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游戏攻略 > 正文

屈原的离骚全文朗诵_论屈原的自恋情结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8 02:14:38浏览:8分类:游戏攻略

屈原的离骚全文朗诵_论屈原的自恋情结

“纳西索斯情结”这一术语源于古希腊神话。纳西索斯是一位美少年,拒绝了所有女人的求爱,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影子。因为始终得不到所爱的对象而憔悴,最终溺水而死,他落水的地方长出了一株美丽的水仙花。在现代西语中,“纳西索斯”引申为“孤芳自赏的人”。纳西索斯代表了西方社会人类已经初见端倪的自恋情结,也成了西方社会自恋者的代名词。后人将人们心理上与纳西索斯相类似的顾影自怜状态称为“纳西索斯情结”。奥地利医学家弗洛伊德在1914年《论自恋》中把严重的“纳西索斯情结”称为自恋症。现代心理学的实验表明,这种自恋情结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其中的德才兼备者。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篇,“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1],千百年来受到无数人的景仰与追慕。他以政治家的社会身份行事,却以文学家的名义成就了不朽。屈骚之所以千古流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品唱出了诗人灵魂深处的声音,彰显了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屈原的作品大多创作于诗人被顷襄王流亡到汉北以后。汉北山川奇丽,有峻峰幽谷之美,但更多的是水气波光。沅、湘、澧、洞庭、云梦等水曲沟泽星罗棋布。面临滚滚江水,孔夫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屈子临水自鉴,自然也呻吟着凝思者的叹息。《离骚》云:“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湘夫人》云:“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涉江》云:“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抽思》云:“望北山而流涕,临流水而太息”。在放流的九年时间里,屈原肯定无数次地舟行水上,行吟江畔,凝目以思:为国家的生死存亡担忧,为黎民的饥寒温饱担忧,还有对自我价值、个人命运的思索。他发现:贤主明君只是理想的神话。自己所处的环境,君主出尔反尔,利令智昏;群芳随波逐流,纷纷变节;奸佞沆瀣一气,蝇营狗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溷浊我独清”。四海之内,没有赏识自己、理解自己的知音。这种深沉的孤独感,将屈原推上了顾影自怜的境地。他只有对着水中的倒影,自我欣赏,以此获得心灵的满足,达到人格结构的平衡。所以,屈原是东方的纳西索斯,他的作品也是自恋者的沉思。学者周宪也指出:“屈原不是神,他的愤世嫉俗不过是基于个人不幸遭遇挫折的必然反应而已,不过是他的自恋倾向的另一种表现而已。”[2]

屈原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深远的。贾谊、陶渊明、李白……皆视屈原为自己的精神避难所。屈原的人格蕴含了中国传统文人所有的“根源特质”,他的人生际遇预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历史命运,他的作品也带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普遍特征。“文学与神话一样,都产生于共同的心理内驱力。这些内驱力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它们是一切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3]

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意识处于表层,犹如冰山露出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可以用语言表达。屈原心理中的确存在自恋倾向,但还尚未达到班固所诋毁的“狂狷之士”的程度。作为一个传统文人,屈原的感情是内敛的。在意识层面,屈原认为他有足够的自恋资本。

首先是先天因素。《离骚》开篇称道自己的族系、诞辰、名字,“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带有明显的炫耀意味。关于帝颛顼高阳氏,《大戴礼?五帝德》曾有这样的描述:“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祗敬。”[4]可见是一位显赫、尊严的大神。至于屈原的诞辰,蒋南华根据古代天文学、历法学的科学推算,认为是寅年寅月寅日,这是一个日月交汇、千载难逢的祥祯之日。而“灵均”,灵,即是神灵的意思,也可谓不同凡响。先天的优势是他的自恋心态最基本的起点。

其次是外在风采。屈原对自己的外貌也是很自信的。《湘君》云:“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水中倒影,是一位身材颀长的美男子。因此,有时屈原索性以“美人”、“佳人”自谓。如“恐美人之迟暮”(《离骚》),“惟佳人之永都兮”,“惟佳人之独怀兮”(《悲回风》)。对于自己的美貌,屈原重点突出的是自己的服装与配饰。《离骚》最为集中。诗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在《涉江》、《招魂》中还有类似的赞美。他对自己的服饰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实际上所有的衣着都着复杂的代码。“在日常世界中,衣着所起到的正是这样的作用:它总在设想中看到自己被别人注视。”[5]

