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星座大全 > 正文

测体温需要什么条件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7 07:59:42浏览:11分类:星座大全

测体温需要什么条件

1、口内测量法。将口表水银端放于舌下,紧闭双唇,切勿用牙咬,也勿说话,以免体温表被咬碎或脱落,3分钟后取出。测量前,应避免吃冷、热食物或饮料,如已食用,须待20分钟后方可测量。

 2、腋下测量法。解开衣服,先用干毛巾擦去腋下的汗水,将腋表的水银端放于腋窝的部,水银端不能伸出腋窝外,体温表与皮肤之间也不能隔着衣物,然后夹紧腋窝,5分钟后取出。刚洗完澡的的话要等20分钟左右才能测温,以免影响测温结果。

 3、直肠测量法,让患者仰卧,露出臀部,用20%肥皂水润滑过的肛表,轻轻插入肛门内2--3厘米,用手握住体温表的外端,以防脱落或折断,3分钟后取出。患有腹泻及严重肛肠疾病不可采用此法测量。刚坐浴过的要等30分钟才能测温。

因你未注明版本,给你提供华师大版

第0章 走进科学基础知识

1.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 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建立假设,验证假设,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也可以总结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作出解释→讨论交流。

§0-3、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

1、健康信息档案基本包括身高、体重、体温、心率等内容。

2、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皮尺等)

(3)认识刻度尺:①零刻度线 ②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

③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倾斜造成读数偏大)

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一定要估读)

④记正确:记录数值 = 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 (无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⑤ 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度。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细的直径等。(注意:页数和张数的区别)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6)测量误差:

①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由于估计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3、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符号℃表示, 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规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2、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2)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3)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继续留在待测液体中(不能拿开读数), 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拄上表面相平.4)记录读数时, 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 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37℃读作:三十七摄氏度(不读成摄氏三十七度);—20℃读作:零下二十摄氏度 或 负二十摄氏度

4、体温计的量程:35℃— 42℃ ,最小刻度 :0.1℃,

特点: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玻璃弯管,用前需甩,离开人体读数。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

4、时间的测量:

1、心率是心脏或者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测量心率需要使用计时工具。

2、时间单位: 秒(s). 常用的还有分、时、天、月、年等

换算关系是:1天=24小时,1小时=60分=3600秒

3、测量工具:钟、表;

§0-4、几个主要的科学概念

1、质量

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自然界由物质组成,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1、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温度、位置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实验室里常用 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常见的是 托盘天平.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底座、平衡螺母、砝码、。

5、托盘天平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平: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具体是: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右旋;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左旋),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3)称量:量时把被测物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由大到小的加减砝码(左物右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直至天平恢复平衡。

思考:如果物体和砝码放置的位置反了,这时怎样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

(4) 读数:被测物质量=所用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最小刻度值;读游码左侧所指的刻度值);

(5)称量完毕整理天平,及时用镊子将砝码放回到砝码盒内。

注意:(1)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等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2)液体质量的测量:先称出空烧杯质量,再把液体加入烧杯,称出总质量,用总质量减去空烧杯质量就是液体质量。

2、能量:一切物体都有能量

能量的形式: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形变的物体有形变的能(也称作势能)、发声的物体具有声能、发光的物体具有光能、食物、燃料里都有化学能,一切物体都有热能。除此而外,还有电能等很多能的形式。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1)植物光合作用:太阳能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2)水电站: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4)摩擦生热:动能转化为热能和声能

3、信息:信息传播的形式: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

信息的载体:书籍、报刊、广告、计算机等

信息传播的工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

第一章:星空巡礼复习提纲

一:观天认星

1.星空随观测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观测到的星空每时每刻都在自东向西旋转。由于地球本身每天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能观测到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北极星没有东升西落现象)

2.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星星数目也是不同的。星空中出现的星星随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变化,人们按四季把星空分为四季星空。

3.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4.早在古代,人们就按想象把星星搭配成一定形状,又按形状把星空分为不同的组。现代天文学上把整个天空的星星划分为88个组,并把这样划分的组叫星座。

5.必须认识的七个星座(形状):大熊座,小熊座,天鹅座,天鹰座,天琴座,猎户座,仙后座,牧夫座。

6.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一部分,北极星是小熊座柄端的一颗星,牛郎星是天鹰座的一颗星,织女星是天琴座的一颗星。

