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仔先生-趣站-一个有趣的网站!
鹏仔先生

鹏仔先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字大全 > 正文

晏子春秋文言文

作者:百变鹏仔日期:2023-08-01 22:26:24浏览:10分类:文字大全

晏子春秋文言文

1. 有关晏子春秋的文言文

06高考文言文翻译——北京卷(晏子春秋)

[原文]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粱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 :“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橑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译文]

齐景公时,连续下雨十七天。齐景公却夜以继日地饮酒。晏子请求给灾民发放粮食,多次请求,都没有得到齐景公的允许。齐景公命令柏马上(一说柏遽是人名,齐景公近臣。一说“柏”是官名,“遽”乃急遽之意。此处取后说)巡视全国,招纳善于歌舞的人。晏子听到此事后,很不高兴,于是把家里的粮食分给灾民,把装粮食的器具放在路边,自己步行去见齐景公说:“连续下了十七天的雨,一个乡有几十家的房屋受损坏,一个里有几家没有饭吃,老年体弱的百姓,寒冷时不能得到短衣御寒,饥饿时不能得到糟糠充饥,步履艰难无法行走,四处张望无处诉说。然而君王不怜悯百姓,日夜饮酒,命令全国招纳善于歌舞的人没有休止,宫中的马匹吃着府库的粮食,猎狗饱吃牛羊的肉,后宫的妻妾都有充足的粮食肉品。对待犬马妻妾,不是太优厚了吗?对待黎民百姓,不是太刻薄了吗?乡里的百姓贫穷却无处诉说,就不会喜欢君王了;饥饿却无处求援,就不会喜欢君王了。我(晏婴)身边跟随着百官,让百姓饥饿穷困却无处诉说,使君王沉湎酒色抛弃百姓却不加怜悯,我(晏婴)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晏子两次下跪,深深叩首,请求辞官离去,于是快步走出宫门。

齐景公跟在晏子后面,被泥泞的道路所阻,赶不上晏子,就命令驾车追赶晏子,到了晏子的家,没有追赶上。只见晏子家里的粮食已经全部分给灾民,装粮食的器具放在路边。齐景公又驱车追赶,在大路上追到晏子。齐景公下车跟在晏子后面说:“我有罪过,先生抛弃我不辅助我,我是不足以屈请先生的,难道先生不顾惜国家和百姓吗?希望先生赐幸保全我。我请求拿出齐国的粮食财物,分发给百姓,给多给少,谁轻谁重,全听先生的安排。”于是齐景公就在路上拜请。晏子才返回国都,命令禀去巡视灾民,家里有农桑种子而没有粮食吃的人家,发给足够一个月吃的粮食;没有农桑种子的人家,发给足够一年吃的粮食;没有积蓄柴火的人家,发给他们柴草,使他们足以度过霖雨之灾。命令柏巡视灾民,房屋塌坏不能抵御风雨的人家,发给他们金钱。视察寻找百姓中缺少用度、经济困难的人,限期三天内完成。超过期限,同不执行命令一样,应该治罪。

齐景公离开宫舍,减少食肉,撤销宴饮。三天内,巡视的官吏完成使命上报情况:贫穷灾民共一万七千家,分发粮食九十七万钟,薪柴一万三千车;房屋损坏的有二千七百家,发放救济金三千金。齐景公然后回到宫内,减少食用,不弹琴瑟,不击钟鼓。晏子请求将齐景公左右的婢妾和用歌舞来娱悦齐景公的人遣归。

编辑本段

四库提要记载

2. 《晏子春秋》文言文阅读

╮(╯▽╰)╭,你没说清楚什么题目,我就网上搜了些相关题目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一、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

(1)晏子将使楚 使:(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习辞:(3)曰:“坐盗。” 坐盗:(4)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5)齐人固善盗乎 固:(6)其实味不同 其实:(7)寡人反取病焉 取病:(8)叶徒相似 徒:2.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

(1)今方来 方:(2)缚者曷为者也 曷:(3)橘生淮南则为橘 则:(4)所以然者何 然:(5)何以也 以:3.解释下面“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子将安之( )(2)齐之习辞者也( )(3)楚王闻之(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翻译下列句子。

(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3)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4)所以然者何?5.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6.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二、同步解读晏子至,楚王赐晏于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予曰:“齐人固善盗乎?”晏予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7.晏子, 时期 国著名的 家、家。《晏子春秋》是一部 的著作。

