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喑读音是什么?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8 16:10:54浏览:37分类:文字大全

喑读音是什么?

读音:[yīn]

部首:口

五笔:KUJG

笔画:12

释义:1.哑,不能说话。 2.缄默,不说话。

详细释义:

〈动〉〈形〉

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

遂称风疾,喑不能言。——《后汉书·袁闳传》

此譬犹瘖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墨子》

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聋之指麾也。——《史记》

又如:喑涩(沙哑干涩)

(形声。从口,音声。本义:小儿哭泣不止)

同本义

喑,宋齐谓儿泣不止曰喑。——《说文》

恚怒声。相当于“嗯”

徐郎见言,大怒:“喑,我教你去捉 太公,主将倒来取救兵!”——《武王伐纣平话》

又如:喑哑叱咤(发怒喝叫声);喑呜叱(呵叱怒喝)

缄默不语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又如:喑气(不吭声;不说话);喑畏(畏惧不敢出言)

因悲伤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

如:喑呜(悲咽);喑咽(悲伤哽咽)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它的名称多有变化。

早在春秋时期,称台湾为“岛夷”。

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尚书.禹贡》称,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台湾归属扬州范围。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

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鯷“。

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

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为“鸡笼”。

渔民们常在台湾西部港口修船补网,称港口为“魍湾”,后来泛指台湾。

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

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怨”。

因为在开发台湾过程中,不少大陆人民或遇风浪葬身鱼腹,或水土不

服客死他乡,“其状其惨,故以埋怨名之”(见清施鸿保《闽杂记》)。

以上四个名称读音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

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

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

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进击台湾,恢复台湾名称。

1684年清 *** 设立台湾府,“台湾”名称沿用至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