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敦煌藏经洞是怎么回事?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29 13:50:21浏览:12分类:文字大全

敦煌藏经洞是怎么回事?

敦煌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20世纪初在敦煌,一个姓王的道士在废弃的莫高窟每天念经打坐,他虽然是出家人,却私心很重,十分贪婪。无奈当时莫高窟是一个没有什么香火的地方,周围人烟也很稀少。王道士整天愁眉不展。一天,他请人对破败不堪的洞窟进行了整修。一个雇工在施工的时候,居然发现洞窟两侧的墙壁是空的,赶紧告诉王道士。王道士很惊讶,他联想到当地关于这里是宝藏埋藏点的传说,心中一怔。等施工完成了,王道士便在夜里带领些徒弟用流水不断冲刷墙壁后洞窟里的三层洞沙,终于挖通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洞里像山一样堆着绢画和各种佛教法器,四壁画着不可思议的精美壁画,整个洞窟犹如神话宫殿。

到现在藏经洞内已经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佛经、道经及世俗文书等,几乎涉及到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中间有不少的“世界第一”。敦煌学家从文献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最早的活字、最古老的书籍、最早的乐谱、最早的报纸、最早的火枪、最早的马具、最早的星象图、最早的连环画、最早的棋经、最早的标点符号等。敦煌藏经洞因为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可是另外一方面人们却不知道藏经洞为什么开凿,是谁在什么时候开凿的,又为什么把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云集在一个地方。

根据对北区洞窟的考古报告表明,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经的地方,所以关于藏经洞的来历,目前较为公众认可的说法是:藏经洞是僧侣们为了避免战乱而有目的开凿的,以免破坏宝贵的佛教资源,这种说法叫“避难说”。约在11世纪,西夏人占领了敦煌。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在破城之前,寺院的僧人们聚集在一起,将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物分门别类,匆匆忙忙用白布包起来胡乱码放在洞窟之中,然后封闭了洞口,又抹上一层泥壁,再绘上壁画掩人耳目,但后来僧徒也因为逃避战争之难没有再回来,天长日久,洞窟也就慢慢荒废了,加上风沙淤塞了洞窟的通道,才使洞窟因此幽闭近800年。从王道士发现的“敦煌遗书”来看,内容主要有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文献,其中还有藏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梵文、粟特文、希伯来文等现已成为“死文字”的多种文字写本,的确是5~11世纪敦煌繁荣的历史见证。此外,法国人伯希和也主张“避难说”。他在1908年春到敦煌莫高窟,盗窃经卷写本、精美画册6000余本,运到巴黎图书馆,他还偷拍了莫高窟全部洞窟的照片。

也有观点认为藏经洞的开凿是为了收集敦煌各个寺庙里的废弃佛教用品,即“废弃说”。因为宗教用品都是礼佛敬神的东西,具有神圣性,是不可随便就丢了,而且,由于儒家的影响和文化的稀缺,中国古代很尊重写过字的纸,还有人专门走街串巷收集各家的字纸来统一祭拜后焚烧。僧侣们也因此把没有用处的佛教用品保存起来,但他们没有选择焚烧而是凿洞封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敦煌历史上不得不提的第一个**敦煌莫高窟的外国人——英国的斯坦因。他在1907年到达敦煌,5月买通了王道士进入莫高窟。所盗卷轴共计写本卷子8082卷,木版印刷20卷。其中佛教著作6790卷。共装24箱经卷,5箱精美绣品。运到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1914年他再次来莫高窟,又盗走5大箱600多卷写本。斯坦因根据所见到的写本和绢画上的记载分析出了“废弃说”,但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原因是藏经洞的藏品大多十分完整,而且精致细腻。

一个中外人士都关心的问题还有敦煌是否还另有藏经洞呢?地质部门在莫高窟探测过程中曾发现一个洞窟墙壁有异常现象,至于是否也是藏经洞,因为没有打开,所以仍是一个谜。

敦煌藏经洞带着这些千古之谜,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