8.针对楚国国君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样回击对方的?9.概括选文,请说说晏子在外交上的特点。三、美文赏读狄梁公①与娄师德②同为相。

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③进身④,非碌碌国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⑤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

因命左右取筐箧④,得十许通荐表⑦,以赐狄公。狄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

由于外阅:“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衿色。

注:①唐武则天时有名的大臣狄仁杰,宇怀英。②唐有名的大臣,为将相三十年,以能容人著名。

③品行端正。④受任用。

⑤比,过去。原来。

⑥箧,小箱子。⑦推荐的奏本。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朕大用卿(用:重用)B.卿之遭遇(遇:遇合,这里指做大官)C.恐惧引咎(咎:认错)D.而娄公未尝有衿色(衿色:难过的表现)11.下面句子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①臣以文章直道进身 ②以残年余力B.许:①得十许通荐表 ②杂然相许C.因:①非碌碌因人成事 ②因命左右取筐箧D.为:①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②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12.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

②吾不意为娄公所涵。13.唐朝娄师德尽管狄梁公一再排斥他,仍坚持推荐狄公,说明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参考答案: 1、⑴出使⑵善于辞令⑶犯了偷窃罪⑷到……去⑸本来⑹它的果实⑺自取其辱⑻只,仅 2、⑴将要⑵同“何”,什么⑶就⑷这样⑸用 3、⑴动词,去,往⑵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⑶代词,代事⑷助词,的 4、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⑵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知偷盗吧?⑶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⑷为什么会这样呢? 5、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

6、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君面前,以此影射齐国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 7、春秋、齐、政治、外交、记载晏婴言行 8、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相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

9、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10.D(骄傲的样子) 11.A(B约;C靠、于是;D被;进行) 12.①你能做官,实在是靠师德的力量。

②我没想到被娄公所容纳。 13.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惟才是举。)

话说……真是长啊,希望LZ不要看到眼花,虽然我自己也看到眼花了……~~。

3. 晏子春秋中的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是: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巡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陌徒行见公曰:“十有七日矣!怀宝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餍刍豢,三保之妾,俱足粱肉。狗马保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奉数之?,以随百官之吏,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死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出舍,损肉撤酒,马不食府粟,狗不食饣干肉,辟拂口兼齐酒徒减赐。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钟,薪万三千乘;怀宝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可令歌舞足以留思虞者退之,辟拂三千,谢于下陈,人待三,士待四,出之关外也。

翻译是: 齐景公时,(有一年)阴雨连绵,连下了17天。景公不以为然,成天在宫中纵酒欢宴。晏婴请求开仓赈济灾民,多次恳谏,得不到景公的应允。景公命令近臣柏遽巡视国都,收罗能歌善舞的人。晏婴听说后,很不高兴,把自己家里的存粮,分配给灾民,把装粟米的容器,放在田间小路上(任凭灾民们用取)。(做完这些事情后)晏婴徒步去拜见景公,对他说:“连绵阴雨下了17天了,房倒屋塌的,一乡之中,就有几十家人家;断炊断粮的百姓,一里之中,就有好多户。许多百姓年老体弱,挨冻受寒不能得到粗布短衣遮体,肚子饥饿不能得到糟糠之食果腹,生活艰难无处可逃荒要饭,四下环顾无人可诉说艰苦。可是您不体恤(百姓的艰苦),日夜饮酒,命令在国都内不停搜寻歌女乐工。您养的马,吃的是国库里的粮食;狗吃牛羊肉,吃得饱饱的;达官贵人的仆妾,有吃不完的粮食和肉。狗马室妾享有的,不是太丰厚了吗?庶民百姓得到的,不是太微薄了吗?所以乡里他们处境困厄、忍饥挨饿无处诉说自己的苦难,就不喜欢自己的国君了。我随百官,使百姓饥贫到极点而无处可告,又让您沉溺于醉酒欢宴,忘记自己的职责,我的过错太大了!”说完,便恭敬地向景公施礼,请求自己离开朝廷。于是,便快步离开了宫殿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晏子笑了笑。景公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晏子春秋全译、卷第一。

4. 求《晏子春秋》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其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装句)?”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倒装句)?’曰:‘ 坐盗 。’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倒装句)?”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译文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 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被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叫枳,只有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5. 求《晏子春秋》文言文原文带翻译

译文:

景公在位时,雨雪下了三天没有转晴,景公披着用狐狸白毛皮缝制的皮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看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难道)不寒冷吗?”

