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星座大全 > 正文

最初的笔是什么样子什么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8 03:55:42浏览:18分类:星座大全

最初的笔是什么样子什么

最早的笔是毛笔。

《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

浙江省湖州善琏百姓建“蒙公祠”,于每年蒙恬生日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沿袭至今。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毛笔最初用兔毛,后亦用羊、鼬、狼、鸡、鼠等动物毛制成。

扩展资料:

发现最早毛笔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和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楚墓。从中出土的毛笔与当今通用的毛笔相似,而笔竿细长,笔锋均为2.5厘米,略长于现代小楷毛笔的笔锋。

其制作方法是将笔毛围在笔竿的一端,以丝线束紧。长沙笔采用上好的兔箭毛,相当于后世的紫毫,刚锐而富于弹性,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形容:"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

正是由于这种毛笔,所以看到楚国竹简上的字体笔画劲挺,落笔起笔锋芒毕露。长台关1号楚墓的毛笔装在一个文具匣里,中间还装有小铜锯、小铜凿、小铜刀。可以想象,这些铜器是对简牍进行细加工、并在编绳处刻三角形契口采用的工具。

人民网-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长城诗选

长城 罗邺

当时无德御乾坤,广筑徒劳万古存。谩役生民防极塞,不知血刃起中原。

珠玑旋见陪陵寝,社稷何曾保子孙。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

长城 胡曾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长城 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长城 苏拯

嬴氏设防胡,帻沙筑冤垒。蒙公取勋名,岂算生民死。

运畚力不禁,碎身砂碛里。黔黎欲半空,长城舂未已。

皇天潜鼓怒,力化一女子。遂使万雉崩,不尽数行泪。

自古进身者,本非陷物致。当时文德修,不到三世地。

赠长城庾将军 李频

初年三十拜将军,近代英雄独未闻。向国报恩心比石,辞天作镇气凌云。

逆风走马貂裘卷,望塞悬弧雁阵分。定拥节麾从此去,安西大破犬戎群。

长城 鲍溶

蒙公虏生人,北筑秦氏冤。祸兴萧墙内,万里防祸根。

城成六国亡,宫阙启千门。生人半为土,何用空中原。

奈何家天下,骨肉尚无恩。投沙拥海水,安得久不翻。

乘高惨人魂,寒日易黄昏。枯骨贯朽铁,砂中如有言。

万古骊山下,徒悲野火燔

度关山 李端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塞下曲 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登万里长城(二首) 康有为

秦时楼堞汉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鞭石于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疆封。

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百万控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作者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清末维新运动领袖,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转为保皇派。早期诗歌能反映现实,风格雄浑,富有爱国激情。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进京应试落第,夏历八月单骑游居庸关万里长城,写下了这两首诗(《康有为年谱》)。诗中着意描绘了莽莽群山、巍巍长城的壮阔景象。前诗结句,称颂秦始皇筑长城乃惊人壮举,这在文人古诗中,实属少见。面对巍峨长城,自然使人忆及抵御外侮,而当时中国却正被列强四面蚕食。后诗尾句“百万控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正表现了作者当时这方面的复杂而悲凉心境。

长城歌 马徇

这是一首全面描写长城、肯定长城的长诗。作者马恂(1792~ 1865)是河北迁安人,字瑟臣,清道光八年 (1828)进士,曾掌锦州凌川书院。自嘉庆十三年(1809)始撰《此中语》,每年一卷,直至同治三年(1865)止,共著五十六卷。

