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星座大全 > 正文

黄宗羲的“上帝”观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5 03:44:18浏览:6分类:星座大全

黄宗羲的“上帝”观

黄宗羲的?上帝?观

 黄宗羲继承了儒家传统中?天?的观念,?天?是一个非人格的至善至高之存在,不可以人事事天,任何人格或神格的?天?都是对?天?的降格。而?上帝?则是接近人格或鬼神之存在,已经丧失了至高无上性。所以,黄宗羲不会接受西方?天主?或?上帝?之本质,直斥之为谬言邪说。

 关键词: 黄宗羲;天;上帝;天主教

 一黄宗羲与天主教的接触

 据考证,黄宗羲的几位好友如魏学濂、瞿氏耜等都是天主教徒。魏学濂受其父魏大中及其东林党同志影响,对传教士有好感。而且他还与著名的天主教徒朱宗元共同校正耶稣会士孟儒望所述的《天学略义》,据说魏氏很可能在此之前就加入了天主教,否则不会拥有编校耶稣会士著作的资格。[1] 南明重臣、大学士瞿式耜(1590?1651)也同传教士过从甚密,他本身就是天主教徒。[2]瞿式耜是与利玛窦最亲近的中国友人之一瞿汝夔的侄子。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瞿汝夔推动了天主教在华传教策略的转变,即建议利玛窦最好穿儒服而不是和尚服去传教。并且瞿汝夔还利用他在官场上的关系为利玛窦宣传引荐,为利玛窦进京铺平了道路。[3]而瞿式耜却比他这个伯父名气还大,他先是万历进士、崇祯户科给事中,后为南明吏、兵两部尚书,临桂伯、武英殿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他与传教士素来交好,可能在天启间受洗入教。[4]而黄宗羲与他交情甚厚,当瞿氏南下出任广西巡抚,匡扶南明时,黄氏亲自送他至金陵湖头。[5]

 除了这些接触西学的途径,黄宗羲还同耶稣会士有过直接的交往。据考证,黄宗羲曾与汤若望相识于北京,一番交谈,令黄宗羲对汤若望的历算知识大为折服,大有将汤氏视为自己历算学启蒙老师之意。并且汤若望还送了一个日冕给黄氏,黄氏甚是珍爱。[6]

 此外,黄宗羲还从梅郎中那里得到一个传教士转赠给他的龙尾砚。黄氏将之看成?绝品?,后来不小心遗失,大为痛心,但十年后,又戏剧性地复得,并赠与吕留良。足见黄宗羲对此砚之重视。[7]

 有了这些天主教徒好友,还有与耶稣会士的直接接触,黄宗羲或多或少了解天主教及其教义。那么他是怎么看待天主教的呢?他评价天主教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二黄宗羲的?上帝?观

 在黄宗羲的著述中,极少提到天主教。这已经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西方宗教信仰对他来说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也对他所服膺的王道圣学构不成威胁。我们能找到的他对天主教的只言片语,也是在他批判禅学等其它学说时捎带提及的。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其晚年所写的《破邪论》中的论说。

 从他《破邪论》的题辞中,我们就能看出他的基本态度。他说,在他完成那部囊括先王之道的《明夷待访录》三十年后,?方饰巾待尽,因念天人之际,先儒有所未尽者,稍拈一二,名曰破邪。? [8]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破邪论》可能是其《明夷待访录》的补遗。如果说《明夷待访录》是其多年前建立起来的圣学大厦的话,《破邪论》则是对大厦某个角落的修缮。因此,在他最后这部文集里,内容杂陈,已经不仅仅是在?破邪?。与?邪?相关的文章只有上帝、魂魄、地狱等三篇;赋税、科举两篇文章是对《明夷待访录》内问题的再思考;而其中的分野、唐书二篇却像是心血来潮、偶然为之的考证辨谬之作;从祀与骂先贤两篇则可以看成是对某种时风流弊的评论。可以看出,其中能够算得上是对《明夷待访录》之补充的,大概有上帝、魂魄、地狱、赋税、科举等五篇,从祀篇勉强也可以列进来。余下三篇考误、评论之作则有偶然凑数之嫌。可能黄宗羲年事已高,觉得犯不着为这几篇文字分门别类,分类集册了,即使有点乱,也只能请后学原谅了。如其题辞最后所言,酌古、美芹之事与他已无缘了,?顾余之言,遐幽不可稽考。一炭之光,不堪为邻女四壁之用。或者怜其老而不忘学也。? [9]这一方面是表达自己不辍笔耕之志,一方面又有些精力不继、力有不逮的感觉。所以,他最后给我们留下的是一部题目较为混乱的杂集。

