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攻略 > 正文

闽西汉剧的戏曲音乐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7-08 02:59:00浏览:12分类:旅游攻略

闽西汉剧的戏曲音乐

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分为西皮、二黄两大类。西皮腔高亢明快,旋律起伏跌宕,多用于慷慨激昂、舒展欢快的场合;二黄腔低回委婉,旋律平稳迂缓,多用于表现抒情内向、深沉压抑的情绪。板式分为一眼板(2/4拍)、三眼板(4/4拍)、无眼板(1/4拍)、散板四种。属一眼板的有原板、二六、(西皮又细分为慢二六、马龙头);属三眼板的有慢板、快三眼、花二六(属西皮)、二黄马龙头(称十八板)、二黄大板(又称平板);属无眼板的有快二六(在二黄腔里称二六);属散板的有倒板、二板、三板、滚板。

唱腔分生、旦、丑、公、婆、净(红净、黑净)六行七腔。生行腔,子喉(假嗓)发声,嗓音清脆明亮,行腔潇洒、刚健,旋律起伏大;旦行腔,子喉发声,嗓声细嫩而柔和,行腔娇柔婉转,旋律华丽优美,音域广,花腔多;丑行腔,原喉(真嗓)发声,嗓音偏暗,行腔忽高忽低,忽强忽弱,常用滑音、颤音润饰腔调,旋律跳动大,利用音色音量的对比,给人以滑稽诙谐感;公行(老生)腔,原喉发声,嗓音宽亮深厚,行腔苍劲挺拔,稳实刚健,旋律朴实大方;婆行(老旦)腔,原喉发声,带鼻喉音,行腔温朴,既有老年人的苍劲,又有女性的温柔本色,旋律简平而低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婆行角色由传统的男性改为女性扮演,原婆行腔的音域、发声、行腔及演唱方法,都已不能适应。为此,以净行腔的调式、旋律为基础,揉合旦行与公行腔的某些旋律,创立一种具备婆行性格特征的新腔,为新婆行腔。净行腔,又分红净与黑净两种,是闽西汉剧中最具特色的唱腔。红净腔,是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强调用鼻腔后脑共鸣,嗓音洪亮,行腔舒展雄浑,刚柔相济,拉腔长且扬;黑净腔的“炸音”唱法,突出抑、扬、顿、挫,行腔豪放、激烈、粗犷。

唱词的格式沿用七言、十言对偶句式,曲韵为十三辙,以湖广音读中州韵。 包括串调(丝弦乐)、唢呐曲牌和锣鼓经三个部分。

(一)串 调

相传有300多支,今存200多支,较流行的有迎仙客、过江龙、到春来、北进宫、春串、夏串、秋串、冬串八曲,谚曰:“迎龙到北,春夏秋冬”。

(二)唢呐曲牌

分为军乐、礼乐、宴乐、喜乐、哀乐、神乐七类,又有大吹大打(大唢呐配大锣鼓)、小吹小打(小唢呐配小锣鼓)之分。常用曲牌有吹鼓、急三枪、风入松、五马、朝元、六么令、尾声等,俗称“吹鼓尾声风入松,五马朝元六么令”。礼乐和宴乐一般用于朝廷朝会、宴会等;串调则为过场音乐,有大、小调之分。这些乐调与古曲、昆曲和民间吹奏乐曲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

(三)锣鼓经

有100多套,以大锣鼓为主,归纳为四大类,即场头锣鼓、弦头锣鼓、科白锣鼓、曲牌锣鼓。其中,可分基本锣鼓点、小套锣鼓经、大套锣鼓经、皮黄锣鼓介、引白锣鼓介等五大类。其中,以“十二景”最有代表性,它几乎包括了各种打法的套路和变化,闽西汉剧艺人分别称之为“火炮鼓”、“后槌”、“水波浪”等。这不仅名称形象化,而且只有用它的套路才能打出本剧种与众不同的音响效果。 闽西汉剧的乐队建制与其它皮黄剧种也有明显区别。它分 文、武场。乐器在长期演变中,不断充实。有吊规 ,三弦,二胡、扬琴,月琴、琵琶、笛子、唢呐、大锣又名大苏锣、小锣、碗锣、铜钟、堂鼓、战鼓、大钹、小钹、板、夹板等。

