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论语公冶长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7 23:42:03浏览:9分类:文字大全

论语公冶长

第二十二节:孔子对故土的极度思念

原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孔子说:回去吧,该回去了,漂泊了这么多年。我们这个地方的年轻人真不错,我回去拿什么教他们呢。“

解读:这句话同样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说:我们老家的年轻人真好,我都不知道回去拿什么教他们了。孔子在感叹家乡的年轻人,写出来的文章很不错,很欣慰。

第二种解释是说:“吾党之小子,狂、简。孔子说年轻人志向虽然远大,也能够写出漂亮的文章,但还有些粗率,缺少节制。我觉得如果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味道就变成孔子对来信相当不满。似乎在说:我回去后要好好地教教这帮小子。这种情感色彩并不合理,即便从戏剧的效果上讲,我觉得这种感情也不是孔子这样一个老人家在那个时候会表达出来的。

孔子在外漂泊多年,在这个时候很想念家乡,所以,看见有年轻人个自己写信,这样自己就有了一个台阶回鲁国了。

第二十三节:放下过去,就是放过自己。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两种解释:

一:这两个自己产生的抱怨回少很多;二怨的对象是伯夷和叔齐,意识是,埋冤他俩的人回越来越少。

解读:不必为过去的过错纠结,那样只是才惩罚自己。

伯夷和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两人先是在纣王的府邸工作,而后不得志,就投靠了周武王和周文王。

武王伐纣等于反叛,伯夷和叔齐拉着纣王的马,劝阻他不要去伐纣王。后来纣王被灭了,伯夷和叔齐就不吃周朝产生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之上,这是古代的清者。

我更认可第一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不念旧恶,我心中对他人的抱怨就会少很多。我不会因为你曾经的罪过我,我就怀恨在心,我们依然可以有机会共事。但你心中的怨恨减少了,自然抱怨就少了。

《心的重建》这本书讲到,我们过去受过一些伤,比如被人欺负,或遭到了不公的对待,可能会在我们的心中不断的反刍。心理学上的反刍,是指每过一段时间想起一件事,感到伤心难过以及痛苦。这件事我们心里的一个漏洞,我们很难摆脱他。

而孔子让我们放弃过去,不念旧恶。为什么要放在恶呢?因为一个恶是有多重混合的因组合而成,一个恶的产生是由很多种的原因。当这件事当初的那个因已经不在了,为什么还要去想象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惩罚,带来痛苦呢?

比如说,两个女孩喜欢一个男生,因此你们两个人成为了情敌,最后这个男的已经老了,头发掉光了。你们之间还存在隔阂,还在为这件事而生气,为这件事而抱怨。这是非常不值得的,造成矛盾最根本的是在那件事,而你们之间的矛盾是指像个人。当你面对矛盾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有产生抱怨。换一个角度思考,你们只是对这件事有意见,那这个源头都没有了,你们还有什么好生气的呢?

钱穆先生认为,怨是用希,是指伯夷、叔齐对别人不念旧恶,心中没有那么多抱怨。

1. 求下列古文的词解批注

马援戒兄子严敦书 马援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日:“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 ,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

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 者也。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 左 传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

2. 古文有翻译有注释

21.欧阳询观古碑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西晋著名书法家)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返,下马伫立,及疲,乃布(铺)裘(皮衣)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

欧阳询曾经出行,看到了一块西晋的索靖所书写的古碑。于是他就停下马观看,很久后才离开。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立在碑前观看。等到疲惫了,才铺开大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睡在旁边,一直到三天三夜才离去。

[文言知识]

“所”字结构。文言中“所”字后面如果跟着动词,便形成“所”字结构,如上文“所书”。又,“所往”、“所击”、“所读”、“所有”……这种“所”字结构,往往省略了宾语。“所书”即所写的字;“所往”即所去的地方;“所击”即所攻击的对象;“所读”即所读的书;“所有”即所占有的东西。

[文化常识]

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是唐朝初年的著名书法家。他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64623836的字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格,世称“欧体”,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碑刻真书《九成宫醴泉铭》广为流传,是初习书法者的范本。

[启发与借鉴]

博采众长,才能自成一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及 ;②乃 ;③方

2.翻译: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22.公冶长与鹞鹰

世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即鹞鹰)来报长(公冶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

居(过了)无何(不久),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县官)。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言以对。

[译文]

世人都传说公冶长能够理解百鸟的语言,一天,有一只鹞鹰来报告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城南有一只死了的的獐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子!”公冶长答应以后就前往了,果然得到了獐子,但是他没有给鹞鹰肠子的念头了。鹞鹰以此来怨恨他。 过了一段时间,鹞鹰又来报告了和以前一样的情况。公冶长再一次前往,望见有几个人围着一个东西喧闹。公冶长以为那是死獐子,害怕别人夺去,远远的就叫喊说:“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那以后,是一个死人。众人于是就捉着公冶长去见县官。县官审问的时候,公冶长再三的申辩自己没有那样做,邑宰说:“你自己说的"我打死的"怎么会有假!”公冶长无言以对。

[文言知识]

是以。“是以”要按“以是”理解,解释为“因此”或“所以”。“以”解释为“因”,“是”解释为“这”、“此”,连起来指“因为这原因”或“因此”。又,“其人仁受,是以人多敬之”,意为那人有仁爱的心肠,因此众人都尊敬他。

[思考与练习]

1.选择:公冶长自食恶果的原因在于:①贪得无厌;②以怨报德;③言而无信;④目中无人;⑤不劳而获。( )

2.翻译: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3. 毛之不存毛将焉附原文译文注释及有关练习题是古文

我猜你说的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吧!释义: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近义词:相辅相成、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反裘负刍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子夷吾求秦国帮他登上王位,并答应给五座城池.夷吾成为晋惠公后就违背诺言.后来秦国遇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也没答应.大臣虢射对晋惠公说:“我们借粮也不能改善关系,就好比‘皮之不存,毛将安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