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月氏国拼音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30 16:25:48浏览:11分类:文字大全

月氏国拼音

月氏国拼音为yuè zhī guó。

一、月氏国的介绍:

1、月氏(拼音:yuè zhī),亦称肉知(ròu zhī),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早期以游牧为生,住在北亚,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这时,月支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由于大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着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

2、到后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氏。《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汉藏语系。

二、月氏国的基本解释:

1、亦作“月支”。

2、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其族先游牧于敦煌、祁连间。汉文帝前元三至四年时,遭匈奴攻击,西迁塞种故地。

3、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迤西一带。

4、西迁的月氏人称大月氏,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南山。

5、今祁连山。

6、与羌人杂居,称小月氏。

7、近代亦借指西方侵略者。

大月氏怎么读才正确

01 ròu为误读,正确读音为yuè 关于月氏的读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历史课本一直注音为ròu zhī(肉支)。但据考证,这个注音是不对的,月氏的“月”字旧读作“肉”,这是以讹传讹结果,是误读。新版的《辞海》已经将“月支”读音纠正为“yuè zhī”。 高晓松在某一期《晓说》中讲到“大月氏”时,说提起这个词就饿了,因为他将此三字读作“大肉汁”。如果在高中历史课上有认真听讲,虽然会觉得有些好笑和不可思议,但你一定会记得历史老师讲到“大月氏”三个字的音容,“记住哦,这三个字要念做‘大肉汁’,写成大月氏。” 月氏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辞源》曰:“月氏古国名,其族先居甘肃西境,汉时为匈奴所破,西走至阿姆河,臣服大夏,都于阿姆河北,曰大月氏;其不能去者,留居故地曰小月氏。” 氏 读 作“支”是被历来认可的,其读音争议主要在“月”字究竟读“ròu”还是读“yuè”上。 ● 来源 “大肉汁”文本出现于宋 古文中,“月”、“肉”二字写法曾相近,尤其是在篆书中,二字字形十分接近“月”字,几乎难以找到差别。《说文解字》“肉”部汉字甚多,肌、肝、脾、胃、肠等与人体有关的字,虽然现在写作“月”旁,但实际都是“肉”旁。而真正属于“月”旁的字只有10个,如朔、朗、期等与月之阴晴有关的字。若古人写“月氏”,后人误将本为“肉”的“月”认作“月亮”的月,也是有可能的,今人对大月氏读音的争议主要由此为源头。 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有大月氏应读“大肉汁”的文本出现在宋代。北宋僧人释适之《金壶字考》:“月,音肉。支,如字,亦作氐。”宋代另一地理文献《太平寰宇记》也说“月氏音肉氏。”在宋之前,并未有人对“月氏”的读音提出过异议。在二十四史中,如《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资治通鉴》,凡出现“月氏”处,“氏”字均有注“音支”,“月”字一律没有注音,可见“月”字读音并不存在争议。 ● 争议 司马迁为何在文献中无辨析 近代学者张西曼首先注意到了《金壶字考》中提到的注音问题,因此提出“大肉汁”乃是正确读音,古字月肉相近,古人都错将“肉”认作“月”。虽然得到不少支持,但是也遭到著名史地学家岑仲勉的反驳。在《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中,岑仲勉指出,六朝时期从月氏东来的僧侣非常多,即便写法相近,但“月”、“肉”二字读音并不相同,往来如此密切,若真的认错,为何无人提出,文献也没有此类记载?因此认为“月氏”之“月”本就是其本字。 再有,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几个阶段,甲骨文是商代文字,金文通行于西周,春秋战国的秦国通行大篆,秦统一后简化成小篆,汉代通行隶书,魏晋以后开始流行楷书。有学者补充论点道,汉代大月氏与中原来往频繁,《史记》、《汉书》、《后汉书》中均对其有详细记载。汉代史官校正典籍尤为严苛,且当时隶书已逐渐流行,“月”、“肉”二字读音、字形皆有差异,若真是将“肉”误读作“月”,司马迁、刘向等以校对见长的史官怎会于文献中一点辨析都没有? ● 纠正 “月支”已被广泛采纳 近年来,“月氏”读作“月支”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秦汉史学家林剑鸣在其著作《秦汉史》中说道:“以前的中小学课本以及一些学术著作都特别注音,强调应读为‘肉支’,其是不正确的。在《康熙字典》中‘月氏’的‘月’字也注‘鱼厥切’,可见‘月支’之‘月’不应读‘肉’。最近出的《新华字典》及中小学历史课本中均已将‘月氏’的注音改为yuè zhī(月支),但目前一些青年学生甚至一些著名学者仍照旧误读。” “大肉汁”的读音主要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小学课本及工具书,但查最新版《新华字典》及《汉语大词典》,其“月氏”词条读音均已改为“yuè zhī”。另据《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康熙字典》等学术词典,“月氏”的条目均注为yuèzhī,或在“月”下注音“鱼厥切”。

“大月氏”的正确读音是“dà yuè zhī”,是公元前2世纪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大月氏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

大月氏的读音问题

“大月氏”的正确读音是“dà yuè zhī”。关于月氏的读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历史课本一直注音为ròuzhī(肉支)。但据考证,这个注音是不对的,月氏的“月”字旧读作“肉”,这是以讹传讹结果,是误读。《说文解字》中“月”与“肉”是形似而不同的两个部首,但常被混淆。新版的《辞海》已经将“月支”读音纠正为“越之”。“月氏”国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见诸记载,即《逸周书》和《管子》中所记载的“禺氏”国。禺、月是同一外来语音的不同译写,不应当读为“肉”。

1982年第二期《文史知识》曾登过一篇题为《“月氏”究竟读什么音?》的文章对此做过勘正说明。文章提出了三个证据:

一.查《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以及《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凡首见月氏名字的地方,月氏的“氏”都专门注出“氏,音支”,而“月”字却都没有另外注音,可见自古以来,月氏的“月”字不另读音。

二.清人何秋涛和近人王国维考证,《逸周书》和《穆天子传》中提到的“禺氏”、“禺知”,即《史记》、《汉书》中说的月氏,月、禹音相近,说明月氏的古音不可能为ròuzhī(肉支)。已故历史学家岑仲勉在《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一书中,对月氏应读为yuèzhī(月支),有专文论述。

三.通行的辞书,如《辞源》(修订本1980年版第二册1473页)、新编《辞海》(3425页)、《中华大字典》(846页)、《康熙字典》中,“月氏”的条目均注为yuèzhī,或在“月”下注音“鱼厥切”。

“大月氏”的历史渊源

公元前5~前2世纪初,月氏人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

约在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汉使张骞至其国,以后往来渐密。国内分为休密、双靡、贵霜、胖顿、都密五部歙侯。

公元前177年前不久,月氏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子猎骄靡初生,其部落逃奔匈奴。

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

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立,不久又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大多数部众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原居此地的塞种大部分被迫南迁到兴都库什山以南。月氏在河西走廊留下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号称小月氏,而西迁之月氏从此被称为大月氏。

至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乌孙王猎骄靡长大,为其父报仇,遂率部众西击大月氏,夺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再次被迫南迁,过大宛,定居于阿姆河北岸。

公元前1世纪初叶,大月氏又征服阿姆河南的大夏。至公元初,五部歙侯中贵霜独大,建立贵霜帝国。大月氏人的两次迁徙对中亚地区的历史影响至巨。它造成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促使塞种入侵印度北部,并引起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丝绸之路。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