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吃饱了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您不知道(这么想)了。”景公说:“好!我愿意受您的教诲了。”

于是便命令人发放皮衣和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并命令在路上见到的难民,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原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今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出处:《晏子春秋》——春秋·晏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其书共八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

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一、足智多谋,治理东阿

晏婴(?——公元前500年),高不满六尺,心雄万夫。字平仲,又称晏平仲,世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公元前556年,晏弱死后,晏婴继任为上大夫。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以贤智名闻于诸侯。他一生尚俭恶侈,反对贪污腐败,主张善政治国,励志图强。晏婴的贤智,还表现于他的忠诚耿直,强谏直言。乃至司马迁感慨道:假如晏婴还在世的话,我即使替他手拿鞭子做个仆人,也是我高兴和向往的啊!

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子受命治理东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实地调查,了解民情,制定方案,亲自指挥修筑道路,开垦荒地,维护社会治安,净化民俗民风,惩治懒人恶人,处事不卑不亢……经过三年的精心治理,东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乐业,一派兴旺景象。而此时,许多佞人四处告状,诉晏子治理不力,没有政绩,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召见晏子数落说:我以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东阿,可你越治越乱,实在令我失望,只能免了你的职务。晏子没有强辩,而是请求齐景公再给他一次机会去治理东阿,如若治理不好,甘愿为此而死。景公答应了他的请求。

此后三年,晏子不修路,不理事,不惩治懒人恶人,决狱断案,袒护豪强,甚至营私舞弊、欺上瞒下,但赞誉之声却传遍了全国,景公听到一片颂扬声,便亲自迎接晏子,并对他祝贺道:您将东阿治理得很好啊!晏子回答说:过去我治理东阿,堵住小路,关紧后门,邪民很不高兴;我奖励勤俭孝悌的人,惩罚小偷坏人,懒民很不高兴;我断案不偏袒豪强,豪强很不高兴。您左右的人求我办事,合法我就办,不合法就拒绝,您的左右很不高兴;我侍奉权贵不超过礼的规定,权贵们也不高兴。邪民、懒民、豪强这三邪在外边说我的坏话,您的左右和权贵这二谗在里边进我的谗言,三年内坏话就灌满了您的耳朵。后来我小心地改变了政策,不堵小路,不关后门,邪民很高兴;不奖励勤俭孝悌的人,不惩罚小偷坏人,懒民很高兴;断案时讨好豪强,豪强们很高兴;您的左右求我办事,我一概答应,您的左右很高兴;侍奉权贵超出了礼的规定,权贵们很高兴。于是三邪在外边说我的好话,二谗在里边也说我的好话,三年内好话就灌满了您的耳朵。其实,我过去招致指责的行为才是应该奖赏的,我现在招致奖赏的行为正是应该惩罚的。所以,您的奖赏我不敢接受。说完,拜了又拜,便要离去。

景公赶快向晏子道歉说:您还是继续尽力治理好东阿吧!我就不再干涉了。从此,景公对晏子更加信任,并把更大的职权交在了晏子的手里。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只少可以看出三点。第一是齐王一人说了算,缺少严谨的评价机制,即使有左右大臣参议,也是少数人的意见,没有能够充分体现民意;第二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齐王看似是根据公论下的结论,但因缺乏深入调查,被馋言所害。晏子成绩斐然时被评为不称职,成绩平平时却被评为优秀。第三是合乎仁义道德的政策顶不住巨大的压力,被迫向潜规则转变。这三个要点构成了一个堪称经典的制度变迁模型,这是历史的幽默,也是对历史的嘲弄。

晏子在第一个三年的治理中,老百姓还是要纳税,但是有得吃,有得穿,晏子纳的是合理的税,老百姓们交的是心甘情愿,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却失去官场上伙伴的支持和传达。因此,也得不到齐景公的认可。

而晏子在第二个三年的治理中,却换了一个做法。老百姓照样纳税,然而税却大大的增加了,使老百姓交过税之后,已经没有剩余的了,一至于一半的人挨饿,然而却大大的填饱了晏子官场上的伙伴。