另外,屈赋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诗人丝毫不加掩饰地赞美自己的美德和才能。对于自己的美德,诗中有直接赞颂的,如“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涉江》),有比德之颂扬的,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橘颂》),还有在历史追忆中以前贤来标榜自己的,如“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涉江》)等等。诗人给后人最深刻的印象也是他高蹈绝尘的德行。司马迁评其品格,“其志洁,故称其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6],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自己的才能,诗中有“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离骚》)的自夸。司马迁对此也作了“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7]的赞誉。

上述的几点,都是屈原自身所意识到的与众不同之处,但在屈原的意识中,尚存在主次先后之分。先天的因素是天赋的内在美质,屈原将它们统称为“内美”。《离骚》中声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楚辞》中的“修”字,大都含有“美”的意义,如“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重”是“增加”之义。诗人认为,纵使自身的内在美质众多,仍需要德行和才能的提升。屈原之所以能得到楚怀王的重用,也不仅仅是祖上的福荫,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在文学传统里,美貌往往有更深刻的含义。《诗经?卫风?硕人》是咏庄姜的,据《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庄姜是一位有色有德的女子。《诗经?邶风?简兮》末章又云:“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8]《郑笺》注:“我谁思乎?思周室之贤者,以其宜荐硕人,与在王位。”[9]美貌是贤者的烘托。屈原对此理会甚深。当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服装便不仅只包含御寒遮羞的原始意蕴,而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审美心理的表现,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屈原爱好楚之华丽的服饰,当有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意义。”[10]他对楚国服饰的赞美,也是其爱国德行的一个表征。古人常有佩剑的嗜好。剑既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警示。告诫自己大敌当前,要奋勇杀敌,尽忠报国。关于诗中的香花芳草,前人早有认识。王逸在《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11]所以,屈原选择花草作装饰,是取其馨香以喻己之高洁。屈原对外在风采的展示,目的同样是突出高洁的德行。在其意识层面,屈原的自恋,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所拥有的无人能敌的德才。这也符合儒家“太上立德”立人观的标准。

在人的心理结构中,还包含无意识的部分,它是没于海水中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占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弗洛伊德将人的无意识视为一种本能,并主要是指性本能。

《离骚》虚构了三次神游。其目的之一,是“求女”:宓妃、简狄、二姚等。据王逸注,这些女性皆为古代的神女圣妃。屈原对她们恭敬神往,没有实际意义上男欢女爱的亵渎。其实,“求女”也并非屈原的首创,在先秦以至汉代诸子中均不乏其例。《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吸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12]诚如黑格尔所言:“如果哲学家运用神话,那大半由于他先有了思想,然后才寻求形象以表达思想。”[13]屈原糅合远古神话传说,假借虚构的带有神性因素的形象,也是为了寓托自己主观的愿望和理想。导致屈原自恋的无意识,并不是性本能而是另有他情。

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又具有高洁的道德修养、杰出的政治才能,属于中国古代的士阶层、传统的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矢志不渝的人生信条,“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他的人生理想,也是其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从他踏上政治仕途之始,他便时刻不忘臣子的义务,知识分子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周王室东迁以后,“楚在短短一百多年内,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社会出现了飞跃的转化,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兴盛的封建社会。”[14]楚先人的开拓进取,国家的经济实力,使他对政治无限热忱,甘愿为社稷苍生效犬马之劳,对国君尽忠,为楚王排忧解难。在内政上,为怀王拟订宪令,“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修明法度,以法治国;重视培养和选拔贤能,“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表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外交上,他主张摆脱强秦的*威,临危授命,出使齐国,联齐抗秦,至死保卫楚国。他的政治蓝图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但是,在传统的社会――政治格局中,传统文人所处的地位相对又是尴尬的:他们是社会理想精神的代表,也是道德良知的体现。然而封建君主掌握了社会的话语权,政治理想的实现却又必须借助君主的权势,这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明显依附地位。屈原也不例外。他提出了“美政”理想,但也只能感叹“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怀王听信谗言,他便被疏远;顷襄王受到迷惑,便被放逐出郢都:君王的遗弃让他深感报国无门的焦灼。屈原曾悉心培养人才,但结果“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离骚》),事过景迁,他们也纷纷变节与堕落:群芳的凋零让他感到了无人同行的孤独。屈原深爱着楚国的百姓。黎民的流离失所,让他发出了“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的忧虑。当他忧愁忧思之时,渔父却好心地“规劝”他随波逐流:群众的疑惑又让他感到忠贞者的悲凉。他爱国、忠君、育人、恤民,满腔生命的热情,换来的是现实残酷的打击,无人理解,更无人回报。