此诗共82句,是古代最长的一首长城七言诗。诗歌开头便提出对秦代修筑万里长城的看法,“长城筑怨秦不知,崇墉万古长嶷嶷。长城备边秦不及,狐鸣蛇断群雄驰。”借用秦人的话批驳秦筑长城是劳民的说法:“非秦谁使长城起”,“民筑长城且缓死”,“亭障罗列百万兵,牧马无人七百里。英雄举事必无穷,害在一时利万纪”。指出后代正是因为失去了前代长城护卫的地域,才又促发了再筑长城的举动:“渝关险隳勇将怯,燕云地失雄图亡。遂今后代逞豪骏,百楼万雉营修忙”。诗人以考古学家的姿态正确地指出:“敌台千里少保戚(明代戚继光创建敌台),马池再筑三目杨 (明代杨一清修长城再筑花马池城)”。并对雄伟的长城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述:“烽堠橹棚分向背,高高下下皆珠联。连云岌上瓴?S,抵谷委折穷渊泉。迤逦列戍转蜗壳,星罗棋置黄云巅。西北环抱烛龙脊,东南填压共工肩。关峻但闻通流水,势险直欲遏飞鸢。”诗人对长城和秦修长城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在长城内外同属一家的情况下,长城作为一种象征,和巍峨的高山一样,在大同世界里永世长存:“唯见长城匹练纾,翠屏九曲叠云际。长城磊磊山峨峨,天下大同亿亿世。”这样把长城看作伟大建筑和中国历史的载体而加以歌颂的诗歌,在古诗中还是绝无仅有的。

出嘉峪关感赋二首 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f峭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于占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作者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朝大臣,著名民族英雄。1842年l0只,作者被遣戍新疆伊犁抵嘉峪关,赋诗四首。此即其中两首。诗中全方位多角度描绘了嘉峪关景象。“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0n峭摩肩立”,见其雄阔险峻;“楼头倚剑接崆峒”,“古戍盘雕大漠风”,见其威严雄壮;“秦树”、“陇云”、“天山”、“崆峒”、“瀚海”,既勾画出了嘉峪关的重要地理位置,又见其雄阔磅礴。两诗末尾分别以崤函与山海关做映衬,更突出了嘉峪关的雄伟高峻。而后诗中的占吏传说与风俗人情点染,又赋嘉峪关以瑰丽迷人色彩。两涛堪称万里长城嘉峪关的一幅风光景物画。气势磅礴,雄浑壮丽,极富审美价值。

长城岭歌

孤光倒空天有脚,龙泉关头炮车落。旌竿曳云颓不高,狞飙攫人大雪作。

行人帕首弓在腰,霹雳脱手饥鸱号。草间狐兔不敢出,马蹄直上坡 高。

清时万落通诸夏,老兵吹笛长城下。抵角常闲龙武军,窥垣不见乌孙马。

翻忆修关列格初,指堕层冰骨填野。溪谷风悲冻更豪,犹哭前朝筑边者。

雁门鸡鹿黄云屯,射虎川北惊蒿翻。黄沙莽莽塞穷漠,天低日落炎轮奔。

子城纵目豁怀抱,坐收万幕归中原。野阔天寒静刁斗,时闻野兽呼其群。

是时大石垂空走,驱飙夜捣长城口。举头触关关不开,倒掣千山作牛吼。

孤涂入诗献鹰马,于轩老上今陪君。即如此关阑干刻画形空存,杀人善战胡足云。安得生炙黄羊一杯酒,与尔射獐逐鹿老作蓝田叟。

作者梦麟字文子,西鲁特氏,蒙古正白旗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历任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有《大谷山堂集》。

这是一首含蕴丰富的长城诗。诗以大写意的笔触,着重描绘了长城岭(在山西五台县东北)一带野阔岭峻、关隘危峙,一派荒蛮肃杀的景象。此外,诗中既描画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又描述了悠哉闲哉的和平景况;既忆写并渲染了筑边者的深重苦难,又抒写厂作者“万幕归中原”的心愿;既有对“杀人善战”的否定批判,又有功成身退的心志剖白。全诗宛如一幅长城历史画卷,雄浑深邃,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康熙帝长城诗

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录自《畿辅通志》。又题为《蒙恬所筑长城》,作者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即清圣祖,年号康熙。八岁即位,是一位较有见识与作为的封建皇帝。曾组织编纂《全唐诗》、《佩文韵府》、《字典》。

