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水依苗寨散文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08 01:58:05浏览:11分类:旅游攻略

水依苗寨散文

在去贵州采风之前,就听朋友说过,凡是有苗寨的地方,必定有水,水和苗寨相存相依。到了黔东南的雷山县,才知道苗族对万物有灵的原生态宗教信仰。令我感到震惊的是,苗民们不仅信仰大自然的火、土地和岩石,还崇拜蝴蝶、枫木。于是,我跟着他们的信仰,进了雷公山。

 雷公山是黔东南苗人聚居的地方,我从雷公山山腰部顺着一条水渠往前走,渐渐走到了一个山谷。正是初春,山谷万木萌动。虽然说这里的树木即使在冬天也不会干枯,但是在这个季节,树木陡然吐出了新鲜的绿。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绿,大部分是根据绿的程度不同而命名的,而雷山山谷里的绿,则是一个字——鲜。我很感谢汉语词汇的丰富,不然的话,只用一个“美”字,无法表达山谷里植物绿意荡漾的氛围。树是鲜绿的,各种的草和野菜也是鲜绿的,野草有星星草、蒲公英、柴胡、三叶草、茼蒿、杏仁菜、薰衣草、燕衣、香蒿、阔叶紫茄等;野草有蕨菜、芥菜、野芹菜、野葱、野韭菜……我无法数出它们的名字,但是我知道这些草和这些野菜和苗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水渠和山谷里的草高高低低,彼此小声说着话,根本不理会我这个不速之客。我走近了它们,它们说话声音小了,甚至听不见了,人一旦走远,它们的说话声就大了一些。在这些植物里,有些植物是开花的,有一些不开花,不管开花也好,不开花也好,彼此并不去比较高低。那些开花的草和野菜,并没有张扬,而是淡淡地开花,淡淡地凋零,走在渠边,如果不去认真看,真的看不清藏在树丛里的那些小小花朵们,它们小巧玲珑,色彩斑斓,给雷山带来特殊之美。成群成片的花也是有的,即杜鹃花,这里的杜鹃花不是大红的,而是粉红的,可能是杜鹃花的另一个品种吧。

 树木,当然是山谷的主人。水渠和山谷里有些树,是我在北方绝对没有见过的,有一种树叫贵州青冈,叶子呈现椭圆状,树干粗壮,并不开花,其作用只是为了保护雷公山的水土。这让我很感动。还有一种树更加神奇,当地苗民喊它“树干花”,我也无法追究它的学名叫什么,但是,我走近它,与它并肩站立,看到它离地面2米以下的树干,与别的树干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超过了两米,树干就令人惊讶地“爆炸”了,一直“爆炸”到树冠。说是爆炸,不如说开花,树皮一片一片地咧开了嘴巴,处于脱落和不脱落之间,仿佛风一吹,就能吹掉的。树冠上是巨大巴掌一般的树叶,朋友说这样的树是不开花的,可能它也羡慕那些会开花的树木,所以,就把开花的热情集中到了树干上,形成了“树干开花”的奇特,真的不可思议。

 水渠旁和山谷里除了植物还有什么?还有风,风很小,但是可以明显地感到它们轻轻抚摸山谷里的万物。植物们是喜欢风的,风可以帮助它们搬运花粉,搬得远些,更远些。植物的基因越远,后代越结实。山谷里还有什么,当然是枫木、土地和岩石了。我认不清枫木,但在一群一群的树木里,我相信一定有枫树的存在。土地和山岩更不用说了,遍地都是山岩,山岩和土壤是亲密无间的,我惊奇地发现很多山岩上覆盖着青苔,小心地撕掉一块,立刻露出僵硬的岩石。青苔是怎样附到了岩石上呢?原来是山岩先吸附了尘土,尘土经过水的`滋润,就孳生出了青苔,因此,黄的或者青的山岩,就成了鲜绿的了。有的山岩是湿漉漉地,好像是出汗,其实是沁出了水滴,这座雷公山经年被雨水滋润,它不会一下子把水倾泻掉,而是先把水吃到了肚子里,然后再一点点分泌出来,所以,在这里,所有的小溪都是常年流水。

