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星座大全 > 正文

八大行星脱离太阳系的时间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20 12:05:21浏览:7分类:星座大全

八大行星脱离太阳系的时间

水星: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已被苏美尔人发现,1978年冥王星被准确测定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水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小质量也最小的行星。

2.金星:17世纪初,伽利略发明了第一台望远镜,观测到了金星的圆亏,这一发现驳斥了地心说,为哥白尼的日心体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地球。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这一概念的是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随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地影给出了地球是球体的第一个科学证据,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第一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

4.火星:有许多地方与地球类似,但由于早期天文观测条件有限,火星观测靠的只是主观记录,误差很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空间探测器在火星着陆。

5.木星: 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中国古代用它来定纪年,西方天文学家则称木星为“朱庇特”,1979年3月宇宙飞船“旅行者”一号发现木星也有环,但非常昏暗,在地球上几乎看不到。

6.土星:伽利略于1610年用自制望远镜观测土星时,曾误以为土星是由两个形体组成,并没有想到自己是第一个看到土星光环的人。半个世纪后,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才揭开了土星光环之谜。

7.天王星:1783年,天王星被证实存在。由于天王星公转周期相当缓慢,在历史上曾多次被误认为是恒星。

8.海王星:天王星发现不久,人们便注意到它的运动有些奇怪,总是偏离天体运行的轨道,于是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另一颗行星的干扰造成的。1846年9月18日,法国天文台的惠威耶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的轨道和质量,并命名为海王星。

9.冥王星:发现最晚的一颗行星,1930年2月18日,克莱德·汤博洛在双子星座的底片中发现了这颗行星

水星是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它的近日点只有4600万公里,可以说水星就在太阳的“眼皮子底下”。自从冥王星被踢出大行星之列后,水星就地成为了太阳系中最小的行星,事实上水星确实很小,其直径只有4878公里,甚至还比不上太阳系中的某些卫星,比如说木卫三的直径就有5262公里。

一颗“个子”如此小的行星,运行在离太阳那么近的位置上,似乎很容易被太阳的引力吸过去,但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那么问题就来了,水星那么小,离太阳又那么近,为什么至今都没有被太阳吞噬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看看太阳系的各大行星的运行状态。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八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是很有规律的,具体表现在距离太阳越近,行星公转的速度就越快。

观测数据显示,海王星平均公转速度只有5.43公里/秒,天王星次之,其平均公转速度就要高一些,为6.81公里/秒,而土星、木星、火星、地球以及金星的平均公转速度分别为9.64公里/秒、13.06公里/秒、24.13公里/秒、29.78公里/秒和35.03公里/秒,到了水星这里,其平均公转速度已经高达47.89公里/秒了。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呢?

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天体在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会一直受到两种力的作用,其中的一种是太阳的引力,它的作用是让行星向太阳坠落,而另一种则是“离心力”,它由行星的公转运动产生,其作用是让行星远离太阳。很明显,当这两种力达到平衡的时候,天体就会稳定地围绕着太阳公转,而不会被太阳吞噬。

需要注意的是,“离心力”是为了让牛顿运动定律能够在旋转参考系(非惯性参考系)使用而引入的一种虚拟力,它其实是惯性的体现。“离心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 F = mω^2r 来计算,其中ω代表物体的旋转速度,而m和r则分别代表物体的质量以及物体和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行星的公转速度越快,其产生的“离心力”就越大,而这个“离心力”正是行星不被太阳吞噬的重要原因。水星当然也是属于这种情况,虽然水星那么小,离太阳又那么近,可以说就在太阳的“眼皮子底下”,但是由于水星的公转速度很快,所受到的“离心力”也就很强,因此它就可以稳定地围绕着太阳公转,至今都没有被太阳吞噬。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产生一个疑问,即为什么太阳系会如此有条不紊地运行,各大天体都在以特定的速度稳定地围绕着太阳公转,难道太阳系真的是出于某种设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系,其实是经过了大约46亿年的漫长时间演化出来的。

在太阳系的演化过程中,当一个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受到的“离心力”比太阳的引力大时(公转速度较快),它就会远离太阳,此时它的公转轨道半径就会增加,从而导致其公转速度减慢;而当它受到的“离心力”比太阳的引力小时(公转速度较慢),它就会向太阳靠近,此时它的公转轨道半径就会减小,从而导致其公转速度提高。由此可见,这种动态的调整能够让这两种力最终达到平衡。

除此之外,在早期的太阳系里还有一些情况发生,比如说假如某个天体的运动方向刚好是对准了太阳,或者它的公转速度非常低,即使是降低了轨道也无法换来足够强的“离心力”,那么它最终就会被太阳吞噬;而假如某个天体的速度极快,那么太阳的引力就无法束缚住它,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天体就会直接飞出太阳系。

一颗被太阳吞噬的彗星

值得一提的是,太阳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天体,由于它们的质量很小,其运行轨道很容易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干扰,因此它们中就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不守规矩”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它们没有足够的速度离开太阳系,那么等待它们的命运,就很可能是被太阳吞噬。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