作为封建皇帝,对历代修筑长城做出完全否定,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诗中先总述了秦始皇后历代君王的所为:“纷纷调发”苦心经营,修筑长城以保天下。结句以江山易主的事实,对其做出了强有力的否定与辛辣嘲讽。从而揭出诗旨:修筑长城只会劳民伤财,于事并无所补。其中并隐含了“治国在德不在险”的政治思想。作者的这种认识与态度,与其原为塞外少数民族而入主中原的特点,当然有着直接联系。

朔塞歌二首 汤显祖

白道徐流过五重,青春绣甲隐蒙茸,归骢莫缓游乡口,噪鹊长看小喜峰。

盘山秋影挂卢龙,别遭烽烟入喜峰,但得辕门能拜将,边墙何用两三重”。

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这二首别具一格的诗作,其一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明代蓟镇东部长城的景象,风格明快清新。另一首诗作表达了作者认为应重用将才的治国主张。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后为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被劾归里,专心著述,其中《牡丹亭还魂记》最负盛名。并有诗文集《玉茗堂全集》。

山海关城楼 戚继光

楼前风物隔辽西,日暮凭栏望欲迷。禹贡万年归紫极,秦城千里静雕题。

蓬瀛只在沧波外,宫殿晓瞻北斗齐。为问青牛能复度?愿从仙吏授刀圭。

作者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从1567年起,镇守蓟州16年,为加强北部边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诗是戚继光登临山海关东门城楼(镇东楼)的即景抒怀之作。首联写凭栏所见:暮色苍苍,风物迷茫;对朝廷决策的困惑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融于其中。颔联振起,写对天下一统;边境安宁的信念,足见一代名将胸襟。颈联复归现实写作者境况:乡关远阻沧波外,仙宫可望不可及,进退失据。尾联化用老子青牛出函谷关的典故,委婉表达了功成身退的境界。在暮色雄关的映衬下,诗人那起伏跌宕的情怀,更见深沉凝重。

九日登长城关楼 王琼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这是一首由修筑长城的将领写的长城诗,作者王琼,字德华,山西太原府人,成化二十年进士。嘉靖八年以兵部尚书总制军务至宁夏,创深沟高垒及北长城,著有《漕河图志》、《北边事迹》、《西番事迹》等。诗作首先描述了作者于重阳节登上花马池营东头的长城关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森严戒备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也是不多见的。

边词 徐渭

十八盘山去路赊,顺川流水落天涯。真凭一堵边墙土,画去乾坤作两家?

这是一首如画的长城诗。作者徐渭 (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画家,一代宗师。读这首诗就如同阅一幅画,意境优美而深远。诗人在后二句用反问的方式点出了诗的本意,一个真理:长城内外,本是一家。

喜峰口歌 许有壬

儿寒解衣重抚摩,儿饥推食孰忍呵。长成与国远负戈,一去不返当如何。

去时云戍东北鄙,直出榆关度辽水。白头老翁形影俱,岂惮山川千万里。

天教此地适相逢,父曰从天坠吾子。笑疲乐极俱殒身,谁谓情钟遽如此。

官家开边方未已,同生又别宁同死。山云漠漠风飕飕,山头双冢知几秋。

当时不忍一朝喜,今日翻成千载愁。犹胜贞女化为石,终古孤身双不得。

清江寒影日悠悠,行人一去无消息。

作者许有壬(1287~1364),元代诗人,字可用,汤阴(今属河南)人。仁宗延祜二年(1315)进士,官至集贤殿大学士,有政绩。著有《至正集》。

这是一首构思奇巧的长城诗。主旨是控诉“官家开边方未已”的贪暴,展示人民为此而遭受的深重苦难。原诗有序曰:“俗为父求子而逢之于此,犹望夫之有石也。虽莫究其年代名氏,而其言有足感人者,故作诗以记之。”诗歌叙写了喜逢口的这一故事传说:孤苦老翁不惮山川千万里,终于寻到了远戍,长城的儿子,谁知“笑疲乐极”,父子竟双双殒命,不胜悔恨。继之化用《太平御览》载“望夫石”故事以自慰:“贞女化为石,终古孤身双不得”;父子双冢却能同聚山头,岂不幸运!全诗明写“喜逢”,实写“死别”;明写宽慰自解,实写悲极无奈。这一寓悲于喜的巧妙构思,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强化了主旨。