 有水的地方,就有苗民居住。还有产生水的山岩,苗民显然是感谢这些山岩的,他们就把本民族的神圣的铜鼓和长鼓放置到山岩的洞里,到了祭鼓节、召龙节、过苗年的时候,神圣而隆重地从岩洞里把鼓请出来,经过一番祭奠的仪式,邀请祖先和他们一起度过神圣的节日。蝴蝶也是苗民所崇敬的,所以,我一路很注意观察蝴蝶的出现。时间徘徊在农历三月,山谷里的蝴蝶并不多,只是偶尔见到几只。令我惊奇的是山谷里的蝴蝶个头很大,最大的,有点像是燕子。我在靠近雷公山第一节瀑布的地方,见到了一只黑蝴蝶。它的整个的身体几乎是黑色的,展翅飞的时候,可以看到翅膀的中间有一点浅黄,似有似无。等它落到草叶或者是树叶上的时候,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翅膀下方的两个蓝晶晶的圆点。在水渠边,我走,蝴蝶也走,蝴蝶走,我也走,好像很有缘分,期间它三次落到了我的肩膀上,好像我不是蒙古人,而成了苗人了。

 进了苗人的山寨,看到了苗族女子一律在头顶梳唐朝那样的发髻,高高地隆在头顶。每一位苗族女子都要在发髻上插一朵大大的花朵。花和蝴蝶密不可分,在发髻上插花,也是对蝴蝶的一种尊重吧。凡是苗寨,真的要被一条小河环绕的,小河是山里的小溪流汇成的。我不知该怎样形容这些石头和石头间流淌的小溪。山谷的石头很多,小溪流从石头的头顶上漫过,石头不恼也不火,就这样和小溪相依偎。强悍的苗人的骨头像岩石一般坚硬,但他们和河水相依相存。还是说说身边的这条小溪流,它们在我前面引路,看不到它们身影时,它们就钻进了灌木丛隐身了。身形暂时不见,但是可以听到它们的声音,它们发出“哗哗哗”的声音,或者“咕嘟咕嘟”的声音,大山和岩石是声音的共鸣器。久在大山行走,可以听出声音的区别,即使是“哗哗哗”的声音,有时轻微,有时浑厚,有时清风拂面,有时万马奔腾。

 我尽量放轻脚步,不让自己的脚步声惊动了小溪流。小溪流是变化的,走到了一座断崖前,就不是小溪了,陡然变化为一面瀑布。瀑布贴着山崖,落到几十米下面的深水潭,水在降落的过程中是白色的,雪白如练,落到了潭子里,先是白色,渐渐地缓解为碧绿,和青苔的颜色差不多了。雷公山的响水岩共有三道飞瀑,所以也叫三级瀑布。一道比一道壮观。瀑布落下断崖的时候是动的,落到了潭子里就静了,静了的瀑布又一次成了小溪,继续向前奔走,动静相宜。我也继续跟着小溪走,小溪走得并不快,我反而走得快,这时,我是动的,小溪是静的。其实,我想,小溪静的时候也含着动,动的时候,也含着静。这可以联想到人类,一旦动了起来,就收不住了脚步,一旦静了下来,又毫无进取的迹象,从这点来说,小溪比我们人类有修养,怪不得苗人崇拜大自然呢。

 小溪流汇聚成河,要经过许多苗寨。苗寨呼唤小溪,小溪就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了。我准备去两个苗寨,一座叫朗德上寨,另一座叫西江千户苗寨,都是黔东南有名的苗寨。朗德上寨苗寨是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接的寨子,西江千户苗寨是著散文家余秋雨题词“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寨子。从雷公山流下来的小溪水抚育了这些苗寨,寨子的前面都有河,朗德上寨前的河叫——巴拉河,溪流一直流入美丽的丹江,跨河有风雨木桥,沿溪有石磨碾房,坡腰有8亩许平地和一处150米的赛马跑道。每年农历三月马日,雷山、凯里、麻江、丹寨四县交界的苗族男女青年,在此举行爬坡活动,对歌,赛马等。寨中道路、院坝及各户门庭,都用鹅卵石或青石镶砌铺就。让人感动的是场子完全模仿古代铜鼓面太阳纹的图案,以青褐色鹅卵石和料石铺砌成十二道光芒。