7.春夏秋冬季节北斗七星斗柄分别指向东南西北。

8.如何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以北斗七星斗口外侧两颗星作“指针”用一条假想的线把它们连起来,再沿斗口方向延长五倍远,就可以找到北极星。

9.北极星一年四季总指着正北方向,它没有东升西落现象。

10.通常人们用肉眼只能看到6000多颗比较亮的星星,如果要观测到更多的星星必须要借助望远镜,望远镜是我们洞察宇宙的眼睛。6000多颗比较亮的星星里面绝大多数的是恒星,人们肉眼只能看到五颗亮行星。

11.我国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安装在北京天文台,镜面直径有2.16米,我国现存最早天文台是河南登封观星台,简仪和浑仪都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

12.一般望远镜由主镜筒和镜架两部分组成主镜筒又由物镜和目镜组成,为了便于寻找目标,主镜筒又附有一架寻星镜。望远镜使用步骤(了解)

二:银河系

1.银河系简称银河,中国古代称天河。银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它其中包容了大约1500亿~2000亿颗恒星,其中用肉眼能看到的只有6000颗左右。此外银河系内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物质。

2.银河系形状:从正面看象一个庞大的车轮状旋涡系统,从银河系的核心伸出四条旋臂。从侧面看银河系的主体象一个凸起的大透镜,银河系绝大多数物质都密集在银河系中心平面附近。

3.天文学上把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半径平均值即日地平均距离称做一种长度单位称为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 比它更大的长度(距离)单位是光年,即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光速大约30万千米每秒。1光年=

4.银河系直径大约8万光年,年龄长达100亿年了,银河系的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各类天体都在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银河系就象一个巨大旋转着的“飞盘”。

5.太阳位于距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的地方,太阳带着它整个“家族”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转速度高达250公里每秒。绕银河系一周也得花两亿五千万年。

6.浩瀚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普通的一员,在银河系以外还有许多庞大天体系统,她们象银河系一样由千百亿颗恒星组成的,天文学家称它们为河外星系或星系。宇宙中大约有10亿个星系,目前人类最远的观测范围超过100亿光年。

三:最近的恒星——太阳

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个从里到外熊熊燃烧的庞大气体球。它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半径约为 m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2.我们观察到的只是太阳的表面叫光球,其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光球外面紧贴光球层的叫色球,再外面一层叫日冕。

3.太阳表面温度并不是处处相等,有些地方比周围低2000摄氏度左右,看起来比较暗称为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平均为11年。中国是具有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的国家。

4.太阳表面出现的喷发现象,有的象万丈喷泉,有的象艳丽火焰,称日珥。

5.太阳每秒发出的总能量高达 焦耳,到达地球的只有总能量的22亿分之一,但对我们人类来说已经足够,是地球上一切活动的主要能量源泉,它给人类提供光和热,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太阳能。

四:行星与卫星

1.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连同绕它旋转的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成千上万个小天体组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系最大范围可以延伸到1光年以外。

2.阳系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顺序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八大行星按质量排序: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按体积排只有海王星和天王星位置调换,其他和按质量排一样。

4.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属于类木行星。类地行星距太阳较近,体积、质量均较小,卫星数少或者无,无光环。类木行星距离太阳较远,

5.八大行星:里体积和质量都最大的是木星,最小的是水星。拥有最美丽光环的也是土星。卫星最多的也是土星,有23颗。卫星最少的是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地球只有一颗卫星就是月亮。

6.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光环,土星的光环最漂亮。组成光环的物质是岩石碎片,气体和尘埃。

7.八大行星在不停自转的同时还在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自转:金星与其他行星自转方向相反,是自东往西自转的,其他八大行星都自西向东自转。公转:都自西向东公转,公转轨道除了水星轨道比较扁以外,其他大行星轨道都是近乎圆形的椭圆。

8.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我国古代称为辰星。金星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行星,又叫启明星,它的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地球是人类居住的星球。火星有白色的极冠和“运河”。木星是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重要标志是南半球有个巨大“大红斑”。土星拥有最美丽的光环和最多的卫星。天王星是躺在公转轨道上边滚动边绕转的。海王星称“笔尖上的行星”。水星是体积和质量都最小的行星。