 按照惯例,一代大儒最后的著作,要么非常重要,要么无关宏旨。根据以上分析,黄宗羲显然属于后者。那么将?上帝?放在这部无关紧要的文集里进行论说,黄宗羲对天主教的基本态度已经很清楚了。至于他具体的态度,我们分析了这篇文章之后就会知晓。

 在《上帝》篇中,黄宗羲首先提出了他所理解的儒家?上帝?观,?天一而已,四时之寒暑温凉,总一气之升降为之。其主宰是气者,即昊天上帝也。? [10]很清楚,在黄宗羲这里,?天?、?气?、?上帝?是那个最高本原的不同称呼。[11]如果说黄宗羲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气一元论?,[12]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上帝一元论?。那么黄宗羲这个?上帝?又是什么样的呢?

 黄宗羲所谓的?上帝?,也就是?气?或?天?,究竟是什么呢?它具有什么特征呢?上文已经说得很清楚,?气?或?天?就是主宰,它包含孕育了天地万物。黄宗羲说,天地间?全是一团生气,其生气所聚,自然福善祸*,一息如是,终古如是,不然,则生灭息矣。此万有不齐中,一点 *** 宰,谓之?至善?,故曰?继之者善也?。?[13]可见,这个主宰通过其 ?至善?之本质化育了天地万物。不仅如此,它还规定好了万物的高低尊卑之秩序,?知觉之精者灵明而为人,知觉之粗者混浊而为物。? [14]可见,黄宗羲的?气?包含了朱熹的?理?和?气?的全部内容,它即能创造形式,也能提供质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全能主宰。有时黄宗羲也称这一主宰的本质为?仁?或?仁义?,?天地生万物,仁也。? [15] ?天地以生物为心,仁也。其流行次序万变而不紊者,义也。仁是乾元,义是坤元,乾坤毁则无以为天地矣。? [16] ?舜之明察,尽天地万物,皆在妙湛灵明之中由此而经纶化裁,无非仁义之流行。? [17]那么,具有?仁?或?善?本质的?天?、?气? 或?上帝?有没有区别呢?

 ?天?与?气?的区别不大,有形之?天?就是?气?凝聚时的状态,无形之?天?就是?气?。那么?天?与?上帝?的区别怎样呢?要回答这一个问题,首先牵涉到的是?天?可不可以是人格之存在的问题。在黄宗羲以及以往的儒学大家那里,天人是必须要区别开来的。如果把?天?想象成神鬼式的存在,并在世间加以祭祀膜拜,那么这实际上是对?天?的一种降低。因为无论是神还是鬼,都是人或物的一种伴生物。而它们根本就不可能与?天?相等或取代?天?。因此,无论是人格意义上的?天?还是鬼神意义上的?天?,都是对天的一种降低,都有损于天的至善至尊本质。这种观念在黄宗羲的《孟子师说卷七?民为贵章》和《孟子师说卷一?明堂章》中表达得较为明显。在《民为贵章》中,他说,?天地间无一物不有鬼神,然其功用之及人,非同类则不能以相通。社稷二气,发扬莽汤,如何昭格,故必假已死龙弃之人鬼,与我同类而通其志气。是故配食者,非仅报其功也。吾与祖宗同气,籍其配食,以与天地相通。今之城隍土谷,亦犹句龙、弃之配食一方耳。盖城隍土谷之威灵,非人鬼不能运动也。? [18]既然万事万物产生时就都有自己的鬼神,那么,无论是人或物,还是其鬼神,就都是?天?这一主宰下的产物,因此它们皆低于天。就人来说,人可以借助鬼神与天地相通。但由于人神两界不同类,不能直接相通,这就需要一个中介者。这一中介者就是死去的著名人士。当人们将句龙、弃等著名人士作为社神和稷神的世间代表而供奉起来时,人们不仅仅是在纪念他们的功勋,而且也是籍此而与社神和稷神相沟通,进而与天地相通。由此类推,人们祭祖、供城隍等一系列的祭祀行为就都有通神、通天地之功用。在这种祭祀行为中,人、鬼神、天的界线分明,等级明显。既然人们可以通过用世间的人物作为各种鬼神的象征来祭祀膜拜众鬼神,那么能不能找到?天?在世间的象征,从而通过祭祀它来表达对?天?这一最高主宰的崇敬呢?