“现实生活中的失败使屈原把对内心真实和内在神性的顽强执著,转化成了表达这种内心真实和内在神性的创作冲动。”[15]屈原内心的焦灼、孤独、悲凉需要寻找释放的突破口,于是他实现了由政治家向文学家的转换。他需要知音,需要有人欣赏他的道德与才能,所以才有了诗歌中的自恋。因此,在他的无意识结构中,传统文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才是屈原自恋的心理内驱力。

屈原的遭遇是大多数中国传统文人的共同悲剧,作品所反映的自恋倾向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普遍心理特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对社会、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寻求依附性地位不可得,无奈地转向自我价值的独立性追求。他们不愿苟且,不愿同流合污,秉持着宝贵的人格操守,闪耀着道德的璀璨之光,理性的批判之光。他们执著追求精神自由的勇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第45页。

[2]周宪《屈原与中国文人的悲剧性》,《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第34页。

[3][美]诺曼?N?霍兰德《神话与心理学》,[美]约翰?维克雷编,潘国庆、杨小洪、方永德等译《神话与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05-106页。

[4]王聘珍撰《大戴礼解诂》,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页。

[5][美]宇文所安著《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程章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2页。

[6][7]司马迁撰《史记?屈原列传》,中华书局,1979年,第2482页。

[8][9]《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卷四,《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4页。

[10]毛庆《屈原文化心理初探》,《屈原文化研究论文集》,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编,1997年,第283页。

[11]洪兴祖撰《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2年,第2-3页。

[12]《庄子》,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页。

[1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59年,第86页。

[14]《楚的神话、历史、社会性质和屈原生平》,杨公骥著《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99页。

[15]冯川著《人文学才的生存方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0-211页。

卜玉香,女,湖北宜昌市三峡大学文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离骚》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

 2.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确定为

 1.体会诗中丰富绚烂的文采背后蕴含的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掌握相关文言词汇和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方法程序篇:“循序渐进,登堂入室”——走进浪漫主义的神奇之作。

  本课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读懂课文。第二课时鉴赏课文。第三课时在多媒体教师观看专题片《百家讲坛——屈原》。

 在第一课时中,主要采用讲解讨论法。导入用一副对联: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解题突出历来的两种不同理解;

 1.司马迁、班固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2.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骚,愁也。” (《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整体感知诵读和自行疏通为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此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之后,教师明确并精要讲解。分析时要启发学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教师的语言要唯美。

 在第二课时中,着重鉴赏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及非凡的艺术技巧,主要采用探究研习法。在本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认真钻研,通过讨论入查阅《名师一号》等相关资料理解屈原誓死报国的装置豪情及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教师适时要归纳梳理,并且结合练习题巩固强化。

 第三课时,观看武汉大学博导李敬一教授的讲座。教师之前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明白屈原当时所处的地位及政治环境及个性禀赋。观看时可适时停顿提问思考,之后要做好总结点评和拓展延伸。着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自行探究《离骚》的其余段落及《楚辞》的其他篇章。

 总之,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通过理解词句探究诗歌情感的能力,学会知人论世,准确品评。同时增强研习诗歌的浓厚兴趣,不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离骚》说课稿2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离骚》说课稿3

  教材分析

 《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法释义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根据以上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讲授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一个好的老师应教会学生发现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方法拟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并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等学习方法。

 《离骚》说课稿4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余光中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你仿佛在前面引路,带我们去追古远的芬芳。”大家知道这写的是哪一位诗人吗?明确:屈原。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三步展开。

 1.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结合导学案,疏通文意,将生字词落到实处。

 2.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视频,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把握节奏,体会作者感情。

 3.整体感知。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前三段为第一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但不愿同流合污;后三段为第二层,表现了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两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学生默读、圈画出表现作者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的句子。小组交流讨论,选派代表发言。学生可能会找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达了不同流合污之志,而“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则体现了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离骚》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采用齐读、领读等方式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特色,引导学生从想象、比喻、对偶等方面加以分析。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用时约5分钟。

 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消化吸收本节课的内容。

 诗人以炽热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完美的政治,追寻崇高的人格,身处逆境,不改初心,为了理想至死不渝,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蕴含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本文你有怎样的体会?结合本单元的主题“人生的五彩梦”,谈谈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整堂课,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前预设,并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梳理《离骚》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做成知识卡片。

 2.以“寄语人生”为标题写一首诗歌,誊写工整后在班内交流。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离骚》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锁定重难点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二)自主 合作 探究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苗裔(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ì)骏马 申椒(iā) 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iǎn):忠贞的样子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通“导”向导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4)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品读鉴赏

 (1) 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探究阅读

 (1)(多媒体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学习这篇,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观点:

 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3)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