少石”、“黄米多少石”。但其实,这“白米”、“黄米”都是隐语,指的是白银多少两、黄金多少两。这样的风气蔓延开来,连一些公子衙内路过,地方也要隆重接待。

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队人马来到淳安。驿站官员不知道来者是谁,接待上稍有怠慢,惹得胡公子大怒,当场命令家丁,把驿吏五花大绑,吊在树上,用皮鞭狠狠抽打。淳安知县海瑞听说后,马上赶到驿站,见光天化日之下竟有如此无法无天之举,顿时义愤填膺。他大喝一声:“住手!”立即命令给驿吏松绑。胡公子的手下见“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呼啦一下把海瑞团团围了起来。胡公子趾高气扬,挥着马鞭,说:“你知道大爷是谁吗?”

海瑞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指斥道:“不管你是谁,都不准在我管辖的地方胡作非为!”

胡公子手下的家丁威吓说:“狗官,你瞎了眼!这是胡总督胡大人的公子!”

海瑞一听,心中早已有谱。他冷冷一笑,说:“哼,以往胡大人来此巡查,命令所有地方一律不得铺张。今天看你们如此行装威盛,如此胡作非为,显然不是什么胡大人的公子,定是假冒的!”说时迟那时快,海瑞挥手喝令将胡公子捉下,驱逐出境,并把他沿途勒索的金银财物统统充公。

事后,海瑞马上给胡宗宪修书一封,一本正经地禀告说:“有人自称胡家公子沿途仗势欺民。海瑞想胡公必无此子,显系假冒。为免其败坏总督清名,我已没收其金银,并将之驱逐出境。”

胡宗宪是一代抗倭名将,他收到信后并不怪罪海瑞。就这样,海瑞巧妙地制服了胡公子的巧取豪夺。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称颂他的歌谣:

“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

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

“不吐刚茹柔”,意思是不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它高度评价了海瑞不吃软怕硬的硬骨头精神。

1、西门豹蓄积于民

西门豹,战国初期人。魏文侯时任邺县县令。曾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恶俗,并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水灌溉田地,改良土壤,发展农业生产。西门豹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胆识超群,明达干练。他善于运用智谋,严明法纪,取信于民,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

在邺地,西门豹除了治理漳河外,为官也十分清正廉明。西汉的褚少孙曾说:“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史记》中记录:“豹以威化御俗,帮人不敢欺。”从这些评述中,也可以知道西门豹当年执法的严明。由于西门豹治理漳河时有人反对,并且总有些法令会得罪一些权贵,自然就更遭人嫉恨,也不断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说他的坏话,数落西门豹“禀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巴不得魏文侯将西门豹革职罢官。

为了查明事实真相,魏文侯决定亲自到邺地视察。

魏文侯到了邺地,看到沟渠交错,庄稼茂盛,但察看粮仓和府库时,果然如人所告:粮仓里不见颗粒粮食,府库里不见丝毫钱财,兵库里不见一矛一盾,衙门里也不见有人审理公务。

于是,魏文侯便责问西门豹:“当初翟璜推荐你任邺令,总希望你能有所作为,想不到你把邺地治理得这么乱,你若能说明其中原委倒也罢了,否则削官问斩!”西门豹不慌不忙地答道:“臣听说有作为的国君富民,图强霸的国君富武,只有亡国的国君才富府。我以为大王现在是想做一个富国强兵的君主,所以我实行蓄积于民。这样说大王也许不信,请允许我登上城楼,擂响战鼓,大王所要的甲兵粟米可立即备好。”魏文侯听了半信半疑,便由西门豹陪同一齐登上了城楼。

当西门豹擂完第一通鼓时,只见邺城军民个个顶盔贯甲,挽弓荷箭,披挂而列。第二通鼓声擂罢,一支有牛车装载、百姓肩挑背负的运粮大军已立即赶到城楼脚下。魏文侯看了惊喜不已,对西门豹说:“我现在明白了,请下令收兵吧!”西门豹又摇了摇头,摆手道:“不行,我与老百姓之间有约法规定。讲究信誉,决非一日之功。现在既然已擂动出征的战鼓,却又接着下令收兵,今后邺地的军民就不会听命于我了。”说到这里,西门豹斩钉截铁地向魏文侯请战:“燕国经常侵扰魏国八城,臣请北击,收复失地。”魏文侯同意了西门豹的请战要求。于是,西门豹带领将士北上击燕,很快收复了被燕侵占的土地。邺地也从此成为保卫魏国边境的一道坚固屏障。

点评

“有作为的国君富民,图强霸的国君富武,只有亡国的国君才富府。”这是西门豹的“财富观”。时至今日,还有现实意义么?(979字)

2、耿直清廉的杨震

杨震(?-124年),字伯起,东汉宏农华阴人。潜心学术,传道授业20余载,因其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从学者如市。50岁时,杨震走上仕途,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