 在《明堂章》中黄宗羲谈到了这种可能。他说:?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19]周公通过在南郊祭祀后稷来敬天。后来发展成通过敬祖来敬天,?人莫不本乎祖,祖一而已,尊无二上,故曰率义而上至于祖,祖尊而不亲,是所以配天也。? [20]

 正是在祭天礼仪中,我们看到了?天?与?上帝?的明显区别。?天?与?上帝?不是同一的吗?为什么郊祀以配天,宗祀明堂以配上帝??盖祭天于郊,以其荡荡然,苍苍然,无乎不覆,无乎不见,故以至敬事之。郊也者,不屋者也,达自然之气也。扫地而祭,器尚陶匏,不敢以人之所爱奉之,远而敬之也。? [21]可见,郊祀?天?以及不用人事以奉天,都是为了凸显天人之差异,(历史论文 )突出人对?天?之敬畏。对于这一?尊无二上?主宰,必须以?尊而不亲?的方式祭之,祭祖亦是如此。然而人们可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他们非常敬爱的领袖去世了,应该把他看作什么样的鬼神之代表祭祀呢?若以天来配之,一则会冒犯祖先,因为祖先只有一个,?天?也只有一个,不能通过多个祖先之祭祀来祭天;二则事天过于严肃和恭敬,不足以表达对亲如仁父的领袖之热爱。但是,若以其它较低的神来配他,又觉得委屈他。比如对周公来说,?周公之摄政,仁乎其父,欲配之郊,则抗乎祖,欲遂无配,则已有仁父之心。? [22]怎么办呢?这时人们就引进了?上帝? 的概念,?于是乎名天以上帝以配之。上帝也者,近人理者也。假令天若有知,其宰制生育,未必圆颅方趾耳鼻食息如人者也。今名之帝,以人事天,引天以近之,亲之也。? [23]人们所设想的这个接近人格的?上帝?既有天之威严,又有人之亲切,人们可以用人之所爱来供奉之。于是,通过祭祀,?上帝?与?天?的区别就出来了。?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高于任何鬼神和人属。人们只能通过祭祖或原初之神(如后稷等)来祭天,以配天之至尊至敬。而?上帝?则具有了人或鬼神之特征,它是被用来象征那些非祖先的,然而又崇高类似祖先的仁德广施之圣王先贤的。虽然说?天?、?上帝?是一个本原的不同称呼,然而在黄宗羲的心目中,?天?与?上帝?已经有了等级之分。这个亲近人的上帝已经沾染了人格或者神鬼的气息,与至善至尊的?天?比起来就有些逊色了。所以,?上帝?不能郊祀之,?不可以郊,故内之明堂。明堂,王者最尊处也。仁乎其父,故亲于天。天有帝名,则祭之明堂,亲与敬兼之矣。故郊曰昊天,明堂曰昊天上帝,天人之分明也。? [24]到了这里,我们就很清楚了。昊天与昊天上帝,虽指一物,但其区别已经是天人之别了。这可能也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尊奉?天?而不是?上帝?的个中原因所在。

 三黄宗羲对天主教?上帝?之态度

 由此我们再回到《破邪论》之《上帝》篇,黄宗羲先用昊天上帝的唯一性批判了《周礼》、纬书的五帝说,郑康成的五天说以及佛家的诸天说。然后他提到了天主教,对于天主教?抑佛而崇天?他是没有意见的,他所批判的是天主教将?天主?人格化或神化,甚至立其像而记其事。这样的?天主?与黄宗羲所理解的?天之主宰?大相径庭。如前所述,黄宗羲对于人格化以及神化的?天主?肯定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他及其背后的儒家思想传统中,人格化或神鬼化的?天?已经是对?天?的降格,即使这一?天主?是万神之神,也只是个被降格了的神,这样的?天主?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至高无上之存在。所以黄宗羲会讥讽这个?天主?不过是人鬼而已,真正的?上帝?或?天?已经被抹杀了。[25]