9.整个太阳系有60多颗卫星,行星和卫星本身都不发光,它们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复习提纲

昼夜的成因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自西向东旋转。从北极上看:逆时针,南极上看:顺时针(北逆南顺)

2.地球自转周期:约1日(24小时) 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1次

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由于地球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运动,所以地球上看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原因地球在自转,且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4北半球早上杆影西北边,中午正北,下午东北。正午杆影最短,正北方向。

5张衡:浑天仪,地动仪

四季与节气

1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杆影最短的时间是正午,此时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大,竿影短,热(夏天、中午);太阳高度角小,竿影长,冷(冬天、早晚)。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中高纬度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冬至日最小。

3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周期365.256天。地球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66.5度的夹角。 公转周期,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在公历中每隔4年设置一次闰年,闰年中多出的一天日期是2月29日。

4地球的公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地球五带,四季更替

5在同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6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7重要的节气。春分,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8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记时方法叫做节气。相邻两个节气之间间隔15天

9我国常用的的日历是公历,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基础编制的立法,常用单位年

10太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回归线:南纬23.5度。北回归线:北纬23.5度。赤道上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南北回归线只有一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月球与月相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相貌的变化叫做月相,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的圆环形的坑,环形山 ,为月坑

2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和水,也没有任何生命,是一个荒凉寂静的世界。

3月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和公转。它的自转周期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恰好相等,都是27.3日。

4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2%,质量约为地球的1/81,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00km。

5以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叫做“月”。在公历中,每一年分为12个月。

6在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相要经历新月、上弦、满月、下弦等一系列的变化,造成月相的主要原因是月球本身不发光、能反射太阳光。

7月相变化的周期叫一个塑望月,等于29.5日。

8据你所知在我国的节日中,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有重阳节,端午节等。

9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差不多成一直线时,月影挡住了太阳,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10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使得月面变暗的现象叫月食。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发生月食这一天的月相是满月,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日地月成一直线

11发生日食这一天的月相是新月,日食有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12发生月食时,先缺失的是东面,此时发生的月相叫满月;发生日食时先缺失的是西面,此时发生的月相叫新月。

13,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

14 2008年,翟志刚神舟七号

1地球公转:绕太阳,自西向东,365.256天

2地球自转:绕地轴,自西向东,23小时56分4秒

3月球公转:绕地球,自西向东,27.3天

4月球自转:绕月轴,自西向东,27.3天

5月相变化:一个朔望月,29.5天

6一天中杆影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一般正午12点钟,杆影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温度最高

一年中正午杆影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北半球夏至日杆影最短,太阳高度最大,温度最高

7赤道:是地球上距南北两极相等的大圆,是所有纬线中最大的一条纬线。

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这两条特殊的纬线称为回归线

南回归线——南纬23.5°的纬线; 北回归线——北纬23.5°的纬线。

极圈:昼夜长短达到极端,即24小时昼长和24小时夜长的南北界线,即南北纬66.5°的纬线。

南极圈——南纬66.5°的纬线; 北极圈——北纬66.5°的纬线。

图9

8春分:3月20日或21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秋分:9月23日或24日。冬至:12月21日或22日

9 A阳光直射南半球南回归线,是冬至 B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是春分

C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回归线,是夏至 D阳光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是秋分

第四章 变化的地形

一、火山与地震

1、地形及其变化

(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

(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的。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气态物以水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 图4-1

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4)火山的利与弊: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化,有很大危害性。但另一方面,火山喷发也可能带来新的矿产和地热资源,为我们所利用。

3、地震

(1)地震:地震是指地壳的突然震动。地震是常见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地球上每年约有500多万次地震发生,其中能被感觉到的地震约有5万多次。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约十多次。

(2)地震原因:产生地震主要原因是来自地壳内部力量,使地壳坚硬的岩石产生断裂和移动而引起。另外,某些人类活动如修大型水库、爆炸等也会引发局部地震。

(3)地震时现象和造成的灾害:大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地震中心)附近,大地会发生上下颠簸和左右摇晃。也会造成山体滑坡和岩石崩落、地面褶皱、开裂、塌陷或隆起,还会引起海啸。

地震会使房屋倒塌、桥梁断裂,交通、水电中断,还会引起火灾,使人民生命和财产蒙受重大损失。如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使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顷刻化为废墟,有24万人丧生。