其实,这就像是自然界中的食物链一样: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为吃淤泥。老百姓是虾米,靠泥土中的微生物生活。晏子官场上的伙伴是小鱼,靠百姓生活。然而,虾米的生长繁殖速度是固定的,吃的只要不过分,不超过虾米繁殖的速度以及数量,那么这个食物照样可以维持下去,而这也是合理的。孟子所谓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治于人者食(音饲,喂养之意)人,治人者食于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

正因为晏子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在第一次治理东阿国时,是一种现象,而在第二次治理阿东国时,又是另一种现象,用这两种现象为齐景公做一下比较,以小喻大,告诫齐景公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则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晏子把关系着治政好坏的人分成了两类,以此来告诉刘景公应该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既没有惹怒齐景公,也达到了他预期想要的效果,让齐景公明白治理国家就如判断一个人一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才能慧眼识才、知人善任。

二、巧施阴谋,借桃杀人

公元前7世纪时的中国,诸侯国并列。当时齐国有三位武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三人英勇善战,被人们称为三勇士,很受齐国景公的宠爱。久而久之,这三位勇士自恃功高过人,于是傲慢狂妄起来,别说顶撞一般大臣,就是景公也敢顶撞。因为他们勇武过人,但又没有什么头脑,对国君也不够忠诚,万一受人利用教唆,则必成大患。

齐国的相国晏婴眼见恶势力扩张,内心十分担忧。为了国家的安定,晏婴决定寻找机会除掉这三个勇士。可是乃是一介书生,怎样才能杀掉景公信任的三个武士呢?有一天,齐国的邻国鲁国的国王来访,齐国国王在王宫设宴款待他们一行。晏婴、三勇士和文武百官都列席作陪。晏婴见三勇士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骄态,心中便有了主意。宴席进行到一半,晏婴上前奏请景公,让他到景公的花园里摘些桃子来宴请贵客,国王同意了。于是晏婴到王宫后面的花园里摘了六个桃子回来。这六个桃子,两国国君各吃了一个,两国的相国各吃了一个,最后剩下两个桃子。景公把他们三个宣上来,然后叫奴役用盘子端出两个鲜桃给他们,并对他们说:三位爱卿,你们都是寡人深爱的大力士,寡人想奖赏你们,可是今日奴役们在后花园里摘桃子,只有两颗,寡人想把它们奖赏给你们三个其中功劳最大的两个人,你们开始比自己的功劳吧!

二桃杀三士

齐景公刚说完,勇士公孙捷首先站出来说:从前我陪国王打猎时,曾亲手打死一只老虎,解了国王的围,这算不算功劳大?晏婴说:这个功劳大,应该受赏赐。于是,国王赏给公孙捷一只桃,公孙捷立即露出得意的笑容。

田开疆赶牛

三勇士中的第二位勇士田开疆见状,抢着站起来说:打虎不算什么,当年主公被敌军围困,我一人手持兵器两次打退敌军,才救出主公。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国王听了,觉得他说得很对,于是把剩下的桃赐给了第二位勇士。

这时,三勇士中的最后一位古冶子坐不住了。上前说:我曾经跟随君王渡过黄河,一只鼋鱼咬住左骖马,把它拖进砥柱山下的漩涡里,我就潜入河水下面,逆流追出百步远,又顺流追赶了几里远,擒获鼋鱼而杀死它。左手抓住左骖马的尾巴,右手提着鼋鱼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的船夫都说:‘黄河水神出来了!’他们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举起的鼋鱼头。像我这样中流砥柱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鲜桃,不与别人分吃一个!国王无奈,安慰他说:你的功劳确实很大,可是你说得太迟,桃子已经没有了,下次再赏赐你。

田开疆听不下去,觉得自己为国征战反倒受了冷落,而且在众目睽睽下受到侮辱,气愤之间,当场拔剑自刎而死。第一位勇士公孙捷见状,也拔出剑来说:我功劳小而受到赏赐,田将军功高而没有得到赏赐,这确实不合情理。说话之间,顺手一剑也自杀身亡。这时,剩下的勇士田开疆跳出来说:我们三人曾经发誓同生死,今天他们二位已死,我怎么能独自活着呢?说完,也自杀了。

说话之间,三位勇士都自杀身亡,齐国景公连阻止都来不及,所有的来宾也都吓得目瞪口呆。晏婴以他的智慧,仅仅用了两只桃子,就杀掉了三个英勇的武士,巧妙地除掉了国家的隐患。