杨震任太尉的时候,宦官李常侍想为其兄谋一个官职。他知道杨震廉洁正直,不敢亲自开口,便托时任大鸿胪的皇舅耿宝向杨震推荐,但杨震仍不买帐。耿宝威胁杨震说,李常侍是重臣,朝野畏服,推荐其兄是皇上的旨意。但杨震仍不理睬,耿宝只好恨恨而去。

延光二年,汉安帝下诏书为王圣(安帝的乳母)兴建私宅,土木工程十分浩大。杨震见安帝昏庸任性,便上书进行劝谏,说当今朝廷用海内贪污之人,他们大肆受贿,搜刮民脂,全国上下怨声载道。朝廷如不改弦更张,仍然如此劳民伤财,势必造成“财尽则怨,力尽则叛”的大乱局面。他的清正廉洁之言自然遭到一些人的嫉恨。宦官佞臣樊韦、周广等乘皇帝外出东巡泰山之际,制造假诏书,大兴土木,争相扩建自己豪华的房屋,被杨震察觉。杨震拿到假诏书,准备皇帝回京时告发。樊丰等人知道后,惊慌不安,就谋划陷害杨震,欲诬告他对皇帝不满,有怨恨之心。昏君安帝不辨清浊善恶,下诏收回了杨震太尉印绶,罢免了杨震的官职,遣归乡里。消息传出后,以前的同僚、部下门生及亲朋好友在城西几阳亭为其送行,群情为之激愤。杨震慷慨悲愤地对众人说:“人都有一死,我不在乎。但我痛恨的是,对那些狡诈奸猾的贪官污吏却不能诛杀清除;我厌恶的是,对祸国乱政的*邪女人却不能禁止杜绝。我死后,用下等杂木做棺材埋葬,只要裁一块能盖住尸体的布单就行了,不要运回祖宗坟墓,不要祭祀。”

杨震去世的同年冬天,安帝驾崩,顺帝即位,处死了罪大恶极的樊丰、周广等奸臣贪官,为杨震申冤昭雪,并任命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官,用三公的礼仪把杨震改葬在华阴潼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一个人做出评价的最高标准。廉吏杨震在治家方面同样是后人的范例。在他当涿郡太守时,布衣素食,以自己的形象感染家人,树立起了清白的家风。杨震的亲朋好友看到杨震廉洁奉公,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不为后辈子孙计谋前程,都竭力劝说他置办一些产业,留下一点家产给他们,但杨震执意不肯。

点评

杨震不计荣辱,不畏一死,惟痛恨的是贪官污吏不除,*邪女人不绝,这是一种何等宽广的为官胸怀?(939字)

3、张衡峻法治河间

张衡(78年一139年),字平子,东汉南阳郡西鄂县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研究过地理学,计算过圆周率,是写赋名手,也是一位有影响的画家。担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官员)达十四年之久。在天文学、天文仪器的制造上,有着划时代的贡献。

张衡一生淡泊名利。他认为:“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耻智之不博。”因为如此,他多次婉言拒绝朝廷的征召。安帝慕名求贤,派了公车特征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又迁官太史令。张衡在朝廷供职期间不仅潜心研究天文、阴阳、历算,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还针对当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自王侯以下莫不奢侈的风气,多次向顺帝进谏。张衡后来调任侍中,顺帝引以为贤臣良才,经常与他探讨政事。宦官害怕他反映实情,有害于自己,就一齐向皇上说他的坏话,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但因张衡一身正气,他们的阴谋最终未能得逞。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永和初年,张衡曾经出任过河间相,历经三年,为百姓所称道。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枉法恣肆,河间又多豪门贵族,这些贵族豪门相互勾结,谋图不轨,一时地方社会治安十分混乱,土豪劣绅巧取豪夺,盗贼白日打劫,民怨沸腾。张衡一到任,首先就着手治理当地的社会环境,树立起朝廷威严,整顿法令制度。他派许多得力的助手化装成平民百姓,混入街巷酒肆,明察暗访,查知了所有坏人的姓名,将他们的劣迹一一记录在案。为了防止不测,张衡一直秘密地进行这项工作,事前先行建设当地的治安机构,清除了那些与当地恶霸、奸党有牵连的人,严防走漏风声。最后定下日子,统一行动,一下子便将所有的坏人抓起来关进监狱。张衡这一举措非常成功,使河间王及奸党歹徒措手不及,从上到下顿时规规矩矩,再也不敢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了。河间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欢呼终于看到了青天大老爷了!自此,河间地区市井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张衡管理河间三年,人们称颂是河间治理最好的三年。