(4)地震程度的表述:①震级: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每增加1级,释放能量约增加33倍。1级最小。3级以上地震能被人感觉到。5级以上均属于破坏性地震,且随震级增大破坏性也增大。76年唐山大地震震级达7.8级。②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常分为12级。一般地说,烈度大小与震级大小、该地与震中距离和震源深浅等有关。震级大、与震中距离近、震源浅则烈度就大。 烈度达3度时人能察觉,6度以上则会造成较大破坏,达到11、12度时,将使大批房屋倒塌、地面严重变形,造成巨大自然灾害。

(5)地震预报:地震发生前,大地、天气、水文、地磁及一些动物的行为常有异常变化,根据这些预兆,预报地震的发生,称为地震预报。正确的预报可大大减轻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但因地震成因复杂,目前还不能正确预报所有地震。

下面一些现象与地震有很大的关联,常作为地震发生的预兆。

①地下水变化:如发生井水冒泡、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增加等异常。这是因为地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含水层会受到挤压或拉伸发生变形,地下水所处条件发生改变而引起地下水位异常变化。

②地温变化:地震前常有地温明显增高,天气有异常闷热的感觉。因为一般情况下,地下深处温度(地温)变化是很小的,但地震前,由于深处岩石结构复杂的变化会产生大量热能,引起地温的升高。

③地电变化:地下土壤岩石天然存在电场,称为地电,可用电表测量它的存在和数值。地震前,岩石发生变形,地电也有异常的变化。

④地磁变化: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地震发生前,该处地磁场也常有异常变化,可用仪器测量它的变化。

⑤地形微小变化:地震前,由于岩层受内力作用发生变形,使地形也发生微小变化,这需要借助仪器才能测量出。

⑥一些动物行为失常:不少动物的某些感觉器官有特别灵敏的功能,能感觉到地震发生之前自然环境的微小变化,出于生物的本能会表现出一系列异常的反应。所以地震前常有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等异常情况出现。

(6)发生地震时应对措施:发生地震时,必须冷静迅速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以使生命财产损失尽可能减小。其核心是保护生命安全,防止灾害扩大,减小财产损失。课文中的几条如:迅速关闭煤气、灭火断电,人员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处且远离高压线和陡坡,在室内则应躲在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或牢固物下面,以及不要误听谣传等都应记住。

(7)地震和火山的分布:世界上地震与火山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①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这与地壳的板块分布有关,这两个地震火山带均处于板块与板块之间。

我国处在这二个地震火山带交界处,是个多地震国家,普及地震有关知识对减小地震造成的损失具有很大意义。

二、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事例:①喜马拉雅山是当今世界上最高峻山脉,但在几千万年前,那里还是茫茫的海洋。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海洋生命的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大海。②台湾海峡过去曾经是陆地,后来变成了浅海。据考证,在台湾海峡的底部,至今还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③大连市的星海广场是一处新的旅游景点,但原来该地是一个海湾,并没有广场陆地。由于移土填海,人工造田,才使原来的海湾变成了现在的陆地。

(2)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是地形变化中的一类,促使海陆变迁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方面来自地球外部,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生物和人类的活动等。

2.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1)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人类对地形变化原因的探索从未间断过,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典型。他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其他大陆之间也有类似现象,又发现美洲和非洲的动物之间存在着一定亲缘关系,于是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2)大陆漂移假说:这是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来的,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块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大陆分裂成几块,向各个方向移动。目前的海陆分布格局是大陆在海洋上漂移分离造成的。

3、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学说的建立:20世纪60年代,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和后来的“海底扩张说”基础上,经过许多科学家研究,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2)板块学说主要内容:①地壳的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②软流圈的物质运动使板块移动,板块上面的大陆和海洋随着发生漂移,六大板块的运动目前还在缓慢地进行。③板块之间是地震火山容易发生的地方。

(3)板块学说的作用:板块学说能较好地解释高山、大洋的地形变化和火山、地震的发生以及地下矿藏形成的原因,还可以预测世界海陆分布变化的趋势。如因为板块运动,地壳岩石的碰撞会造成褶皱和断层,从而造成新的山脉和深沟。实际上,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从海洋变成了高山,而且目前还在“长高”。板块学说也还有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