 如果说来华的传教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也分为体用两端的话,那么其自然科学就是?用?,天主教信仰就是?体?。可以看出,在中学之?体?与当时的西学之?体?之接触中,天主教并没有被儒家大师当作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他们站在?天?这一至尊无上的塔顶上,以居高临下之姿态,轻蔑地嘲笑着那些将?天?搞成人鬼式之?天主?或?上帝?的传教士们。

 参考文献:

 [1][4]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313323页。

 [2]王慕民:《明清之际浙东学人与耶稣会士》,见陈祖武等主编:《明清浙东学术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134页。

 [3]江文汉:《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7页。

 [5]黄宗羲:《思旧录?瞿式耜》,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一册,第383、384页。也见王慕民:《明清之际浙东学人与耶稣会士》,见陈祖武等主编:《明清浙东学术文化研究》,第134页。

 [6]徐海松:《清初人士与西学》,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283页。

 [7]徐海松:《清初人士与西学》,第284287页。也见夏瑰琦:《黄宗羲与西学关系之探讨》,吴光编:《黄梨洲三百年祭祭文?笔谈?论述?佚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页。

 [8] [9] 黄宗羲:《破邪论?题辞》,《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192、192页。

 [10][25] 黄宗羲:《破邪论?上帝》,《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194、195页。

 [11]在其它地方黄宗羲也论及到这三者的同一。他在《孟子师说卷一?明堂章》里写道:?天有帝名,则祭之明堂,亲与敬兼之矣。或曰:经前曰天,后曰上帝,何也?曰:天、上帝一耳,不通言则若两物然,故郊曰昊天,明堂曰昊天上帝,天人之分明也。?《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54、55页。在《孟子师说四?人之所以异章》中他又说:?天以气化流行而生人物,纯是一团和气。?《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111页。在《孟子师说五?尧以天下与舜章》中他说得更明白:?四时行,百物生,其间主宰谓之天。所谓主宰者,纯是一团虚灵之气,流行于人物。?《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123页。

 [12] 这一核心思想在黄氏的著作中屡见不鲜,如?覆载之间,一气所运,皆同体也。?《孟子师说卷一?庄暴见孟子章》;?天地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孟子师说卷二?浩然章》。

 [13]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三?道性善章》,《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77页。在《孟子师说?道性善章》的后半章,黄宗羲再次强调:?天之所赋,原自纯粹至善。?《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78页。

 [14][17] 黄宗羲:《孟子师说卷四?人之所以异章》,《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111、112页。

 [15] 黄宗羲:《孟子师说卷四?三代之得天下章》,《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90页。

 [16] 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一?孟子见梁惠王章》,《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49页。

 [18] 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七?民为贵章》,《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160、161页。

?

 [19][20][21][22][23][24] 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一?明堂章》,《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54、54、54、54、54、5455页。

(一)四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

(二)四时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

日月变化

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

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八笺》)。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

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

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三)四季养生的原则

祖国医学在四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

2、形神共养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

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3、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既倡导“养身莫善于动”,又认为“养静为摄生之首务”(《老老恒言》)。因此,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动”在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铭》),“一身动则一身强”(《四存编》)。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法。诸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坚持这些健身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充满活力,从而延缓各器官的衰老。

静,又称“清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是与“动”相对而言,在中医养生学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气功中的静功一般没有肢体的运动,它通过一定的体态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动,在 “静”的状态下,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节,从而达到对机体“调整”、“修复”和“建设”的目的,静功在气功锻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史百家医录》中指出:“能察动静作息之机,自无过与不及之衍”。即指“动”和“静”都要适度,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勤运动,要注意适度;勤用脑,要思而不怠。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总之,动和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养生防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心体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

总之,人们必须“顺时养生”,去适应自然;同时,又要利用自然,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