从公元100到108年的八年间,张衡担任南阳郡主簿,其间曾被荐举作“孝廉”,但他不肯应命。东汉时,秀才、孝廉虽很时髦,但大多名不副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对于这样的“孝廉”,张衡当然是不屑一顾的。他还多次有被征招到公府去做官的机会,但也都谢绝了。公元114年,由于汉安帝指名征召张衡,他再也无法推却,便第二次来到京都洛阳,在尚书台衡门里担任郎中(起草文书的官)。虽然身居宦海,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公正、坦诚的“清官”本色。

点评

按照今天的理解,张衡打造的就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讲的也是这个道理。(1084字)

4、羊续悬鱼拒馈遗

羊续(142年一189年),字兴祖,太山平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父亲羊儒在汉桓帝时官至太常,负责朝廷礼仪。由于其父的恩荫,羊续年纪轻轻就官拜郎中,经过四次升迁后,官至庐江太守。后任南阳太守,征入后为太常。

东汉中平三年,羊续任庐江太守。他领兵镇压了南阳的越慈叛乱,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后被提拔为南阳太守。南阳有许多权豪之家,生活奢侈,相互礼贿。作为地方长官,羊续非常痛心,下决心要以自己的清俭来抵制浮华的社会风气。

一天,羊续的属下府丞焦俭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不收吧,对不住焦俭的一片好心;收吧,又违背自己为官廉洁的道德规范。考虑到焦俭盛情难却,无奈之余,只好暂且收下。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没过几天,就成了一条枯鱼干,在屋檐下飘来荡去。羊续也不让人取掉。有一天,焦俭又笑嘻嘻地拎着一条更大的鲤鱼来拜访羊续。羊续也不说话,只是笑着指了指悬挂着的那条鱼,轻轻地摇了摇头。焦俭看着这条丝毫没有动过的枯鱼干,领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红着脸收起鱼退了出去,从此再也不敢给羊续送东西了。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羊续正是恪守了这一从政道德,廉洁耿直,为民众所钦服。

羊续在南阳为官三年,家无长物,身无余财,两袖清风,做了大量让百姓拥戴、朝廷喜悦的事。中平六年,汉灵帝想把他调到朝廷里当太尉,主管军事,位居三公之重。按照惯例,官拜太尉、司徒、司空的官员,要向东园缴纳数千万的礼钱。汉灵帝派使者“左驺”监督此事。左驺所到之处,当地官员都盛情款待,厚礼相赠,礼遇非常。但是羊续根本无力尽这些铺张之事,只拿出了一张单草席,备了点薄酒招待使者。吃惯珍馐美味的使者十分意外,但也只好勉强落座,等着羊续提礼钱之事。可羊续真是一个铜板都摸不出来。他举起胳膊让使者看:身上的那件棉袄早已被磨得千疮百孔,连棉絮都快掉下来了。他坦然地对使者说:“我的全部资财,仅有这件袍子而已。”没拿到分文礼银的使者回去向汉灵帝作了报告。灵帝根本就没有想到一个太守竟会穷窘到如此地步,但他没有为羊续的清廉所动,反而觉得如受辱一般,龙颜不悦,撤销了羊续的太尉任职之命,只给了他一个太常的职位。可是没等到上任,忧愤成疾的羊续便病故了,时年仅48岁。

点评

一条鲤鱼真的不能算是厚礼,但羊续不受。有一首历史名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面有一句歌词是:“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1026字)

5、胡威省父

胡威,字伯武,又名貔,淮南寿春人。胡威廉洁谨慎,魏、晋之际历任侍御史、徐州刺史、豫州刺史、尚书、青州刺史等职,以清慎著称。

胡威,字伯武,又名胡貔,淮南寿春人,是当朝重臣胡质之子。《晋书》记载,胡威受其父影响,从小就砥砺自己的志向,显示出与普通少年截然不同的品格。说起胡威,就不能不提流传甚广的“胡威省父”的故事。

那时候胡威正年轻,留住在魏国京都随母读书。父亲胡质时任荆州刺史,一家人已经一年多不曾见面。胡威禁不住思念之切,就告别母亲,登上了前往荆州的路。胡威的父亲位高权重,威势显赫,但由于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家中过的还是普通人家的生活。到荆州几百里的路,常见那官宦之家,车隆隆,马啸啸,华盖儿飘飘,很是威风,但胡威却如平民子弟,骑着自家的小毛驴急急前行。每到夕阳西沉,便自己把毛驴牵进马槽喂料,跟着店家拿柴烧饭,吃个便饭,弄个床位。

