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星座大全 > 正文

折戒指教程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8 15:48:24浏览:7分类:星座大全

折戒指教程

和你分享两种我学到的折戒指的不同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准备材料:长方形折纸、固体胶。

第一种:爱心戒指折法

步骤一:首先将长方形折纸纵向上折出四等分线,下方两角对齐中线折起,展开后确保能够看见折痕。

步骤二:将右侧长边沿折痕向中线折,下方沿上步中折出的折痕打开后并压平,左侧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处理,就能看出心形的平面了。

步骤三:接着把纸翻过来,沿折痕将长条部分对折,捏起来,将长条折向左边,上层向下对折,最右边的连接部分压平成三角形。

步骤四:将长条的上层向下翻开,沿折痕顺势将长条折向右手边,再次将上层向下对折,最右边的连接部分压平成三角形,并将翻出来的部分向上折起。

步骤五:将长条卷起来,并将尾端插进刚刚折出的夹层中吗,作为指环。如果纸张太长,我们可以根据手指的粗细,适当的在长条的尾端去掉一小段。

步骤六:最后将指环上单层的那一部分纸,折进指环的内侧,最后的三角部分也塞进去,固定完成,折出心形的上边的两个弧后,漂亮的爱心戒指就折好啦。

第二种:蝴蝶戒指的折法

步骤一:首先将长方形折纸上下对折,然后展开,再左右对折,把对折处左右两个角分别向中线翻折,然后展开得到折痕,再沿着折痕向内折。

步骤二:沿着三角形的底边把长方形一端向上翻折,把翻折处左右两个角分别向中线翻折,再沿着三角形的底边把长方形的另一端向上翻折。

步骤三:把长方形一端再往回翻折,注意翻折处留出0.5cm的距离,把翻折处左右两个角分别向里翻折,注意不用沿着中线翻折,然后展开,再把这个角撑开并向下压平,同时把相连的长方形部分向里翻折,另一边折法相同。

步骤四:最后把长方形向两边打开,扯出中间的蝴蝶结,量出适合自己的戒指周长,然后用固体胶把首尾粘贴固定好,到这里一只漂亮的蝴蝶结戒指就折好啦。

以上就是关于折戒指的两种不同折法,折出来的戒指精致又好看,快动手制作起来吧。

如何折戒指

用纸折戒指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准备一张8cm的正方形纸,将纸四等分对折,再从中间对折;

步骤2.将底边对折两次,然后对齐中线折出两个三角形,顶角向后折;

步骤3、将两边撑开对折,再对齐中线后对折,将顶端小角窝折进去;

步骤4、底边对折两次,最后将两边穿插进纸层中进行固定即可。

戒指的起源

在中国,戒指的使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据悉,戒指起源于古时的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

戒指传至民间,其作用就不仅是简单的装饰品了。男女互爱,互相赠送,山盟海誓,以此为证。它起源于实用,而后逐渐转向审美和财富的统一,并逐渐被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

2、戒指一词的出现:元代,元代关汉卿的戏曲作品《望江亭中秋切》的第三折中有:“(正旦云)这个是金牌衙内见爱我,与我打戒指儿罢。这有什么?”这里就出现了“戒指”一词。

《永乐大典》残本中保存的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有:“少赎,二十两也不够,我典一个房子里,我再把一副头面,一个七宝金儿,一对耳坠儿,一对窟嵌的金戒指儿,这六件儿当的五十两银子,共有二百两银子,典一个大宅子。”

3、戒指”一词被广泛使用:明代以后,直到明代以后,“戒指”的称呼才多了起来。《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一书讲到明代服饰时说:“至于称其为戒指,似乎还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明王圻的《三才图会》又说:“后汉孙程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即今之戒指也。”

用纸折戒指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准备一张8cm的正方形纸,将纸四等分对折,再从中间对折;

步骤2.将底边对折两次,然后对齐中线折出两个三角形,顶角向后折;

步骤3、将两边撑开对折,再对齐中线后对折,将顶端小角窝折进去;

步骤4、底边对折两次,最后将两边穿插进纸层中进行固定即可。

DIY,因为人们的需要而存在。生活中有着大大小小的DIY手工制作,同时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制作体验,精致的生活源自于精致的你!折纸是利用纸的可折性,把原本平面的纸张,经过反复折叠,创造出概括而生动的立体形象的有趣活动。

在折纸的过程中,通过手部肌肉群的运动,能促进幼儿大脑相应部位的发育,通过折纸必须遵守的从前至后的折叠步骤,能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做事的顺序性、条理性。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