吊规、提胡、洋琴、小三弦为基础,加上椰胡、中胡、双青、阮、竹笛、唢呐、号头等民族乐器。头弦又名“吊规”是闽西汉剧最具特色的乐器。 头弦用坚硬的红木或梨木制成。琴筒头细、尾粗、长12厘米、厚2厘米;琴杆长60厘米;弓长78厘米。过去用丝线弦,音色高、尖、清脆、独具一格,音色透亮,音量增大,穿透力强。

在旧社会,山歌是被歧视为“低级下等”的东西,不让搬上舞台。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顺应了民心的迫切要求,山歌也开始从口头对唱的形式发展到有角色扮演的山歌小戏,并不断扩大,组成山歌剧团,有固定在剧院里演出,也有流动到各地演出。

20世纪50年代,民间艺人、山歌手受话剧、歌剧的影响,吸收当地汉族民间歌舞采茶戏、船灯、龙凤灯和歌舞小戏的养分,成立了山歌剧社。尔后,在福建三明、龙岩、连城、漳平、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县等地相继成立了专业性山歌戏实验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西人民的山歌活动更加活跃,在歌剧、话剧的影响下,开始从口头对唱、席地群唱、搭台赛歌的简单形式向歌舞方向发展。 他们学习民间采茶灯、龙凤灯、竹马灯、船灯等舞蹈动作与采茶戏、黄梅戏、歌剧等剧种的表演艺术,先后成立了村、乡的业余剧社,演唱一些带有故事情节的《浪子回头》、《两姐妹》、《不识字的痛苦》、《王迈三卖余粮》等小节目。

1952年8月,龙岩地区组织民间艺人与山歌手培训班,由新文艺工作者讲授编剧技巧,并协助民间艺人整理山歌,使之成为适合舞台演出的唱腔。同时,由洪兴柏、温七九等16位民间艺人和山歌手组成龙岩专区大众山歌剧团,编演《流浪女》、《风雪之夜》等新剧目,山歌戏开始从乡村土台登上剧场戏院。后台乐器以及舞台灯光、布景、道具也不断丰富与提高。《补箩记》、《葵花向阳》两个山歌小戏被上海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龙岩山歌亦为省级“非遗”。

1955年9月,正式成立第一个闽西山歌剧团——龙岩县山歌实验剧团,主要流行于龙岩、连城、漳平等地,现代戏占80%。

1964年,山歌戏剧团创作演出现代小戏《补箩记》与《葵花向阳》,首次赴省参加第三届现代戏观摩汇演,被群众誉为“闽西的山茶花”。

1980年,创作演出的《茶花娶新郎》参加福建省第四届现代戏会演,获剧本、演出、舞美等奖项,郭金香获演员奖。

从1981年至1992年,龙岩山歌戏由老、中、青作者编演的《铁铛叮当》、《花红叶绿》、《矿工恋》、《故人》、《鹧鸪泪》、《人与土地》等现代题材剧目共24个。其中《龙山情》获1983年福建省首届农村剧团调演创作二等奖与演出奖。《故人》获省第17届戏剧展演多项奖。

1994年6月,龙岩市山歌戏剧团与福建龙马集团公司联姻,成立“福建龙马艺术团”。该团组建后,福建龙马集团公司每年固定提供给山歌戏剧团以必需的艺术事业发展基金,用于扩大艺术再生产与鼓励艺术创作。当时,创作演出了《某男某女》、《十八相送》、《山妹桥》等山歌小戏。

1996年,上演《相亲》、《餐厅轶事》、《赌鬼的下场》等节目共98场。剧团还积极上山下乡为贫困山村作扶贫慰问演出。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