如此早行晚息,终于来到荆州。

父子相见,一番亲热,几多情意。转眼之间,便过去了十多天,胡威想想该回家了,便向父亲告别。胡质拉着儿子细细看了一会,嘱咐了几句,就走进内室,拿出一匹绢交给胡威。胡威看那绢是贵重之物,心中疑惑,就忍不住说:“孩儿深知您清廉高尚,可不知那匹绢是从哪儿得来。不知它的来历,孩儿不能收受。”胡质先是一愣,继而赞赏之情涌上心头。他笑着说:“儿啊,这是我的俸禄所得,省吃俭用留下来的,让你路上去换口粮,放心拿去吧。”胡威听了,这才恭敬地接过绢,告别父亲,骑上毛驴,往家中去了。

行路上,忽然有一人说要与他结伴而行。问知来历,却是胡质帐下都督,说是回乡探亲。一路上,那都督对胡威关怀备至,吃喝住行全部安排妥当。胡威一再推拒而不能,不想竟一道走了百多里,还不分开。胡威心下生疑,一定要那都督据实相告。原来那都督在胡质帐下,见胡质有赏赐就散发给大家,自己不取,深受感动。今见胡威独身回家,便赶来路上照顾,以尽一点心意。胡威听了,当即拿出父亲送的那匹绢,要都督收下,以答谢一路照应之劳,并坚决说服了都督返回军中。胡威又如来时那样,一个人自劳自作,往京城而去。

之后,他写信给父亲时,告诉了都督之事。胡质听了,竟给了那都督一百杖刑,撤了他的职,并对他说:“我带兵卫国守疆,与你等共同努力,同得赏赐,是我等职守。你怎可公报私恩,岂不有拍马之嫌,如何能再在我的帐下为国出力。”

后来胡威为官,继承了父亲的品行,清廉为政。他常常用当年见父亲的那一段遭遇来激励自己,为官很有名望,历任安丰太守、徐州刺史,有特殊的功绩。

点评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都督所为真的是人之常情,但胡质不这样认为。如果我们的属下也有类似“都督”这样的人,我们会怎么做呢?(1087字)

6、不收怀金廉田豫

田豫,生于三国魏文帝年间,字国让,渔阳雍阳人,官拜魏国大将军。

田豫离任后,隐居在魏县。当时,健步诣被派去防守边关。他心中惦念田豫以前的恩情,上任路过魏县时,就去拜访他。老友相见,十分高兴,田豫就杀鸡做小米饭招待,又送步诣到田野上,说:“退休老人,你还辛苦地跑来看我,可惜我对你没什么好处啊!”健步诣同情田豫的清贫,流着泪与他告别,还给一些老朋友们说起这种情形。汝南太守筹集了数千匹布,派人馈赠给田豫,但田豫一件也不肯收。他在病重时对妻子说:“我死后一定要将我埋葬在西门豹的旁边。”妻子感到有些为难,就问道:“西门豹是古代的神仙,怎么能葬在他的身边呢?”田豫回答:“西门豹所做的事与我差不多,如果死者有灵,他肯定会善待于我。”妻子就听从了他的话。汝南太守听到噩耗后,非常悲痛,既为他画像又为他树碑。

田豫是个难得的清官。据《三国志》记载,他清廉节俭,赏赐给他的东西,常常分送给将士们。凡是胡、狄部落偷偷送给他的财物,他都记录在册并送入官仓,从不拿到家里去,所以他家非常清贫。因为如此,即使不是他的同道,也都对田豫的高尚品德给予肯定。嘉平六年帝王下诏褒扬他的事迹,还恩赐给他家金钱和粮食。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有关田豫不收怀金的故事记得非常详细:鲜卑族素利等部落,常来拜见田豫,并送上牛马等礼物,田豫就把这些礼物转送给官府。这些部落的使节认为以前送给田豫的礼物太显眼,不如送黄金,就秘密地怀藏三十斤黄金,对田豫说:“希望避开左右的侍从,我有话要说。”田豫让身边的人回避,部落来使跪下说:“我们看到您十分清贫,所以送您一些牛马,但您却把它们交给了官府。今天秘密地送些黄金给您,可以作为您家中的财产。”田豫听到此话大吃一惊。他暗想,如果当面拒绝,恐怕会伤了和气,于是就故意张开宽大的衣袖,收下了黄金,并感谢他们的好意。

等到部落使节回去后,田豫立即将这三十斤黄金全部交给官府的库房,然后又把这一情况写了一份奏折送给魏文帝。魏文帝看了这个奏折后,下诏表彰他说:“春秋时期有个魏绛,为表示与戎族友好,光明正大地接受他们送来的礼物。现在你举袖接受鲜卑送来的黄金而交公。你这种做法,我十分赞赏。”魏文帝还赏赐他绢五百匹。田豫收到五百匹绢后,分一半藏在公家的小仓库里,以备奖赏给立功的将士,另一半则送给部落使节,以答谢他们送来黄金的情意。

点评

部落的使节怀金送田豫真的是很“机智”的做法,他们没有恶意的,但田豫不收。对于“拒礼”来说,有时形式可能真不是最重要的。(1027字)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