通过案例来看,对付这四个人关键在于瓦解他们的同盟,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内部之间产生矛盾。性格成功学家杨滨曾说过:生活的矛盾、冲突大部分都源自我们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有些人不管别人怎么激他,他都能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对方,不至于落入对方的圈套,而有些人却经不起别人的激将,别人一说他就怒,最终落入了对方设下的圈套,要后悔也来不及。后者属于那种不服输,容易被情绪冲破头脑,而这种人做事往往容易失败,因为只要对方巧施阴谋就可以利用他达到目的,甚至是除掉他自己。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子就是利用三个武将冲动好强的杀死了他们。

在这个故事中,晏婴之所以能够以二个桃子杀掉三个武功高手,靠的就是他清楚明白的了解他们三个人性格上的缺陷,完美的利用并他稍施手段便推动了事件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遇到强大的对手时,不要与他们硬碰硬,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而是要知己知彼,巧妙的利用对方的缺陷,便可达到目的。

三、以礼治国,减轻赋税

晏子生在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出现的时期,他曾做过齐国的相同,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廉政思想,突出表现在爱民的主张上。他强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国君对于平民不能夺其财而饥之,劳其力而疲之,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痛诛其罪;应该体察平民的痛苦,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要散百官之财,施之民。

齐国有一年下雨,连下17天不止,洪涝灾情严重。齐景公对此不闻不问,依旧饮酒作乐日夜相继,还派人到各地去寻找能歌者。晏子多次奏请救济灾民,都被景公拒绝了。晏子把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了灾民。把车马、器物等放在路旁供人们随便使用,徒步前去见景公说:百姓‘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而‘君不恤’,‘民氓百姓,不亦薄乎?’然后,就气愤地离开了。于是齐景公就下令开仓救济灾民。

晏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主张实行善政,减轻赋税。他大声疾呼,统治者奢侈腐化,就是与民为仇,其结果会导致民叛,得罪于民的国君,将遭到民诛。齐景公出游麦丘,问那里的封人,年岁多大?封人告诉他:85岁。景公说:您真长寿啊!您祝福我吧!封人先祝他健康长寿,有益于国家,景公不满足;再祝他的后代长寿,景公仍不满足,封人便说:使君无得罪于民。景公听了不高兴,说,只有百姓得罪于君主的,哪有君主得罪于百姓的?晏子在一旁插嘴说:君主错了,桀纣不是被百姓诛灭的吗?

齐景公把平阴和槁邑这两座大城赏给晏子。晏子辞谢说:我们君王喜欢建造宫室,但是百姓的体力是有限的,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再负担这些了;君王喜欢娱乐游玩,喜欢给自己的女人打扮得漂亮一些,百姓已经没有多余的钱财来支付这些了;君王又喜欢用打仗来证明自己的强大,百姓们每天都在为自己能不能活过今天而担心。让百姓体力疲惫,钱财耗尽,接近于死亡,这是百姓们最痛恨的!这就是我不敢接受赏赐的原因。景公说:这倒可以,但是,难道君子就不想富有和尊贵吗?晏子说:我听说,做臣的先为君王后为自己;先安定国后考虑家;让君王居尊位,自己隐退在后,怎么不想富有和尊贵呢?景公问:既然这样,那我该赏赐给你些什么呢?晏子趁机提出在税收和刑罚方面各答应他三个条件作为赏赐。放宽鱼盐方面的税收,对关卡和市场只稽查不征税,种田的只收十分之一的税。减轻刑罚,假如是死罪恶就减为判刑,假如是该判刑的就减速为惩罚,假如是该惩罚的就赦免。晏子说:如果主公能够做到这三条,那就是对臣的最大赏赐了,而且这也是君主的利益之所在。

在晏子看来:减轻赋税是人民百姓们十分渴望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饭吃,有衣吃;君王不以打仗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强大也是百姓们渴望的,因为只有在没有硝烟的地方生活才能过得平静,不用时时担心,也不必为了担心自己的亲人在战场上死掉;而君王在再乱用劳动力和财力也是百姓们渴望的。而晏子在这里以百姓们的需要为前提,以礼治国,仗义直言,犯颜直谏,指出了君王荒*享乐,穷兵黩武,让百姓们非常讨厌;申明了自己先君后己,先国后家的为臣之道;处处为民着想,提出了宽刑省禁,爱民慈众的具体办法和要求。不过,最终晏子的意见竟然被齐景公采纳了。

古人云:诚于中而形于外。要做到言辞上以礼待人,其核心就是对他人的真诚尊重。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对每个人都以礼相待,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关于以礼治国,以下就让我们看看晏子是怎么做的?