 我到朗德上寨的时候,已经过了三月的马日,寨子很安静。望丰河里有一位苗族老人正在牵着水牛洗澡,问之,答道,水牛是专门为节日斗牛用的。没有节日,就没有激情火花,朗德上寨竟然精心培育了近100头公牛,专门为过节斗牛用。西江千户苗寨的河叫——白水河,河的名称不一样,但水质是一样的,水的来源也是一样的。我去问苗民,他们都骄傲地说,他们的水是从雷公山赐予的,仅仅一句话,就道出了他们对大山的感恩。是啊,苗族的祖先是从中国的东部迁徙来的,来到了中国的西南,被这里的山水留下了。既然留下了,就可以在这里创造生命的奇迹。他们和大山相依,建筑了具有鲜明苗族特点的房子——吊脚楼。他们在山里打猎,在山涧有限的平地上种植水稻和包谷,他们用水车利用小溪流的流动的势能,把低处的水提高到高一些的稻田,梯田喝饱了水,生长出香甜的稻谷和包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苗家儿女。

 水是平淡的,水也是有激情的。苗人用糯米加酒曲,再加水酿出了喷香的米酒,用木槌捣出了香甜的糍粑。他们在稻田里养鱼,做出了鲜美的酸汤鱼……如果你到了苗寨住上几天,可以时时处处享受到水给苗民带来的恩泽。我在白水河边逗留了两日,充分体会了这里的苗民对白水河的感恩,她们这里不是缺水的,但是用水又相当地节约。在他们的吊脚楼房檐的图案上,有不少是水纹图案。苗族女子和白水河洗衣服,决不放大量的洗衣粉,而是用祖先的洗衣的办法,把需要洗涤的衣服放到青石板上,用一根木槌,砰砰砰,砰砰砰地敲打,河床里回荡着好听的有节奏的敲击声。河水向下流淌,他们并不去拦住水,水是大家的,应该让下游的兄弟姐妹一起享用。河床上有的地段,他们用石头堆积起人工“坝”,河水从石头之间的缝隙穿过,弄出了哗哗哗的响声,像是乐师在调琴弦。

 在白水河边游走,时常可以看到大学美术系的女生们在画水彩写生,她们长裙飘飘,娴静和典雅,本身构成了一道风景。她们在河边画画,我扶着河栏看她们的画。她们画布上的云彩很白,天空很蓝,蓝汪汪的,没有一点瑕疵。她们画的远山是黛色的,山阶是紫色的,树木是绿色的,船是红色的,吊脚楼一律是白色的……不知道这些女孩子为什么把苗族的吊脚楼画成白色的,也许是寄托了她们心中的纯洁吧。

 大地很多地方的人们已经无法和大地和谐相处了,而在西南的苗寨,依然保存着原始的纯真,我和这几日客居吊脚楼的苗族大嫂说,等我退休了,就搬到苗寨住,和你们一起种稻舂米,喝酒唱歌,和寨子下面的白水河相亲相近,做一个美丽的人。

西江千户苗寨,是多彩贵州的重要自然观光和人文观光区,其山青水秀,民族传统风俗文化非常浓郁。十年前,我曾与友携兴到此一游,留下了难得的风光照片。由于天下雨、雾濛濛,加之当时摄影技术较臭,故拍摄的不尽人意。不过,总算是个留念吧。

资料: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尝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景区在山坡高处的路边修建了观景台,还开通了观光车。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这也是黔东南的重要的代表之一。

西江千户苗寨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暨最佳民俗文化奖等,被评为“中国最美的100风情小镇”、“贵州十大魅力景区”、“贵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国家4A级风景旅游名胜区”、“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称号、十佳旅游镇(村)最美“原生态”露天博物馆、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文明生态景区、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旅游新商机最受海外游客欢迎的内地旅游目的地。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