饮马长城窟行 郑震

饮马长城窟,不见征人骨。长城窟虽深,见骨不见心。谁知征人心,怨杀秦至今。北边风打山,草地荒漫漫。五月方见青,七月霜便寒。古来无井饮,赍带粮尽干。自从征人掘此窟,戍马饮之如飞翰。朝呷一口水,暮破千里关。秦皇极是无道理,长城万里谁能比。

这是一首肯定长城的诗作。作者郑震 (1199~1262)南宋诗人,字叔起,号菊山,福建连江人。诗歌以饮马长城窟引出历代征人对秦始皇的怨恨,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长城寒冷荒凉的景象,反衬出征人开掘长城窟的功绩,并把秦始皇和长城分开来评价,这是很有辩证观点的,因而在众多的长城诗作中显现出其特有的价值。

古长城 李愈

秦筑万里城,保祚迄蟠际。阿房赤炬炎,亡秦维二世。勿谓约 愚,千秋资控制。

作者李愈(1135~1206),字景韩,绛州正平(今山西新绛)人。正隆五年(1120)词赋进士。著有《狂愚集》二十卷。

这是一首颂扬秦筑长城的文人诗。诗中把秦之速亡归罪于二世,而称颂“秦筑万里城,”“千秋资控制。”观点新颖,别树一帜。究其原因,当与北宋覆灭在即的现实,有着直接联系;此诗并非纯为论史而作。

杞梁妻 贯休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录自《全唐诗》十二函三册)作者贯休(832—912),晚唐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明杨慎《升庵诗话》称其“诗中多新句,超出晚唐”。辑有《禅月集》。

这是一篇彻底否定秦筑长城的文人诗,也是一篇把孟姜女与秦始皇相联系的长城诗。诗先总述了秦筑长城的暴虐:不仅造成天下财力枯竭,而且使孤儿寡母遍域中。长城无异是用亿兆生民的血肉和土筑成。继之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点染,使诗富有了浪漫主义色彩,强化了诗的主旨。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高适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此诗是对王之涣《凉州词》的酬和之作 (岑仲勉《唐人行第录》)。作者高适(7027~ 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盛唐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诗风粗犷豪放,古朴深沉。有《高常侍诗集》流传。

诗开篇写景:关山逶迤,月浮云海,羌笛悠悠。雄浑而迷茫的景画中,融含了凄怆愁苦之情。继之以设问宕开一笔以蓄势,然后以哀怨凄婉的“梅花落”曲随风播荡、弥漫关山的景语抒情(着意点出“一夜”与“满”),极写愁情的广与浓。戍卒生活的艰辛与乡关之愁,以及作者的同情心怀,尽在此深切感人的不言之中。诗的意境凄怆而不失雄浑,气韵悲凉却不无豪壮。既见盛唐“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诗人粗犷豪放的诗风,又可透见当时长城关塞的风情。

《全唐诗》中,此诗又题为《塞上听吹笛》,字句与此多有不同: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长城谣 民歌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这是秦汉时流行的一首民谣(《汉书?贾捐之传》),也是至今所见最早批判秦筑长城的诗篇,存于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引杨泉《物理论》中。《水经注》载:“始皇二十四年,秦使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东及辽海,西并阴山,凡万余里。民怨劳苦,故杨泉《物理论》曰:‘秦筑长城,死者相属。’”正揭示了此诗的主旨。这首民谣的突出表现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前两句彼此对比,合之与重男轻女的社会传统心理,又暗中形成对比。后两句以巍巍长城与尸骸相支柱的形象对比,既揭示了社会心理扭曲的原因,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旨。此诗不仅开启了历代吟咏长城的先声,而且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陈琳、杜甫、白居易以及元代戴良等,都曾从中汲取艺术营养。

饮马长城窟行 王翰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西击长城胡。

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

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

归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

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

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

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