首先,尊重国人,以实际行动去感化国人。

一次景公向晏子问及安邦治国之道,晏婴并没有马上回答他,因为晏婴比谁都清楚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想听的是对他的肯定,而非是对他的批评。然而,晏婴又不想说谎话,在百姓面前失了信用。因此,他陪景公一起微服私访。他们先是到了一家鞋店,景公见买假脚的人很多,买鞋子的人却很少,大惑不解。后听店老板说:当前国君动辄处人以刖刑,砍去脚的人只有买假肢,不买鞋的人就少了。一路上景公所见全是低矮破败的房屋和面黄肌瘦的百姓,还有很多人乞讨。景公神色黯然。晏子趁机劝景公施仁政,讲述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的道理。就这样,晏婴在不失信于民,又在不得罪君王的情况下把实况赞许了齐景公,由此可见,晏婴的爱国爱民之心。

其次,以身做则,紧受礼法。

自古以来,对于上级的赏赐哪个不是你争我夺的,甚至是半路拦截也要弄点贡品来。然而就有人以身作则,紧礼法,即使是上级赏赐的也建议上级把他运用在百姓们的身上,而这个人就是大家熟知的晏子。

第三,时常提醒君王紧守礼法,才能治国。

一次,齐景公举行酒宴,饮到高兴处,便对大臣们说:各位痛快地饮酒,不要拘束君臣礼节!然而,晏婴却违背了齐景公的意思,劝说齐景公,然而齐景公并没有听从,最后晏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齐景公懂得了没礼法的国家就像是一盘散法,无法凝聚。

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能够为了百姓的安稳,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和君王过不去的,而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其的胆量、谋略令无数人为之叹服!

四、不辱使命,雄辩四方

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中,作者史马迁记载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外交使者,他就是公元前6世纪齐国的晏子。关于晏子的故事中国广为流传,以下就他出使楚国的故事。

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显示一下楚国的威风。他们知道晏子是个矮个子,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洞,让晏子从这个小洞进城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今天,我是出使楚国,不是出使狗国。请问我是来到了狗国呀,还是来到了楚国?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话都已经说到这份上了,楚王还能让他从小门入吗?那不是自打嘴巴,给自己侮辱,不得已之下,楚王只有命令人把大门打开,让晏子从大门入。

楚王为了侮辱晏子,让晏子从小门入,想看看晏子气恼却又不能发作的窘样,可是晏子却令他失望了,只是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当楚王见到晏子矮小,就嘲笑齐国没人,晏子却巧妙的回答说:出使什么样的国,派什么样的人,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巧妙的回击楚王说楚国是下等国。

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

晏子出使

晏子回答说:您这是什么话!单是我们齐国首都临淄,就有七八千户人家。街上的行人要是都张开衣袖,就可以遮天蔽日;要是都甩一下汗水,就可以汇集成一场大雨,人挤得肩膀挨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这次出访之后,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侍臣回答说:等晏子来的时候,我叫两个士兵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的是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东西’。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种方法布置。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正在饮酒的时候,两名士兵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士兵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

晏子从席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有一种埴物,长在齐国就可以结出很好吃的果实,长在楚国,尽管它的枝叶看起来与长在齐国一样,但结出的果子却很难吃。之所以会这样,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学会了偷盗,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啊?

对于一个平凡的人来说,这样的说辞会使对方马上困窘的不知所措,然而面对这一情景不是平凡人,而是不平凡的晏子。晏子不慌不忙的用一种植物巧妙的回击了楚王,说楚国的水土不好,反之就是说楚王治国无道。就这样晏子再一次躲过了晏子的侮辱。

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读书的人,希望一日能够高中;经商的人,希望财源滚滚。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目标和利益不顾一切的向前时,甚至碰的头破血流也再所不惜。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它更宽广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所以,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做人处事,必须要能谦恭礼让,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要懂得以退为进。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不匍匐前进,才能成功。而在上面的故事中,晏子就是采用这种手法对楚王给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在谈笑风生间,挥酒自如,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不长对方志气,又利用对方无礼的玩笑以退为进,使辱人者自辱,这也可以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机智。司马迁曾经说过: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司马迁对晏子如此忻慕,甚至甘愿为他作和执鞭的奴仆,可以想见晏子的为人。

五、清廉俭约,屡拒赏赐

《史记 管晏列传》中记载: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凭借其世卿世禄的特权,生活极端腐朽堕落,奢侈之风盛行。晏婴虽然身为辅相,却大力倡导俭朴节约,而且身体力行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并以[廉节俭为齐人所称道。

晏婴平时穿的是粗布衣服,即便祭祀祖先也不过是把衣服和帽子洗干净穿上而已。一件狐皮大衣,也只是在出使他国或参加盛典时穿,并且一直穿了三十多年。每日粗茶淡饭,正餐也不过是糙米饭,只有一荤素两个菜。据记载,一天,晏婴正要吃午饭,齐景公派人来见他,晏婴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来人共进午餐。景公知道这件事后,感叹地说:相国家里竟然如此清贫!说完,立即命人给晏婴送去黄金千两,以供他接待客人的开支。不料晏婴不愿接受,叫来人带回。景公命人再送,他还是执意不肯收下,当景公命人第三次送来时,晏婴对来人说:请禀报大王,我并不贫困。大王给我的俸禄,不仅足够我供养家人、接待客人之用,还可以用来接济穷苦百姓。所以,我不能接受大王额外的赏赐了!来人非常为难地对晏婴说:相国,我也是奉命办事,您这次再不收下,叫我如何去回报大王呢?晏婴想了想说: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进宫,让我当面向大王辞谢。

晏婴见了景公,首先感谢他对自己的厚爱,生怕景公再坚持,便先向景公说:作为一名臣子,将国君的赏赐用于百姓身上,是以臣代君治理百姓,奸臣是不这样干的:不用在百姓身上而收藏起来,那就变成一个装东西的箱子,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上对不起国君,下对不起百姓,只干守财奴的事,聪明的人是不会干的。所以,请您千万不要再赏n臣下了。景公不解,问:想当年,管仲不也接受了桓公封赏的五百个村庄吗?你晏婴为什么要推辞呢?晏婴便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的话相对答,并认为自己虽然愚笨,但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可能是正确的。景公见他把话说到如此地步,也只好作罢。

晏婴平时上朝,总是乘坐一辆劣马拉的破旧车子,有时甚至步行。景公知道后,觉得晏婴乘坐的车马与他的身份太不相称了,便三次派人送去新车骏马,却又都被晏婴所拒绝。景公非常不{兴,责问他为何不收,晏婴说:您让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深感责任重大。平时,我反对奢侈浪费,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我若乘坐好车好马,百官们便会上行下效,奢侈之风就会流毒四方。假如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再也无法禁止了。

晏婴的相府地处闹市,却阴暗狭窄。齐景公提出要为他修造僻静宽敞的新宅院,但被晏婴婉拒。齐景公并不死心,趁晏婴出使他国之际,为他新建了一处豪华的相国府。晏婴回国之后,马上从新相府搬回了原来低矮狭小的住处,同时将新相府加以改造,分配给了原来住在那儿的人。

我国有句古话:成由节俭败由奢,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i一个没有勤伧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这一道理,对国家建设如此,对个人行为同样如此。而晏子就是秉持着这样的原则度过了一生。以身作则对于齐景公的赏赐用各种理由推辞,不接受,全心全意为国家着想,为老百姓们着想。不仅如此,晚年的晏婴,对于齐景公的赏n,不仅不接受,还把自己以前接受的封赏退了回去。景公认为,这在齐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先例,坚决不同意。就这样,二人推来让去,但最终齐景公还是被晏婴说服了,答应撤回封赏。晏婴的一生清廉俭约,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他所大力倡导的清俭节约的作风。即便是在临终之际,仍不忘谆谆告诫家人:丧事要从简,绝不许厚葬。

晏子的这些言行举止,抑制了宫室上层的腐化堕落,避免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事件,对于遏止和改变不良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明代《青州府志》评价说:齐地汉以后尚俭倡廉,与晏子的移俗不无关系。在晏子的节俭美德之外,那种与民为伍、体察民情的作风更加值得人们称赞。

鹏仔 微信 15129739599

百科狗 baikegou.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
  •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了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